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建立自信心
第一節 要有成功的信念
成功意味著許多美好、積極的事物。成功~成功~就是生命的最終目標。
人人都想要成功。每一個人都想要獲得一些最美好的事物。沒有人喜歡巴結別人,過平庸的生活。也沒有人喜歡自己被迫進入某種情況。
最實用的成功經驗,可在聖經的章節中找到,那就是“堅定不移的信心能夠移山”。可是真正相信自己能移山的人並不多,結果,真正做到“移山”的人也不多。
有時候,你可能會聽到這樣的話:“光是像阿裏巴巴那樣喊:‘芝麻,開門!'就想把山真的移開,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說這話的人把“信心”和“希望”等同起來了。不錯,你無法用“希望”來移動一座山;也無法靠“希望”實現你的目標。
但是,拿破侖·希爾告訴我們:隻要有信心,你就能移動一座山。隻要相信你能成功,你就會贏得成功。
關於信心的威力,並沒有什麼神奇或神秘可言。信心起作用的過程是這樣的:相信“我確實能做到”的態度,產生了能力、技巧與精力這些必備條件,每當你相信“我能做到”時,自然就會想出“如何去做”的方法。全國各地每天都有不少年輕人開始新的工作,他們都“希望”能登上最高階層,享受隨之而來的成功果實。但是他們絕大多數都不具備必需的信心與決心,因此他們無法達到頂點。也因為他們相信自己達不到,以致找不到登上巔峰的途徑,他們的作為也一直隻停留在一般人的水平。
但是還是有少部分人真的相信他們總有一天會成功。他們抱著“我就要登上巔峰”(這並不是不可能的)的積極態度來進行各項工作。這批年輕人仔細研究高級經理人員的各種作為,學習那些成功者分析問題和作出決定的方式,並且留意他們如何應付進退。最後,他們終於憑著堅強的信心達到了目標。
信心是成功的秘訣。拿破侖曾經說過:“我成功,是因為我誌在成功。”如果沒有這個目標,拿破侖必定沒有毅然的決心與信心,當然成功也就與他無緣。
信心不僅能使一個白手起家的人成為巨富,也會使一個演員在風雲變幻的政壇上大獲成功,美國第四十屆總統——羅納德·裏根就是有幸掌握這個訣竅的人物。裏根是一個演員,卻立誌要當總統。
從22歲到54歲,羅納德·裏根從電台體育播音員到好萊塢電影明星,整個青年到中年的歲月都陷在文藝圈內,對於從政完全是陌生的,更沒有什麼經驗可談。這一現實,幾乎成為裏根涉足政壇的一大攔路虎。然而,當機會來臨,共和黨內和保守派和一些富豪們竭力慫恿他競選加州州長時,裏根毅然決定放棄大半輩子賴以為生的影視職業,決心開辟人生的新領域。
當然,信心畢竟隻是一種自我激勵的精神力量,若離開了自己所據有的條件,信心也就失去了依托,難以變希望為現實。大凡想有所作為的人,都須腳踏實地,從自己的腳下踏出一條遠行的路來。正如裏根要改變自己的生活道路,並非忽發奇想,而是與他的知識、能力、經曆、膽識分不開的。有兩件事樹立了裏根角逐政界的信心。
一是當他受聘通用電氣公司的電視節目主持人。為辦好這個遍布全美各地的大型聯合企業的電視節目,通過電視宣傳、改變普遍存在的生產情緒低落的狀況,裏根不得不用心良苦,花大量時間巡回在各個分廠,同工人和管理人員廣泛接觸。這使得他有大量機會認識社會各界人士,全麵了解社會的政治、經濟情況。人們什麼話都對他說,從工廠生產、職工收入、社會福利到政府與企業的關係、稅收政策等等。
裏根把這些話題吸收消化後,並通過節目主持人身份反映出來。立刻引起了強烈的共鳴。為此,該公司一位董事長曾意味深長地對裏根說:“認真總結一下這方麵的經驗體會,為自己立下幾條哲理,然後身體力行的去做,將來必有收獲。”這番話無疑為裏根產生棄影從政的信心埋下了種子。
另一件事發生在他加入共和黨後,為幫助保守派頭目競選議員,募集資金,他利用演員身份在電視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可供選擇的時代”的演講。因其出色的表演才能,大獲成功,演說後立即募集了一百萬美元,以後又陸續收到不少捐款,總數達六百萬美元。《紐約時報》稱之為美國競選史上籌款最多的一篇演說。裏根一夜之間成為共和黨保守派心目中的代言人,引起了操縱政壇的幕後人物的注意。
