兵書通覽2(1 / 3)

兵書通覽2

《孫臏兵法》

《孫臏兵法》是根據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整理出版的一部古代兵書。戰國孫臏撰。

孫臏是戰國中期傑出的軍事家。齊國阿(今山東陽穀東北)、鄄(今山東鄄城北)一帶人,孫武的後裔。生卒年月不詳,約活動於公元前4世紀後期,大體在吳起之後,與商鞅孫臏畫像、孟軻同期。他一生坎坷不平,連真實姓名也沒能留下。

1飽受磨難的早年

據《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孫臏在早年曾與龐涓一道學習兵法。龐涓學成之後,先到魏國,被魏惠王任命為將軍。龐涓自知才能不如孫臏,因而嫉妒他,便秘密派人召來孫臏,用刑法砍斷他的雙膝,並在他臉上刺字塗黑,企圖讓孫臏不能再出頭露麵。齊國的使者來到大梁,孫臏以刑徒的身份,想辦法暗中會見使者,並用言詞打動他。齊國使者感到孫臏是個奇才,便在回國時用車把孫臏帶回齊國。齊國的將軍田忌對孫臏很友好,並以客禮相待。田忌經常和齊國的公子們賽馬,下重金賭勝。孫臏看到他們的馬在奔馳能力上不相上下,並且都分為上、中、下三等,於是孫臏對田忌說:“您隻管再同他們比賽,我一定能使您獲勝。田忌很相信孫臏的話,便與齊王和諸公子用千金來賭勝。到了比賽的時候,孫臏說:“請用您的下等乘馬對他們的上等乘馬,用您的上等乘馬對他們的中等乘馬,用您的中等乘馬對他們的下等乘馬。”三等乘馬全部比賽完畢後,結果田忌輸了一局而連勝兩局,終於得到了齊威王的千金。於是田忌把孫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同他議論兵法,並委任他為軍師。孫臏擔任齊國的軍師後,便在齊魏桂陵之戰、齊魏馬陵之戰中,展現出傑出軍事家的才華。

2圍魏救趙

此戰又被史家稱為“齊魏桂陵之戰”。戰國中期,齊國發兵進攻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迫使進攻趙都邯鄲(今屬河北)之魏軍回救,並將魏軍殲滅於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的一次著名截擊戰。周顯王八年(前361),魏惠王遷都大梁。之後,不斷向東擴張,威脅齊國。齊威王利用趙、魏兩國與魏國的矛盾,拉攏趙、韓以抗魏,展開了齊、魏爭雄中原的鬥爭。十五年,趙國出兵進攻依附於魏的衛國,迫使衛國屈服於趙。魏國為了保護衛國,便派將軍龐涓率兵8萬圍困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求救,齊威王準備任命孫臏擔任主將,孫臏婉言辭謝說:“受過刑罰而身體傷殘的人是不能受此重任的。”於是命令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統兵8萬救趙。田忌主張赴趙進攻魏軍以解趙國。孫臏說:要解開雜亂糾纏的繩索隻能用手去仔細分解,不能用拳頭去猛烈打擊;要勸說正在爭鬥的雙方,隻能用好言去相勸,不能動手直接參加。避實擊虛,造成有利於我不利於敵的態勢,敵軍就會自動撤軍解圍了。因此主張乘魏軍主力在趙,國內空虛之機,直趨大梁,迫魏軍回師自救,於歸途中截擊,以達到救趙擊魏的雙重目的。田忌采納了孫臏“圍魏救趙”、“攻其所必救”之謀,即率主力向魏國首都大梁進軍,並搶先到達魏軍回師必經之地桂陵。齊軍之舉,既堅定了趙軍抗魏之誌,又迫使龐涓率軍撤離邯鄲,兼程回師。當魏軍到達桂陵時,突遭齊軍截擊,魏軍仆皇應戰,終致慘敗。孫臏在此戰中以避實擊虛、攻其所必救之策,創造了“圍魏救趙”的典型戰例。後世兵家常沿用這一戰法,來達到誘敵就範而取勝的目的。

