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這個話的青年便是佛裏蘭。他聽說自己可以得到一個安穩的工作,並不樂觀。他所說的話,後來真的做到了;他一步一步地努力,後來做到大都會電車公司的總經理,因為他不滿於一種安全穩定的工作。
誌願是由不滿而來。有這開始,便有一種夢想,接著是勇敢的努力,把現狀和夢想中間的鴻溝連絡起來。
偉大的人物並不是空洞的夢想者。他們將來的誌向是根植於確切的事實的。他們是憑借著有目標的夢想使他們產生不滿,因不滿而刺激他們加勁地奮鬥以求成功。
二、要爬最高梯子就不要回頭
“我從樓梯的最低一級盡力朝上看,看看自己能夠看到多高。”這是美國五大湖區上的運輸大王考爾比在最初進入社會做事時所說的一句話。
他一無所有,而他希望的卻是那樣高遠。他是根據什麼來實現自己的希望的呢?他非常窮困,最初是從紐約一步一步走到克利夫蘭,後來在湖濱南密執安鐵路公司總經理之下謀了一個書記的職位。
但是他工作了一些時候,便覺得他這份工作過於狹小,已不能滿足其遠大誌願了。他覺得這個工作除了忠實地、機械地幹之外,沒有什麼發展,沒有什麼前途。
他覺得矮梯子並不一定就安穩。他覺得坐在一個矮梯子的頂上,更容易跌倒,不如爬一個看見頂的梯子,一心隻想朝上爬。
他辭了這個工作,另在赫約翰大使的手下謀得一個工作;赫約翰就是後來國務卿兼美國駐英國大使。考爾比的想象力已經看到,如果與前者在一起,不會有什麼發展,與後者在一起,則會有很大的造就。
一個人要有眼光才有進步,但是眼光也必須時時改進。考爾比說:“我最初走到克利夫蘭來,原是想做一個普通水手的——這是一種兒童追求冒險和浪漫的思想。但結果我沒有當水手,而每日每時與美國最完全的一個理想人物相接觸(就是赫約翰大使)這也是我的好運氣。他便成為我各方麵的理想人物了。”
考爾比能夠覺悟到假如他同一個小人物相處,絕不能有很大的發展。於是,他選定了一個大人物,然後以這個人為自己心目中的偶像,他選定了赫約翰,便為自己樹立了一個理想。他曉得將來想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如果你並不覺得不滿意,你便不會想改進你的現狀,也就不會有一種光明前途的理想。但是,如果你有了理想便滿足了,便把理想作為實際生活失望中的一種安慰,那就錯了。理想的用處,就是因其能以現在的事實,襯托出其將來的可能性。
如果你自滿於這種理想上的成就,那實在是你進步的障礙,甜蜜的理想,必須同時有一種想改革現狀使之接近於理想的動力相伴隨。
理想可以作為一種刺激,因為理想可以把你的現在和將來的大區別擺在眼前。理想之於人,應當像是一種挑戰,催促他改進現有的狀況。如果他隻是空想著成為一個大人物,或是以為自己已經是一個大人物,那麼,他便永無任何改進。那麼,實際上他應當怎樣前進呢?