這時候傳來更令人振奮的消息,裏根在好萊塢的好友喬治·墨菲,這個地道的電影明星,與擔任過肯尼迪和約翰遜總統新聞秘書的老牌政治家塞林格競選加州議員。在政治實力懸殊巨大的情況下,喬治·墨菲憑著38年的舞台銀幕經驗,喚起了早已熟悉他形象的老觀眾們的巨大熱情,意外地大獲全勝……
原來,演員的經曆,不但不是從政的障礙,而且如果運用得當,還會為爭奪選票贏得民眾發揮作用。裏根發現了這一秘密,便首先從塑造形象上下功夫,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五官端正,輪廓分明的好萊塢“典型的美男子”的風度和魅力,還邀約了一批著名的大影星、歌星、畫家等藝術名流出來助陣,使共和黨競選活動別開生麵,大放異彩,吸引了眾多觀眾。
然而這一切在裏根的對手、多年來一直連任加州州長的老政治家布朗的眼中,卻隻不過是“二流戲子”的滑稽表演。他認為無論裏根的外部形象怎樣光輝,其政治形象畢竟還隻是一個稚嫩的嬰兒。於是他抓住這點,以毫無政治工作經驗為實進行攻擊。殊不知裏根卻順水推舟,幹脆扮演一個淳樸無華、誠實熱心的“平民政治家”。裏根固然沒有從政的經曆,但有從政經曆的布朗恰恰才有更多的失誤,給人留下把柄,讓裏根得以輝煌。
二者形象對照是如此鮮明,裏根再一次越過了障礙。幫助他越過障礙的正是障礙本身——沒有政治資本就是一筆最大的資本。因而,每個人一生的經曆都是最寶貴的財富。不同的是,有的人隻將經曆視為實現未來目標的障礙,有的人則利用經曆作為實現目標的法寶,裏根無疑屬於後者。
就在裏根如願以償當上州長問鼎白宮之時,曾與競爭對手卡特舉行過長達幾十分鍾的電視辯論。麵對攝像機,裏根發揮出淋漓盡致的表演效果,時而微笑,時而妙語連珠,在億萬選民麵前完全憑著當演員的本領,占盡上風。相比之下,從政時間雖長,但缺少表演經曆的卡特卻顯得相形見絀。
成功者大都有“碰壁”的經曆,但堅定的信心使他們能通過搜尋薄弱環節和隱藏著的“門”,或通過總結教訓而更有效地謀取成功。
有人說時裏根鴻運高照,其實,裏根的鴻運通常都是他信心堅定的結果。在他擔任美國總統期間,也無疑顯示了一個權力愛好者的品格,他曾下令出兵格林納達,並空襲利比亞。但這個西部牛仔性格的一代的君王,並非一個缺乏自製的權力癮君子,他明白“共存共榮”的重要性,並堅信防禦能力,因而提出了戰略防禦計劃。當時的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在雷克雅衛克高峰會議上提出了武器裁減計劃,試圖使裏根放棄戰略防禦構想。若裏根反對,就顯得他對和平毫無誠意。裏根素來在談判桌上表現得很有風度,他強抑怒火,退出了談判。但他並未退縮,繼續與蘇聯人周旋,利用蘇聯不斷壞死的經濟迫使對方讓步。最後,戈爾巴喬夫屈服了,簽訂了有史以來第一次核裁軍條約。
通過裏根的經曆,我們可以感覺到:信心的力量在成功者的足跡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要想事業有成,就必須擁有無堅不摧的信心。
信心對於立誌成功者具有重要意義。有人說:成功的欲望是創造和擁有財富的源泉。人一旦擁有了這一欲望並經由自我暗示和潛意識的激發後形成一種信心,這種信心便會轉化為一種“積極的感情”。它能夠激發潛意識釋放出無窮的熱情、精力和智慧,進而幫助其獲得巨大的財富與事業上的成就。所以,有人把“信心”比喻為“一個人心理建築的工程師”。在現實生活中,信心一旦與思考結合,就能激發潛意識來激勵人們表現出無限的智慧的力量,使每個人和欲望所求轉化為物質、金錢、事業等方麵的有形價值。
在每一個成功者或巨富的背後,都有一股巨大的力量——信心在支持和推動著他們不斷向自己的目標邁進。所以,拿破侖·希爾可以肯定地說:信心是生命和力量。信心是奇跡。
信心是創立事業之本。不計辛勞,勇往直前,定讓你的人生大放異彩。
第二節 自卑是自信的絆腳石
如果你們的生命中隻剩下一個檸檬了,自卑的人說,我垮了,我連一點機會都沒有了,然後他就開始詛咒這個世界,讓自己沉浸在可憐之中。自信的人說,從這個不幸的事件中,我可以學到什麼呢?我怎樣才能改善我的情況,怎樣才能把這個檸檬做成檸檬水呢?
