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創新製勝(1 / 3)

第十章 創新製勝

第一節 創新必勝保守必敗

一、什麼是創新

首先,讓我們來弄清“創造性思考”的含義。大部分人都把“創造性的思考”想象成電或小兒麻痹症疫苗的發現,或小說創作,或彩色電視機的發明。不錯,這些都是創新的結果。但是,創新不是某些行業專有的,也不是超常智慧的人才具備。那麼,什麼是創新呢?

一個低收入的家庭訂出一項計劃,使孩子能進一流的大學。這就是創新。

一個家庭設法將附近髒亂的街道變成鄰近最美的地區。這也是創新。

想法子簡化資料的保存,或向“沒有希望”的顧客推銷,或讓孩子做有建設的活動,或使員工真心喜愛他們的工作,或防止一場口角的發生,拿破侖·希爾告訴我們,這些都是很實際的每天都會發生的創新的實例。

什麼叫創新?《伊索寓言》裏的一個小故事給我們一個形象的解釋:一個暴風雨的日子,有一個窮人到富人家討飯。“滾開!”仆人說,“不要來打攪我們。”

窮人說,“隻要讓我進去,在你們的火爐上烤幹衣服就行了。”仆人以為這不需要花費什麼,就讓他進去了。

這個可憐人,這時請廚娘給他一個小鍋,以便他“煮點石頭湯喝”。

“石頭湯?”廚娘說,“我想看看你怎樣能用石頭做成湯。”於是他就答應了。窮人於是到路上揀了塊石頭洗淨後放在鍋裏煮。

“可是,你總得放點鹽吧。”廚娘說,她給他一些鹽,後來又給了豌豆、薄荷、香菜。最後,又把能夠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在湯裏。

當然,您也許能猜到,這個可憐人後來把石頭撈出來扔回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鍋肉湯。

如果這個窮人對仆人說:“行行好吧!請給我一鍋肉湯。”會得到什麼結果呢?因此,伊索在故事結尾處總結道:“堅持下去,方法正確,你就能成功。”

創新不需要天才。創新隻在於找出新的改進方法。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因為能找出把事情做得更好的辦法。接著,我們來看看,怎樣發展、加強創造性的思考。

培養創造性的思考的關鍵是要相信能把事情做成。要有這種信念,才能使你的大腦運轉,去尋求做這種事的方法。

拿破侖·希爾問PMA成功之道訓練班上的學員:“你們有多少人覺得我們可以在三十年內廢除所有的監獄?”

學員們顯得很困惑,懷疑自己聽錯了。一陣沉默以後,拿破侖·希爾又重複:“你們有多少人覺得我們可以在三十年內廢除所有的監獄?”

確信拿破侖·希爾不是在開玩笑以後,馬上有人出來反駁:“你的意思是要把那些殺人犯、搶劫犯以及強奸犯全部釋放嗎?你知道會有什麼後果嗎?這樣我們就別想得到安寧了。不管怎樣,一定要有監獄。”

大家開始七嘴八舌:

“社會秩序將會被破壞。”“某些人生來就是壞坯子。”

“如有可能,還需要更多的監獄呢!”

“難道你沒有看到今天報上謀殺案的報道嗎?”

還有人提出必須有監獄,警察和獄卒才有工作做。

拿破侖·希爾接著說:“你們說了各種不能廢除的理由。現在,我們來試著相信可以廢除監獄,假設可以廢除,我們該如何著手。”

大家有點勉強地把它當成試驗,沉靜了一會兒,才有人猶豫地說:“成立更多的青年活動中心可以減少犯罪事件。”

不久,這群在10分鍾以前堅持反對意見的人,開始熱心地參與了。

“要消除貧窮,大部分的犯罪都起源於低收入的階層。”“要能辨認、疏導有犯罪傾向的人。”“借手術方法來醫治某些罪犯。”總共提出了78種構想。

這個實驗的重點是:當你相信某一件事不可能做到時,你的大腦就會為你打出種種做不到的理由。但是,當你相信——真正地相信,某一件事確實可以做到,你的大腦就會幫你找出能做到的各種方法。

二、創新的特點

與常規性思維相比較,創新思維具有自己的特點,主要是:

