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永葆進取心(3 / 3)

“我不要用你了,你是絕不會做生意的。你到塞強鑄造廠去做一個工人罷。你那種蠻力,除了做這種工作之處,沒有什麼別的用途。”

對於一個年輕人的侮辱,還有甚過於此的嗎?被炒魷魚,這是何等的打擊!然而他卻始終以為自己工作得很好。那麼,他是否預備到鑄造廠去呢?他的頭腦裏是否充滿了風和水等龐大的動力的不是思想呢?他受了很大的打擊,他被打倒了。他的首次衝刺失敗了,但是結果他重整旗鼓,決心要得到勝利。

“你可以辭退我,但是你不能削弱我的誌氣,”他對那殘酷的經理反抗說,“有一天如果我還活著的話,我也要開一個像這樣的大的五金店。”

他的話並不是一種氣憤的發泄而已。這個青年因第一次的失敗而驅使他不停的努力,一直到他成為全國最大的五金製品商之一。如果沒有受這次打擊,恐怕司退裏永遠是一個平庸的銷售員而已。在受到打擊之前,他以為自己的工作是很好的——這種自滿心足以消滅他那種求上進的刺激。他在那個粗魯的經理之下所受的打擊,正是促使他上進的必要原動力。有時要戰勝一種不適當的自滿心,唯一的方法是受一次重的打擊。

美國汽車鑄造公司的總經理威廉·伍定有一次也因一次意外事件而使其自信心完全粉碎。他自以為是一個偉大的演說家。他之所以會有這樣想法也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他當過國會議員,他的演說常常令全體聽眾拍手叫好。

有一天晚上,他對一群煤礦工演講,這些工人有些是外國人,有些是完全不識字的文盲。全廳擠滿了人,似乎大家都極想聽他的演講。他很細心地預備了一篇自以為很好的演說詞,他在講,聽眾在拍手。直到最後,拍手地聲音愈來愈大,他以為這次演講十分成功。最後,這種熱烈的歡迎幾乎達到瘋狂的地步,喝彩聲長達15分鍾之久。當他很高興地坐下來時,他對旁邊坐著的一個新聞記者說:“他們似乎很喜歡我的演講。”

那個記者答道:“你不曉得這大群聽眾之中隻有三四個人會講英文的嗎?”

“那麼,他們為何拍手呢?”伍定問。

“咦!難道你沒注意到他們當中那個會說英文的看見應當拍手的時候,便發出一個信號叫其餘的人拍手嗎?”

講到這件事,伍定最後說;“我後來注意了第二個上台演講的人,才曉得實際情形的確如此。而且那個懂得英文的人似乎也不行,因為他往往在不該拍手時而叫人拍手。如此我才曉得我一心隻想到自己的口才和演講,而毫未想到我的聽眾。

三、成功者不怕遭人戲弄

紐約電話公司的總經理麥卡羅因小時被人開過一次最大的玩笑,才醒悟過來的。那時他是一個幼稚的野孩子。他那種非常易於受欺騙的情形幾乎遠近馳名。他隻知靠別人而且絕對地依賴別人,所以他自己毫不費力思索。他那時是在火車站的車道上做各種零碎的工作。

一個7月大熱天的下午,位於山岩與河流之間的西岸車站熱得就好像鍋爐一樣。有一個名叫比爾哥林斯的工頭,叫麥卡羅去拿一點“紅油”以備紅燈之用。他說“紅油”是在離那兒一裏遠的圓房子裏,麥卡羅很恭敬地聽了工頭的話,便一心朝著那個方向走去以便完成他的任務。到了圓房子裏,他就向那裏的人要“紅油。”

“‘紅油'?”那裏的職員十分奇怪地問,“做什麼用的呢?”“點燈用的。“麥卡羅解釋說。

“啊,我曉得了。”那個職員心中明白了,“‘紅油'是在過去那個圓房子的油池裏。”他說道。

於是麥卡羅又在那滾燙的焦煤渣上走了一裏之遠。那裏的人告訴他“紅油”並不在那裏,而且不曉得究竟是在哪裏,最好到站長的辦公室裏去問問。於是麥卡羅又提起腳走了。因此,在火熱的太陽下,他就這麼走來走去地走了一整下午。最後他著急了,便跑去問一個年老的工程師,這個慈祥的老工程師很憐憫地望著他說:“孩子呀!你不曉得那紅光是紅玻璃映出來的嗎?你現在回到工頭那裏去和他理論罷!”