3擒龐涓

此戰又被史家稱為“齊魏馬陵之戰”。戰國中期,齊軍在馬陵(今河南範縣西南)殲滅魏軍的伏擊戰。周顯王二十六年(前343),魏國派龐涓率軍聯合趙國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采納孫臏的建議,決定發兵救援,以促進韓國竭力抵抗魏國。齊國雖允諾援韓攻魏,但在戰事剛起,魏、韓雙方實力未損時,過早出兵對齊不利。當韓軍五戰俱敗,韓國危急,魏軍已十分疲憊時,齊國才乘機出兵救援。二十七年,齊國又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仍用“圍魏救趙”之策,率軍直趨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誘使魏軍從韓國撤圍,回師自救。魏軍果然中計撤回,並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軍 10萬東出外黃(今河南蘭考東南),迎擊齊軍。孫臏利用魏軍輕視齊軍、龐涓求勝心切的弱點,采取避戰示弱、退兵減灶、以示齊軍兵力日減的策略,引誘魏軍追擊。孫臏對田忌說:他們三晉的軍隊向來驃悍勇武而輕視齊國,齊國有怯弱之名,善於打仗的人就要因勢利導。兵法上說,急行軍100裏去爭利會損失上將;急行軍50裏去爭利隻有一半人能趕到。我軍進入魏境後,第一天要造10萬人吃飯用的灶,第二天減為5萬,第三天減為3萬。龐涓率領大軍尾隨齊軍走了3天,看到齊軍的灶每天減少,非常高興地說:我早就知道齊軍怯弱,進入我國境內3天。士兵就逃亡過半。於是他脫離大軍主力,隻率領輕裝精銳的部隊,晝夜兼程地追擊齊軍,孫臏估算魏軍的行軍速度,大概在天黑以後要走到馬陵。馬陵的道路狹窄,路旁多險阻,利於設伏。孫臏讓士兵將路旁一棵大樹的樹皮剝去一段,在白木上寫下“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八個大字。然後命令齊軍精選萬名弓弩手,埋伏在道路兩旁,並且約定說:晚上見到有人點火就一齊放箭!龐涓果然在夜晚來到剝去樹皮的大樹下,看到樹上寫著字,便叫人點火照看。還沒有把字看完,齊國士兵萬弩齊發,魏軍大亂,彼此不能相互救援。龐涓自知大勢已去,智窮兵敗,隻好拔劍自殺。臨死前他憤恨地說:“居然讓孫臏這小子成了名!”齊軍乘勝發起攻擊,全殲魏軍,俘虜了魏太子申回國。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由孫臏指揮的設伏殲敵的著名戰例。作戰中,孫臏利用龐涓的弱點, 製造假象,以“能而示之不能”之策,誘敵入伏,達到全殲魏軍的目的。此戰之後魏國一蹶不振,齊國一躍而成為當時東方的強國。孫臏也因此而名揚天下。孫臏晚年不知所終。他一生不但善於用兵,而且在遭受迫害時,還忍辱不屈,發憤著書,後又不斷增補,給後世留下了他所著的千古生輝的兵法。竹簡《孫臏兵法·擒龐涓》

影印圖(選自竹簡《孫臏兵法》)

4身殘誌堅著兵書

《孫臏兵法》又稱《齊孫子》,約成書於戰國中期,史書對《孫臏兵法》早有記載。《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說:“世傳其兵法”。在《太史公自序》中又說:“孫子臏腳,而論兵法”。《漢書·藝文誌》著錄有“《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卷”。《漢書·陳湯傳》曾征引《孫臏兵法》的“客倍而主人半,然後敵”,說明西漢時《孫臏兵法》尚在流行。其後失傳,至《隋書·經籍誌》已不見著錄。於是疑問叢生,或說孫臏即孫武,或說《孫臏兵法》即《孫子兵法》。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1號墓 (屬西漢早期)發現了幾百枚竹簡,即《孫子兵法》竹簡、《孫臏兵法》竹簡和其他先秦兵書竹簡。這一發現使千年疑竇頓開,不解之謎忽釋。原來孫武是孫臏的祖先,《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是兩部自成係統的兵書。這一發現在國際上亦產生了轟動效應。