(一)獨創性

創新性思維的特點在於創新,它在思路的探索上、思維的方式方法上和思維的結論上,能獨具卓識,能提出新的創見,作出新的發現,實現新突破,具有開拓性和獨創性。常規性思維是遵循現存常規思維的思路和方法時進行思維,重複前人、常人過去已經進行的思維過程,思維的結論屬於現成的知識範圍。人生思維所要解決的是實踐中不斷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常規性思維所要解決的是實踐中經常重複出現的情況和問題。

注意觀察研究,可以看到我們周圍有兩種類型的人:一種是不加分析的接受現在的知識和觀念,思想僵化,墨守成規,安於現狀。這種人既無生活熱情,更無創新意識,另一種是思想活躍,不受陳舊的傳統觀念的束縛,注意觀察研究新事物。這種人不滿足於現狀,常常給自己提出疑難問題,勤於思考,積極探索,敢於創新。我們應該學習後一種人,培養和鍛煉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二)它的機動靈活性

創新性思維不局限於某種固定的思維模式、程序和方法,它既獨立於別人的思維框架,又獨立於自己以往的思維框架。它是一種開創性的、靈活多變的思維活動,並伴隨有“想象”、“直覺”、“靈感”等非規範性的思維活動,因而,具有極大的隨機性、靈活性,它能做到因人、因時、因事而異。常規性思維一般是按照一定的固有思路方法進行的思維活動,他們的思維缺乏靈活性。

(三)風險性

創新性思維的核心是創新突破,而不是過去的再現重複。它沒有成功的經驗可借鑒,沒有有效的方法可套用,它是在沒有前人思維痕跡的路線上去努力控製。

因此,創造性思維的結果不能保證每次都取得成功,有時可能毫無成效、有時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這就是它的風險。但是,無論它取得什麼樣的結果,都具有重要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意義。因為即使是它的不成功結果,也向人們提供了以後少走彎路的教訓。常規性思維雖然看來“穩妥”,但是它的根本缺陷是不能為人們提供新的啟示。

三、創新的意義

人們為了取得對尚未認識的事物的認識,總要探索前人沒有運用過的思維方法,尋求沒有先例的辦法和措施去分析認識事物,從事獲得新的認識和方法,從而鍛煉和提高人的認識能力。

在實踐過程中,運用創新性思維,提出的一個又一個新的觀念,形成的一種又一種新的理論,作出的一次又一次新的發明和創造,都將不斷地增加人類的知識總量,豐富人類的知識寶庫,使人類去認識越來越多的事物,為人類實現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和“幸福樂園”的飛躍創造條件。

創新性不滿足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努力探索客觀世界中尚未被認識的事物的規律,從而為人們的實踐活動開辟新領域、打開新局麵。沒有創新性思維,沒有勇於探索和創新的精神,人類的實踐活動隻能停留在原有水平上,人類社會就不可能在創新中發展,開拓中前進,必然陷入停滯甚至倒退的狀態。

拿破侖·希爾指出,人的可貴之處在於創造性的思維。一個有所作為的人隻有通過有所創造,為人類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才能體會到人生的真正價值和真正幸福。創新思維在實踐中的成功,更可以使人享受到人生的最大幸福,並激勵人們以更大的熱情去繼續從事創造性實踐,為我們的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實現人生的更大價值。

提到創新,有些人總是覺得神秘,似乎它隻有極少數人才能辦到。其實,創新有大有小,內容和形式可以各不相同。創新活動已經不僅是科學家、發明家的事,它已經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很多人都可以進行創新性的活動,生活、工作的各個方麵都可以迸發出創造的火花。人們的事業上新的追求、新的理想、新的目標會不斷產生,在為新的事業創造奮鬥中,實現了這些新的追求、理想、目標,就會產生新的幸福。創新是永無止境的,人類的幸福是沒有終點的,人類幸福的實現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創造的過程。

創新和幸福是什麼關係?拿破侖·希爾說,創新是力量、自由及幸福的源泉。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把創新看作是“快樂的生活”,是“一種根本的快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創新是生活的最大樂趣,幸福寓於創新之中,他在《給兒子的信》中寫道:“什麼是生活的最大樂趣?我認為,這種樂趣寓於與藝術相似的創新性勞動之中,寓於高超的技藝之中。如果一個人熱愛自己所從事的勞動,他一定會竭盡全力使其勞動過程和勞動成果充滿美好的東西,生活的偉大、幸福就寓於這種勞動之中。”這些論述深刻的揭示了創新與幸福的內在聯係,說明創新是獲得新的幸福的源泉。