聰明的人,最初要劃出路線來,照著路線從他現在的地位達到他想得到的地位。他在中途豎立許多小目標。對於最近的目標積極付出努力進行,因為這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他達到這個小目標的時候,覺得有了進步,便感到很高興,然後休息一會,又鼓起勁來,豎起第二個目標,向著那裏前進。
最後的大目標距離很遠,恐怕隻能隱約看見,。最高的目標當然是模糊的,因為比起低的目標要遠多了。人生好像是爬山一樣。你最先必須有一種達到山頂的強烈欲念。但是如果你隻是想,隻知不滿於你現在是站在山穀中,你還是不會到達山頂的。你隻是悠閑地望著山頂,或是想象著你已經到了那裏,那你也絕不能達到山頂的。你必須鼓起勁來,努力工作。
如果你隻望著山頂,糊裏糊塗地住上爬,不管前進的岩石,那麼,你也不會達到山頂,你必須當心你眼前的腳步。你的目的地是山頂,山頂有時清楚,有時模糊,有時完全看不見,但是不管看見看不見,總可以給你最後的目標。你所要時時注意的是眼前的步驟——如何越過石頭,如何跳過溪流,如何繞過山腳,如何免得從絕壁滑下去。
最後的目標是使你不致迷失路途,好像指南針一樣。不過如何爬山是要你自己努力的。
三、先把眼前的事做好
大事業之成功,是要徹底解決眼前的問題。有時徹底解決了一個問題,可以引出意外的結果。發明電話的貝爾是每個將近成年的小孩都羨慕的人物,但是他最初是否決定了以發明電話為目標呢?並非如此。如果等他有了這種理想再去發明電話,恐怕他就不會成功。他之所以發明電話,是因為他努力於一個另外不同的目標。
他在一個啟聰學校裏做教員,在那裏和他的一個學生結了婚。幾年之後,他經過許多試驗,想發明一種用電的工具,使他的妻子能夠聽見聲音,在他的種種試驗之中,偶然之間發明了電話。
這是一種偶然的事嗎?這實在是因為他對於目前的問題能夠做徹底的研究。他並不是呆坐著夢想成為一個大發明家。他是專心地工作,因為他眼前的問題決意要解決,解決了才肯罷休。
如果一個人對於他的目標幻想得太過度,而忘卻了自己的實情,就會有一種錯覺,覺得自己離目標要近些。這容易造成他自滿,而忘卻眼前的工作。
波士頓大學商科的教務長羅爾德於畢業生曾經有這樣的告誡:“大學生每每容易有一種危險——那就是分心於其他的問題,而把目前的問題疏忽了。年輕人有許多失敗,就是因把目前的職務看得太容易簡單,以為不值得用他全副的精力去幹。”
一個高目標不可掩蓋目前的需要。固然,一個人要曉得往何處去是重要的,曉得自己與那目標的距離也是重要的,但卻須有一種確實的計劃,依著計劃由現在的地位前進以達到目的地。
至於前進的速度,並不是像一般年輕人所想象的那樣重要,重要的問題是:我現在做的事,是否幫助我達到最後的目的。許多大人物從一種工作換到別種工作,並不是好像蝴蝶從一朵花飛到另一朵花。他們之所以換工作,是因為他覺得走到了不通之路。大人物的眼光是要能看到一種情況發展的可能性,同時也要能看到一種情況的閉塞。
卡內基如果不是看到了另有一種較大的發展,恐怕他一生還是在鐵路上做事。他因為想實行他的一種獨立的計劃,於是堅決辭謝了賓夕法尼亞鐵路管理局升他為副總管理的機會。這並不是一種隨便的見異思遷。他是想擁有更大的發展,而他覺得在賓夕法尼亞鐵路局做事不能達到他的目的。
恐怕你要試走幾條路,然後才能過到你真正想要達到的地方。恐怕你難免要調換幾種工作,或回頭望望,但是你這種改變必須是根據已往的經驗經過聰明的考慮。你的改變不可能是因為好變動,或是因為對目前工作的畏難。
