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書通覽3(1 / 3)

兵書通覽3

《新書》

作者賈誼(前200—前168),河南洛陽人,漢文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

賈誼少年得誌,20多歲時被漢文帝征召為博士(學術顧問官),每次朝對,都對答如流,深得文帝賞識,一年當中便升為太中大夫(高級顧問官)。他針對當時的情況,提出了一些鞏固中央政權、削弱諸侯王勢力的建議,遭到執政大臣的反對,文帝也不敢采納,把他調離朝廷,任命他為長沙王太傅,隨之改任梁王太傅。後抑鬱而死。

《新書》共10卷,《漢書·藝文誌》著錄為58篇。今本為56篇。卷曰為:卷一,過秦論等11篇;卷二,權重等5篇;卷三,欲激等11篇;卷四,匈奴等5篇;卷五,傅職等5篇;卷六,禮等3篇;卷七,先醒等5篇;卷八,官人等5篇;卷九,大政等4篇;卷十,禮容語等5篇。

《新書》有多種版本,明正德有吉藩刻本;清有抱經堂盧文紹校本,杭州書局《二十二子》本、《龍溪精舍叢書》本皆據抱經堂本重刻。劉師培撰有《新書校補》二卷、《佚文輯補》一卷,未刊。王耕心撰《賈子次詁》十六卷,有龍樹精舍光緒刻本。《四部叢刊》影印明吉藩刻本。《四部備要》收有此書。197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賈誼集》,其中《新書》56篇。

《過秦論》是《新書》的精彩篇章,分為上、中、下三篇。所謂過秦論,就是批評秦國的過失。文章首先鋪敘秦國如何走向強盛,輕而易舉地擊敗九國諸侯,吞並天下,然而竟被斬木為兵的農民起義軍一舉推翻,從而推出秦亡的原因:“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文章先揚後抑,氣勢磅礴,頗有說服力。

賈誼在《新書》中依據匈奴強漢朝弱的軍事形勢,提出以招撫懷柔為主要手段以解除外患。他還指出同姓諸王對朝廷的向背,不取決於血統的親疏,而取決於力量強弱的對比。

《新書》集中反映了賈誼的政治、軍事思想主張,有不少是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一些主張是不切合實際、不合理的。《新書》對後人產生一定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地位。

《潛夫論》

作者王符(約85—163),字節信,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東南)人。東漢政治家、軍事理論家。

王符終身不仕,隱居著書,“以譏當時失得,不欲章顯其名,故號曰《潛夫論》”。

《潛夫論》全書10卷36篇,主要是討論治國安民之術,其中《勸將》、《救邊》、《邊議》、《實邊》四篇為軍事專論,針對當時西北邊疆的情況,著重論述如何加強邊遠地區的防禦,集中反映了王符關於邊疆防禦和建設的軍事思想。

《潛夫論》的主要軍事觀點有:

1早定戰守之策。作者認為“救邊乃無患,中國乃得安寧”,呼籲及時平亂,反對示弱寇敵、競割國家之地以與敵的惟圖荀安、不思救邊的做法。

2慎選邊將。王符指出漢軍之所以不能製羌亂,主要原因在於將不知兵,因此要認真選拔將帥。將帥禦兵,必須具備六務標準:“將者,智也,仁也,敬也,信也,勇也,嚴也。”選拔將帥要任人惟賢,不搞論資排輩,否則就等於將軍隊交給敵人。

3救邊強邊。作者集中抨擊了當時朝臣苟且偷安,不救邊民於水火的行徑。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救邊主張。認為地不可無邊,“無邊亡國”。必須加強邊防,決不可割地以為苟合,因為假如今日割邊郡,明日就要以三輔為邊,日後“則洛陽為邊”,國將不國。

4國君臨邊患,務以民為本。邊患已積十年,百姓被害,迄今不止。國君不可不思邊境之安寧。國君對邊患問題斷不見。國君對軍國大事要“修己之備,無恃於人”,不獨委任於將帥。方可克敵製勝。如以不煩民為借口,輕易使人民受殺掠,這樣的國君“非人主”也。