為什麼說創新是人類獲得新的幸福的源泉和動力?我們知道,幸福是人們在進行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實踐中,由於感受和理解到所追求的目標的實現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滿足。然而怎樣才能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呢?要靠勞動、靠工作,為事業奮鬥。而人們需要的內容是不斷發展的,需要的層次是不斷提高的,舊的需要滿足了,又會產生新的需要;低層次的需要滿足了,又會產生高層次的需要。要滿足人們不斷提高的需要滿足了,實現人們對幸福的追求,就要靠創新。社會的進步在於創新,人的幸福和成功與否也在於創新。

世界上因創新而獲成功的人簡直就是不勝枚舉。

法國美容品製造師伊夫·洛列是靠經營花卉發家的,他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感觸頗深地說道:

“能有今天,我當然不會忘記卡耐基先生,他的課程教給了我一個司空見慣的秘訣,而這個秘訣我盡管經常與它擦肩而過,但過去卻未能予以足夠的重視,也沒有把它當作一回事來對待。“而現在我卻要說,創新的確是一種美麗的奇跡。”

伊夫·洛列1960年開始生產美容品,到1985年,他已擁有960家分號,各個企業在全世界星羅棋布。

伊夫·洛列生意興旺,財源茂盛,摘取了美容品和護膚品的桂冠。他的企業是唯一使法國最大的化妝品公司“勞雷阿爾”惶惶不可終日的競爭對手。

這一切成就,伊夫·洛列是悄無聲息地取得的,在發展階段幾乎未曾引起競爭者的警覺。他的成功有賴於他的創新精神。

1958年,伊夫·洛列從一位年邁女醫師那裏得到了一種專治痔瘡的特效藥膏秘方。這個秘方令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他根據這個藥方,研製出一種植物香脂,並開始挨門挨戶地去推銷這種產品。

有一天,洛列靈機一動,何不在《這兒是巴黎》雜誌上刊登一則商品廣告呢?如果在廣告上附上郵購優惠單,說不定會有效地促銷產品。

這一大膽嚐試讓洛列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當他的朋友還在為他的巨額廣告投資惴惴不安時,他的產品卻開始在巴黎暢銷起來,原以為會泥牛入海的廣告費用與其獲得利潤相比,顯得輕如鴻毛。

當時,人們認為用植物和花卉製造的美容品毫無前途,幾乎沒有人願意在這方麵投入資金,而洛列去反其道而行之,對此產生了一種奇特的迷戀之情。

1960年,洛列開始小批量地生產美容霜,他獨創的郵購銷售方式又讓他獲得巨大成功。在極短的時間內,洛列通過這種銷售方式,順利地推銷了70多萬瓶美容品。

如果說用植物製造美容品是洛列的一種嚐試,那麼,采用郵購的銷售方式,則是他的一種創舉。

時至今日,郵購商品已不足為奇了,但在當時,這卻是行之所未行。

1969年,洛列創辦了他的第一家工廠,並在巴黎的奧斯曼大街開設了他的第一家商店,開始大量生產和銷售美容品。伊夫·洛列對他的職員說:

“我們的每一位女顧客都是王後,她們應該獲得像王後那樣的服務。”為了達到這個宗旨,他打破銷售學的一切常規,采用了郵售化妝品的方式。

公司收到郵購單後,幾天之內即把商品郵給買主,同時贈送一件禮品和一封建議信,並附帶製造商和藹可親的笑容。郵購幾乎占了洛列全部營業額的50%。

洛列式郵購手續簡單,顧客隻需寄上地址便可加入“洛列美容俱樂部”,並很快收到樣品、價格表和使用說明書。

這種經營方式對那些工作繁忙或離商業區較遠的婦女來說無疑是非常理想的。如今,通過郵購方式從洛列俱樂部獲取口紅、描眉膏、唇膏、洗澡香波和美容護膚霜的婦女已達6億人次。

伊夫·洛列通過郵售建立與顧客的固定聯係。他的公司每年收到8千餘萬封函件。有些簡直同私人信件沒有兩樣,附著照片和親筆簽名,信中敘友情,表信任,寫得親切感人。當然,公司的建議信往往寫得十分中肯,絕無生硬地招攬顧客之嫌。這些信件中總是反複地告訴訂購者:美容霜並非萬能,有節奏地生活是最佳的化妝品。而不像其他商品廣告那樣,把自己的產品說得天花亂墜,功效無與倫比。