一、自卑與自卑的產生
“成功者”與“普通者”的性格區別在於,成功者充滿自信、洋溢活力;而普通人即使腰纏萬貫、富甲一方,內心卻往往灰暗而脆弱。
那麼,他們的共同點又是什麼呢?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自卑感。
自卑是一種消極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即個體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麵不如他人而產生的消極情感。自卑感就是個體把自己的能力、品質評價偏低的一種消極的自我意識。具有自卑感的人總認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慚形穢,喪失信心,進而悲觀失望,不思進取。一個人若被自卑感所控製,其精神生活將會受到嚴重的束縛,聰明才智和創造力也會因此受到影響而無法正常發揮作用。所以,自卑是束縛創造力的一條繩索。
1951年,英國有一位名叫弗蘭克林的人,從自己拍得極好的DNA(脫氧核糖核酸)的X射線衍射照片上發現了DNA的螺旋結構之後,他就這一發現做了一次演講。然而由於生性自卑,又懷疑自己的假說是錯誤的,從而放棄了這個假說。1953年在弗蘭克林之後,科學家沃森和克裏克,也從照片上發現了DNA的分子結構,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的假說,從而標誌著生物時代的到來,二人因此而獲得了1962年度諾貝爾醫學獎。可想而知,如果弗蘭克林不是自卑,而堅信自己的假說,進一步進行深入研究,這個偉大的發現肯定會以他的名字載入史冊。可見,一個人如果做了自卑情緒的俘虜,是很難有所作為的。那麼,人們為什麼會產生自卑感呢?
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分析學家A·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提出了富有創見性的觀點,他認為人類的所有行為,都是出自於“自卑感”以及對於“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阿德勒認為人人都有自卑感,隻是程度不同而已。他說,因為我們都發現我們自己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人類欲求的這種改進是無止境的,因為人類的需要是無止境的。所以人類不可能超越宇宙的博大與永恒,也無法掙脫自然法則的製約,也許這就是人類自卑的最終根源。當然,從哲學角度對人類整體狀況分析,人類產生自卑是無條件的,不過,對於具體的個人,自卑的形成則是有條件的。
從環境角度看,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往往與外部環境對他的態度和評價緊密相關。這點早已為心理學理論所證實。例如某人的書法很不錯,但如果所有他能接觸到的書法家和書法鑒賞家都一致對他的作品給予否定性評價,那就極有可能導致他對自己書法能力的懷疑,從而產生自卑。
阿德勒自己就有過這樣的體會:他念書時有好幾年數學成績不好,在教師和同學的消極反饋下,強化了他數學低能的印象。直到有一天,他出乎意料地發現自己會做一道難倒老師的題目,才成功地改變了對自己數學低能的認識。可見,環境對人的自卑產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某些低能甚至有生理、心理缺陷的人,在積極鼓勵、扶持寬容的氣氛中,也能建立起自信,發揮出最大的潛能。
從主體角度來看,自卑的形成雖與環境因素在關,但其最終形成還受到個體的生理狀況、能力、性格、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及生活經曆等個人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其童年經曆的影響。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童年經曆雖然會隨著時光流逝而逐漸淡忘,甚至在意識層中消失,但仍將頑固地保存於潛意識中,對人的一生產生持久的影響力。所以,童年經曆不幸的人更易產生自卑。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孩提時,總覺得父母都比我們大,而自己是最小的,要依靠父母,仰賴父母;另一方方麵,父母也會強化這種感覺,令我們不知不覺地產生了“我們是弱小的”這種感覺,從而產生了自卑。
