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書通覽6(3 / 3)

兵進之時,強調奇正之變,主張以奇道取勝。他認為,作戰“不得奇道以佐之則不能取勝”,“一陣有一陣之奇道,一國有一國之奇道,天下有天下之奇道。即有時正可為奇,奇亦可為正”,“夫兵進而不識奇道者,愚主也,黯將也。”(卷二自序)

重視初戰,主張要盡全力爭取初戰勝利。他認為,初起之兵“不得已而與敵遇,非戰無以卻之。蓋兵即深入,則敵必並力傾國以圖蹂蕩我,恐我聲勢之成,此而不猛戰疾鬥,一為所乘,魚散鳥驚,無可救矣。誠能出其不意,一戰以挫其銳,則敵眾喪膽,我軍氣倍,誌定威立,而後可攻取以圖敵”。(卷三自序)

作戰之時,強調出奇設伏。他指出,戰爭的情況很複雜,古有百戰之說(如《孫子》的“百戰不殆”,宋代的《百戰奇法》等),其實遠不止百戰。但無論何種戰爭,要取得勝利,就必須善於出奇設伏。所謂善於出奇設伏,就是能“用眾以覆眾,因弱而為強”。(卷四自序)

乘勝略地,主張用招降之法。一場戰爭取得勝利,便成“破竹之勢”,乘勝略地,擴張戰果,無需繼續用兵,“不煩兵也”(卷五自序),而以安撫招降為上。但招降之法,必須在軍事上取得勝利,對敵造成強大威勢的情況下才能使用。因為,“勝則人懾吾威,而庇吾勢,利害迫於前,禍福怵其心,故說易行而從者順;若在我無可恃之形,而徒以虛言嬲眾,是猶夢者之墮井,無怪乎疾呼而人不聞也”。(卷五自序)

進攻戰,強調要首先攻取要害之地,掃清進退障礙。他認為,“要害之地,我不得此,則進退不能如意,而形相製,勢相禁”。(卷六自序)敵若憑險反擊,“霍然如探喉骨而拔胸塊也”(卷六自序),必置我於死地。他並總結曆史教訓說,“古恒有軍既全勝,而一城扼險,製吾首尾,幾覆大業者”。(卷六自序)進一步強調攻取要害之地的重要性。

防禦戰,強調要固守住對戰爭勝負有決定意義的戰略目標。他指出:“能取非難,取而能守之為難;汛守非難,守而能得其要之為難。昔項羽委敖倉而不守,棄關中而不居,而卒使漢資之以收天下,此最彰明較著者也。他如陳稀之不知據邯鄲而阻漳水,董卓之不知依舊京而守洛陽,自古及今坐此患者,不可勝數,而獨南宋君臣守江失策尤為可笑。”(卷七自序)

在國防後備建設方麵,一是強調立國要有正確的方略和宏大的規模,改革舊製,創立新法,“朝廷之上置中書以總機務,疆場之外,建專閫以總征伐;經理度支,撫馭軍民,適寬嚴之宜,得緩急之序;崇大體,立宏綱,破因循之舊格,布簡快之新條,使人人輯誌,處處向風”。(卷八自序)二是主張屯田,減輕民眾負擔,解決軍隊糧餉。他認為“百萬之眾,無食不可一日支”。(卷九自序)如李密以霸王之才徒以用粟不節,卒致米盡人散;而劉邦卻以能食敖倉之粟,得以亡楚興漢。“屯田一著,所謂以人力而補天工也”。(卷九自序)

本書在最後一卷,論述了用兵全勝之術,主張在有充分準備的前提下,待機而動;反對死打硬拚,魯莽從事。他以與虎搏鬥作比喻,指出,鬥虎“當設網羅,掘陷阱,圍繞其出路旁,睨而伺之,久將自困,若奮不顧身,徑進而與之鬥,鮮不傷人矣”。(卷十自序)鬥敵與鬥虎理同,“故欲克敵者,強其勢,厚其力,謹其製,利其器,然後堂堂陣,正正旗,聲罪致討,而施戎索,乃全勝之術也”。(卷十自序)