5治邊要激勵士卒。作者認為人皆趨利避害,而當時“士不勸於死敵”,是由於“言賞則不與,言罰則不行”,“士卒進無利而自退無畏”。因此,強調明賞必罰,使士卒“必順我令乃得其欲”。

6遷內地人民實邊。他指出邊郡虛廢的原因及危害。國家聽任邊患蔓延,強令邊民內遷,賦役加重是邊郡虛廢的原因。邊郡空無人民,而內地人眾地狹,造成經濟上的偏頗,這是邊郡虛廢帶來的經濟上的嚴重後果。長此下去,會造成邊民絕望,而滋生降敵之心,成為政治上“大憂”。這就是虛廢邊郡的嚴重政治後果。因此必須立即設法對邊郡虛廢現象予以製止。並提出,應恢複已廢棄的邊郡舉孝廉製度,並在賜爵、物價等方麵給予優惠政策,此乃“均苦樂,平徭役,充邊境,安中國之要術也。”

《潛夫論》繼承孫武論將、晁錯實邊等觀點,對一些基本軍事原則的闡述,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對後世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淮南子·兵略訓》

作者劉安(前179~前122),漢高祖劉邦之孫,後被封為淮南王。

劉安文采斐然,博聞強記,有過人的文學才能。漢文帝十分器重他。一次下詔讓他撰寫一篇《離騷賦》。劉安在淩晨受命,到早飯時間已經寫完,深得皇帝喜愛。天下許多方術之士都投奔到他的門下。劉安後因圖謀兵變事發,自殺身死。

《淮南子》是劉安及其門客蘇非、李尚被等集體撰寫的。該書又名《淮南鴻烈》。《漢書·藝文誌》著錄《淮南子》內21篇、外31篇,現僅存21篇。篇目為:原道、淑真、天文、隧形、時則、覽冥、精神、本經、主術、繆稱、齊俗、道應、汜論、詮言、兵略、說山、說林、人間、修務、泰族、要略。

《漢書·藝文誌》將該書列入雜家,漢許慎、高誘均有注本,《隋書·經籍誌》、《新唐書·藝文誌》及《宋史·藝文誌》等皆見記錄。許注後亡佚,清孫馮翼輯有一卷,有問經堂刊本。傳世為高誘注本,篇目下皆有“訓”字。清有杭州書局《二十二子》重刻莊達吉校本等。劉家本撰《淮南子集證》二十一卷,有上海中華書局1921年排印本。劉文典撰《淮南鴻烈集解》,有商務印書館排印本。1983年中國科學院出版社出版有楊樹達著《淮南子證聞》。

《淮南子》是以道家自然天道觀為主導,綜合道、法、陰陽各家之說。論述“道”和“氣”的。《兵略訓》即是其中專論軍事的一篇,代表了西漢初期的軍事理論水平。

《淮南子·兵略訓》是在它所認為的道是“覆天蓋地”,“高不可際”,“深不可測”的思想指導下,博采先秦各家兵書,綜合而成的一篇軍事哲學著作。在戰爭觀問題上,立論比較鮮明。在戰略、戰術上則多繼承而少創見。

作者認為戰爭的起源是:“人有衣食之情,而物弗能足也。故群居雜處,分不均,求不贍則爭,爭則強脅弱而勇侵怯。”這就是說戰爭起源於物質利益的分配不均而引起的暴力爭奪。這比起前人的相關論述要深刻得多。

戰爭的目的是“禁暴討亂”,“導之以德而不聽,則臨之以威武”,“故義兵之至也,至於不戰而止”。該書明確地區分了“義戰”與“不義戰”。

作者繼承前人軍事思想,提出了“全兵先勝後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的主張。它認為戰爭勝負的根本,不在軍事的強弱,而在政治的得失。得道者得民心,弱可以變強;失道者失民心,強亦可變弱。所以,政治強大,雖有軍隊但不必發動戰爭,也可使敵人伏首稱臣,這實際上是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全勝戰略思想在漢代的發展。“凡用兵者,必先自廟戰。”因為政治得失決定軍事的勝負,所以在戰爭之前就必須先謀劃於廟堂之上,對雙方力量加以比較,從國君、將帥、民心、治亂、軍糧、士卒、武器等方麵進行分析,論證是否已經具備了勝利的條件,如此可作到先勝而後戰。作者稱這種作戰方法為“廟戰”。