公司通過電腦建立了一千萬名女顧客的卡片,每逢顧客生日或重要節日時,公司都要寄贈新產品和花色名片以示祝賀。

這種優質服務給公司帶來了豐碩成果。公司每年寄出郵包達900萬件,相當於每天3~5萬件。1985年,公司的銷售額和利潤增長了30%,營業額超過了25億,國外的銷售額超過了法國境內的銷售額。

如今,伊夫·洛列已經擁有400餘種美容係列產品和800萬名忠實的女顧客。

伊夫·洛列經過辛勤的勞動和艱苦的思考,找到了走向成功的突破口和契機。化妝品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令人觸目驚心,如果亦步亦趨,墨守成規,那肯定隻能成為落伍者。

伊夫·洛列設計出與強大的競爭對手完全不同的產品——植物花卉美容品,使化妝用品低檔化、大眾化,滿足眾多新、老顧客的需要,所以他把競爭對手遠遠地拋在了後麵。

洛列力求同中求異,別出機杼,另尋蹊徑,打破傳統的銷售方式,采全新的銷售方式——郵售,贏得了為數眾多的固定顧客,從而為不斷擴大生產打下了堅實基礎。

洛列的經曆正好證實了拿破侖·希爾的話:“如果你想迅速致富,那麼你最好去找一條捷徑,不要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去擁擠。”

“我的成功秘訣很簡單,那就是永遠做一個不向現實妥協的叛逆者。”

這是美國實業家羅賓·維勒的話。羅賓·維勒的言行是一致的。

當全美短幫皮靴成為一種流行時尚的時候,每個從事皮靴業的商家幾乎都趨之若鶩地搶著製造短皮靴供應各個百貨商店,他們認為趕著大潮流走要省力得多。

羅賓當時經營著一家小規模皮鞋工場,隻有十幾個雇工。他深知自己的工場規模小,要掙到大筆的錢誠非易事。自己薄弱的資本、微小的規模,根本不足以和強大的同行相抗衡。而如何在市場競爭中獲得主動權,爭取有利地位呢?羅賓選擇了兩條道路:

一是在皮鞋的用料上著眼。就是盡量提高鞋料成本,使自己工場的皮鞋在質量上勝人一籌。然而,這條道路在白熱化的市場競爭中行走起來是很困難的,因為自己的產品本來就比別人少得多,成本自然就比別人高了,如果再提高成本,那麼獲利有減無增。顯然,這條道路是行不通的。二是著手皮鞋款式改革,以新領先。羅賓認為這個方法不失妥當,隻要自己能夠翻出新花樣、新款式,不斷變換,不斷創新,著著占人之先,就可以打開一條出路,如果自己創造設計的新款式為顧客所鍾愛,那麼利潤就會接踵而至。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羅賓決定走第二條道路。

他立即召開了一個皮鞋款式改革會議,要求工場的十幾個工人各竭其能地設計新款式鞋樣。

為了激發工人的創新積極性,羅賓規定了一個獎勵辦法:凡是所設計的新款鞋樣被工場采用的設計者,可立即獲得1000美元的獎金;所設計的鞋樣通過改良可以被采用,設計者可獲500美元獎金;即使設計的鞋樣不能被采用,隻要其設計別出心裁,均可獲100美元獎金。

同時,他即席設立了一個設計委員會,由五名熟練的造鞋工人任委員,每個委員每月例外支取100美元。

這樣一來,這家袖珍皮鞋工場裏,馬上掀起了一陣皮鞋款式設計熱潮,不到一個月,設計委員會就收到40多種設計草樣,采用了其中三種款式較別致的鞋樣。立即召集全體大會,給這三名設計者頒發了獎金。

羅賓的皮鞋工場就根據這3個新款式來試行生產了。

第一次出品是每種新款式各製皮鞋1000雙,立即將其送往各大城市推銷。

顧客見到這些款式新穎的皮鞋,立即掀起了一種購買熱潮。兩星期後,羅賓的皮鞋工場收到2700多份數量龐大的訂單,這使得羅賓終日忙於出入於各大百貨公司經理室大門,跟他們簽訂合約。

