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富有合作精神(1 / 3)

第六章 富有合作精神

第一節 合作就是力量

幫助別人往上爬的人會爬得最高。

一、加拿大雁的合作

哈特瑞爾·威爾森是一位水準很高的演說家,他曾經說當他還是東德克薩斯州的一個小孩時,有一次跟兩位朋友在一段廢棄的鐵軌上走,其中一位朋友身材普通,另一位則是個胖子。孩子們互相競賽,看誰在鐵軌上走得最遠,哈特瑞爾跟較瘦的朋友隻走了幾步就跌了下來。較胖的男孩卻走得很遠。

最後,在極大好奇心的驅使下,他想知道其中的秘訣。那位肥胖的朋友指出,哈特瑞爾跟他的朋友走鐵軌時隻看著自己的腳,所以跌下來了。然後他解釋他因為太胖以至看不到他的腳,隻能選擇鐵軌上遠處的一個目標(一個長期目標),並朝目標走。接近目標時,他又選了另一個目標(你能盡量走到你所看見的那麼遠的地方,當你到達那裏,你能看得更遠),然後又走向新目標。

胖男孩帶著哲學味指出,如果你向下看自己的腳,你所看見到的隻是鐵鏽和發出異味的植物而已。另一方麵,當你看到鐵軌上某一段距離的目標時,就能真正地看到目標完成了。

除此以外,我還想說明另一個要點,如果哈特瑞爾跟他的朋友分別在兩條鐵軌上手牽著手一起行走,他們便可以不停地走下去而不會跌倒。這就是合作的可貴。就像喬治馬修·阿丹所說的:“幫助別人往上爬的人,會爬得最高。”如果你幫助其他人獲得他們需要的事物,你也能因而得到想要的事物,而且幫助得愈多,得到的也愈多。我重複說這句話,是因為許多年輕人被灌輸了垃圾式的創意,那就是你必須踐踏別人,糟蹋別人,利用別人才能達到高峰。事實上,正好相反。

加拿大雁在本能上很知道合作的價值。毫無疑問,你經常會注意到它們以V字形飛行,而且V字形的一邊比另一邊長些。(V字形的一邊比另一邊長的理由是因為有較多的雁。)這些雁定期變換領導者,因為為首的雁在前頭開路,能幫助它左右兩邊的雁造成局部的真空。科學家曾在風洞試驗中發現,成群的雁以V字形飛行,比一隻雁單獨飛行能多飛百分之十二的距離。人類也是一樣,隻要能跟同伴合作而不是彼此爭鬥的話,往往能飛得更高、更遠,而且更快。

最好的一種幫助來源(不幸也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就是家庭,特別是配偶。如果妻子或丈夫並肩工作,而不是僅僅隨便應付,你就能更快、更輕易地達成目標,而且會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樂趣。如果你的配偶在開始時未能分享你的熱忱,你也不必太吃驚或失望。把你的主意好好地推銷給對方,讓你的配偶知道能擁有他或她的合作與興趣是多麼重要的事情,而且在這種過程中你們兩人都將大有收獲。這種緊密的結合與共同的興趣極端重要,因為這將使你建立起比較有意義的關係。那本身也是一個美麗的目標。

二、合作產生力量

合作是所有組合式努力的開始。一群人為了達成某一特定目標,而把他們自己聯合在一起。拿破侖·希爾把這種合作稱之為“團結努力”。

“團結努力”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三項因素是:專心、合作、協調。

你可以拿你所從事的行業或職業作例子,在加以分析之後,你將會發現,它所受的唯一限製就是缺乏運用組合與合作的努力。我們可以拿法律事業來加以說明。

如果一家法律事務所隻擁有一種類型的思想,那麼,它的發展將受到很大的限製,即使它擁有十幾名能力高強的人才,也是一樣。錯綜複雜的法律製度,需要各種不同的才能,這不是單獨一個人所能提供的。