對於戰術中動與靜的辯證關係,作者認為軍隊不動則已,動則無形,“神出而鬼行”,出敵不意,攻其不備。不僅於此,善於采取軍事行動者,必須做到:行動迅猛有“氣勢”,善用地形占“地勢”,根據敵情知“因勢”,巧妙偵察設伏善“知權”,調遣軍隊靈活有序知“事權”。另外,還要以靜製動,以無形製有形,以無為製有為。

《兵略訓》還十分重視將帥的作用,作者用很大篇幅闡述了有關將帥的理論。將帥根據其能力可分為上中下三類:“上將”,能夠得天道、得地利、得人心,且用兵堅定而有氣勢,是常勝將軍;“中將”。不知天道,不知地利,但得人心,有氣勢,勝多而敗少;“下將”,無堅定主張,性自多疑,動輒敗北。“將軍之心”要寬宏公允,含而不露。既能隨時變通,又不輕易受外界環境影響而動搖主張。將帥要威儀並用,與士卒同甘共苦。威儀並用就是賞罰分明,賞使士兵冒死征戰,罰使士兵令行禁止,如此,軍隊才有戰鬥力。此外,將領必須愛兵,才能得到兵的愛戴。將帥應具備“三隧、四儀、五行、十守”諸項優秀品質。作者認為將帥最應注意的是士氣的“實”與“虛”:官兵有隙,互不相得為虛;上下同心,同仇敵愾為實。將領要統帥軍隊,完成任務必須建立一個合理的指揮保障體係,包括以下幾方麵專門輔助人員:“尉之官”,即軍事參謀人員;“侯之官”,即偵察人員;“司空之官”,即後勤人員;“輿之官”,收容聯絡人員。這比《六韜》的有關論述更為充分和完善。

所有這些對戰爭起源、戰爭目的、戰爭性質和戰爭勝敗主要因素的論斷,既繼承了前人的觀點,也在某些地方超過了前人。在具體的戰略、戰術問題上,繼承了前人虛實、奇正、分合、示形等,歸結為“神莫貴於天;勢莫貴於地;動莫急於時;用莫利於人”。“上將之用兵也,上得天道,下得地利,中得人心”。隻是提法不同而沒有什麼新的發展,這是因為劉安等人,本身缺少戰爭實踐經驗,所以隻能是在理論上進行闡發,在哲理上加以提高。又由於《淮南子》是由眾人編篡而成,其思想觀點也不盡一致。

《素書》

《素書》又名《黃石公素書》。舊題黃石公撰,宋張商英注。此說源出張商英《黃石公素書·序》。張商英,字天覺,宋徽宗大觀年間(1107~1110年)為尚書右仆射,曾學浮屠法,喜講禪理。勸徽宗節華侈,息土木,抑僥幸,徽宗頗憚之,遂蒙忠直之名。後被台臣上疏攻擊,出知河南府。卒諡文忠。他在序言中稱:“黃石公圯橋所受子房《素書》,世人多以《三略》為是,蓋傳之者誤也。晉亂,有盜發子房塚於枕中獲此書,凡一千三百六言。上有秘戒:‘不許傳於不神不聖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嗚呼!其慎重如此。黃石公得子房而傳之,子房不得其傳而葬之,後五百餘年而盜獲之,自是《素書》始傳於世間。”張商英這段話說的神乎其神,然而說得愈神秘愈露出了他作偽的馬腳。對此明代以來,學者多有辯駁,如明都穆說它有“三偽”:“子房以三寸舌為帝者師,而卒之謝病辟穀;托從赤鬆子遊,君子稱其明哲保身,顧有死而葬以玉枕,其偽一也。自晉逮宋,曆年久遠,豈是書既傳,而薦紳君子不得而見,亦未聞一言及之,其偽二也。書有秘戒,乃近世術家欲神其術之俚言,而謂圮上老人為之,其偽三也。且書中之言,往往竊吾儒之緒論,而飾以權詐。蘇文忠謂圮上老人秦之隱者,而其言若是,烏足以授子房?其為張氏之偽明矣。”(《聽語紀談》)《四庫總目提要》引胡應鱗的話說:“其書中悲莫悲於精散,病莫病於無常,皆仙經佛典之絕淺近者。蓋商英嚐學浮屠法於從悅,喜講禪理,此數語皆近其所為,前後注文與本文亦多如出一手。以是核之,其即為商英所偽撰,明矣。”筆者以為《素書》從內容到文句,引用《黃石公三略》頗多,如“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等。實際上它是張商英取《黃石公三略》之本旨,以廣其說,又擷取儒道文辭,雜采仙經佛典俚語以及有生命力的民諺彙集而成的一部著作。雖為張商英所偽托,但“其言頗切理”(《四庫總目提要》),書中不乏有可資借鑒的思想內容。