《乾坤大略》初以抄本行世。辰州秦聚奎在為本書寫的序中說:他在任職肅水時看到的抄本,往往事不歸類,躊駁頗多。他於清鹹豐四年(1854年)任職饒川時,王餘佑之裔孫王懋亭茂才來饒,攜其先人藏書數種,內有此書原本,因重校一遍,始知篇中錯雜重複之處,為後人所竄入,而原書本來是融會貫通的。當時籌防吃緊,到處戒嚴,韜鈐攻守之術,尤為救時良劑。於是,他據原本重錄一份,與舊本相校,將後人竄入的十三條,刪其重複,另記於後,以資參覽。這就是所謂的秦校本。本書被收入《畿輔叢書》、《叢書集成初編》。寶興堂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翻刻、山西育才館於民國九年(1920)翻印。這些不同的版本,或以秦校本為底本,將竄入的十三條附於書後,如山西育才館鉛印本;或以舊抄本為底本,但在後人竄入的內容後麵一一注明“秦校原本無此條”,如《畿輔叢書》本即如此。

《兵謀與兵法》

《兵謀》一卷,清初魏禧撰。是一部輯錄《左傳》用兵謀略的兵書。魏禧認為:“凡兵有可見,有不可見,可見曰法,不可見曰謀。法而弗謀,猶搏虎以挺刃而不設阱也;謀而弗法,猶察脈觀色而亡方劑也。”所以,他很重視用兵之謀和用兵之法,便把《左傳》中的有關“謀”和“法”的史實進行剖析梳理,綜合歸納,編成《兵謀》和《兵法》二書。

《兵謀》概括出了《左傳》中的三十二條用兵謀略:(1)和,上下禮讓,同心和睦;(2)息,息民養戰;(3)量,度量敵我;(4)忍,忍辱含垢,以圖大謀;(5)弱,示弱驕敵;(6)弱而示之強,以震懾敵人;(7)致,調動敵人,迫於就範;(8)畏,敬畏,優而不恃,勝而不驕;(9)防,防敵謀我;(10)需,遲緩以老其師;(11)疾,急速乘敵之隙;(12)久,持久固守要衝;(13)激,抑製自己衝動,激怒敵人,使其暴躁,失去常態;(14)斷,果斷不疑;(15)聽,傾聽部眾賢能的意見;(16)詭,詭詐,知人之詭,我以詭人;(17)信,信用禮節;(18)諜,間諜;(19)間,離間,間而撓之,間而離之;(20)內,內奸;(21)釁,間隙,乘敵之隙;(22)逼,以勢逼敵投降,不戰而勝;(23)與,與國,國家之間結盟共同抗敵;(24)脅,脅從,逼迫敵人聽從我調動;(25)假,假借占卜、神鬼、物象等蒙騙敵人;(26)名,師出有名,執義循禮;(27)辭,辭令,以辭令贏得戰爭勝利;(28)備,戒備,未戰備戰,未敗備敗,有備無患;(29)法,賞罰之法製;(30)同,與士卒同甘共苦;(31)本,以民為本,修其本以勝敵;(32)保,保障勝而不敗,保衛勝利果實。

每條謀略之後輯錄《左傳》中有關戰例若幹條,每條戰例都一一注明了《左傳》上的年份,便於查找。如“弱”條下輯錄了“文公退三舍以驕子玉(夾注:僖廿八。即《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等十餘條戰例故事。從全書看,裏麵也夾有輯錄者的觀點,如“聽”條下指出:“或聽於眾,或聽於賢,或聽於能,或聽於尊;不聽則敗,聽於私則敗。”等等。