因此,很明顯的,光是把人組織起來,並不足以保證一定能獲得傑出的成功。一個良好的組織所包含的人才中,每一個人都要能夠提供這個團體其他成員所未擁有的特殊才能。

一個組織良好的法律事務所必須擁有以下人才:具有替各種案子做好準備工作的特殊才能者;具有想象力的人,他能夠了解如何把法律條文與證據同時納入一個很好的計劃中。具有這些能力的人,並不一定同時擁有出庭處理案件的能力。因此,法律事務所一定要聘有熟悉法庭程序的人才。我們若再進一步分析,將會發現,有許多種不同的案子,需要各種不同的專門人才來做事前的準備工作,以及出庭處理。一位專門研究公司法的律師,可能對於處理刑事案件就會感到完全陌生了。

一個了解“組織、合作努力”原則的律師,在找人合夥開一家法律事務所時,一定會找一個對自己所欲執行的專門法律及程序極為了解的律師。對於此原則毫無概念的人,在挑選他的合夥人時,可能會采用平常的“聽天由命”的辦法,隻會去找一個跟自己個性合得來的,或是與自己熟識的人,而不會去考慮他所擁有的特殊專門法律才能。

幾乎在所有的商業範圍內,至少需要以下三種人才——那就是采購員、銷售員以及熟悉財務的人員。當這三種人互相協調,並進行合作之後,他們將經由合作的方式,而使他們自己獲得個人所無法擁有的強大力量。

許多商業之所以失敗,主要是因為這些商業所擁有的,清一色是銷售人才,或是財務人才,或是采購人才。就天性來說,能力最強的銷售人員都是樂觀、熱情的;而一般來說,最有能力的財務人員則理智、深思熟慮而且保守。這兩種人是任何成功企業所不可缺少的。但這兩種人若未能彼此互相發揮影響力,對任何企業,都不會發揮太大的作用。

三、推動者與管理者

在現代化的企業中,不管是工商業或金融業,我們都可以發現有這麼兩種人才,一種人才通常稱之為“動力型”,另一種人才則被稱為“平衡型”。

美國最著名的一家法律事務所是由兩名律師合夥開設的。其中一人從來不曾上過法院,他負責準備該事務所接受案件的所有訴訟資料;事務所的另一位律師則負責出庭處理案件。兩個人都是很積極的行動者,但他們各以不同的方式來表現他們的行動。

你如果想要在這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應該先對自己作一番分析,然後明白自己究竟是“動力型”的人,還是“平衡型”的人,然後選定一個和你的天賦能力相同性質的“明確目標”。如果你和其他人合夥做生意,你也應該對他們作一番分析,並設法使每一個人擔任最適合他們本性的工作。

換句話說,人們可以分成兩類:一種是推動者,另一種是管理者。推動者可以成為一名能幹的銷售員或是組織者。管理者可以在公司買入資產之後,成為一名極佳的保管者。

讓一句“管理者”型態的員工管理一套書,他一定會很快樂,但是如果派他出去推銷東西,他一定很不高興,而且無法勝任;把一名“推動者”安排去管理一套書,他將會覺得很悲哀,他的個性要求他從事積極而緊湊的活動,被動式的行動無法滿足他的野心,如果他所擔任的工作無法使他獲得他個性所要求的那種行動,那麼,他將會成為一個失敗者。我們經常發現,那些盜用公款的人都是屬於“推動者”型態的人,如果我們能讓他們擔任最適合於他們的工作,他們也就不會經不起這種誘惑了。

讓一個人從事與自己個性相合的工作,那麼,他一定會全心全意做好這項工作。世界上最大的悲劇就是——大多數人從來不曾從事過最適合他們個性的工作。

人們經常犯的錯誤是,總是選擇或從事從金錢觀點來看,最為有利可圖的事業或工作,而完全未考慮到自己的個性與能力。如果光是金錢就能帶來成就,這樣子選擇也無可厚非。但是,最高級及最高貴的成就包括了思想的平靜、享樂與幸福,隻有從事自己最喜歡工作的人,才能得到這些。

四、合作有雙重的獎勵

挪威海岸外有一處世界上最著名並無法抗拒的大漩渦。這個永不停止旋轉的大漩渦十分可怕,任何人隻要被卷了進去,就再也無法逃生。

同樣的,那些不了解合作努力原則的人,也正在向著生命的大漩渦前進,他們必然也會遭遇不幸的毀滅。在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中,到處都可看到“適者生存”的證據。這兒所說的“適者”就是有力量的人,而力量就是合作努力。