那個工頭不曉得他是和將來紐約電話公司的總經理開玩笑,也不曉得這孩子將來手下所用的職工有6萬人之多。麥卡羅得到這次教訓後,就以誓以後絕不像呆子般被人玩弄了還不知道。他決心將來做事要眼睛耳朵打開些,而且腦袋瓜也不再隻是用來放帽子的。

麥卡羅得到了一個很重要的教訓——不可太信任人。但他也並不陷入另一個極端——對於人人都猜疑。這也是被批評的人所易於陷入的另一種陷阱。

批評我們的人無論其動機是怎樣的惡劣,都不應對人產生猜忌心理,以為人人都是自己的仇敵,這是相當危險的。

大人物難免也要受到不公平的批評、無理由的侮辱,以及惡意的誹謗。人人崇拜的民權主義的偶像傑弗遜曾經毫無防備地被人用泥團打過。一個為公家做事的人,如果不受當時人們的侮辱和嫉恨,便不是一個政界上的大人物。

人人都是有仇敵的。大人物所樹立的仇敵要比一般人多。不過敵人的數目多是無關緊要的,因為偉人常能利用敵人的攻擊來更好地宣傳自己。

敵人的批評,多半是對的。小人就以為無論自己對不對,總要設法來替自己辯護,於是漸漸養成一種自以為是的觀念。”硬頭皮的人總是那些思想簡單,智力有限的人。”

美國救生圈公司的副總經理兼美國航業救生公司的總經理查理·皮茲某次不得不開除一個很有希望的青年高級職員,因為他不能接受別人的批評。這個青年是由一個小徒弟升上來的。因為他的才幹很好,而且受人歡迎,所以升得很快,一直升到該公司工程估計部的主任,負責該公司工程的估計。

有一天,一個速記員查出了他的估算中算錯了兩千元,於是把詳情呈報上。後來這件事傳到皮茲那兒去了。

這年輕主任聽說之後,勃然大怒。“這個速記員不應該查問我的核算。”他氣憤地說,“他也不應提出來。”

“但是你承認你的核算是錯了,是不是?”皮茲問他。“是的,”他說。

“然而你以為速記員還是不應該說出來,而公司應當受損失以免有傷於你的威嚴嗎?”

這個青年主任以為應當是如此。

皮茲便規勸他,說他如果再這樣做,就很難成為一個幹大事的人。後來這年事漸漸在大家腦海中消失。大約過了一年之後,這個青年主任報上去一個美國中西部某項工作的兩萬元估價方案。其上司仔細校對他的核算,覺得這數目應當再加一倍,這事又呈到皮茲麵前來了,於是皮茲再度叫他前來。你想他對皮茲說的是什麼話:“我曉得你是怎麼想的,你是想用這項工程來陷害我。你上次恨我,於是這次特別請了工程師核算,故意扯我後腿。我的計算是對的,你在蔑視我的能力。”

皮茲回答說:“那麼,好,你自己去請幾個工程師來計算罷,看看結果如何。”

最後他承認自己的計算是錯了,皮茲便對他說:

“現在我們隻能各走各的路了。因為你不能接受公正的批評。”

像這個青年的這種態度,實在是要不得。把自己的任何錯處都歸咎在別人身上,以為別人有意傾軋自己,並時時刻刻認為自己是完美無缺的。如果我們已是完美無缺的,便不必再求什麼前進了。一個人一旦有了這種觀念,他在世上將無任何地位可言。

