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高度的自製力(3 / 3)

一次失敗的經曆或尷尬的遭遇都可能使人變得恐懼。比如,經曆過一次在公眾麵前語無倫次的演講,可能是他從此恐懼演講。這無疑使他在生活中憑空少了許多機會,本來可以通過一番演說和遊說來獲得的成功機會將從手指縫裏溜走。恐懼的泛化還能導致焦慮,焦慮的情緒甚至比恐懼還要糟糕。

有些人把焦慮情緒形容為“熱鍋上的螞蟻”,這個比喻相當準確,也相當形象。產生恐懼情緒而不想方設法加以控製和克服,這樣的潛台詞相當於默認自己是個怯懦的失敗者;成功的路途上小小的失敗就令他望而卻步,駐足不前,那麼,成功後可能麵臨的更大的挑戰他又如何能應付呢?

(四)抑鬱

成功路途中最可怕的敵人是抑鬱。如果說別的消極情緒是成功路上的障礙,使成功之路變得漫長和艱險;那麼,抑鬱根本就是成功路上的南轅北轍。克服別的情緒問題可能隻是個修養和技巧的問題,克服抑鬱卻相當於一項龐大的工程,它需要徹底改變你的生性:從認知、態度到性格、觀念。

一個追求成功的人如果染上抑鬱,那麼既有的成功也會離他而去。因為成功帶給他的不是喜悅,不能使他興奮起來;他沉浸在自己的瑣碎體驗裏不可自拔。抑鬱者仿佛是一個隨時馱著殼的蝸牛,隻是束縛他的繭殼是無形的;抑鬱者宛若置身於一個孤獨的城堡,他出不來,別人也進不去。著名文學家,也是抑鬱者的卡夫卡曾這樣形容他抑鬱的體驗:“在我的周圍圍著兩圈士兵,手執長矛。裏麵的一圈士兵向著我,矛尖指著我;外麵的一圈士兵向著外麵,矛尖指著外麵。他們這樣密不透風地圍著我,使我出不去,外麵的人也進不來。

(五)緊張

適度的緊張使我們能集中精力,不致分神。但緊張過度卻會使我們長期的準備工作付諸東流。本來設想和規劃得很好的語言和手勢,一緊張便會忘得一幹二淨。過分的緊張使人變得幼稚可笑:臉色發白,或漲得通紅,雙手和嘴唇顫抖不已,頭上冒著冷汗,心跳劇烈,甚至感到心悸,呼吸急促,語言支離破碎。這樣的情形使我們宛若一個撒謊的幼童。緊張可能僅僅是因為缺乏經驗,準備不足。

一個成功者,他也許一直都有些緊張的情緒;但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已經學會了如何控製緊張。美國曆史上最著名的總統林肯,當眾演講時始終有些緊張,可是他知道如何控製和巧妙地掩飾過去,不讓台下的聽眾看出來。

(六)狂躁

狂躁容易給人以一種假象,仿佛他很精力充沛、說話和做事都那麼有感染力,顯得咄咄逼人。初次接觸狂躁者時,許多人都會產生錯誤的感覺,以為他是多麼的具有活力和使人感動呀;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了解的加深,你就會發現狂躁其實不過一張白紙。他的談話沒有深度,他行事缺乏條理和計劃性;他說過的話轉眼就會忘記,交給他的任務也不會受到認真對待。狂躁的情緒容易使人陶醉,因為狂躁者的自我感覺好極了;他會顯得雄心勃勃,似乎要追隨後羿去把最後一顆太陽也射下來。可是,世界上沒有狂躁者也能取得成功的例子,因為狂躁和抑鬱其實是兩個極端的情緒:狂躁是極度興奮,而抑鬱是極度的抑製。在精神病分類裏,有一種精神疾患就叫做狂躁——抑鬱症。

(七)猜疑

猜疑是人際關係的腐蝕劑,它可以使觸手可及的成功機會毀於一旦。莎士比亞在他那出著名的悲劇《奧塞羅》裏麵十分生動而深刻地刻畫了猜疑對成功的腐蝕。愛情因為猜疑而變得隔閡,合作因猜疑而不歡而散,事業因猜疑而分崩離析。猜疑的原因是缺乏溝通。

許多猜疑最終都證明是誤會,如果相互之間的溝通順暢,那麼猜疑的黴菌就無處生長。對成功路上艱難跋涉的追求者來說,猜疑將是一個隨時可能吞沒你整個宏偉事業的陷阱。因為你的猜疑可能隨時被別人利用,而蒙在鼓裏的你還渾然不覺。其實,隻要你細加分析,就不難發現猜疑是多麼的沒有道理和破綻百出。猜疑的另一個原因是對自己的控製能力缺乏足夠的自信。為什麼會猜疑?因為擔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而這種擔心顯然是由於對自己控製局麵的能力信心不足造成的。

