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三卷,引用《軍讖》、《軍勢》之語句較多,擇其精粹者解讀之。
上略
本卷主要論述以“柔弱勝剛強”為主旨,以及招攬人才為重點,以“任賢擒敵”為目的的治國統軍的政略、戰略思想及其途徑。
1《上略》開宗明義就指出,擔任“主將之法”,在於務必收“攬英雄之心,賞祿有功”之人,把自己的意誌通達於眾。所以“與眾同好者”,事情都能辦成,“與眾同惡者”,事情都會辦壞。能夠“治國安家”的明君,是因為得到賢能之人的輔佐;弄得“亡國破家”的昏君,是因為失去賢能之人的輔佐。
2《軍讖》曰:“柔能製剛,弱能製強。”又曰:“能柔能剛,其國彌光,能弱能強,其國彌彰,純柔純剛,其國必削,純剛純強,其國必亡。”意思是說,示之以柔而能製其剛,示之以弱而能製其強。又說,賢明的國君在治理國家時做到“能柔能剛”,所以他的國家就 日益光耀;賢明的國君在治理國家時做到“能弱能強”,所以他的國家就日益彰明;如果國君柔弱無能,那麼他的國家就必然衰弱;如果國君剛強自恃,那麼他的國家就必然滅亡。
3《上略》曰:“夫為國之道,恃賢與民,信賢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則策無遺;所適如肢體相隨,骨節相救,天道自然,其巧無間。”意思是說,治理國家的最高原則,在於賢能之人的輔佐與民眾的支持,信任賢能的人如同自己的腹心,使用民眾從事百業如同自己的手足,相互適應如同手足與身體般相隨如意,如同骨骼與肢節那樣順從天然規律,結合得巧妙無間。
4《上略》曰:“危者安之,懼者歡之,叛者還之,冤者原之,訴者察之,卑者貴之,強者抑之,敵者殘之,貪(《釋名·釋言語》:“貪,探求”,故作“探求”解。通常作貪汙貪婪解。據此處文意,以前者為好)者豐之,欲者使之。”意思是說,對有危難的人要扶助安置他,對心存畏懼的人要寬慰歡悅他,對叛離逃跑的人要設法招還他,對有冤屈的人要酌情平反他,對前來申訴的人要據理辨明他,對位卑而言微的人要按禮尊重他,對無理逞強的人要盡量抑製他,對懷有敵意的人要堅決清除他,對希望探求的人要設法滿足他,對要求立功的人要找機會給他。
5《三略》曰:“畏者隱之,謀者近之,讒者覆之,毀者複之,反者廢之,橫者挫之,滿者損之,歸者招之,服者居之,降者脫之”。意思是說對畏怯寡言的人要內部使用他,對胸懷謀略的人要多方親近他,對讒言害人的人要審慎察看他,對詆毀誹謗的人要無情反擊他,對橫行霸道的人要全力挫敗他,對誌滿高傲的人要抑製貶損他,對歸附順從的人要招撫收用他,對已經收服的人要妥善安置他,對願意投降的人要設法解脫他。
6《上略》曰:“獲固守之,獲扼塞之,獲難屯之,獲城割之,獲地裂之,獲財散之。”意思是說,軍隊占領敵人的堅固陣地要加強防守,占據敵人的險隘之處要設置障,奪得敵人難以守衛的土地要屯兵駐守,攻取敵人的城邑要獎勵參戰的官兵,占領敵人的土地要分封給功臣,繳獲敵人財物要散發於眾人。
7《上略》曰:“敵動伺之,敵近備之,敵強下之,敵佚去之,敵陵待之,敵暴綏之,敵悖義之,敵睦攜之。”意思是說,敵人開始行動要注意偵察,敵人靠近要多加防備,敵人強者要示以卑弱,敵人閑逸要故意避開,敵人淩我要消其銳氣,敵人施暴要安撫民眾,敵人悖逆要宣傳正義,敵人和睦要離間他們。
8《上略》曰:“順舉挫之,因勢破之,放言過之,四網羅之。”意思是說,要根據敵人的軍情采取挫敗敵人的行動,要依據敵人態勢作出打敗敵人的部署,要散發假情報迷惑敵人,要網設四麵包圍孤立無援的人。
9《上略》曰:“得而勿有,居而勿守,拔而勿久,立而勿取。”意思是說,在戰爭中繳獲敵人的財物,不要據為私有,奪取敵國的城池,不要貪圖安逸自守不去,進攻敵人的城池掠取敵國的土地,要速戰速決而不能曠日持久,要扶持被占領國家的人執政,而不要取代其位。
《軍讖》曰:“軍井未達,將不言渴,軍幕未辦,將不言倦,軍灶未炊,將不言饑,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張蓋。是謂將禮。”其意是說:軍井還沒有鑿成,將帥不應當說口渴,帳幕還沒有架好,將帥不應當說疲倦,軍灶還沒有做飯,將帥不應當說饑餓。將帥冬天不要獨自穿皮衣,夏天不要獨自用扇子,雨天不要獨自撐傘。這是優良將帥與官兵同甘共苦的原則。
