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時刻,你的認知都受製於當時的狀態,而這時的認知便會影響你隨後的想法和做法,換句話說,你會有什麼樣的行為跟你的能力無關,而是跟你當時的身心所處的狀態有關。因此你若是想改變自己做事的能力,那麼就改變自己當時身心所處的狀態,這樣便可以把蘊藏的無限潛能一一發揮出來,做出驚人的成就。
第二章:好心態好生活
生活是心態的選擇
“我們的生活就是我們的思想造成的”。 1800年前馬庫斯·奧裏利厄斯在他那本叫《沉思錄》的書中這樣寫道。每天早上給你自己打打氣,是不是一件很傻、很膚淺、很孩子氣的事呢?不是的,正好相反,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看,這點非常重要。
為了說明思想的魔力,這兒還有一個有關基督教信心療法的創始人瑪麗·貝克·艾迪的故事。
當時,她認為生命中隻有疾病、愁苦和不幸。她的第一任丈夫,在他們婚後不久就去世了,她的第二任丈夫又拋棄她,和一個已婚婦人私奔,後來死在一個貧民收容所裏。她隻有一個兒子,卻因為貧病交加,不得不在他4歲那年就把他送走了。她不知道兒子的下落,以後有31年之久,都沒有再見到他。
因為她自己的健康情形不好,而她一直對所謂的“信心治療法”極感興趣。可是她生命中戲劇化的轉折點,卻發生在麻省的理安市。一個很冷的日子,她在城裏走著的時候,突然滑倒了,摔倒在結冰的路麵上,而且昏了過去。她的脊椎受到了傷害,使她不停地痙攣,甚至醫生也認為她活不久了。醫生還說,即使奇跡出現而使她活命的話,她也絕對無法再行走了。
躺在一張看來像是送終的床上,瑪麗·貝克·艾迪打開一部書。她後來說,她讀到書裏的句子:“有人用擔架抬著一個癱子到耶穌跟前來,耶穌……就對癱子說,小子,放心吧,你的罪赦了……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就站起來,回家去了。”
她後來說,耶穌的這幾句話使她產生了一種力量,一種信仰,一種能夠醫治她的力量使她“立刻下了床,開始行走”。
“這種經驗,”艾迪太太說,“就像引發牛頓靈感的那枚蘋果一樣,使我發現自己怎樣地好了起來,以及怎樣地也能使別人做到這一點……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說:“一切的原因就在於你的思想,而一切的影響力都是心理現象。”
300年前,密爾頓在瞎眼後,也發現了同樣的真理:
“思想的運用,和思想的本身,就能把地獄造成天堂,把天堂造成地獄。”
拿破侖和海倫·凱勒,都是密爾頓這句話的最好例證:拿破侖擁有一般人所追求的一切——榮耀、權力、財富——可是他卻對聖海蓮娜說:“我這一生從來沒有過一天快樂的日子。”而海倫凱勒——又瞎、又聾、又啞——卻表示:“我發現生命是這樣的美好。”
依匹克特修斯,這位偉大的斯多噶派哲學家,曾警告我們說:我們應該極力消除思想中的錯誤想法,這比割除“身體上的腫瘤和膿瘡”重要得多。
依匹克特修斯在19個世紀之前說過這句話,可是現代的醫學也能支持他的理論。坎貝·羅賓便博士說,約翰霍普金斯醫院所收容的病人裏,有4/5都是由於情緒緊張和壓力所引起的,甚至一些生理器官的病例也是如此。歸根究底,他宣布說,“這些都能追溯到生活和問題的無法協調”。
蒙坦,這位偉大的法國哲學家,用下麵的兩句話來作他生活的座右銘:“一個人因發生的事情所受到的傷害,比不上因他對發生事情所擁有的意見來得深。”而我們對所發生的一切事物的意見,完全是看我們自己怎樣來決定。
幾年之前,哈南·霍華也使一個沒有意思的工作變得很有意思,以致完全改變了他的生活。他當時的工作的確沒有意思,就是在高中的福利社裏洗盤子、擦櫃台、賣冰淇淋,而別的男孩子們卻在玩球或是跟女孩子約會。可以想見,他是不喜歡這個工作的,但又不能不做。於是,他便利用這個機會來研究冰淇淋是怎樣做成的,裏麵有些什麼化學成分。結果使他成了高中化學課程的奇才。他對食物化學特別有興趣,後來便進了馬薩諸塞州州立大學,專門研究食物與營養。紐約可可公司懸賞100美金,舉辦可可和巧克力的應用論文比賽,你猜誰得了頭獎?一點不錯,就是哈南·霍華。
後來,他開設了一間私人實驗室。衛生當局通過一條新的法案:必須計算牛奶裏所含細菌的數目,哈南·霍華就成為這方麵的行家。
現在,我們來估算一下,從現在開始,再過25年,哈南·霍華將會怎樣呢?現在從事食物化學實驗工作的人,到那時候也許都退休了,也有的可能已經“作古”,一批年輕人將要接替他們,而哈南·霍華也許就是這一行的領袖人物了。而當年從他手裏買過冰淇淋的小夥子,說不定倒是年華虛度,一事無成呢!