別人的批評是極可貴的,可以顯示出你正處於什麼地位,但你得切記不可在那個地位上停著不動。

別人批評的時候,要欣然接受並作為你前進的向導,不可作為你失敗的遁詞。

要以客觀的態度來衡量別人的批評。不要衡量其究竟傷害你到什麼程度,或是別人批評你的動機究竟如何。

利用別人的批評來看清自己的行為,看出你究竟是對還是錯。如果你是錯了,便修正過來;如果你本來是對的,便不必牽掛著別人的批評而感覺不安。

拿破侖·希爾認為別人批評的時候,不要養成一種感覺自己是受逼迫的習慣。無論怎樣,如果你的仇敵能指出一條路打破你的自負心,使你能夠改進,那麼,他實在是幫了你的大忙。

第五節 堅持好問的態度

很多成功者之所以成功,都是因為他們勤學好問。從伽利略到麥克蘭,他們都是從好問中得到成功的。

一、一盞小燈啟發伽利略發明

“你的腦筋是一個倉庫呢?還是一個工廠?”這句話是大陸伊裏諾斯銀行和芝加哥信托公司的總經理尤金·斯提汾茲問的。“你的知覺僅隻當作一種門戶,讓事實進入大腦裏儲藏著呢……抑或能將事實當作一種原料,讓你的大腦生產出新的產品呢?”

伽利略發現過一種原理,由這種原理產生出了古老的擺鍾,他這種原理是如何發現的呢?法拉第如何發現電磁感應原理,而使電氣發動機和電流傳達變為現代最有勢力的東西呢?貝爾的電話是偶然發明的嗎?馬可尼的無線電也是碰巧發明的嗎?這些發明家所看見的現象,也是其他的人都看見的。他們儲藏事實的倉庫並不比常人大些,但是常人所造出的東西卻比他們少,這是什麼緣故呢?

他們成功的秘訣,說起來實在簡單。他們每人在心智的門前站了一個哨兵,尤其是他們的眼睛和耳朵,查詢每一個進來的客人,不斷地問一些這類的問句:“你是什麼人?為什麼要進來?你與剛才進來的一些人有什麼關係沒有?你的相貌為什麼要長的這樣?為什麼你的聲音與我剛才所聽見的不同?你有什麼好處?為什麼你能被允許進來?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這些科學家發問的習慣幾乎到達到無法控製的地步。如果你不曉得有問題的存在便不能解決問題。假使你吸收東西到大腦裏,任它儲藏著,那你的大腦不過是一座倉庫而已。你所儲藏的東西應當有卡片目錄,需要的時候你便可以找出來。

另一方麵,這個哨兵的職務並不是阻止東西進來,而是做一詳細的盤查,使一些破壞分子無法乘虛而入。它歡迎外國人和奇裝異服的人物。它詢問它們是想多知道它們,訓練你的知感哨兵養成好詢問的習慣,不可目空一切或盛氣淩人。有時候,最重要的客人來時,卻穿著極平常的衣服,毫無聲息,不易引人注目。

引起伽利略觀察而造成最大的發現的,並不是一個件什麼驚人炫目的東西,而是一件小而簡單的物件。許多人都看見過,而並未多加注意的小東西——燈,伽利略看後就在內心中產生疑問,由是而產生最大的發現。

“當他在17歲那年,有一天他走進當地一個天主教堂。他正若有所思地環視四周時,突然抬頭望見從禮拜堂天花板上長鏈懸掛著的燈。這時,一種很難解釋的事情發生了。他忘記了禮拜堂,忘記了做禮拜的人,他望著這些搖擺的燈,……突然腦中湧現一種感想——這些燈的振動,或許長擺和短擺不是同時發生的吧。於是他默數自己的脈搏,以實驗他的這種臆測,因為在那時候脈搏是他唯一所帶來的測量物……,他實驗出來了,凡振擺不管其振幅大小,周期總是一定的。”