那麼,我們怎樣控製由這些非理性因素所帶來的不良情緒呢?拿破侖·希爾為我們講述了以下五個例子:

1、從一位美國總統的修養來看此事。

馬琴力總統某次在一種本來可以發怒的情形中,製止了自己的憤怒,這就很足以證明他是一個能夠渡過難關的人。他有一種很聰明而極簡單的方法,以克服那發怒的對手。

有幾位代表,因總統指派某人為收稅的經紀人,而來抗議。其中領頭的是一個議員,6.2英尺高,脾氣很粗暴。他用憤怒的口氣罵著總統,差不多用的是一種侮辱的詞彙。但是總統毫不作聲,任他去泄盡他的精力,然後總統很平和地的說:“現在你覺得好些了嗎?”然後接著說:“照你所說的這種言詞,你實在是無權曉得我何以要指派某人,不過我還是告訴你。”

那議員的臉馬上紅了,想道歉,但是總統又用一副笑臉說:“無論什麼人如果不曉得事實,總是容易被弄得發狂的。”然後他解釋其中的事實。

馬琴力總統這種冷靜而帶諷刺的答複,就足以使這位議員覺得自己用這種粗暴的語言是錯了,而這次的指派或許是對的。他的這種聰明的對付,使那位議員完全無所施其力了。

這個議員回去報告他交涉的結果時,隻能說:“夥計們,我忘了總統所說的是些什麼,不過他是對的。”

發怒的結果,總是承認自己的錯了。你能製止不發怒,證明你是對的,你的對手便無能為力了。行動冷靜則對方也會冷靜下來。對方的辦法是要激起你發怒而做出一種不合理的事來,使你事後後悔。落入這種陷阱裏實在是愚蠢。一個對你這種憤怒毫無反應的人,你對他發怒,實在是毫無意義的。打倒一個憤怒的對方,沒有比冷靜更好的辦法了。

大律師綽特認為,用一種漫不經心的方法最有效力。當審案的時候,他不是把腳翹起來,便是把椅往後仰著,把手抱著頭;或者是把腿伸直,手放在口袋裏。他總是不激奮,不是發脾氣的,而不甚吃力的樣子。他好像把審案當作一個大笑話一樣;沒有什麼爭論,而是一種演劇。他那種幽默性,使法庭充滿了笑料。向著他吼叫或憤怒是不可能的。

這種冷靜的方法,如果能使對方發脾氣,就更有效力。對方本想激起你的憤怒而得勝,卻被你的冷靜態度激怒了,這不是很可笑嗎?

2、洛克菲勒刺激律師憤怒。

洛克菲勒在某案件中受審時,因為在麵對對方激情的詢問時持平和的態度和做不動聲色的答複,使他贏得了這場官司。那個質問的律師在態度上似乎明顯地懷著惡意,如果洛克菲勒也發怒,本來也是人之常情,不過他太聰明了,不會那樣魯莽。“洛克菲勒先生,我要你把某日我寫給你的那封信拿出來!”那律師用一種很粗暴的聲音說。這封信是質問關於美孚石油公司的許多事情,而這些事件那個律師在法律上並無權利去質問。“洛克菲勒先生,這封信是你接的嗎?”法官問。“我想是的,法官。”“你回那封信了嗎?”“我想沒有。”

然後他又拿了許多別的信出來,也照樣宣讀了。“洛克菲勒先生,你說這些信件都是你接的嗎?”“我想是的,法官。”

“你說你沒有回複那些信嗎?”“我想我沒有,法官。”

“你為何不回複那些信呢?你認識我,不是嗎?”那律師問。

“啊,當然!我從前是認識你的!”

洛克菲勒所答複的這句話如此之明顯,以致那律師氣得差不多要發狂了。全庭寂靜得毫無聲息。而洛克菲勒坐在那裏絲毫不移動一下。

不要因為別人發怒,你便怒不可遏。要知道那正是你應當平和的時候。

芝加哥第一國家銀行董事會會長維特摩亞說:“如果某人發怒,我總覺得對於我自己的地位反而有幫助。”