新發現的《孫臏兵法》竹簡共364枚,11000餘宇,分上、下兩編,各15篇。上編記述孫臏的言論和有關的事跡。下編內容疑點頗多,各篇文體不同,不似孫臏一人一時所作,可能由其弟子增編而成。 1985年,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在重新編寫《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孫臏兵法》時,為慎重起見,將下編全部移入第二輯《佚書叢殘》,並且增補了“五教法”一篇。重定竹簡《孫臏兵法》為16篇,222簡,4891字。竹簡雖然殘缺,釋義有待深入,但也基本上反映了孫臏論兵的要義。

竹簡《孫臏兵法》在繼承《孫子兵法》等前人兵法的基礎上多有發展和創見,它的重新麵世,受到中外學者的普遍關注,現已有十多種文字《孫臏兵法》的譯本問世。日本及東南亞、歐美等地還有諸多關於《孫臏兵法》的介紹和評述文章,說明當今世界上對其內容的研究正在日益深入。

竹簡《孫臏兵法》雖不如其他紙本兵法完整清晰,但也有許多精彩內容,現選讀前十篇如下。

擒龐涓一

本篇以記事體裁記述了孫臏在桂陵之戰中的用兵計謀,從篇末讚美孫臏之詞可知此文非孫臏自述,可能是其弟子或他人的讚語。

本篇記載了桂陵之戰的經過,披露了一些前所未見的珍貴史料。如:“使將軍龐涓、帶甲八萬至於茬丘……使將軍忌子(田忌)、帶甲八萬”。《史記》等史書未提及雙方參戰的兵力,也沒有龐涓為魏將參戰的記載。“禽龐涓”,禽通擒,有專家認為,此處“禽”作“製服”解。史書也沒有龐涓在桂陵被俘之事。

見威王二

本篇原無標題,係後加。全文主要論述孫臏初見齊威王時陳述對戰爭的看法,集中反映了孫臏的戰爭觀。是全書的重點。

孫臏見威王說:“戰勝,則所在亡國而繼絕世也。戰不勝,則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如同孫武一樣,孫臏直言不諱地指出進行戰爭的兩種不同後果:戰勝了,就能保全處於危亡中的國家,使將要斷絕的世係得以延續,戰敗了,就會喪失領土而使國家處於危困的境地,因此對戰爭問題不能不詳加考察。但是“樂兵者亡,而利勝者辱,兵非所樂也,而勝非所利也。事備而後動”。孫臏認為,對戰爭進行研究就會發現,輕率好戰的人會導致國家的滅亡,一味貪圖勝利的人會受挫遭辱。所以戰爭是不可以輕率進行的,勝利是不可以盲目貪求的。要先做準備而後才能進行。

孫臏以史為例說,唐堯開始治理天下時,有七個部落不執行命令,後來都是用武力戰勝他們,才能使他們順服,實現國家的統一,這就是“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的道理,古時候“神戎(農)戰(斧)燧,黃帝戰蚩尤於蜀祿(逐鹿)”等,哪一個不是用戰爭征服的?但是有些“德不若五帝,而能不及三王,智不若周公”的人,卻說要用積仁義、崇禮樂,不用武力的辦法來製止戰爭。這種辦法不是堯舜不想做,而是根本做不到,“故舉兵以繩之”,即用戰爭手段來解決問題。