良好的個人因素對自卑的克服有重大的影響,同時它也是建立自信的基礎。麵麵俱到的優秀者、強者肯定與自卑無緣,問題是世上沒有一個人能在生理、心理、知識、能力乃至生活的各方麵都是一個強者、優秀者,即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因此從理論上說,天下無人不自卑,自卑的情形在任何人身上都可能產生,幾乎所有的人都存在自卑感,隻是表現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對此,拿破侖·希爾講述了三個孩子初次到動物園的故事:“當他們(三個孩子)站在獅子籠麵前時,一個孩子躲在母親的背後全身發抖地說道:‘我要回家。’第二個孩子站在原地,臉色蒼白地用顫抖的聲音說道:‘我一點都不怕。'第三個孩子目不轉睛地盯著獅子並問他的媽媽:‘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事實上,這三個孩子都已經感到自己所處的劣勢,但是每個人都依照自己的生活樣式,用自己的方法表現出了他們各自的感覺。”自卑感表現在哪一方麵,表現為何種程度,是因人而異的,無論人們是否意識到,實際上都存在自卑。
拿破侖·希爾認為一般情況下,人們的自卑感的表現形式和行為模式大致有如下幾種:
1、孤僻怯懦型
由於深感自己處處不如別人,“謹小慎微”成了這類人的座右銘。他們像蝸牛一樣潛藏在“貝殼”裏,不參與任何競爭,不肯冒半點風險。即便是遭到侵犯也聽之任之,逆來順受、隨遇而安,或在絕望中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
2、咄咄逼人型
當一個人的自卑感在最強烈的時候,采用屈從怯懦的方式不能減輕其自卑之苦,則轉為好爭好鬥方式:脾氣暴躁,動輒發怒,即便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會尋求各種借口挑釁鬧事。
3、滑稽幽默型
扮演滑稽幽默的角色,用笑聲來掩飾自己內心的自卑,這也是常見的一種自卑的表現形式。美國著名的喜劇演員費麗絲·蒂勒相貌醜陋,她為此而羞怯、孤獨自卑,於是運用笑聲,尤其是開懷大笑,以掩飾內心的自卑。
4、否認現實型
這種行為模式是自己不想看到,也不願意思考自卑情緒產生的根源,而采取否認現實的行為來擺脫自卑。如借酒消愁,以求得精神的暫時解脫等方法。
5、隨波逐流型
由於自卑而喪失信心,因此竭盡全力使自己和他人保持一致,唯恐有與眾不同之處。害怕表明自己的觀點,放棄自己的見解和信念,努力尋求他人的認可,始終表現出一種隨大流的狀態。
上述各種自卑心理的表現形式,都是對自卑的消極適應方法,也稱消極的“自我防衛”。心理學家實驗證實,消極的自我防衛,會使精力大量地消耗在逃避困難和挫折的威脅上,因而往往難以用於“創造性的適應”,使自己有所作為。這是自卑的消極方麵。
無論是偉人還是平常人,都會在某一些方麵表現出優勢,在另一些方麵表現出劣勢,也會或多或少地遭受挫折或得到外部環境的消極反饋。但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劣勢和挫折都會給人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導致自卑。成功者能克服自卑、超越自卑,其重要原因是他們善於運用調控方法提高心理承受力,使之在心理上阻斷消極因素的交互作用。一般情況下,成功者運用的調控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認知法——就是通過全麵、辯證地看待自身情況和外部評價,認識到人不是神,既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會全知全能這樣一種現實。人的價值追求,主要體現在通過自身智力,努力達到力所能及的目標,而不是片麵的追求完美無缺。對自己的弱項或遇到的挫折,持理智的態度,既不自欺欺人,也不將其視為天塌地陷的事情,而是以積極的方式應對現實,這樣便會有效地消除自卑。
2、轉移法——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感興趣也最能體現自己價值的活動中去,可通過致力於書法、繪畫、寫作、製作、收藏等活動,從而淡化和縮小弱項在心理上的自卑陰影,緩解心理的壓力和緊張。
3、領悟法——也叫心理分析法,一般要由心理醫生幫助實施。其具體方法是通過自由聯想和對早期經曆的回憶,分析找出導致自卑心態的深層原因,使自卑症結經過心理分析返回意識層,讓求助者領悟到:有自卑感並不意味自己的實際情況很糟,而是潛藏於意識深處的症結使然,讓過去的陰影來影響今天的心理狀態,是沒有道理的。從而使人有“頓悟”之感,從自卑的情緒中擺脫出來。
4、作業法——如果自卑感已經產生,自信心正在喪失,可采用作業法。方法是先尋找某件比較容易也很有把握完成的事情去做,成功後便會收獲一份喜悅,然後再找另一個目標。在一個時期內盡量避免承受失敗的挫折,以後隨著自信心的提高逐步向較難、意義較大的目標努力,通過不斷取得成功使自信心得以恢複和鞏固。一個人自信心的喪失往往是在持續失敗的挫折下產生的,自信心的恢複和自卑感的消除也得以一連串小小的成功開始,每一次成功都是對自信心的強化。自信恢複一分,自卑的消極體驗就將減少一分。