如果你想要發怒的時候,便先想想這種爆發會發生什麼影響。如果你曉得發怒必定會有損於你自己的利益,那麼最好約束你自己,無論這種自製是怎樣的吃力。

如此說來,一個人永遠都不可發怒嗎?這也不然。有許多人就是對於這一點想錯了。他們舉出許多例子來說明發怒是不好的,於是結論以為一個人永遠都不可發怒。這是錯誤的。

那是因為我們容易誤用憤怒,並不是我們就因此而永遠不發怒。所以發怒應視時機,憤怒在人生中有一種很高的價值,用得得當就是很好的東西。

有一些天才的大人物,曾經駕馭過別人,勝過一切阻礙其發展的力量,靠的就是他那種大怒的脾氣的幫助。熱烈的情緒是包含著能力的。

鐵路大王喜爾先生就是一例。當他發怒的時候,一切的人都要躲避。他忍受不了那些無能的人;庸碌之徒必須躲開他。對於無能的人,包括懶惰的、無頭腦的、特別是不可信任的,他的憤怒時常會發作。這些人在他那場狂風之前都趕緊各自躲避,於是他便安靜下來。他對於努力的人,非常溫和親近;他們總遇不著他那憤怒的狂風,總不會聽見他說一句粗語。

當你發怒的時候,要記著這個原則:你是要做一件有目的的事。不可壓製一切行為,因為壓迫反而增加緊張,會令人受不了的。你是要做一件事,不過這件事必須要有價值。

約束憤怒並不是壓迫憤怒,而是把憤怒導引為一種行動,以增進自己的事業。

3、憤怒使弗雷變成銀行家。

紐約股業貿易銀行的總經理弗雷借著發泄他的憤怒,而建立了一家大規模的銀行。從前他想在長島設立一個昆士郡銀行,他原本自以為計劃會進行得很好,但是有一次一家大銀行的經理來見他時,講了一句輕蔑他的話,於是他的態度作了很大的轉變。

這個經理很自大,臨走的時候,隨意對弗雷說了一句這樣的話:“如果你活得長久,或許可以在這裏辦一家銀行出來。”

“這句話真氣得我不知如何是好。”弗雷說道:“如果你活得久,意思好像是我呆坐著等年代過去,等待著事業從天而降似的。這種譏笑,使我聽聞之後不得不奮起而圖強。我那時候決意要打倒他,最後,我真的就辦到了。過了4年後,我銀行的存款,有他的兩倍多!”

弗雷並不壓迫憤怒,而是把憤怒引到努力的路途上,使他的銀行比侮辱他的人的銀行還要大些。

憤怒可以作為努力背後的原動力。一個完好的機器轉動時毫無聲息,但是在其背後是有極大的力量的。一個弱小而吵鬧的機器,其聲音外表看來似乎有很大的力量,但是這種機器太不協調,如果後麵有很大的力量,則會把機器轟破。

同樣地,如果有什麼困難發生,你常覺得急躁不安而無心工作,就好像把機器暫時停止了(一點事也不做),殊不知如果無限期地無所動作,最後將像破舊的汽車一樣,被送往廢鐵場。

憤怒時,最重要的是使前進的“氣”獲得適當的引導,以免積壓,日後一發不可收拾。要製一種機器時,要能夠利用“氣”,而且要用得不動聲色,極有效力。但有時“氣”太多,機器跟不上,則不得不用一種安全塞,把氣關住。有時,人會產生一種無意識而又瘋狂的爆發,這是因為他們隻知壓製心中的怒氣,而不知準備一種關閉的活塞。但諸如叫,扯頭發、丟盤子、用力關門等等,都不是好的活塞,因為這樣做將使我們內心難以忍受的一麵赤裸裸地顯現出來,不但會引起他人注意及嘲笑,還將使我們留下難以彌補的傷痕。

馬琴力總統在憤怒者麵前,有一種安靜自製的態度,這是一種無害的安全活塞,還是如前所述的那個例子:

某日,有一個行為可鄙的議員,對馬琴力總統說了一些令人難以忍受的話。他說他自己如何忠實,如何的不自私;但是實際上總統確實曉得他的行為恰恰相反,馬琴力總統咬著牙齒,忍住自己的憤怒。直到那議員走了之後,他才發泄出來。他異常憤怒地痛罵那個議員,用力捶打桌麵,以致使他那個在場的好友驚訝得跳起來。馬琴力總統好像激怒的獅子一樣。

心平氣和的人並不是都不發怒的,他們把憤怒發泄於有益之處,而同時在太過度時,有一種安全活塞用以製止之。

兩百餘年之前,詩人德來登便把一句拉丁成語改編成這樣:“你們要當心一個有耐心者的憤怒。太長太受壓迫的情緒,一旦放鬆的時候,便會釀成最激烈的爆發。”