很不幸的是,由於無知,或是自大,有些人因而誤認為自己能夠駕駛脆弱的小帆船駛入這個處處危險的生命海洋。這種人將會發現,有些漩渦比任何危險的海域還要危險萬分。

當人們處於不友好的戰鬥時,不管是在何處,也不管戰鬥的性質及原因是什麼,我們都可以發現,在戰場附近都有這樣的一個大漩渦在等待著這些戰鬥人員。

隻有經由和平、和諧的合作努力,才能獲得生命中的成就。單獨一個人必定無法獲得成就。即使一個人跑到荒野中去隱居,遠離各種人類文明,然而,他仍然需要依賴他本身以外的力量來生存下去。他越是成為文明的一部分,越是需要依賴合作性的努力。

不管一個人是依靠白天辛勤工作謀生,還是依賴利息收入過活,隻要他能夠和其他人友好合作,他的生活就可以過的更順心一點。還有,其生活哲學以“合作”而不是以“競爭”為基礎的人,不僅可以比較容易過日子,以及獲得舒適豪華的生活,也將享受到額外的“幸福”,而這是其他人所永遠享受不到的。

經由合作努力而獲得的財富,不會在它們的主人心上留下傷疤,如果是經由衝突與競爭方法而獲得的財富,必然會使它們的主人受到傷害。

不管是為了生存,還是為了獲得豪華生活而努力積聚物質財富,這些努力占去了我們在這個世俗世界掙紮奮鬥的大部分時間。如果我們無法改變人類天性的這種物質傾向,我們至少可以改變追求財富的方法,那就是把“合作”當作是追求財富的方法的基礎。

“合作”可使人們獲得雙重的獎勵:一方麵可使我們獲得生活所需求的一切;另一方麵可使我們的內心獲得平靜,這是貪婪者所永遠無法得到的。貪心的人也許可以積聚龐大的物質財富,這一事實是不容否認的。但是他將會為了貪圖一時的小利,而出賣了他的靈魂。

五、不團結導致滅絕

我們生存在一個合作努力的時代中。幾乎所有成功的企業,都是在某種合作的形式下經營。

我們隻要瀏覽一下當天報紙上的新聞,必會看到這樣的一個報道:在同一管理機構下合並的工商企業,創造了無比的力量。

今天是一群銀行合並,明天又是一群鐵路公司合並,過幾天又是幾家鋼鐵公司聯合起來。這一切的聯合行動,其目的全是為了運用高度的團結及合作,發展出無比的力量。

知識並不是真正的力量,因為它是散亂而無組織的,它隻是一種潛伏性的力量——從它那兒可以發展出真正的力量。任何一家現代化的圖書館,都包含了一切沒有組織的珍貴知識——這是我們這一時代所獲得的遺產——但這些知識並不是力量,因為它們並沒有被組織及聯合起來。

每一種能源形式及每一種動植物的生命,若要生存,就必須團結起來。遠古時代那些龐大的動物在絕種之後,遺骸塞滿在大自然之中。它們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但留下了很肯定的證據,不團結就會造成滅絕的噩運。

從電子——最小的質子——到宇宙最大的星球,這些物質證明了宇宙最初的一項法則,就是“組織”。能夠認識這項法則的重要性,並使自己熟悉這項法則的各種方式,以及利用這項法則為自己製造利益,實在是最幸運的人。

最困難的是,人們不僅要認識團結力量法則的重要性,同時也要以這種法則作為其力量的經緯。

這是一項眾人皆知的事實:任何企業家所要進行的最困難的一件工作,就是誘導與他一起工作的人,在一種和諧的精神下,貢獻他們的努力與智慧。在任何事業中,要想誘導工作人員不斷地貢獻他們的智慧與勞力,這是很困難的事,隻有最有能力的領袖才能達到這項理想的目的。但偶爾也會出現這樣的一位偉大領袖,在他所從事的行業中出人頭地,因此,全世界都會聽見他的大名。例如,亨利·福特、愛迪生、洛克菲勒、哈裏曼及拿破侖·希爾。