10《上略》曰:“與之安,與之危,故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以其恩素 蓄,謀素和也。故曰:蓄恩不倦,以一取萬。” 意思是說,將帥能與士卒同安樂共危難,所以他的隊伍能合力同心而不會離心離德,能持久作戰而不怕疲勞。這是因為將帥長期恩待士卒,與士卒長期協力同心的結果。由此可見,將帥能長期恩待士卒,那麼作戰起來士卒就會以一當萬,百戰而不怠了。
11《軍讖》曰:“將之所以為威者,號令也。戰之所以全勝者,軍政也。士之所以輕戰者,用命也。故將無還令,賞罰必信。”意思是說,將帥之所以有威嚴,是由於號令森嚴的緣故。作戰之所以獲得全勝者,是由於軍政嚴明的緣故。官兵之所以敢戰者,是由於服從軍命的緣故。所以將帥不能下達前後相反的命令,施行賞罰必須言而有信。
12《上略》曰:“夫統軍持勢者,將也,製勝破敵者,眾也。故亂將不可使保軍,乖眾不可使伐人。攻城則不拔,圖邑則不廢,二者無功,則士力疲敝。士力疲敝,則將孤眾悖。以守則不固,以戰則奔北,是謂老兵。”意思是說,《上略》說:統領全軍而具有威勢者,是握有軍權的良將,能夠取勝而戰敗敵軍者,是由於全軍士卒奮力作戰的緣故。所以威勢紊亂的將帥不可能保全軍隊的生存力,上下不和的軍隊不可以用來攻戰。攻城則不能破,圖邑則不能得,二者都不能獲得成功,官兵被拖累得疲憊不堪。官兵疲憊不堪,則將帥孤立於上官兵不和於下,用這樣的軍隊進行防守則不固,用於攻戰則失敗,這樣的軍隊就是沒有戰鬥力的“老兵”。
13《上略》曰:“夫將拒諫,則英雄散。策不從,則謀士叛。善惡同,則功臣倦。專己,則下歸咎。自伐,則下少功。信讒,則眾離心。貪財,則奸不禁。內顧,則士卒淫。”意思是說,將帥拒絕部屬的正確意見,則誌士能人就會離散。不聽從謀士的良謀,則謀士就會叛離。善惡不分賞罰不公,則會挫傷功臣的積極性。獨斷專行,則部下就把責任歸咎於上。與部下爭功奪利,則部下就不會建功立業。聽信讒言,則眾叛親離。將帥貪取財物,則奸邪頑劣之徒就會上行下效而不能禁。將帥受命後仍不忘其家不忘其身,則士卒就會沉溺違紀。
14《上略》曰:“將無慮,則謀士去,將無勇,則吏士恐,將妄動,則軍不重,將遷怒,則一軍懼。”意思是說,將帥沒有遠慮,則謀士離去;將帥沒有勇氣,則官兵恐懼;將帥輕舉妄動,則三軍不能持重,將帥把怒氣轉泄於部屬,則全軍上下都會恐懼不安。
15《軍讖》曰:“慮也,勇也,將之所重,動也,怒也,將之所用。此四者,將之明誡也。”又曰:“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又曰:“香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意思是說,深謀遠慮,勇冠三軍,是將帥重要的美德;行動迅疾,威怒加於敵,是將帥激勵士氣必用的手段。對此四者,將帥必須察辨體會其運用的時機,才能收到成效。又說:軍中沒有財資,官兵就不會前來投奔,軍中不行獎賞,士卒就不會無往不前。又說:魚鉤擺上香餌,就會有遊魚前來吞食,軍隊沒有重賞,作戰中就不會湧現建功立業的勇士。
16《軍讖》曰:“內貪外廉,詐譽取名,竊公為恩,令上下昏,飾躬正顏,以獲高官,是謂盜端。”又曰:“群吏朋黨,各進所親,招舉奸枉,抑挫仁賢,背公立私,同位相訕,是謂亂源。”意思是說,暗中貪汙受賄而外裝清正廉潔,沽名釣譽,假公濟私,使上下昏亂,粉飾太平阿諛奉承,竊取高官,這樣的官員其實都是社會不安定而生盜賊的禍根。又說,如果各級官員都結黨營私,提拔自己的親信,推薦貪贓枉法之徒,排擠打擊仁人賢士,不顧國家利益而培植私人權勢,同在一起共事而互相攻訐,這樣的官員都是社會動亂的禍源。
17《軍讖》曰:“吏多民寡,尊卑相若,強弱相虜,莫適禁禦,延及君子,國受其咎。”又曰:“善善不進,惡惡不退,賢在隱蔽,不肖在位,國受其害。”意思是說,一個國家如果官多民少,尊卑參雜而又政出多門,強權欺淩弱小,朝廷不適時禁止和治理,則其禍害必然延及善良民眾和誌士仁人,國家也必然受其禍害。又說,如果受人稱讚的人卻得不到應有的晉升和任用,令人厭惡的人卻占據高位而沒有被罷退,那麼誌士仁人就會隱退不出,才鮮能薄的人就會濫竽充數,禍害國家。
