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針對食物的不同特性,遠離油脂類的高熱量食物,多吃含有豐富纖維質或低熱量的食物,就可以不用忍受饑餓之苦,並且維護身材苗條,要享受輕鬆一下的感覺,就從今天開始吧。
拿破侖·希爾認為,藥丸是不能治療體內毒素的,然而,多喝水卻可以將毒素排出。
我們知道,地球表麵有70%覆蓋著水,而人的身體有80%是由水組成的。那麼你以為你所攝入的食物中,應有多少的百分比是水呢?告訴你,也應是70%。人體的新陳代謝、細胞保持生命的活力都是離不開水的。因而,我們除了每天定量補充一定的水分(如茶、牛奶)外,還必須吃一些新鮮的水果和蔬菜,以及它們榨出來的新鮮汁液等。
風行歐美的“天然衛生法”強調:“飲食正確為健康之本”、“腸胃健康乃身體強壯之本”。同時也認為:人類的一切疾病皆由體內的毒素引起。事實上,這些毒素的來源,就是不正確的飲食、空氣的汙染、壓力造成的內分泌失調及不正確心態引起的荷爾蒙紊亂。因而滌清我們體內循環係統的最佳方法,就是每天多吃一些天然的富含水分的食物。植物中有多種富含水分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芽苗等,它們都能提供給我們豐富的水分和維生素及滌清的物質。
第六節 健全的心理
不健康的情緒會逐漸侵蝕人的心靈,侵蝕人的身體。
一、健全的心理有利於身體健康
健康的身體大半要有賴於健全的心理精神。我們常常會聽到人說:“我煩得要死”,這是很平常的話,用以表達極度的憂慮煩惱。一個人過分地憂煩,就算不死也會生病。有位醫生曾經說,他的病人中50%的人有憂煩的症狀。可以說,憂煩是極大的現代瘟疫。
憤恨是引起健康不良的顯著因素。有位醫生說,一名病人就是因為長期心懷憤恨而死,醫生或許不能把這種實情列為正式報告中的死亡原因,但是他描述病人的膚色怎樣變得灰暗,眼睛失去了光彩,器官功能日益減退,吐氣帶有臭味。“他整個身體狀況日益惡化,變得缺少抵抗力,很容易為疾病所侵犯。就這樣。”他強調說,“這個人死於長期的心懷憤恨。”
這當然是個極端的例子,但是毋庸諱言的,成千上萬的人生活乏味,沒精打采,昏昏欲睡,不是這裏痛就是那裏痛,缺少活力,主要就是因為情緒和精神狀況不健康。心理不健康妨礙了身體機能,因而門戶大開,讓疾病長驅直入。這當然並不是說所有的疾病都是情緒引發的,但是情緒的壓抑在所有疾病中都是活躍的催化劑。
世上有許多人因為心理精神狀態的不健康,而引發出各式各樣的情緒狀況,並且最後在身體上顯示出來。
例如有一次拿破侖·希爾在一處教堂裏講過話後,有位婦女直率地對他說:“我癢得要命。我該怎麼辦才能止住癢?”
“這位女士,”拿破侖·希爾回答說,“說真的,我的講話曾經引起各種反應,但是能使人身上發癢倒是第一次。”
“差不多3年以來我身上常常會發癢,但是不知道怎麼回事,我一上教堂就特別會有這種情形。你看看我的手臂,現在就癢得不得了。”她露出來的手臂看不出有什麼東西,或許有點發紅。為什麼在教堂裏會覺得身上癢?拿破侖·希爾感到非常驚奇。和她交談之下,顯露出來的唯一跡象,也是極其強烈鮮明的跡象,就是她對她姐姐極度的憤恨。
她說她姐姐是分配她們遺產的執行人,沒有把她“應得的”大部分財產分給她。拿破侖·希爾推想,由於她是長期上教堂的虔誠信徒,她對她姐姐的憤恨,使得她自己一到教堂裏就感到罪惡。因此,得出的結論是,她身上的癢很可能是罪惡感和憤恨集在一起的“情意結”所產生的症狀。
拿破侖·希爾出於好奇,因此請求並且得到她允準,去和她的醫生討論這件事。拿破侖·希爾把她的話告訴醫生,醫生也大感興趣。“她從來沒有把這種情形告訴我,”他說,“這位女士必定是有著我們可以稱之‘心內的熱疹'。她必定是從裏麵抓,而產生了外部的假癢。我覺得如果能夠說服她排除掉憤恨,她的癢病很可能就會治好。這至少值得一試。”
醫生就根據這決定和她深談了一次,要她再來看拿破侖·希爾,並且警告她說:“如果你不改掉你不健康的想法,你會癢得精神崩潰。”