當你被各種煩惱困擾著,整個人精神緊張不堪的時候,你是否應該憑自己的意誌力,改變你的心境。不錯,你應該這麼做。
威廉·詹姆斯是實用心理學的權威,他曾經發表這樣的理論:“行動似乎是隨著感覺而來,可是實際上,行動和感覺是同時發生的。如果我們使我們意誌力控製下的行動規律化,也能夠間接地使不在意誌力控製下的感覺規律化。”
換句話說,威廉·詹姆斯告訴我們,我們不可能隻憑“下定決心”就改變我們的情感 ——可是我們可以變化我們的動作,而當我們變化動作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地改變了我們的感覺。
“於是,”他解釋說,“如果你感到不快樂,那麼唯一能找到快樂的方法,就是振奮精神,使行動和言詞好像已經感覺快樂的樣子。”
有著豐富人生體驗的西蒙·波娃在接受訪問時說了她自己的獨特感受:“以前曾經有一個廣播節目要求聽眾找出‘你所學到的最重要一課是什麼?’這很簡單,我所學到的最重要一課是:思想的重要性。隻要知道你在想些什麼,就知道你是怎樣的一個人,因為每個人的特性,都是由思想造成的。我們的命運,完全決定於我們的心理狀態。”
愛默生說:“一個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他怎可能是別種樣子呢?”
如果我們想的都是快樂的念頭,我們就能快樂;如果我們想的都是悲傷的事情,我們就會悲傷;如果我們想到一些可怕的情況,我們就會害怕;如果我們想的是不好的念頭,我們恐怕就會擔心了;如果我們想的淨是失敗,我們就會失敗;如果我們沉浸在自憐裏,大家都會有意躲開我們。
積極心態的自動提示語是不固定的,隻要是能激勵我們積極思考、積極行動的詞語都可以作為自動提示語。下麵有一些有重要意義的提示語,以供參考:
人的思想所能構思而確信的,人便能完成它。如果相信自己能夠做到,你就可以做到。我心裏怎樣思考,就會怎樣去做。在我生活的每一方麵,都一天天變得更好而又更好。現在就做,便能使異想天開的夢變成事實。不論我以前是什麼人,或者現在是什麼人,倘若我是憑積極的心態行動的,我就能變成我想做的人。
“我覺得健康,我覺得快樂,我覺得好得不得了。”如果我們經常使用這一類自我激發性的語句,並融入自己的身心,就可以保持積極心態,抑製消極心態,形成強大的動力,達到成功的目的。一些重要的激發詞還應當經常使用,並牢記於心,讓它成為心神的一部分。那樣,潛意識才會閃射到意識中來,用PMA(積極的心態)指導人的思想,控製感情,從而發揮出潛能,決定命運。
讓我們為我們的快樂而奮鬥吧!
心態決定成敗 我們每個人心裏都渴望成功,不希望失敗。成功者活得充實、自在、瀟灑,失敗者過得空虛、艱難、猥瑣。
為什麼會這樣?
仔細觀察,比較一下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心態,尤其是關鍵時候的心態,我們就會發現心態導致人生驚人的不同。
在推銷員中,廣泛流傳著一個這樣的故事:兩個歐洲人到非洲去推銷皮鞋。由於炎熱,非洲人向來都是打赤腳。第一個推銷員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腳,立刻失望起來:“這些人都打赤腳,怎麼會要我的鞋呢?”於是放棄努力,失敗沮喪而回;另一個推銷員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腳,驚喜萬分:“這些人都沒有皮鞋穿,這皮鞋市場大得很呢。”於是想方設法,引導非洲人購買皮鞋,最後發大財而回。
這就是一念之差導致的天壤之別。同樣是非洲市場,同樣麵對打赤腳的非洲人,由於一念之差,一個人灰心失望,不戰而敗;而另一個人滿懷信心,大獲全勝。
西點人常說:“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財富,都始於一個意念,即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評價和期望,也就是對自己的心理體驗。即“我屬於哪種人”的自我觀念,具體來講,自我意識包括個人對如下問題的回答:“我是個什麼樣的人?我有什麼樣的個性?有什麼樣的優缺點?我有什麼價值?有無巨大的潛能?我期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達到什麼樣的目標?”它建立在我們對自身的認知和評價基礎上。
心理學家馬爾慈說,人的潛意識就是一部“服務機製”——一個有目標的電腦係統。而人的自我意識,就有如電腦程序,直接影響這一機製運作的結果。如果你的自我意識是一個失敗的人,你就會不斷地在自己內心那“熒光屏”上看到一個垂頭喪氣、難當大任的自我,聽到“我沒出息、沒有長進”之類負麵的信息;然後感受到沮喪、自卑、無奈與無能——而你在現實生活中便會“注定”失敗。