中略
本卷是《上略》內容的延伸,多引《軍勢》語,主要通過“君德行,審權變”,論述君主馭將統眾的謀略。
1《軍勢》曰:“出軍行師,將在自專;進退內禦,則功難成。”意思是說,將帥統兵出征,必須要有獨立而不受任何製約的指揮權;如果全軍的進退行動要受到國君的製約,那麼就難取得勝利建功立業了。
2《軍勢》曰:“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誌,貪者邀趨其利,愚者不顧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軍之微權也。”又說,“無使辯士談說敵美,為其惑眾:無使仁者主財,為其多施而附於下。”意思是說,將帥統兵作戰後,對智、勇、貪、愚等各種人都要任用。有智謀的人樂於建功立業,有勇氣健鬥的人好表現其意誌,有貪求名利的人專想邀趨貨利,可愚弄的人進戰不顧生死,都要因其特點而不拘一格地任用他們。這是將帥指揮官兵作戰的微妙權謀。又說,在軍中不能讓油嘴滑舌的人鼓吹敵國之美,以免他們惑亂動搖軍心,不要讓注重仁義好施的人主掌財務,以免他們用公家財物培植私黨。
3《中略》曰:“主不可以無德,無德則臣叛,不可以無威,無威則失權。臣不可以無德,無德則無以事君,不可以無威,無威則國弱,威多則身蹶。”意思是說,國君治國不可以無德,無德則臣下眾叛親離,君臨臣下不可以無威,無威則會失去統馭臣民的權力。人臣不可以無德,無德則無以事奉國君,人臣不可以無威,無威則不能行政而使國勢衰弱,功高威大則會遭致殺身之禍。
4《中略》曰:“德同勢敵,無以相傾,乃攬英雄之心,與眾同好惡,然後加之以權變。故非計策無以決嫌定疑,非譎奇無以破奸息寇,非陰計無以成功。”意思是說,對於德治相同勢力相當的國家,誰也無法傾覆對方,那就延攬英雄之心,與全軍官兵同心同德,然後施行權謀決定高下。不運用計謀,就無法解決疑難,不出奇計巧謀就無法破奸滅寇,不設密謀就無法成功。
下略
本卷主要是“陳道德,察安危,明賊賢之咎”,進一步闡述國君與臣民的關係。
1《下略》曰:“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則據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憂者,則享天下之樂。能救天下之禍者,則獲天下之福。”意思是說,如果國君能夠扶助天下民眾的危難,就能據有天下的安定。能夠消除天下民眾的憂患,就能享有天下的歡樂。能夠解救天下民眾的災禍,就能獲天下的幸福。
2《下略》曰:“求賢以德,致聖以道。賢去則國微,聖去則國乖。微者危之階,乖者亡之征。” 意思是說,國君尋求賢才當以品德為重,聘用聖人要按天道而行。賢才離去國家就會衰微,聖人離去國家就會混亂。衰微是危險的由來,混亂是滅亡的象征。
3《下略》曰:“賢人之政,降人以體。聖人之政,降人以心。體降可以圖始,心降可以保終。降體以禮,降心以樂。”又曰:“故有德之君,以樂樂人;無德之君,以樂樂身。樂人者久而長,樂身者不久而亡。”意思是說,賢良的人治理國家,是使民眾忠良順從。聖明的人治理國家,是使民眾心悅誠服。行動上順從可以共同開創事業,心悅誠服可以保全始終。又說,德行高尚的國君,以安樂的舉措使天下人安樂,無道之君隻顧自身的安樂而使天下人不安樂。國君能使天下安樂的國家就會長久興盛,國君隻顧自身安樂的國家就會很快滅亡。
4《下略》曰:“釋近謀遠者,勞而無功,釋遠謀近者,佚而有終。佚政多忠臣,勞政多怨民。”意思是說,舍近不取而去圖謀進攻遠方之國,最終就會勞師動眾而不能建功立業,放棄用武力進攻遠方之國而以謀略降服旁近之國,最終就會佚軍息民而建功立業。行佚軍息民之政則國多忠臣,勞民役軍民眾就會怨聲載道。
《三略》是一部兼有眾家之長而又自成體係的著作,是我國第一部以政略和軍略關係為重點論兵的兵書,具有獨特的思想內容。
1“以民為本”的治國論