因為訂貨的公司多了,羅賓的皮鞋工場逐漸擴大起來,3年之後,他已經擁有18間規模龐大的皮鞋工場了。不久危機又出現了,當皮鞋工場一多起來,做皮鞋的技工便顯得供不應求了。最令羅賓頭疼的情形是別的皮鞋工場盡可能地把工資提高,挽留自己的工人,即便羅賓出重資,也難以把其他工場的工人拉出來。缺乏工人對羅賓來說是一道致命的難關。因為他接到了不少訂單,即無法給買主及時供貨,而這將意味著他得賠償巨額的違約損失。羅賓憂心忡忡。

他又召集18家皮鞋工場的工人召開了一次會議。他始終相信,集思廣益,可以解決一切棘手的問題。

羅賓把沒有工人可雇用的難題訴諸大家,要求大家各盡其力地尋找解決途徑,並且重新宣布了以前那個動腦筋有獎的辦法。會場一片沉默,與會者都陷入思考之中,搜索枯腸想辦法。過了一會兒,有一個小工舉起右手請求發言,羅賓嘉許之後,他站起來怯生生地說:

“羅賓先生,我以為雇請不到工人無關緊要,我們可用機器在來製造皮鞋。”

羅賓還來不及表示意見,就有人嘲笑那個小工:

“孩子,用什麼機器來造鞋呀?你是不是可以造一種這樣的機器呢?”

那小工窘得滿麵通紅,惴惴不安地坐了下去。

羅賓卻走到他身邊,請他站起來,然後挽著他的手走到主席台上,朗聲說道:

“諸位,這孩子沒有說錯,雖然他還沒有造出一種造皮鞋的機器,但他這個辦法卻很重要,大有用處,隻要我們圍繞這個概念想辦法,問題定會迎刃而解。”

“我們永遠不能安於現狀,思維不要局限於一定的桎梏中,這才是我們永遠能夠不斷創新的動力。現在,我宣告這個孩子可獲得500美元的獎金。”

經過四個多月的研究和實驗,羅賓的皮鞋工場的大量工作就已被機器取而代之了。

羅賓·維勒的名字,在美國商業界,就如一盞耀眼的明燈,他的成功,與他時時保持銳意創新的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創意,是經營者通向富有的捷徑,企業家的高低優劣之分也往往因此而產生。

茫茫商海,千帆競渡,但隻有那些有獨辟蹊徑的開拓精神的水手,才能迅速抵達彼岸。

四 創新需要

拿破侖·希爾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很久以前,一位年邁的鄉村醫生駕著馬車到了一個小鎮,他把馬拴好之後,悄悄地鑽進一家藥店,和一位年輕店員商談一樁秘密生意。

一個多小時後,店員跟著醫生走近馬車,帶回一個老式大銅壺,店員經過一番檢查後,掏出一卷鈔票遞給老醫生,這500美金是年輕店員的全部積蓄。

老醫生便給店員一張寫好配方的小紙條。小紙條的價值究竟有多大,老醫生自己不清楚,這個奇妙配方將創造多大的奇跡,年輕店員也無太多把握。

後來,店員遇到了一位年輕美麗的姑娘,他請她品嚐了銅壺中的飲料後,姑娘讚不絕口,再後來,這位姑娘成了年輕店員的妻子。更重要的是,他們一起用那位老醫生的配方生產飲料,創造了巨大的財富。

這種飲料就是當今風靡全世界的可口可樂。那位年輕店員的舉措就是一種:商業直覺。

皮爾·卡丹第一次展出各式成衣時,人們就像在參加一次真正的葬禮,皮爾·卡丹被指責為倒行逆施。結果,他被雇主聯合會除了名。不過,數年之後,當他重返這個組織時,他的地位提高了。從大學裏直接聘請時裝模特兒,使人們更加了解他的服裝,確保了他的成功。

1959年,皮爾·卡丹異想天開,舉辦了一次借貸展銷,這一個極其超常的舉動,使他遭到失敗。服裝業的保護性組織時裝行會對他的舉動萬分震驚,因而再次將他拋棄。可他在痛定思痛後,又東山再起,不到三四年功夫,居然被這個組織請去任主席。

就這樣,皮爾·卡丹的帝國規模越來越大,不僅有男裝、童裝、手套、圍巾、挎包、鞋和帽,而且還有手表、眼鏡、打火機、化妝品。並且向國外擴張,首先在歐洲、美洲和日本得到了許可證。1968年,他又轉向家具設計,後來又醉心於烹調,並且他成了世界上擁有自己銀行的時裝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