力量和成功是相輔相成的。因此,任何人隻要擁有這項知識及能力——和諧地聯合個人思想的原則,而發展出力量,就能在任何行業中獲得成功。

六、合作是領導才能的基礎

一個人若能引導其他人進行合作,以及從事有效的團隊工作,或者鼓舞其他人,使他們變得更為活躍,那麼,這個人的活動能力並不亞於以更直接方式提供有效服務的人。

在工商企業中,有些人具有極高的能力,能夠鼓舞並指揮他屬下所有的人員獲得比在沒有這種指揮影響力之下更大的成就。眾所周知,卡內基很能幹地指揮他個人的一些幕僚人員,因而使得這些幕僚人員當中的許多人也成為富翁。

每位銷售經理,每位軍事領袖,以及各行各業的領導者,都了解“共同諒解及合作的精神”的必要性。要想獲得成功,必須擁有這種精神。這種和諧的大眾精神,可經由自動或強製的紀律而獲得。在這種情況下,個人的思想將被融合而成為一種“智囊團”,這表示個人的思想受到修正,彼此的思想合二為一。

造成這種融合過程的方法很多,就如同將個人置身於各種行業的領導地位,每一位領袖各有自己協調追隨者的思想的方法。有人使用強迫的方法,有人使用說服的方式,有人則使用懲罰或獎賞的手段,其目的都是為了減少某一團體中的個人思想,使它們全部融合成為一個單一的思想。讀者不必深入政治、商業或財務中研究,就能找出各自的領袖在把個人思想融合成為一個集體思想的過程中,所使用的技巧。

不過,世界上真正偉大的領袖天生都擁有一種具有特性的思想,可以吸引其他思想。拿破侖·波拿巴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他擁有這種磁鐵式的思想,能夠把他所接觸的任何人的思想全部吸引過來。拿破侖手下的士兵能夠為他慷慨犧牲,毫不畏縮,就是受到了他個性的吸引。

任何一位明了合作精神的能幹領袖,也許可以暫時把任何一個團體的思想融合起來,使這些思想隻代表一個集體思想;但當這位領袖一離開這個團體,這種融合的集體思想立即分裂崩潰。

最成功的人壽保險銷售組織或其他銷售團體每周集會一次,或一次以上,他們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把所有的個別思想融合成為一個智囊團,這種智囊團在一段時期內,可以不斷激勵個人的思想。

這些團體的領袖們,也許不了解在這些被稱作“鼓勵會議”的會議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這類會議的例行議程,通常是由團隊領袖或其他人員發表談話,有時候還請團體以外的人加入意見,個人的思想則彼此進行接觸,並相互鼓勵。

人類的頭腦可以比作電池,其電力將會耗盡或衰減,令人感到沮喪、泄氣、缺乏鼓勵。這種感覺誰能避免呢?人類頭腦在沮喪的情況下,必須予以充電,要想達到這項目的,就必須和一個更為充滿活力的思想進行接觸。偉大的領袖都明了這種“充電”過程的必要性,而且,他們還了解如何才能達到這個目的。這就是一位領袖和一位追隨者的最主要的區別。不要忘了嚐試這項實驗。

你無法以進取的精神向其他人談話,除非你自己培養出強烈要這樣做的欲望。你運用自我暗示原則而向其他人提出的每一種說法,都會在你自己的潛意識中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不管你的說法是真是假,都是如此。

七、合作加速成功

在發展自信心及領導才能的過程中,你還必須發揚合作精神。

如果沒有其他人的協助與合作,任何人都無法取得持久性的成就。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在任何方麵把他們自己聯合起來,建立在和諧與諒解的精神上之後,這一聯盟中的每一個人將因此倍增他們自己的成就能力。

這項原則表現得最為明顯的,應該是在老板與員工之間保持完美團隊精神的工商企業。在你發現這種團隊精神的地方,你將會發現雙方麵都很繁榮與友善。

Co-operation(合作)這個單詞,被認為是英國文字中,最重要的一個單詞。在家庭事務中,在夫妻之間的關係中,在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中,“合作”這個詞,扮演了一個極重要的角色。由於這個合作的原則十分重要,因此,任何一位領袖如果不從領導才能中了解及運用這項原則,他將無法堅強及持久。