某大商人曾經這樣說:“如果我在發怒的時候,我絕不讓別人知道。我會趕快走開,跑到樓頂上我辦公室旁的健身房去,套上打拳的手套,和我的教師對打,把怒氣打出來,如果教師不在時,便拚命捶打沙袋。”

這個人的想法確實是對的。當他被刺激的時候,他並不呆著,竭力壓製他的憤怒。他跑到一個能發泄的地方,與拳師或袋子打起來。如果他打的時候,想象著他所打的袋子便是激起他怒氣的那個人的頭,那就更合他的口味了。

4、戴約瑟巧妙轉移群眾的憤怒。

世上最大的一個地產經紀人戴約瑟自述他如何用這個原則對付群眾,避免自己身體上受什麼損傷。

有一班群眾對他很憤怒。他們想打他,如果不是他很聰明,能夠了解他們,而且能為這種憤怒預備一條出路,那麼他一定被打得一塌糊塗。

他是否來一場演講,製止他們的怒氣呢?他是不會這樣幹的。他的辦法要聰明多了。

這次是政府請他在斐爾佛拍賣1898棟房子,在新澤西的卡漠登附近,這個市鎮,是從前戰爭時為造船廠的工人所建設的。

這些租房子的工人大聲吼著,說是政府叫他們搬到這裏來,現在又要把他們趕出去。但是經過調查在這1898家人之中,在戰時搬來的隻有三家。其餘的都是後來自動搬來的。如果要和他們辯駁道理,指出他們的錯處,下場實在是很明顯的。因為辯駁——即或你是對的——並不能打消別人的憤怒。

戴約瑟在規定的時間一個鍾頭前,便開始拍賣,這樣便免得拍賣時正是群眾憤怒達到高潮的時候。而且他曉得最初選定的那所房子裏的那個房客是急於想買到的。

戴約瑟說:“我預料那個房客馬上便會出價來買,結果他必會買到。這必使他很快樂,群眾見了也必快樂。這樣便能消他們的氣,因為他們所氣憤的,便是政府要把他們趕走。

“一切正如我所預料的進行得很順利。那個房客得到了那所房子,群眾都歡呼著,我也幫著歡呼。這樣,他們便開始出了一點氣。當歡呼完以後,我便帶頭喊著:“現在我們大家來叱罵拍賣者吧!”

“此時好像有十幾個火車頭出氣的叫聲一樣。這成千的人群的確是出了氣。罵完之後,大家又大笑起來。我和他們一同大笑。我曉得這時這些本來想打我的人如果要把我帶走,一定是把我抬在肩上。”

這班群眾本來是非常憤怒的,計劃著想打傷戴約瑟以發泄他們的氣憤。但是戴約瑟很聰明,另外替他們預備了一種發泄怒氣的出路。他替他們準備了歡呼叫罵,最後是大笑,結果不但使自己未受傷,而房子在最短的時間內都拍賣了。

不過有一點很要緊的是,我們另外所預備的發泄的出路,必須是無害的。

5、赫爾用紅墨水發泄自己的怒氣。

美國鈔票公司的總經理伍德赫爾想出了一種很好的辦法,以發泄他的怒氣。

在很年輕的時候,他在某公司做一個小小的職員。他很不悅,因為別人不大重視他,而且覺得提升遲緩。有許多做事的青年都有這種感覺,但是如果他們表現得太明顯,反而會引起上麵的人不高興。伍德赫爾是使用什麼辦法來發泄不滿的呢?

他說:“有一個時期,我這種感覺非常之厲害,並漸漸擴大,以至我覺得不得不離此而去。但是在我寫辭職信之前,我去拿了一支筆和一瓶紅墨水——因為黑墨水不足以發泄我火熱的憤怒——坐下來把我對於公司中每個上級職員和經理的評判,都寫出來。我寫得很不錯,用了不少的形容詞。然後我把單子收起來,把我的憂憤說給一個老友聽。”

這個老友叫伍德赫爾另外拿一瓶黑墨水來,把這些人的才能寫出來,並把他自己所能做的事也寫出來,同時計劃在十年之中如何提升自己的地位。然後他把這紅黑墨水的兩個單子互相比較,於是他的一切憤怒便都消失了。他冷靜地察看事實,決定仍舊在這裏做。

“以後凡是我忍不住的時候,”伍德赫爾說,“我便坐下來把我所要說而不敢直說的話都寫下來。這實在是一種很好的安全活塞。我寫了之後,便覺得一身鬆爽。我把寫的這些東西收藏起來,不給人看。一年一年之後,別人都曉得我有一種自製的能力。我勸告一般在管理別人的人,無論年輕年老的,都學著寫這種紅墨水紙條,以約束自己。

紐約的電氣大王愛德利茲認為,把憤怒寫在信上有時是很好的,它可以使你的情緒鬆弛一下。不過這種信要留一天再發出。尤其是你要有相當的時間想一想這個重要的問題:“我這種憤怒的言詞如果實行出來會使我有什麼結果呢?”