威王問三

本篇采用孫臏與齊威王、田忌之間的問答,全麵論述了孫臏的戰略戰術思想,也涉及了治軍、地形、陣法等問題。

孫臏認為:在兩軍相當,兩軍相望(相望即對峙),誰也不敢先采取行動時,應先派少量部隊進行挑戰,隻許佯敗不許勝利,將主力部隊猛擊敵人的兩翼,就能獲勝。在“我強敵弱,我眾敵寡”時,可故意使我軍的陣勢混亂無序,誘敵來攻,在指揮上這叫“讚師”。在“敵眾我寡,敵強我弱”時,可先將後麵的主力和機動部隊隱蔽好,使之能隨時撤退和轉移,並讓使用長兵器的士兵列於戰陣之前,讓使用短兵器的士兵列於戰陣後麵,讓弩兵作機動,後麵的部隊待敵人疲憊時再反擊,在指揮上這叫“讓威”。在追“擊窮寇”時,不要過急逼迫,待其尋求生路時再消滅之。在敵我勢均力敵時,應先迷惑敵人,使其兵力分散,爾後再集中兵力消滅之。在“以一擊十”時,就要“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在“地形平敞”,陣勢嚴整時而被打敗的原因,是陣前沒有實施衝鋒的突擊隊,這就是“陣無鋒也”。作戰時,“料敵計險,必察遠近”,“必攻不守”,即分析敵情,考察地形險易,了解道路遠近,這是將帥的重大責任,而堅決打擊敵人的空虛要害之處,這是統兵作戰最緊急的要務。當敵軍勢眾而猛,交戰不可避免時,就要堅固壁壘,多用謀略,嚴明軍令,團結士卒,避其銳氣使其驕傲,引誘敵人使其疲憊,然後“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便可取勝。孫臏在對上述問題進行論述後,還慎重告誡國君,“用兵無備者傷,窮兵者亡”,這是不能忘記的經驗教訓。

陳忌問壘四

本篇竹簡主要論述了在野戰情況下因地形而部署兵力、兵器的問題,對馬陵之戰中兵力、兵器的部署和技術、戰術的運用,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述,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孫臏認為,軍隊在野戰中如何部署作戰陣地的問題,常被人們所忽視。處置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迅速利用部隊的武器裝備,結合戰場的地形作恰當的部署,並要鼓舞和激勵部隊的士氣和鬥誌,這是用來應付突然處於困境、險阻、死地中的敵人所采取的辦法。我在馬陵之戰中戰勝龐涓,俘虜太子申時,用的就是這個辦法。在當時的情況下,蒺藜可當作溝塹與護城河,戰車可當作城牆與壁壘,地麵上的天然障礙物可當作城上的矮牆,大盾牌可以當作城上有孔的矮牆,用戈、矛等長柄兵器救援危急之處,用短柄矛等兵器輔助長柄兵器進行作戰,用短柄刀劍狙擊疲憊之敵,把強弓勁弩配置在蒺藜的後麵,靈活機動地射擊敵人,陣地前沿的弩和戟要各占一半。由此可見,孫臏在馬陵道之戰中,是先將各種兵器配置在預設的戰場上,綜合地發揮各種兵器的殺傷作用,而奪取作戰勝利的。

篡卒五

本篇主要論述軍隊建設的基本原則,在戰場上決勝的具體因素,以及為將之道等要求。

孫臏認為,軍隊的優勝在於對士卒的精選,“其勇在於製,其巧在於勢,其利在於信,其德在於道,其富在於亟歸,其強在於體民,其傷在於數戰”。也就是說,軍隊的作戰勇敢,在於組織指揮的嚴密,軍隊作戰的機巧,在於造成有利的態勢,軍隊戰鬥力的強大,在於賞罰有信;軍隊的政治素質良好,在於管理教育得當;軍隊的給養充裕,在於能速戰急歸,軍隊的戰鬥力強大,在於能及時休整,軍民的戰鬥力削弱,在於作戰頻繁。