她接受了這種治療,但是並不容易,因為她的憤恨已經深入了她的心裏麵。她原諒了姐姐,這是排除憤恨的第一步,當罪惡感日益減輕的時候,她的癢也減少發作了,最後完全好了。她態度的改變也影響了她那貪心的姐姐,姐姐又給了她一些錢,兩人從此都很滿意。
可見,如果你有不健康的想法,你就容易變成不健康,你要健康,充滿活力和朝氣,就必須克服不健康的想法。
著名的醫生約瑟夫·克瑞姆斯基說:“抵抗入侵病菌最堅強的堡壘是內部防禦——我們體內正常、自然的力量,這力量可以抵抗向我們身上滲透、進攻的病菌和濾過性病毒。這種綜合性治療現在的術語被稱做‘精神治療',也就是把身體和心理看成一體,而且相互有關係。”
“科學上已經得到證據,”克瑞姆斯基醫生繼續說,“情緒的緊張、情緒的壓抑可以產生長期的精神消沉和疲勞,同時降低了身體抵抗疾病的能力。長期的憂慮和煩心,沒有控製的感情和脾氣,現代生活的高度壓力和節奏,都可以使得心髒、腎髒、肝和其他重要器官產生功能減退的變化,並且帶來高血壓和動脈硬化。憤恨和恐懼可以像任何有毒化學品一樣毒害我們的身體。”
因此健康的想法可以使身體產生活力,有助於身體保持平衡和發揮正常功能。
對於心理健康就可以使得身體健康的說法,總有人爭辯說是不可行的,他們怏怏不樂地說:“但是我某個地方真正有問題”,我們並不小看器官上的疾病。但是就算是真有問題,我們的想法還是能激發或減弱我們的活力和健康。就是我們有嚴重的疾病,增強信心的想法仍然有力量幫助我們爭得好結果。
對此,拿破侖·希爾的朋友、同樣是位成功學家的麥爾頓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曆:
“有一次,我到紐約紀念陣亡將士醫院去探望一位女士,她趁她丈夫離開病房時對我說:“我得了癌症,我知道我會治好的,但是我丈夫卻擔心得不得了。他總是抱著消極的心態,總是向最壞的方麵去想。你能不能想想辦法,幫助他建立創造性健康的想法?我要他從心裏麵看是個健康的人,不要把我看成是個癌症的犧牲者,或者是他即將失去的妻子。因為他不會失去我,我還不打算離開這個世界。”
“或許有人認為她說瞎話,頭腦不清楚,但是她有強烈的信心和堅強的想法,她是一個樂觀的人。
幾個星期以後,一位充滿活力的女士來看我,‘你還記得我嗎?”她問。
“‘我怎麼會忘記你呢?”我說,‘你的信心使我印象深刻。”我又加上一句:‘你看起來很好。”
“‘啊,”她快樂地說,‘我當然很好。我相信我一定會很健康。'爾後我又看到了她好幾次,她仍然很好。”這又是一個信心和正確的想法有益於治療的例子。
一個人要長期保持朝氣蓬勃,他要采取很多行動,其中之一是從心智思想中把所有老舊、疲弱、衰亡、沒精打采、不快樂的想法清除出去。薩拉·喬登醫生說:“如果我們每天都給自己來個心智上的清洗,那麼,我們的診所就會減少求診的人。”
有一次麥爾頓和另外3個人在紐約同坐一輛計程車。那天天氣很好,因此麥爾頓上了車就對司機說:“今天天氣真好,是不是?”
但是他咕嚕著說:“那又怎麼樣?現在很好,但是天黑前會下雨,甚至會下雪。”他還說了其他一些消極否定的話。由於在車上其他的人都不時叫麥爾頓“博士”也做“醫生”解),最後那位司機就轉過頭來看麥爾頓。很明顯的,他以為車上有個醫生,或許他可以沾光,來個免費治療。”“醫生,”他說,“我的背一直痛,這是怎麼一回事?”
“哦,”麥爾頓說,“像你這樣年輕,不應該會有背痛的毛病。你年齡多大?”
“我37歲。”他回答,“我不止背痛,全身都痛。我吃也不好,因為我胃也痛。我真覺得不舒服。你認為我有什麼毛病?”
麥爾頓說:“朋友,你知道在計程車裏看病當然不是地方。但是你似乎是不錯的人。我想我可以診斷一下你的問題,我猜你是得了心理硬化症。”這叫他大吃一驚,差點把車子開上了人行道。“心理硬化症?”他問:“這是什麼病?”
事實上麥爾頓也不太清楚,但是他問:“你聽過血管硬化症嗎?”“不知道,”他說,“我不知道那是什麼病。”
“那是血管硬化了,是不好治的病。心理硬化症是心理硬化了,這表示想不到的硬化。從我上了你的計程車,你就一直顯示出心理硬化的症狀。如果不去掉心理硬化症,你接著就會得血管硬化症。”
“那麼,”他緊張地問,‘我要怎麼辦呢?'