本書既是讀《左傳》的劄記,又是講謀略的兵書,對研究《左傳》中的謀略思想有一定參考價值。《昭代叢書丁集新編補)收錄有此書,書後有吳江沈茂德《兵謀跋》。

《兵法》一卷,魏禧撰。《兵法》是一部輯錄《左傳》用兵之法的兵書,其體例同《兵謀》,每法之後輯錄《左傳》中的有關戰例故事,並注明《左傳》中的年份。本書將《左傳》中的用兵之法歸納概括為二十二條,即:(1)先,先聲奪人,先發製敵;(2)潛,隱蔽襲敵;(3)覆,埋伏乘敵;(4)誘,示弱誘敵;(5)乘,乘敵不意,攻其無備、如乘於未陣,乘於半濟等;(6)衷,分割包圍;(7)誤,多方誤敵;(8)瑕,罅隙,攻敵薄弱之處;(9)援,聲援,兵必置援以備不虞,且張其聲;(10)分,兵必分道,以攻則奇,以守則固,以罷人則逸,以息民則不勞,以備不虞則不敗;(11)嚐,嚐試,試探;(12)險,戰必知地之險阻;(13)整,軍容嚴整;(14)暇,示閑暇造成敵人判斷失誤;(15)眾,示眾懾敵;(16)簡,簡選精銳;(17)一,統一進退號令;(18)勸,激勵士氣,勸道有四,曰恩,曰威,曰忿,曰身;(19)死,拚死作戰;(20)物,以物助戰,兵之變無所不有,故物無所不備;(21)變,權變,因敵製變;(22)將,統率將領的方法。

該書把《左傳》中的用兵之法進行了係統的梳理分類,為研究《左傳》的軍事思想提供了一些方便。此書收錄在《昭代叢書丁集新編補》中,書後有吳江沈茂德《兵法跋》。

《防守集成》

《防守集成》,顧名思義,是關於防守城池的集大成之作。實際上它是鄉兵團練防守縣城土堡的兵書,與《金湯借箸十二籌》、《救命書》等屬於同一類。原書題朱璐編次。朱璐,字玉泉,清末旌德(今安徽省旌德縣)人。他成年後喜歡搜羅閱讀各家兵書,鉤玄撮要,潛心探索,認為有價值的內容就抄錄下來,分類收藏。他是一位有正義感的青年,對殖民主義者的侵略和清朝的腐敗深惡痛絕,在本書序言中氣憤地說:“將不知兵,兵不用命,文吏以徇私取巧為能,武弁以退卻偷生幸免,而肉食者,複未能遠謀,一旦有警,則萬姓流離,四方震動,良可慨也。”清鹹豐初年,他到福建做官,原想大幹一番事業,可到任一看,那裏“豪猾當權,賢能斂跡;兵無實用,餉盡虛縻;官弁傷亡,形同刈草;賊氛猖獗,勢等摧枯;有城莫守,有隘難防;進退張皇,上下粉飾”。(《自序》)他為了盡職報效朝廷,便想以著書來挽救敗局。於鹹豐四年(1854)將平時積累的關於防守方麵的軍事資料,重加刪訂,分類纂輯成《防守集成》,刻印三百部,“權為救時之助,以盡涓(捐)報之心”(《自序》)。

《防守集成》共十六卷,十六篇,附圖200餘幅,約10萬字。對於每篇的排列順序,編者動了一番腦筋,都有一定的依據,具有一定的邏輯性。編者認為,本書以講地方官弁防守土地為主,故以“城製”為卷首;有城不可無衛,故以“保衛”為卷二;既有城衛,不可不附民,故以“保甲”為卷三;既有民不可不教,故以“鄉團”為卷四;有城有民不可不足食,故以“積貯”為卷五;內事既備,外患不可不知,故以“烽堠”為卷六;既知敵至,又必先據地利,故以“設險”為卷七;險阻既固,又必預為困寇之術,故以“清野”為卷八;野既清,而城中需用之物不可不備,故以“需備”為卷九;各物具備,更需器械以資捍禦,故以“守器”為卷十;器械足資,則號令不可不明,故以“約束”為卷十一;令行必有禁止,故以“嚴禁”為卷十二;禁令嚴明,尤宜倍加謹慎,故以“慎防”為卷十三;布置周密,敵至臨時措之方可裕如,故以“措應”為卷十四;各項具備,最終目的是為守城,故以“城守”為卷十五;又恐怕當今不知武略的人,或以為本書為紙上談兵,空言無據,故以“引證”為卷十六。一至十五卷的體例相同,先有一段理論闡述,出自編者之手,是全書價值較高的內容。接著是羅列輯錄的有關資料。一至十四卷均附載有圖說,主要有城製圖、防禦工事圖、陣圖、防守器械圖、武器裝備圖、旗幟圖等。第十六卷“引證”係輯錄的從先秦至明代關於防守城池的戰例一百餘條。

全書除卷前一段序文外,主要是輯錄的資料,但也有編者補寫的內容,“編中有武備諸書所未及載者,乃不揣鄙陋,以補其缺。”由於本書所輯資料均未注明出處,編者補的內容也未注明,所以究竟那是編者補充的內容,難以分辨。