另一方麵,如果你的自我意識是一個成功人士,你會不斷地在你內心的“熒光屏”上見到一個躊躇滿誌、不斷進取、敢於經受挫折和承受強大壓力的自我;聽到“我做得很好,而我以後還會做得更好”之類的鼓舞訊息;然後感受到喜悅、自尊、快慰與卓越——而你在現實生活中便會“注定”成功。
對自我意識的確立是十分重要的,其正或負傾向是我們的生命走向成功或失敗的方向盤、指南針。自我意識的形成有以下特點:
1.人的所有行為、感情、舉止,甚至才能始終與自我意識一致。
每個人把自己想像成什麼人,就會按那種人的方式行事;而且,即使他做了一切有意識的努力,即使他有意誌力,也很難扭轉這種行為。
自我意識是一個“前提”,一個根據。人的全部個性、行為,甚至環境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如果一個人從心理上逃避成功,害怕成功,麵對機會或挑戰,他就可能畏畏縮縮,這樣,即使不是一個失敗者,也是一個平庸之輩。因為,在其自我意識裏已經有了失敗的自我意識。其實,隻要改變一個人的自我意識,不管是企業家,商人或是學生、教師,其工作績效都會發生奇跡般的變化。
2.自我意識可以改變。
“我是自己命運的主宰,我是自己靈魂的領導。”這句詩告訴我們:因為我們是自己態度的主宰,所以也自然變成命運的主宰。
一個人難於改變某種習慣、個性或者生活方式,似乎有這樣一個原因:幾乎所有試圖改變的努力都集中在所謂自我的行為模式上而不是意識結構上。很多人對心理谘詢或指導感到意義不大,是因為他們想要改變的是特定的外在環境或者特定的習慣和性格缺陷,而從來沒有想到改變造成這些狀況的自我認識。
要想有所成就,並全麵地完善自己的意識,就必須有一個適當而又現實的自我意識伴隨著自己;就必須能接受自己,並有健全的自尊心。必須信任自己,必須不斷地強化和肯定自我價值,必須隨心所欲地有創造性地表現自我,而不是把自我隱藏或遮掩起來,必須有與現實相適應的自我,以便在一個現實的世界中有效地發揮作用。此外,可通過長期自我觀察或借助心理谘詢師的指導,逐步而客觀地認識自己的長處和弱點,並且積極現實地對待這些長處和弱點。
那麼心態是怎樣影響人的呢?
比如說,你有一個信念,就是你能很好完成自己承擔的工作,這時你會覺得在工作中很有信心,你能常常這樣想,並在實踐中想方設法去做好工作,自信就會更強。這就是你的行動加深了你的心態。又比如說,你欣賞一個人也是這樣的,你喜歡他,就會與他主動溝通交流,然後你會不斷發現這個人的優點,從而更喜歡他。這是情緒和行為相應的一種反應。同樣,對於你自己,也是這樣的,你很喜歡自己,或你很不喜歡自己。當一個人心態存在後,你的行為會加深它。所以有的時候孩子或女人,哭起來是越哭越傷心,這就是哭的行為促使她發泄情緒,兩者的因和果就混在一塊了。
所以,當你自己認為有能力成功時,你就具備成功的力。
8歲的富蘭克林·羅斯福是一個脆弱膽小的男孩,臉上顯露著一種驚懼的表情。他呼吸就像喘氣一樣,如果被喊起來背誦,他立即會雙腿發抖,嘴唇顫動不已,回答得含糊且不連貫,然後頹廢地坐下來。如果他有好看的麵孔,也許就會好一點,但他卻是暴牙。像他這樣的小孩,自我感覺一定很敏銳,回避任何活動,不喜歡交朋友,成為一個隻知自憐的人!
但事實卻不是這樣。他雖然有些缺陷,但他卻有一種積極、奮發、樂觀、進取的心態,這種心態,激發了他的奮發精神。
他的缺陷促使他更努力地去奮鬥,他不因為同伴對他的嘲笑便減低了勇氣,他喘氣的習慣變成一種堅定的嘶聲。他用堅強的意誌,咬緊自己的牙床使嘴唇不顫動而克服他的懼怕。就是憑著這種奮鬥精神,憑著這種心態,終於成為做出傑出成就的一代美國總統。
他不因自己的缺陷而氣餒,他甚至加以利用,變其為資本而爬到成功的巔峰。在他的晚年,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他曾有嚴重的缺陷。美國人民都敬愛他,他成為美國第一個最得人心的總統。
像他這樣的人,如果停止奮鬥而自甘墮落,則是相當自然而平常的事!但是他卻不這麼做。他從來不落入自憐的羅網裏,這種羅網害過許多比他的缺陷要輕得多的人。沒有人能想像這位受到愛戴的總統,竟會有如此悲哀的童年。
羅斯福成功的主要因素在於他的心態和他的努力奮鬥。但最重要的是他的心態。正是他這種積極的心態激勵他去努力奮鬥,最後終於從不幸的環境中找到了成功的秘訣。他轉變了自己的心態,把積極的那麵朝上,終於把成功吸引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