提出疑問是有代價的。但是,假使你問了沒有結果又如何呢?如果你不斷地問,最後,便會引導你問到一個最要緊的問題上去。如果你從來不問,便會看不到問題,如果從來沒有見過問題,當然就不能嚐試努力解答。每一個發明都是問題的答案。有一次,美國電力公司的大老板斯泰因麥茲說:“如果一個人不停止問問題,世上是沒有愚蠢的問題和愚蠢的人。”

如果有人說我們的問題問得蠢,多半是因為他們不能回答的緣故。父母回答兒女的問題,也是直到他們不能回答時,便停止不許再問。一個工頭如果曉得的不多,也是不喜歡工人多問問題的,因為這會使他出醜。在另一方麵,問問題是一種藝術。一個人不可在不適當的時候問問題,也不應以一種糾纏的態度或故意取笑被問者無知的態度問問題。

二、鑄物始祖麥克蘭從發問獲得成功

在世界鑄造專家中,聞名的大衛·麥克蘭曾經因為他問問題,而失掉過20個工作。他被辭退的緣故多半是這樣的。“在一個鑄形中,我們做了50個鑄物。但卻有20個壞了。我詳細地檢驗成品,並且將所有的日期都記載在紙上。每一次我們都是用的同樣的鑄形,同樣的金屬,一切進行手續也都相同。然而差不多總有一半的鑄物是不好的。我冒險去和工頭作對,也許是金屬之中摻雜了什麼別的元素,而使之起變化。

‘好的鑄物中的金屬是和壞的鑄物中的一樣嗎?’他問我。‘金屬確實是一樣的,然而卻無法得到一樣的結果。假使我們可以找出其原因來。就能夠減少許多壞模型的浪費。’我回答著。“工頭立即辭退了我,因為我‘幹涉’了他的工作。”

麥克蘭這種好問的態度並不是他所問的事情錯了。他始終堅持“問”,最後他獲得很大的成功。他的最大錯處是找錯了人,他找了一個不曉得回答也不想知道回答的人。

當你問問題卻得到不幸的結果時,多半表示你問錯了人。這種碰釘子並不是說你以後不應再問了,而是你應當找別的方法去得出答案來。如果一定要問別人才能得到答案,就必須問一個確實知道個答案的人。去糾纏那些不曉得答案的人是一件是蠢的事,這不過是使他們不高興而已。去問知道的人吧!

最好的方法,還是自己找出自己所要問的答案。無論什麼問題,一旦想解決,絕不是拿著別人無知的話當作最後的決斷。成功者未必能解決每一個問題,但是他們不會相信因為別人說不能解決,使以為真的不能解決。

愛迪生的一生,沒有停止發問:“為什麼?”他雖然沒有將自己所問的問題都求出答案來,然而他所得出來的答案卻是多得驚人。例如:有一天,他在路上碰見一個朋友,看見他手指關節腫了。“為什麼會腫的呢?”愛迪生問。

“我還不曉得確實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你不曉得?醫生曉得嗎?”

“每個醫生說的都不同,不過多半的醫生以為是痛風症。”“什麼是痛風症呢?”

“他們告訴我說這是尿酸積淤在骨節裏。”

“既然如此,他們為什麼不從你骨節中取出尿酸來呢?”“他們不曉得如何取法。”病者回答。

這時的情形好像一塊紅布在一隻鬥牛麵前搖晃一樣。“為什麼他們會不曉得如何取法呢?”愛迪生生氣地問著。“因為尿酸是不能溶解的。”

“我不相信,”這位世界聞名的科學家回答著。

愛迪生回到實驗室裏,立刻開始試驗看尿酸到底是否能溶解。他排好一列試管,每隻管內都灌入四分之一管不同的化學液體。每種液體中都放入數顆尿酸結晶。兩天之後,他看見有兩種液體中的尿酸結晶已經溶化了。於是,這位發明家有了新的發現問世,這個發現也很快地傳播出去,現在這兩種液體中的一種在醫治痛風症中普遍受到采用。