本書與同類書比較,在編纂方麵有些特點,一是比較全麵地輯錄了有關民防團練的內容,又刪去了繁衍的部分,比較簡練;二是注意揭露時弊,促進變革。編者在卷十五“城守”篇揭露當時官場,“文吏遊談而養尊,武臣恬嬉而寶身。閑雅雍容之習成,而慷慨果銳之氣喪,一聞寇警,如澆冰水”。並聲言“因錄《城守》以救弊”。他還提出改革城製,學習西域城製,按營陣之法建城,大城包小城。這樣一城破,其他城猶存。三是為便於粗通文字的軍人學習,全書作了斷句。四是所繪陣圖,以兵器、旗幟代替抽象的符號,比較形象易懂。

《防守集成》成書於封建社會的末期,它所防禦的對象,除了外國侵略者及所謂土匪外,主要是防農民起義,所以在政治上有它反動的一麵。但是從軍事的角度看,它所提出的一些防禦思想,還是有借鑒價值的。對於守與攻的關係,它提出“蓋欲善守,必明善攻。預知患端,方能捍患”,(卷二《堡衛》)“欲戰必先守,欲守必先清野,欲清野必先堅壁。”(卷四《鄉團》)要以戰為守,積極防禦,“所謂守者,非徒閉門不出,可幸保全也。必按境內山川形勝,何處可扼要,令重兵屯守;何處可分據,令偏師犄角;何處可伏兵挫其先鋒;何處可遊兵,絕其糧道;何處可設機,以陷敵於死地。能以戰兼機術為守,則守固。斷不可遽閉城隅,自投絕路。故善守者,必先自立於不敗之地”。(卷七《設險》)它還總結了一些守城的規律,如“三道”(正道、奇道、伏道),“五敗”(壯夫寡;小弱眾;城大而人少;糧少而人眾;蓄貨積於外;豪強不用命),“三可力守”(外有援兵;人士勁勇,芻粟豐備;城池完固,民人富實),“三可決戰”(外無援兵;人勁馬壯,兵甲堅利,儲蓄不備;城池不完,士民窮匱)等。對於各種防禦工事的修築標準,它提出要以是否有利於殺敵為準,“敵台、弩台,俱以殺敵為義,不能殺敵,無貴為台矣”。(卷二《堡衛》)

該書有清鹹豐四年刊本傳世。近現代兵書五、近現代兵書

《國防論》

作者蔣百裏(1882—1938)名方震,字百裏,號澹寧。中國近代著名軍事理論家、外交家。

蔣百裏出生於浙江石硤鎮一個書香世家,其祖父蔣光煦(字生沐)是當地著名的藏書家。蔣百裏少時即有神童之譽,17歲中秀才。時值甲午戰後,中國為蕞爾小國日本戰敗,蔣百裏以為作為一個愛國男兒,僅憑三寸毛錐難以救國,遂毅然投筆從戎,於1901年東渡日本學習軍事。初在日本初級武學堂城城學校學習。學習期間,思想上傾向以孫中山為首的民主革命派,並組織浙江留日學生同鄉會,發行、編輯《浙江潮》,宣傳民族民主革命,其間還與蔡鍔結為誌同道合的朋友。1905年,以步兵科第一名的成績畢業,鑒於在日本六年的學習經驗,他認為中國以後國防建設的重點應在東北地區,所以回國後即答應盛京將軍趙爾巽之邀,出任東三省督練公所總參議,幫助練兵,但因受守舊派的排擠,加上有“中國國防當取法乎上,當今之世,德國陸軍最強”的認識,所以同年又赴德深造,在德國第七軍任連長。德國著名軍事學家、《戰略學論》的作者伯盧麥對他期予厚望,說:“從前拿破侖說過,若幹年後,東方將出現一位偉大的軍事家,這也許就應在你的身上吧。”