《素書》一卷共六篇:原始章第一、正道章第二、求人之誌章第三、本德宗道章第四、遵義章第五、安禮章第六。全書圍繞“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展開論述,主張“潛居抱道,以待其時”,修德行仁,遵義尚禮。教育人們不要損節背理,要謙恭行善。在軍事方麵,重視設權定謀,指出:“設變從權,所以解結”,“長莫長於博謀”,“陰謀外泄者敗”,“患在不預定謀”。重視民心民意,認為“民怨傷國”,“民困國殘”。重視人才的選拔和正確使用。認為“安在得人,危在失士”,“得人者昌,失士者亡。國將霸者士先歸,邦將亡者賢先避。”在戰爭中,主張根據各種人才的特點進行戰鬥分工,揚長避短,人盡其能。“重可使守固,不可使臨陣;貪可使攻敵,不可使分陣;廉可使守主,不可使應機,五者各隨其才而用之。”

《素書》自宋以來翻刻者頗多,流傳很廣。從現存版本看有明刻、明抄本,以及日本慶長(明萬曆)刻本,但更多的是叢書本,比較重要的有子彙本、二十子本、先秦諸子合編本、且且庵初箋十六子本、影印元明善本叢書十種本、道藏本、四庫全書本等。據不完全統計,各種叢書本有二十餘種之多。

《將苑》

舊題諸葛亮撰。諸葛亮(181~234),字孔明,東漢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是三國時代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早年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西),被稱為“臥龍”。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他向劉備提出了奪取荊(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外結好孫權,內革新政治,積蓄力量,準備條件,統一全國的建議,即著名的《隆中對》。從此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他輔佐劉備、劉禪創建了蜀國,自任丞相。劉禪即位後,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掌管蜀漢軍政大權。當政其間,勵精圖治,賞罰嚴明,革除弊政,推行屯田,發展生產,改善和西南各民族的關係,對於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的發展和民族團結做出了有益的貢獻。他還積極推行聯吳抗魏的戰略方針,曾五次出兵攻魏,爭奪中原。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因力不從心,於建興十二年(234)死於五丈原軍中。他足智多謀,善於治軍,相傳革新連駑(革新後能同時發十箭)、創八陣圖、造“木牛流馬”(一種有利於山地運輸的工具),受到後人的崇敬。自陳壽編《諸葛亮集》後,明清又編輯多種,如明王士騏編《武侯全書》二十卷、楊時偉編《諸葛忠武全書》十卷、清朱磷輯《諸葛武侯集》二十卷、張澍編《諸葛亮集》等,本文所要介紹的《將苑》就收錄在《諸葛亮集》之中。中國兵書史上有一種現象,就是偽托之作多托於先聖先賢。由於諸葛亮被後人當作智慧的化身,所以,正像《四庫總目提要》說的“蓋宋以來兵家之書,多托於亮”。各種書目著錄諸葛亮撰的兵書就有二十餘種,如《火龍經》、《小心略地利》、《武侯奇書》等等,這些兵書究竟哪些是諸葛亮的作品,有待逐一考證。

《將苑》最早見於宋尤袤《遂初堂書目》,題作《諸葛亮將苑》,明代編的諸葛亮文集中也予以收錄。清姚際恒《古今偽書考》和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是後人偽托之作。從書中內容大多采自兵、史諸書和隋、唐不見著錄來推斷,不像諸葛亮親著,但其中許多思想與諸葛亮的軍事思想相一致。