對於無關緊要的事發脾氣,可以養成麵對大事時的鎮靜,而這時的耐心是很重要的。

曾經在民眾煤氣公司做過30年總經理的比曆茲有一種怪脾氣,便是對小事容易發脾氣,而對於嚴重的事卻能若無其事。有一天他把一盒雪茄煙遺忘在四輪馬車裏,過了一會兒他記起來了,便回頭去找,但是卻已不見蹤影。

他非常憤怒,大聲吼叫起來,旁邊站著的人以為他是掉了很貴重的煙。但事實上卻是5分錢一支的雪茄煙。

他這次的情況,與某次他損失一筆大款項時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正是經濟恐慌時期。比曆茲先生因臥病在床,有幾天沒出去。可就在這幾天裏,銀行因幾筆款項而損失了大約3萬元,而且是沒有擔保的。後來,當別人把這一損失告訴他的時候,他卻隻用手摸著頭發,想了一想,然後說:“算了吧,如果不打破幾個蛋,是做不成軟煎蛋的”。

拿破侖·希爾告訴我們,如果因小事而急躁,就找一種發泄的辦法,然後平和起來,保持你的精力,以準備大事臨頭時應付,因為大事是要極大的自製力的。一些小小的煩惱如果不放鬆出來,便會堆聚成一種長期的積憤,到大事來時便完全不能自製了。

還有一點重要的,便是怒氣發出來之後,如果要收其實效,就必須在發泄後把神經鬆弛下來。如果對一些小事老是處於緊張狀態,任其放縱,便會延至數天數星期之久。這樣,你就難以消除急躁情緒。

紐約波曼皮爾提摩亞旅社聯合公司總經理波曼述及他手下有一個職員因為不明了這個道理,而使自己陷於困境。

有一天,波曼正在家裏,聽到他公司裏有一個職員埋怨自己的工作,說總公司叫他工作太過度,而上麵的人又未能賞識他。波曼想馬上走向前去,把他辭退。但是他等了一下——等他自己的怒氣消退一點的時候。然後他走向前去對那職員說:“喬治,你近來是不是覺得受了委屈?”

“啊!沒有,”他答,“我覺得很好。”

“我剛才好像聽你說工作太過度了,而你有點不滿足於你的工作。”波曼和顏悅色地繼續說著。

然後那個人顯出慚愧的樣子,便自己承認,他之所以覺得受委屈,唯一的原因是他前一天晚上在一塊泥濘地上換一個汽車輪胎而感到不高興。

如果在生活中一些瑣碎的事情使你老是煩躁不安,你最好是休息一下,或是去遊曆,或是在鄉野散步,或者至少你要找出使你煩躁的原因,然後想法解除。

大銀行家斯提爾曼某次很殘酷地痛罵銀行裏的一個高級職員。這位可憐的職員站在他麵前的時候,他坐在寫字台後,冰鐵似的麵孔,一支鋼筆在他的手指間穿梭,一上一下不停地在桌上敲著。他就這樣,不動也不換聲調,用一種冷嘲熱諷的口吻,對著這個職員嚴厲地痛罵著。最後的幾句話尤為殘暴,以至於那不幸的職員隻能戰栗,大顆的汗珠布滿額上。

這次的痛罵,是當著一個客人的麵前;那客人覺得太可怕,於是忍不住說出來:“斯提爾曼,我一生中從沒有看見過像你這樣粗暴的人。這個人在你銀行裏身居重要的職位,而你當著一個客人的麵侮辱他!假如你激起他馬上用刀把你刺死,我都不會覺得稀奇!一個人不能如此對待別人,或是任自己這樣放縱。我想你的神經幾乎要崩潰了,不能再留在辦公室裏了!”

斯提爾曼聽了這種斥責靜默不動,他的臉色潛伏著憤怒,鋼筆還是不住地在桌上敲著。那客人等了一會之後,便走了。

但是斯提爾曼究竟還是很聰明,能夠認清他這種爆發乃是長期許多瑣碎的急躁造成的結果,而現在達到一種崩潰的時期了。於是他到別處休息了一個時期,拋棄了一切憂慮。等到回來時,他已經完全變為另一個人了。

發怒表示我們正處於一種亟待發泄的狀態下。凡是稍有精力的人,對於這種狀態必有一種精力膨脹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