因為缺乏合作精神而失敗的工商企業,比因為其他綜合原因而失敗的還要更多。在拿破侖·希爾25年的商業經驗及觀察當中,親眼看到了各色各樣的工商企業,因為衝突及缺乏這項合作原則而告失敗甚至毀滅。在處理法律事務的過程中,他看到了無數家庭破裂的案子,都是因為夫妻之間缺乏合作所造成的結果。在研究各國曆史的過程中,他發現缺乏合作精神一直是各時代人類的一大災禍。翻閱這些曆史,對它們加以研究,人們將對合作獲得深刻的印象,而它也將自動地刻印在你的意識中,永遠無法磨滅。

第二節 集思廣益

集思廣益能使一加一等於八、十六,甚至一千六。人類的潛能因而激發,即使麵對再大挑戰也不畏懼。

一、集思廣益

即使你是“天才”,憑借自己的想象力,也許可以獲得一定的財富。但如果你懂得讓自己的想象力與他人的想象力結合,就定然會產生更大得多的成就。我們每個人的“心智”都是一個獨立的“能量體”,而我們的潛意識則是一種磁體,當你去行動時,你的磁力就產生了,並將財富吸引過來。但如果你一個人的心靈力量,與更多“磁力”相同的人結合在了一起,就可以形成一個強大的“磁力場”,而這個磁力場的創富力量將會是無與倫比的。

在生活中,大家也許會有這樣的體會:假如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兩人交換的結果每人仍然隻有一個蘋果。但是,假如你有一個設想,我有一個設想,兩個交換的結果就可能是各得兩個設想了。同理,當獨自研究一個問題時,可能思考10次,而這10次思考幾乎都是沿著同一思維模式進行。如果拿到集體中去研究,從他人的發言中,也許一次就完成了自己一人需要10次才能完成的思考,並且他人的想法還會使自己產生新的聯想。一加一大於二是個富有哲理的不等式,它表明集體的力量並不是單個人累加之和。

經營者要善於激發集體的智慧和力量,而不是隨意扼殺它們。

這種集思廣益的思維方法在當代社會已被普遍應用,它能填補個人頭腦中的知識空隙,和通過互相激勵、互相誘發,產生連鎖反應,擴大和增多創造性設想。一些歐美財團采用群體思考法提出的方案數量,比同樣的單人提出的方案多70%。

可見,一個好的創意的產生與實施,企業家光靠自身的力量和努力是不夠的,必須集思廣益,必須在自己周圍聚攏起一批專家,讓他們各顯其能,各盡其才,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性作用。

二、集思廣益的原則

集思廣益是人類最了不起的能耐,也是前五項準則的整體表現與真正考驗。唯有兼具人類四種特有天賦、利人利己的動機及設身處地的溝通技巧,才能達到集思廣益的最高境界。集思廣益不但可創造奇跡,開辟前所未有的新天地,也能激發人類最大潛能,即使麵對人生再大的挑戰都不足懼。

集思廣益的觀念源自一種自然現象:全體大於部分的總和。有些不同種的植物生長在一起,根部會互相纏繞,土質因而改善,植物也比單獨生長時更為茂盛。兩塊木頭所能承受的力量大於個別承受力的總和,兩種藥物並用的療效也可能大於分開使用之和;這說明一加一等於三,甚至更多。

但是自然界的原理應用於人類社會,並非萬無一失。集思廣益,也就是集體創新,最令人不安的正是,創造的結果吉凶難卜。冒險、探索與創新的精神必須以高度安全感為後盾。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唯有肯放棄眼前安適環境的勇者,才能開疆辟土,邁向新境界。

家庭是觀察與實踐集體創作的理想場合。一男一女結合,孕育出新生命,這就是一加一等三。而集思廣益的精髓在於尊重差異,取長補短。男女(或夫妻)生理上的不同顯而易見,至於兩者精神、情感與社會角色上的不同又如何呢?是否也能成為開創新生活與促進個人成長的契機,孕育出更為美好的下一代?