蔣百裏從德國留學歸來後,適逢辛亥革命爆發,不久即以29歲的青年軍事家身份擔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決心在這個造就近現代軍事幹部的搖籃(另兩個是北洋武備學堂、黃埔軍校)大展宏圖,培養振興國防的軍人。但因北洋政府的各方阻扼,大誌難伸,遂自殺以示反抗。被救後,整個二十年代,他奔走於各派軍閥之間,力勸他們與革命派組成聯盟,促成中國的南北統一。國民黨建立政權後,他被蔣介石奉為“軍界泰鬥”,成為名貫全國的軍事家,但因不是國民黨員,一直被明尊暗抑,未得實際職權,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他敏銳地指出東北已成為遠東的大火藥庫,日本侵華已蠢蠢欲動,中國應當急起整頓國防,但不為當局所重。“一二·九”愛國運動爆發後,他同情愛國學生,開始重點研究建設現代國防的理論。1935午,奉命前往歐洲考察西歐諸國的戰時總動法,次年回國,提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以海戰為主,第二次世界大戰必須以空戰為主導,所以中國國防建設應以建立空軍為重點,因為日本侵略在即,惟一快而又有效的辦法就是發展中國空軍。“七七事變”後,任代理陸軍大學校長,嘔心瀝血宣傳抗日,宣傳軍事理論,以期盡快造就抗戰的軍事人才。終因病累交加,齎誌以歿。死後被國民革命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

蔣百裏被視為近代軍事天才,他多才多藝,尤以軍事學馳名海內外。一生以倡導建設現代國防為職誌,精心研究軍事理論。尤其能立足於中國傳統文化,不斷吸收外國軍事理論精華,在融彙中西軍事思想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著述豐富,研究範圍頗廣,其主要著述有《孫子新釋》、《軍事常識》、《國防論》等。其中尤以《國防論》最能代表他的中心思想。他認為,戰爭是交戰雙方政略衝突的結果,而政略是由國家根本利益、基本國策決定的。國防的基本力量是由兵力、武力、國力三個層次構成的。從根本上說,兵力之源在於武力,武力之源在於國力。武力是加以軍事的組織和鍛煉的國力,包含著國民的素質以及經濟的各個部門。國力則是人力、地理環境、物質生產力、工業和政治五者的綜合體。在國力綜合體中,政體和製度又是關鍵的“原動力”,所以要增強中國的國防力量,必須進行政治改革,實行民主憲政和義務兵役製。這樣,人民有參與政治的權利,也有保衛國家的義務。至於如何建設國防,這是他孜孜以求潛心研究的重點,並提出了許多建議。他主張在國防建設中要貫徹“生活條件和戰鬥條件的一致”,建立“既能吃飯又能打仗”的國防,這是他國防經濟思想的核心,得自於他對古今中外各民族興亡史的考察。在具體措施上,他指出要使國防經費投向有利於國民產業的方向,使國防經費有益於國民生產的發展。軍用民用結合,國營與民營並舉,通過長期不懈努力來建設、發展國防。又提出要立足本國,掌握先進的軍事技術,重視新武器的研製。軍事工業的布局和國防交通的布局要加以統籌安排,以便在戰時有效抗擊外國入侵。在國防教育方麵,他認為對軍人不僅要進行紀律教育、軍事知識教育,還要特別提倡愛國主義。

蔣百裏還在《國防論》中提出了中國國防應以自衛為原則。其書問世於抗日戰爭前夕,對於即將到來的這場戰爭的性質、前途,作了充分估計。認為“中國國家的根本組織,不根據於貴族帝王,而根據於人民。中國國民的軍事天才,不發展於侵略霸占,而發展於自衛。”“利用國民自衛心來保衛國家,沒有不成功的。”提出對付日本的惟一辦法,就是在軍事上反其道行之,“彼利速戰,我持之以久,使其疲蔽;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線,我則置之第二線,使其一時有力無用處。”並提出未來抗擊日本侵略應以京漢鐵路以西為總根據地,逐漸東進。這些看法,總的看來是十分合理和正確的。

應該說,蔣百裏的軍事論述,尤其《國防論》一書,集中反映了近代資產階級軍事理論的優秀成果,所以當時即馳名海內外,有很大的社會影響,在中國軍事思想發展史上具有一定地位。

《國防論》一書初版於1937午春,由大公報社刊行,收集了他自1913年以來所作的關於國防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的論著,包括論文、講演、意見書、序言等。全書共6篇,約10萬字。1945年10月,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第二版,共收7篇,7篇題目是《國防經濟學》、《最近世界之國防趨勢》、《從曆史上解釋國防經濟學之基本原則》、《二十年前之國防論》、《十五年前之國防論》、《中國國防論之始祖》、《現代文化之由來及新人生觀之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