克利夫蘭著名的銀行家克拉斯許多年前就有一種理想,想主持一個大銀行,但是他有許多年是做各種各樣的工作,試了一樣又一樣,最後才接近他的目標。
他曾經做過交易所的職員、木料公司的職員、簿記員、收帳員、折扣計算員、簿記主任、出納員、收銀員等。但是經過這種種不同位置的時候,他總是注視著他的目標,利用他的經驗以增進銀行知識。
假如是一個比較軟弱的年輕人,經過這許多的變化,恐怕會意誌消沉了,但是他卻利用這許多工作幫助他達到最後的目的。
他說:“一個人可以有幾條不同的路徑達到他的目的地。有時如果是在一個機關之內用得著他的一切學識和經驗,或許是很對的。有時卻要時常變換……不過我以為他必須曉得他幹的是什麼事,而且何以要幹這種事。”
“如果我換工作,就是為了多賺幾個錢,每星期多獲得幾元薪金,那麼,恐怕我的將來便為現在所犧牲了,對我並沒有什麼好處……我之所以換工作,完全是因為我對那方麵想得到的經驗,已經吸盡而無可再學了。”一個目標應當作為一種指南,引導你決定是否要換工作,應當把精力用在何處,以及其他枝節問題發生時如何應付。目標是一種進行時的指南,不是一種最後固定的地點。
你是向前瞻望著,等到你達到了目標,便可退休了嗎?若果真如此,那麼你就不是一個偉大的人物。像這樣做的人,便是他生命失掉了光輝火焰。人生的意義,便是在於做事,在於有進步,閑坐著默想你的成就直到老死,實在是一個大錯誤。偉大的人物直到他完全精疲力竭了,才肯放手,不管他以往的成就如何。
許華勃是一個自己奮鬥的鄉間孩子,後來曾經做過許多總統的顧問,他認為無止境的活動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終結。他說:“某次有人問我,一個大商人是否有達到他目的的時候。我回答說:‘如果一個人有達到他目的的時候,他便不是一個大商人了。'有成就的人總是永遠前進的,直到肉體無生命的時候。”人類的願望,始於不滿足。
不滿足是表示你需要較好的東西。你要注意這種標記,因為它可以催促你向著好的方麵進行。
不可怨天尤人,把你的不幸歸咎於別人或外界的環境,由此而發泄你的不滿足。你應當讓不滿激發你,采取一種廣闊的人生觀。
誌向並不是一種天賦的秘密,你應當想象到將來種種的發展,繼而發展出你的誌向。
不可做一個空泛的夢想者。要曉得如何切實前進,從你現在的地位,向著你想要達到的地位前進。
你要真實地認清你自己,“你將來想做什麼人,要看看你現在是什麼人。”目標要能刺激你把現在的工作做好。要把眼前的問題解決,才能夠向著目標前進。
把目標作為你的一個向導,決定你進行時的種種問題。
不要總是想達到目的時的那種滿足,或是那個終結的時期。一種誌願的成功應當刺激你進行第二個誌願。
四、你要結交那些不滿足的人為友
新聞界的霸主、倫敦《泰晤士報》的大老板拉斯克利夫爵士最初月薪80元的時候,就能不滿足於現狀。即便是後來《倫敦晚報》和《每日郵報》為他所有的時候,他還是不覺滿足,直到他得到倫敦《泰晤士報》為止。林肯說:“除了密西西比河之外,倫敦《泰晤士報》是世界上最有力的一件東西。”
他利用《泰晤士報》給予他的力量,暴露官僚的腐敗,打倒了幾個內閣,而且不顧一切地攻擊政府的昏庸怠惰。……由於他這種大膽的努力,增進了國家不少的效率,改革了英國政府的整個製度。他對於那些自覺滿足的人,是不去和他們周旋的。
有一次他站在一個從未見過的次等編輯助理的桌前,問道:“你到這裏有多久了?”
“將近3個月。”他答著。
“你覺得怎樣呢?你喜歡你的工作嗎?你對於我們的辦事程序熟悉了嗎?”
“我很喜歡我的工作。”
“你的工資是多少?”“一星期5磅。”“你很滿足了嗎?”