孫臏認為,軍隊作戰經常取勝的因素有五:“得主專製,勝;知道,勝;得眾,勝;左右和,勝;量敵計險,勝。即統兵將領有獨立指揮權者勝;懂得用兵法則者勝;得到士兵擁護者勝,互相間能同心協力者勝,善於分析判斷敵情及熟悉地形險易者勝。統兵將領受到與這五種相反因素製約者敗。

孫臏認為,賢明的將領要做到“忠”、“信”、“敢”三條。所謂忠,就是忠於君主;所謂信,就是信賞明罰;所謂敢,就是敢於糾正各種錯誤行為。否則就不能成為統兵作戰指揮的將領。

月戰六

本篇主要是論述戰爭與天時的關係。

孫臏說,如果“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所以能夠“撫(得)時而戰”者,可以一戰而勝,而不需要反複用兵了。

八陣七

本篇主要是論述選將的標準和八陣的運用原則。

孫臏說,“智不足,將兵,自恃也。勇不足,將兵,自廣也。不知道,數戰不足,將兵,幸也。夫安萬乘國,廣萬乘王,全萬乘之民命者,唯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內得民之心,外知敵之情,陣則知八陣之經,見勝而戰,弗見而諍,此王者之將也。”即智謀不足的人要統兵打仗是盲目自大,勇氣不足的人要統兵打仗是異想天開,不懂得用兵規律而又沒有作戰經驗的人要統兵打仗是心存僥幸。所以要保衛萬乘之國的安全,擴大萬乘之國的領域,保護萬乘之國民眾生命安全的將領,就必須懂得用兵的法則。所謂懂得用兵的法則,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內得民心,外知敵情,通布設八陣之要領,有取勝把握的就打,沒有取勝把握的就不打。隻有這樣的將帥,才是王者之將。

孫臏指出,統兵打仗用“八陣”陣法時,要根據有利的地形和不同的兵種,做好兵力分配,選用適宜的陣形才能取勝。

地葆八

本篇篇名地葆即地寶。分別論述了各種地形的利弊,指出它們與部隊的生存條件,與作戰的關係。與其他兵書多有雷同。

勢備九

本篇主要論述軍隊必須通過造“勢”,才能發揮戰鬥力的問題。

孫臏認為:“黃帝作劍,以陣象之。羿作弓弩,以勢象之。禹作舟車,以變象之。湯武作長兵,以權象之。”也就是說,黃帝作寶劍,可用它類比軍陣。後羿作弓弩,可用它類比兵勢。夏禹作舟車,可用它類比機變。湯武作長柄兵器,可用它類比作戰指揮的主動權。可見陣、勢、變、權這四個方麵,都是軍事上不可缺少的。軍陣要像寶劍那樣具有精銳的前鋒,才能向敵人發動進攻,軍隊要像寶劍那樣具有堅實的劍柄作後衛,才能拿它來刺擊敵人。軍陣既有前鋒又有後衛,就能戰勝敵人。軍隊的戰鬥態勢要像弓、弩發射箭鏃那樣,產生出迅疾的強大威力。軍隊要像舟車那樣可以往來機變。軍隊要像長柄兵器那樣具有作戰指揮的主動權。深人了解和掌握軍陣、兵勢、機變、主動權這四項製勝的原則,就能“破強敵,取猛將”了。

兵情十

本篇以矢、弩、發者類比士卒、將領和國君,認為這三者如能協調一致,就能克敵製勝。

孫臏說,如果“欲知兵之情”,就要借用“弩矢其法”了。“矢(是)卒也,弩(是)將也,發(射)者(是國君)主也。”如果要取得作戰的勝利,必須要像用弩射箭一樣,國君、將領、士卒都要合乎射弩的方法,同心協力。這就是治軍用兵之道。

竹簡《孫臏兵法》雖然有殘缺之處,但是其大部分還能連貫成篇,形成書的體係,反映該書的理論精義。孫臏所處的時代,大致與齊威王所委派追論古者《司馬兵法》的大夫們所處的時代相接近,所以《孫臏兵法》與《司馬法》在軍事理論上有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