《三略》從民本思想出發,對安國、選將、治軍、作戰等問題進行深入的論述。《三略》認為,戰爭的勝敗,在於國家治理的好壞,而民心的向背又是國家治理得好壞的關鍵。
《三略》認為,“庶民者,國之本”,“以弱勝強者,民也”,戰勝敵人的強大力量存在於民眾之中。“治國安家”在於得到民眾的擁護,“亡國破家”在於失去民眾的支持。如果得到民眾的擁護,國家就安定,軍隊就強大,兵鋒所向,就無往而不勝。如果國家治理得不好,弄得國虛民貧,民眾被迫反抗,敵人乘虛來犯,國家就會崩潰。無論是治理國家和統兵作戰,都要隨時隨地“察民心,施百務”,辦實事:“危者安之,懼者歡之,叛者還之,冤者原之,訴者察之,卑者責之,強者抑之,敵者殘之,貪者豐之,欲者使之,畏者隱之,謀者近之,讒者覆之,毀者複之,反者廢之,橫者挫之,滿者損之,歸者招之,服者居之,降者脫之。”國家要辦好上述實事,首先必須要君主賢明,同時還要選用賢才管理國事,統率軍隊,隻有這樣才能進行戰爭。進行戰爭的目的也在於保民,用“扶天下之危”,“除天下之憂”,“救天下之禍”的正義戰爭去戰勝非正義的戰爭。
2“以民為本”的治軍論
《三略》在治軍問題上的突出之處是,既重視將帥的指揮作用,又重視士兵的戰鬥作用。認為“統軍持勢者,將也。製勝破敵者,眾也”。將帥是統率全軍,創造有利態勢,戰勝敵人的指揮者。士兵則是奮勇戰鬥、消滅敵人的主力。為此,將帥既要有優良的品德和廣博的知識,又要做到清廉、鎮靜、公平、嚴整,能接受下級的意見,能決斷是非曲直,能容納人才,能采納眾人的建議,能知國家風俗,能研究山川形勢,能了解地形險阻,能掌握軍隊的權柄。將帥還要能“通誌於眾”,做到“與眾同好”,“與眾同惡”,上下同心, 士卒統一。將帥還要“以身先人”,處處起模範表率作用,“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水井尚未鑿成,將帥不可謂口渴,軍灶尚未成炊,將帥不可言饑餓,帳篷尚未搭好,將帥不可言疲倦:冬季不著皮衣,夏季不用搖扇,雨天不撐傘:戰時與士卒同赴危難。在此前的兵書中,還沒有一部能像《三略》這樣重視士兵的作用,全麵論述將帥與士卒的關係。
3“因敵轉化”的作戰指導
《三略》指出,“用兵之要,必先察敵情”。統兵將領在作戰之前,要充分掌握敵情,以使“伺其空隙”,從敵人防禦薄弱之處進行突破。提出“因敵轉化,不為事先,動而輒隨”的思想,主張根據敵情的變化而隨機應敵。《三略》還提出了許多作戰指導原則。諸如“獲固守之,獲扼塞之,獲難屯之,獲城割之,獲地裂之,獲財散之”等等。
《三略》問世後,也是受到社會的重視和廣為流傳的一部兵書,在中國和世界軍事理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代的魏徵將其內容收入《群書治要》中。宋元豐三年(1080),被宋廷頒定為開學的經典之一,並被譯成西夏文本。現存最早的刊本是南宋孝宗、光宗年間的《武經七書》本,此本除原刻本尚存在日本靜嘉堂文庫外,後世幾經影印翻刻,形成武經係統本。其他叢書本也多以此係統本為底本。注釋本有施子美講義本、明劉寅直解本、清朱墉彙解本。193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采用中華學藝社借照日本靜嘉堂藏書本膠片,影印出版了《續古逸叢書》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研究《三略》的論著日益增多。
《三略》在國外流傳也較廣。早在唐代便傳到日本、日本寬平年間(889~897),日本天皇敕命藤原佐也撰輯的《日本國見在書目》就著錄有《黃石公三略》。日本的戰國時代,在足利學校(武將顧問資格的養成所)將此書與《六韜》列為主要教科書。據不完 全統計,日本研究《黃石公三略》者約近40家。鄰國朝鮮也有《黃石公三略》傳人。1993年,美國學者拉夫爾·索雅,將《三略》等《武經七書》全譯成英文本。《三略》的西傳擴大了中國古代兵法理論在西方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