《將苑》又稱《諸葛亮將苑》、《武侯將苑》、《心書》、《武侯心書》、《新書》、《武侯新書》等。此書宋代稱《將苑》,明代始改稱《心書》,如焦肱《經籍誌》;或《新書》,如陶宗儀《說郛》;也有稱《將苑》的,如《百川書誌》。《漢魏叢書》雖於書名題作《心書》,而篇章標題中間有《新書》字樣。現存版本中,這幾種稱謂都有,核其內容,雖有所差別,但基本上是一致的,是同書異名。因為《將苑》之名出現較早,故本文以《將苑》相稱。

《將苑》一卷(一作二卷,見《百川書誌》)共五十篇。其篇目如下:兵機、逐惡、知人性、將才、將器、將弊、將誌、將善、將剛、將驕吝、將強、出師、擇材、智用、不陣、將誡、戒備、習練、軍蠹、腹心、謹候、機形、重形、善將、審因、兵勢、勝敗、假權、哀死、三賓、後應、便利、應機、揣能、輕戰、地勢、情勢、擊勢、整師、勵士、自勉、戰道、和人、察情、將情、威令、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將苑》是中國古代論述為將之道的兵書。書中博采《孫子》、《吳子》、《尉繚子》、《六韜》、《三略》、《左傳》等兵書史籍中的論兵妙語,分門別類加以闡述,言簡意賅,自成體係,概括了古代為將之道的各個方麵。它對將帥進行了分類研究,認為從思想品德性格特長上分,將材有九:仁將、義將、禮將、智將、信將、步將、騎將、猛將、大將。按能力器度分有十夫之將、百夫之將、千夫之將、萬夫之將、十萬人之將、天下之將。意在選拔任用將帥要量才而選,量力而用。它總結歸納了為將八弊:“一曰貪而無厭,二曰妒賢嫉能,三曰信讒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猶豫不自決,六曰荒淫於酒色,七曰奸詐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禮。”意在向將帥敲警鍾。它認為將帥關係著國家興亡、戰爭勝敗、士卒的安危,因此,要求給予將帥自主權,重申“將之出,君命有所不受”的古訓。同時,對將帥提出了許多具體的條件和要求。首先強調將帥自身修養好。它要求將帥不恃強,不怙勢,寵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懼,見利不貪,見美不淫,以身殉國,忠貞不渝;要做到剛不可折,柔不可卷,不驕不吝,能總文武之道,操剛柔之術,先仁義而後智勇;要有五善四欲,五善是“善知敵之形勢,善知進退之道,善知國之虛實,善知天時人事,善知山川險阻”。四欲是“戰欲奇,謀欲密,眾欲靜,心欲一”。它還要求將帥力爭五強,杜絕八惡。五強是:“高節可以曆俗,孝悌可以揚名,信義可以交友,沈慮可以容眾,力行可以建功。”八惡是“謀不能料是非,禮不能任賢良,政不能正刑法,富不能濟窮厄,智不能備未形,慮不能防微密,達不能舉所知,敗不能無怨滂”。它提出了將帥應遵守的十五條紀律,即慮、詰、勇、廉、平、忍、寬、信、敬、明、謹、仁、忠、分、謀。其次要求將帥要善於治軍,精於作戰。在治軍方麵,要求將帥要重視法製,信賞必罰,嚴號申令,“誡之以典型,威之以賞罰”;要加強軍事訓練,認為“軍無習練,百不當一。習而用之,一可當百”;要收攬和掌握有特長的人才,“必有博聞多智者為腹心,沈審謹密者為耳目,勇悍善敵者為爪牙”;要身先士卒,關心和愛護部下,養兵像養自己的子女一樣,“有難則以身先之,有功則以身後之”,與士卒同生死,共患難。在作戰方麵,要求將帥不恃眾以輕敵,不傲才以驕人,要“先計而後動,知勝而始戰”;要懂得“兵機”、“兵勢”,“因機而立勝”,“因天之時,就地之勢,依人之利”;要熟悉戰場地形地物,探明敵情,“不知戰地而求勝者,未之有也”,“必先探敵情而後圖之”,要懂得各種地形天候條件下的戰法,如林戰、叢戰、穀戰、水戰、夜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