(一)敞開胸懷、博采眾議

所謂集思廣益的溝通,是指敞開胸懷,接納一切稀奇古怪的想法,同時也貢獻自己的淺見。乍看之下,這似乎把第二章——明確的目標——棄之不顧,其實正好相反。在溝通之初,誰也沒有把握事情會如何變化,最後結果又如何。但安全感與信心使你相信,一切會變得更好,這正是你心中的目標。

很少人曾在家庭或其他人際關係中,體驗過集體創作之樂,反而習慣於多疑閉鎖的個性。這常造成一生中最大的不幸——空有無盡的潛力,卻無用武之地。

一般人或多或少有過“眾誌成城”的經驗,例如一場球賽暫時激發了團隊精神;或是在急難中共同發揮人溺己溺的精神,挽回一條生命。不過,這些通常都被視為特例,甚至奇跡,而非生活的常態。其實這些奇跡可以經常發生,甚至天天出現。但前提是必須勇於冒險,肯博采眾議。

因為凡是創新就得承擔風險,不怕失敗,不斷嚐試錯誤。隻願穩紮穩打的人,經不起這種煎熬。

(二)課堂上的集思廣益

積多年教學經驗,拿破侖·希爾的朋友約翰先生深信最理想的教學狀況往往瀕臨混亂的邊緣,同時考驗著師生集思廣益的能力。

約翰永遠忘不了曾教過一班大學生,課程名稱是“領導哲學與風格”。記得開學三周左右,有一位同學在口頭報告中,坦白道出自己的親身經驗,內容相當感人而且發人深省。全班都深受感動,十分佩服這位同學的勇氣。

其他同學受到影響也紛紛發表意見,甚至對內心深處的疑慮也毫無保留,那種信賴與安謐的氣氛令人前所未有的開放。原先準備好的報告被擱置一旁,眾人暢所欲言,展開一場腦力激蕩。

約翰自己也完全投入,幾乎有些渾然忘我。並逐漸放棄原訂的教學計劃,因為有太多不同的教學式方值得嚐試。這絕不是突發奇想,反而給人穩當踏實的感覺。

最後,大家決議拋開教科書、進度表與口頭報告,另訂新的教學目標與作業,全班興致勃勃的策劃整個課程內容。又過了大約三周,大夥強烈渴望公開這一段經曆,於是決定把學習心得彙集成書。大家又重新擬定計劃,重新分組。

每位學生都比以往加倍努力,而且是為另一個截然不同的目標而努力。這段曆程培養出罕見的向心力與認同感,即使在學期結束後依然持續不衰。後來這班學生經常舉行同學會,直到現在,隻要他們聚在一起,對那個學期的點點滴滴仍然津津樂道。

約翰一直很好奇,為什麼在極短的時間內,這班學生就能夠完全互信與合作。據他推測,多半是因為他們已是大四的學生,個性相當成熟,對精彩的課程不再感到新鮮。他們渴望的是有意義的新嚐試,所以那門課的轉變對他們而言可謂“水到渠成”。

此外,身為老師的約翰也適時提供了催化劑。他認為紙上談兵,不如實戰演練,與其追隨前人的腳步,不如另辟蹊徑。

當然約翰也曾經與人合作失敗,弄巧成拙,相信一般人都不乏類似經驗。隻可惜有人對失敗念念不忘,再也不肯作第二次嚐試。例如,某些主管為了少數害群之馬,而訂定更嚴厲的法規,限製大多數人的自由與發展。又好比企業合夥人互不信任,借助嚴密的法律條文保護自己,反而扼殺了真誠合作的可能性。

回顧往昔,拿破侖·希爾發現,隻要肯鼓起勇氣,誠懇的言人所不敢言,總會獲得相對的回饋,集思廣益的溝通於此開始。在熱切的交流中,縱使話不成句,思路不連貫,卻不會構成溝通障礙。如此得到的結論,有些固然不了了之,但多半能發揮不容忽視的力量。 (三)會議桌上的集思廣益

拿破侖·希爾曾經與全體同事一起擬訂公司的使命宣言,留下了相當美好的回憶。

他們齊集於山間,浸浸在大自然美景之中。起先,會議進行得中規中矩,等到自由發言時,卻百家爭鳴,反應極為熱烈。隻見共識逐步成形,最後形諸文字,成為這麼一則使命宣言:

本公司旨在大幅提升個人與企業的能力,並且認知與實踐以原則為中心的領導方式,達到值得追求的目標。

又有一次,拿破侖·希爾應一家大型保險公司之邀,主辦當年度的企劃會議。與籌備人員初步交換意見後,他發現以往的籌備方式是,先以問卷調查或訪談設定4~5個議題,然後由與會主管發表意見。通常會議進行井然有序,卻了無新意,隻不過偶爾出現相持不下的激烈場麵。