“很滿足了,謝謝你。”“啊!但你一定要搞清楚,我是不盼望我手下的職員得了5磅一星期,就覺得滿足了的。”
天下真不知有多少人一無所成,原因就是他太容易滿足了!得到了一個穩當的位置,終其一生總是得那一點薪水,每天總是做那一樣的工作,直到死而後止,於是他以為一生所能獲得的,即盡於此矣。
不滿足是痛苦的。為了避免這個不滿足的痛苦,於是許多人尋找一個安樂窩,沒有憂慮,也不負責任。
知足可以視為動物的目標,但是不可把人類的眼光弄狹窄了。牛和豬有了適當的看護和充足的糧食,便滿足了;但是人類的目標是要成就事業,不是專供別人的魚肉。
有些人還有一種方法去逃避不滿足,那便是把他們的遭遇歸咎於不幸的環境。埋怨自己是為外界的環境所束縛,實在是愚蠢極了,不滿足感覺應當使我們曉得錯處是在我們自己,應當在某方麵改變我們自己,而後才能有所成就。
真正的大人物不怕承認自己的缺點。他們並不閑坐著回味自己的優點,他們希望朋友們來稱讚,但不因稱讚而覺得自滿。
大人物不希求奉承,而隻是以批評的態度查看自己,把他們現在的地位和他的誌向的情況來比較。
“你要把現在的自己和將來你所欲成就的自己作一比較。”格斯特的這句話便是這個意思。格斯特是在報紙上寫詩最多,也是受讀者歡迎的一個詩人。
他之所以成功,大半是因為他能常常望著他理想的自我,而不滿足於現在的自我。
要求自己上進的第一步,就是絕對不可停留在現有的地位。不滿於現狀的感覺可以幫助你完成第一步。
但是僅僅不滿足是不夠的。有了移動而無目標也是無用的。你必須決定你是往哪裏去。這一點要怎麼辦呢?
第四節 接受批評是最好的借鑒
一、把別人對你的嘲笑視為稱讚
康能曾經受過打擊。他第一次在美國眾議院演講的時候,被言詞犀利的新澤西州的代表非爾卜斯中途這樣譏諷了一句:“這位從伊利諾州來的先生,恐怕口袋裏裝的是燕麥吧?”
全院的人聽了便哄堂大笑,假如被譏諷的是一個臉皮薄的人,恐怕就會不知所措了,但是康能卻不然,他外表雖然粗蠻,但內心卻明白這句話是事實。
“我不僅口袋裏有燕麥,而且頭發裏藏著種子。我們西部人大都是這樣鄉土味兒,不過我們的種子是好的,能夠長出好苗來。”
康能因這次的反駁,以致全國聞名,而大眾都稱他為“伊利諾州的種子議員”。他能夠使別人的譏諷變為稱讚和同情,因為他諳熟一種自貶的方法,這種方法我們人人都可以很容易學得的。
他曉得從批評聲浪中逃走是不好的。批評就好像一隻狗一樣,狗看見你怕它,便愈加追趕你,恐嚇你。如果某種批評把你嚇住了,你便日夜都痛苦不安。但是如果你回轉頭來對著狗,狗便不再吠叫了,反而搖著尾巴,讓你來撫摸。隻要你正麵迎擊對你的批評,到頭來,它反而會為你所溶化、克服。我們之所以怕批評,是因為批評乃是真的事實,愈真實則我們愈害羞而相逃避。然而批評之所以可貴,便是因為裏麵包含著真實的緣故。
別人批評康能好像草包,他並不害羞、逃避,自己望一望,承認自己比別人還是土頭土腦些。不過在他粗野的外表的裏麵,能顯出他是一個純正的人。
如果我們時時努力改進我們人格上的種種缺點,則我們便沒有空閑的時間,對於那些細節過於斤斤計較了。
凡是有頭腦的人總是時時警惕自個兒不是完全的人,他曉得他自己確有許多缺點。批評是揭發這種缺點的一種好方法,是我們所應當歡迎的。
我們應當練習不可臉皮薄。我們不可對一點小小不快的批評就憂心忡忡,差不多全身要崩潰了,不過同時有點很重要的,便是我們對於批評不可臉皮太厚,以至不知我們的言事行為有哪些地方是別人所不喜歡的。臉皮不可太薄,也不可太厚……我們要利用別人的批評以求自己進步,第一步就是要能夠得到這種平衡。批評我們的即使是我們的仇敵,或是想侮辱我們以掩飾他自己的弱點,那又何妨呢?無論批評者的動機如何,我們總可以利用批評用為改進自己的一種指南。的確,敵人的批評比朋友的批評還可貴些。