5、補償法——即通過努力奮鬥,以某一方麵的突出成就來補償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感(劣等感)。有自卑感就是意識到了自己的弱點,就要設法予以補償。強烈的自卑感,往往會促使人們在其他方麵有超常的發展,這就是心理學上的“代償作用”。即是通過補償的方式揚長避短,把自卑感轉化為自強不息的推動力量。耳聾的貝多芬,卻成為了劃時代的“樂聖”;少年坎坷艱辛的霍英東,沒有實現慈母的期望成為一代學子,“不是讀書的材料”的他,後來卻在商界大展宏圖。許多人都是在這種補償的奮鬥中成為出眾的人的。古人雲“人之才能,自非聖賢,有所長必有所短,有所明必有所敝”,故從這個角度上說,天下無人不自卑。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完全不必為“自卑”而彷徨,隻要把握好自己,成功的路就在腳下。
二、補償心理——克服自卑心理的法寶
自卑感較強的人,常常通過犧牲自己的權力而讓旁人來證實自己。自卑感的產生,往往並非認識上的差異,而是感覺上的差異。其根源就是人們不喜歡用現實的標準或尺度來衡量自己,而是相信或假定自己應該達到某種標準或尺度。如:“我應該如此這般”、“我應該像某種人一樣”等。這種追求隻會滋生更多的煩惱和挫折,使自己更加抑製和自責。實際上,你自己就是你自己,不必“像”別人,也無法“像”別人,更沒有別人要求你“像”。因此,要想不被周圍的環境所俘虜,走出自卑,就需要敢於麵對挑戰,並迎接它、戰勝它、超越它。補償心理就是自卑心理的法寶。
什麼是補償心理呢?補償心理是一種心理適應機製(機能)。個體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總有一些偏差,為了克服這些偏差,於是從心理方麵尋找出路,力求得到補償。自卑感愈強的人,尋求補償的願望往往也就愈大。
從心理學上看,這種補償,其實就是一種“移位”(變位),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感(劣等感),而發展自己其他方麵的特征、長處、優勢,趕上或超過他人的一種心理適應機製。事實上,也正因為如此,自卑感就成了許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動力,變成他們超越自我的“渦輪增壓”。而“生理缺陷”愈大的人,他們的自卑感也愈強——而成就大業的本錢就愈多。
解放黑奴的美國總統林肯,補償自己不足的方法就是通過教育及自我教育。他拚命自修以克服早期的知識貧乏和孤陋寡聞,他在燭光、燈光、水光前讀書,盡管眼眶越陷越深,但知識的營養卻對自身的缺乏作了全麵補償,最後使他成了有傑出貢獻的美國總統。貝多芬從小聽覺有缺陷,耳朵全聾後還克服自卑寫出了優美的《第九交響曲》。
自卑感具有使人前進的反彈力,由於自卑,人們會清楚甚至過分地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這就促使你努力糾正或者以別的成就(長處)彌補這些不足。這些經曆將使你的性格受到磨礪,而堅強的性格正是獲取成功的心理基礎。
自卑能促使成功,令人難堪的種種因素往往可以作為發展自己的跳板。所以,一個人的真正價值,首先取決於能否從自我設置的陷阱裏超越出來,而真正能夠解救你的這個人——就是你自己。即所謂“上帝隻幫助那些能夠自救的人。”
欲要擺脫自己心理或生理方麵帶來的自卑感,就要善於尋找運用別的東西來替代、彌補這種自卑意識。一代球王貝利通過補償心理克服自卑的經曆,或許會對你有所啟示。
球王貝利的名聲早已為世界眾多足球迷所稱道,但如果說,這位大名鼎鼎的超級球星曾是一個自卑的膽小鬼,許多人肯定會覺得不可思議。
時間倒退30年。
“我為什麼總是這樣呆呢?”那時的貝利可一點也不瀟灑,當他得知自己已入選巴西最有名氣的桑托斯足球隊時,竟然緊張得一夜未眠。他翻來覆去地想著:“那些著名球星們會笑話我嗎?萬一發生那樣尷尬的情形,我有臉回來見家人和朋友嗎?”他甚至還無端猜測:“即使那些大球星願意與我踢球,也不過是想用他們絕妙的球技,來反襯我的笨拙和愚昧。如果他們在球場上把我當作戲弄的對象,然後把我當白癡似的打發回家,我該怎麼辦?怎麼辦?”
一種前所未有的懷疑和恐懼使貝利寢食不安,因為他根本就缺乏自信。分明自己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但憂慮和自卑,卻使他情願沉浸於希望,也不敢真正邁近渴求已久的現實。真是不可思議,後來在世界足壇上叱吒風雲,稱雄多年,以銳不可當的勇氣踢進了一千多個球的一代球王貝利,當初竟是一個優柔寡斷、心理素質非常脆弱的自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