經過拿破侖·希爾強調集思廣益的優點,他們盡管有些不放心,仍同意改變形式。先由各主管以不記名方式針對主要議題提出方麵報告,然後彙集成冊,要求主管在會前詳細閱讀,了解所有的問題與不同的觀點。如此一來,會議的重頭戲不再是批評與辯護,而是聆聽與集思廣益。

在兩天的會議期間,第一天上午,他們研習本書的準則4、5、6,其餘時間則專注在集思廣益的討論。會議不再令人感到無聊,人人都表現得很積極。到了會議的尾聲,經由腦力激蕩,大家對公司麵臨的主要挑戰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所有的意見都受到的重視,新的共識逐步成形。

拿破侖·希爾說:“一旦體會過集思廣益、眾誌成城的個中滋味,眼前便會呈現一片嶄新的天地,人也仿佛脫胎換骨。而且更加確信,未來還會有更多這類擴展視野的機會。”

(四)溝通三層次

集思廣益的基本心態是:如果一位具有相當聰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見不同,那麼對方的主張必定有我尚未體會的奧妙,值得加以了解,這就需要溝通。

溝通可分為不同的層次:

低層次的溝通由於信任度低,遣詞用句多著重要防衛自己或在法律上站得住腳,力求無懈可擊。這不是有效的溝通,隻會使雙方更堅持本身立場。

中間一層是彼此尊重的交流方式,唯有相當成熟的人才辦得到。但是為了避免衝突,雙方都保持禮貌,卻不是一定為對方設想。即使掌握了對方的意向,卻不能了解背後的真正原因。也不可能完全開誠布公,探討其餘的選擇途徑。

這種溝通方式通常以妥協折中收尾。妥協意味著一加一隻等於一又二分之一,雙方互有得失。集思廣益則可使一加一可能等於八、十六,甚至一千六,彼此收獲更多。

(五)開辟第三條路

溝通層次如何左右互賴關係的融洽與否?且看以下這個例子:

假期來臨,一位父親想帶全家去露營釣魚。他策劃許久,做好一切安排,兩個兒子也興奮的期待著。怎奈妻子卻打算利用難得的假期,陪伴久病不愈的母親。一場家庭爭端仿佛一觸即發。丈夫說:“我們已經盼望了一年,而且孩子們到外婆家無所事事,一定吵翻了天。更何況她老人家病情並沒有那麼嚴重,又有你妹妹就近照顧。”

妻子說:“她也是我的母親,不知道在世上還有多少日子,我要陪在她身邊。”

“你可以每晚打電話請安,反正我們會跟她一起過聖誕節。”“那還有好幾個月,不知那時她是否還在人世?母親總比釣魚重要。”

“丈夫孩子比母親更重要。”

這樣爭執下去,最後或許會有折中的安排,也許是妻子獨自去探望母親,丈夫帶著孩子去度假。可是夫妻倆都會有罪惡感,心情不可能愉快,孩子也會察覺到,連帶也不能玩得盡興。

要不然,先生向太太投降,但心不甘情不願,有意無意的就想證明如此決定何其錯誤。反之,妻子順從先生的心意,卻毫無玩興。萬一母親的病情稍有變化,她一定反應過度。倘若母親不幸在此時病危或撒手人寰,做妻子的更不會原諒丈夫,丈夫也難以原諒自己。

不論如何妥協,總會成為夫妻間揮之不去的陰影,日後再起衝突就會掀舊帳。許多原本頗為美滿的婚姻,常為了這類事件日積月累,以致反目成仇。

如果這對夫婦感情深厚,彼此信賴,溝通良好。而且都相信有兩全其美的第三條路可走,又能真正了解對方的想法,那便是創造性合作的理想環境。

經過溝通,先生終於了解妻子的苦心——她想減輕妹妹常年照顧母親的負擔,也的確沒有把握母親還有多久於人世。妻子也理解,丈夫曾花費許多心思安排這趟旅行,連必要的裝備都買妥,如果不去多麼可惜。於是他們試著尋找第三條可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