批評你的人或許存心不良,但是其批評的事實卻可能是真的。他或許是想害你,但是如果他的批評能使你改進,對你反而更有助益。你如果因他的批評而自己喪氣,那就讓他詭計得逞了。
大多數的人都是愚蠢的。我們希望別人重視我們,隻要做了什麼事,就希望獲得別人稱讚。如果別人說我們的錯處,便覺得受了委屈,或怒氣衝天。於是,朋友們往往不敢說我們的弱點,他們或者是稱讚,或者是默默無語。
對於我們進行反麵批評的,大半是那些不喜歡我們的人,或是想傷害我們的人。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對於這樣的批評是可以不去理會的。但是從反麵來看,如果我們是聰明人,就會利用這種批評來改進自己,而認為這是一件很合算的事。
一個粗魯的警察,或是經常奔波在外的業務員,常常以為自己是居於特殊的地位,而侮辱別人。隻要你曉得如何對付批評的人,那麼,對於這種傲慢的行為,你就不會覺得受屈,或是認為對抗有損自己的身份了。甚至有些身居高位的人,也好像業務員一樣,侮辱那些較低一級的人。一個人對於這種侮辱的反應如何,就可以衡量他處世如何。
林肯也曾經受過別人的輕慢。
當林肯是個年輕的律師時,因為有一個重要的案件來到芝加哥,但是無人理會他。在芝加哥,那些年長有名的律師,都一致認為和一個外來的後生律師在一起會降低他們的身份。這些人自認為地位崇高,除他們以外看不起任何人。他們把林肯完全拋在一邊——無論去什麼地方都不請他一同前往,也不和他一同吃飯。
林肯怎樣麵對這種情形呢?是否鼻子翹得比輕視他的人還高,想方設法報複呢?不,他並沒如此做。後來他回到斯勃林菲爾德的時候,他說:“我到芝加哥才曉得自己所懂得的是多麼的淺薄,而我要學習的又是多麼的多。”這種輕慢對他是一種刺激,促使他改進。後來他升到了很高的地位,而那些輕慢他的人還是一無長進。他做了美國的大總統,那些律師還是無名的律師。他們的輕慢不過是替林肯預備了一級梯子,使林肯爬到榮譽的頂端。侮辱人的輕視態度和朋友好意的玩笑是不同的。但是,即使是開玩笑也可以指出我們的缺點來。羅斯福曉得如何對付朋友們的開玩笑。他借著朋友們的玩笑,把自己的身體鍛煉好了,但是他並不幻想著自己的體力是比當地的本土人物還要勝一籌。他老老實實地承認他們比他高超些。
有一天他在培德蘭同幾個人砍樹清理一塊空地出來建造房子,到晚上工作完畢時候,工頭問他們一日工作的成績如何。他聽見有一個工人答道:“皮爾砍了53株,我砍了49株,羅斯福咬下了17株。”羅斯福回想起他所砍的那些樹真好像海狸咬下的一樣,便禁不住笑起來。他老老實實地承認他砍的樹實在是比不上他的同伴們。
還有一次羅斯福在培德蘭開牧場的時候,他想獵殺白山羊。他聽說在科亞從有一個會打獵的,名叫難爾斯,羅斯福寫信給他,請也做打獵的向導。
信的最後幾句這樣說:“如果我出來打獵,你相信我會打著一隻山羊嗎?”
那個打獵的回信,就寫在他的信的背麵:“如果我出來打獵,你相信我會打著一隻山羊嗎?”
但是羅斯福回電仍舊請他做向導。
奉承羅斯福的人實在不知其數,但羅斯福曉得從一個粗野而講老實話的人那裏,比從一個隻知一味奉承的人那裏,比一個隻知一味奉承的人那裏所學的一定要多些。即使是別人的批評很魯莽,也還是可以利用來改進自己。
二、美國銷售始祖司退裏成功的秘訣
司退裏16歲的時候,在一個大五金商號裏做店員,這正是他所希望的一個職位。他的前途是光明遠大的,他努力工作,各方麵盡心學習,自己盼望著將做一個成功的五金銷售員。他以為自己是上進的,但是其上司卻看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