重要的,不是在於你能否得到答案,而是在於保持一種疑問的態度。組建美國羊毛公司的威廉·伍德說:“得到直正教育的唯一方法便是發問。我們隻學我們要學的,你之所以問一個問題便是因為你想曉得它的答案,因為你想要曉得,於是在心裏便記得。所以一個時時產生問號的頭腦是一筆很大的財富。”

三、不恥下問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行為準則

一個時時產生疑問的人可以從好多方麵和以一種不驚動別人的方法得到知識。我們當然無須糾纏那些不曉得回答的人。然而,在另一方麵,假使你努力尋找知識或答案,你可以從很卑微或想不到的地方而獲得。林肯利用“問話式的交談”得到許多關於他所急欲獲得的知識。菲爾得曾從一個看門的人那裏得到許多有價值的知識。這個看門的人認識所有重要的顧客,他們有多少小孩,他們的年齡等等。他也認識各店的總經理,對於店鋪各方麵的知識曉得的非常之廣。當菲爾得在溫泉區休養的時候,就堅持送信給這看門的人要他來住幾天,整天問他問題——希望把他所有的知識都擠出來。

許多人討厭問別人,不喜歡承認別人比他們懂得多,這是一種極愚昧的自傲心理作祟。假使你請教他人時是以一種早已曉得的態度,那你最好不問,無論你所請教的人如何卑微,你的發問態度必須誠懇,要有一種真正想知道的態度。想從別人身上得到知識的唯一秘訣,便在於你能使別人感覺到你確實承認和敬佩他們高深的知識。這種誠意的敬重便能打開別人如泉湧般的心門,而你也能得到利益。

要端正關於問問題時的應持的態度,就要承認你自己是多麼地無知,承認世上有許多事情都有待你去學習。譬如即使你承認一個幫傭所知道的有關家務方麵的常識比你曉得的多些,或許你也可以從她那兒學點什麼。反之,假使你自以為比旁人知道得多,假使你和他們交談是要證明他們比你愚蠢,那你已在朝成功的路途上走錯方向。

卡倫博士提出了一些可以問你自己的問題,看你在碰到的機會裏是否盡量利用了你的好奇心?

“你是否盡量用好奇好證明你是一個很活躍的人呢?”

“你是否充分利用了你的好奇心想要知道你事業的一切以及與事業的關的事?”

“關於科學、經濟、藝術、道德、或曆史等書能激起你的好奇心嗎?是否這類讀物都引起你好奇的行動呢?假使不是如此,你的心智便容易變得不留神和空虛無物。”

“如果你是在一個舶來品商裏做店員,你會對店內各種不同的貨品,如絲、羊毛、棉花等貨物的出產地產生疑問嗎?”

“假使你是一個教師,你是否持著你的好奇心去研究各種教育原理,並且在班上親自實驗過呢?你是否為有些孩子聰明、有些孩子愚笨而感到奇怪?”

“假使你是一個機械師,你是否因作了本分所應做的事便感到滿足了,或是對於整個的機械有一種研究的態度?”

“假使你身為父母,你曾把你的子女當作一種有興趣的問題加以研究過嗎?記錄他們的特性,尋出他們生存的原因,以及研究如何訓練他們。你知道現在有兒童訓練法這門科學,以及關於這類題目的許多書籍嗎?”“好奇心也可以使我們變為無價值的忙碌者,例如我們跑到窗口去看什麼人在敲對門鄰舍的大門,私拆別人的信件,偷聽別人電話中的談話,或是從門縫裏偷看等——這都是濫用好奇心的舉動。你的好奇心是否經過訓練,使你隻用正當的方法對於正當的事情起好奇心呢?”

對於你四周的東西和事情保持疑問的態度。

尋找問題,加以發問。找出困難和矛盾的地方。

承認仍有許多你可以學習的事情。而別人,甚至比你地位低微的人,可以供給你極有價值的資料。

養成喜歡討論問題的習慣。假使你喜歡討論,你便能懂得透徹地訓練思考。相反的,假使討論問題使你討厭,你便會躲避,也絕不能學到如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