“我告訴你,”麥爾頓回答說,“你到我的辦公室來,我們會給你治療。”
麥爾頓爾給了他一張名片,他看了說:“哦,你不是醫學博士,你是神學博士。”
“或許這正是你需要的一類博士。”麥爾頓說,“或許你並不需要一位醫學博士,而是需要一位心理方麵的博士,甚至是需要一位靈魂方麵的博士。”他後來到麥爾頓的辦公室來,麥爾頓用本書所說的定律給他治療,過了一段時間,司機的心理硬化症好了,而且他沒有花任何錢,隻是奮鬥以清除掉病態的想法。”
成千上萬的人自己使自己病倒,並且以不健康的想法再引發其他的疾病。因此解決的辦法就是肯定生命力,排除緊張,拋棄所有的怨恨,重視愛。在這個世界上最具有治療效力的想法就‘愛’的心念。去愛人們,對每一個人都從好的方麵去想。丟開所有的消極心態,以積極的心態填入我們的腦中;消除所有自卑的想法,以辛勞的想法填入我們的腦中。健康的心智使人身體健康,具有活力和朝氣。修身養性才能活得生龍活虎,體驗生命甜美的滋味。
約翰·柏吉夫人在拿破侖·希爾的指導下,將健全的心理寓於身體之中,最終從煩惱中走出來,並且,身體也越來越健康。
曾經煩惱已完全將柏吉夫人打敗。她腦中一片混亂困惑,覺得生活毫無樂趣可言,精神太緊張,晚上睡不著覺,白天也無法休息。柏吉夫人的三個女兒都和親戚同住,分離得很遠。柏吉夫人的丈夫最近剛從軍中退役下來,現在外地,準備成立一家法律事務所。戰後複原時期那種不安全、惶惑的情緒,她完全感染上了。
柏吉夫人的情況威脅到她丈夫的事業,以及正常快樂的家庭的生活,同時也嚴重影響到她自己的生活。她丈夫找不到房子,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自己建一棟。萬事俱備,就是等她恢複健康。由於有不健康想法,使她對這種情形了解得愈多,愈加努力,對失敗的恐懼也就愈大。於是她逐漸對任何事情都懷有深切的恐懼感,覺得再也無法信任自己,覺得自己完全失敗了。
在情勢最黯淡的時候,拿破侖·希爾幫助了她,使她永不忘懷,終生感激。拿破侖·希爾鼓勵她,斥責她自暴自棄。激勵她盡全力和生活奮鬥。拿破侖·希爾指出,她對生活妥協,害怕麵對事實,逃避現實。
於是,從那天起,柏吉夫人開始振奮起來。到了周末,完成了一些似乎不可能的工作。她獨自照顧兩個幼小的孩子,同時自己睡得香,良欲開始好轉,精神也有進步。一個星期之後,當柏吉夫人的父母來看柏吉夫人時,發現她正在燙衣服,同時還一麵哼著歌兒。柏吉夫人有種富裕滿足的感覺,因為她已展開一場戰鬥,而且獲得勝了。她還說:“我永遠記住這個教訓……如果情勢似乎很難克服,麵對它!開始奮鬥!永不後退!”
從那時起,柏吉夫人強迫自己去工作,使自己沉迷於工作中。最後,她把孩子全部接回來,然後和丈夫一起住進她們那棟新房子。她心想:我可以恢複健康,使我這個可愛的家庭有一位健康、快樂的母親。我全神貫注於我們的家、孩子、丈夫以及所有的事情——除了我自己——擬定各項計劃。由於太忙碌,她根本無暇想到她自己。就在這時候,真正的奇跡發生了。
柏吉夫人身體愈來愈強健,每天早上起床,心中充滿喜悅:富足的喜悅,為新一天策劃的喜悅,生活的喜悅,雖然偶爾也有沮喪的時候——特別是當她疲倦之時——但柏吉夫人告訴自己,不必在那時候多想,多思索。於是漸漸的,這種時刻愈來愈少,終於完全消失。
現在,在一年之後,柏吉夫人有一位十分快樂、成功的丈夫,一個美麗的家和三個健康、快樂的孩子。並且自己也快樂安詳。
二、幽默使人既健康又幸福
拿破侖·希爾非常欣賞日常生活中的真正幽默。所謂幽默,是對人生的自我解嘲。
大文豪王爾德說:“人們把自己想得太嚴重時,正足以顯示本身的渺小。”
80歲以上的老年人,麵對人生時,必定是持高度的幽默感。他們常和兒童接觸,流露出率真的一麵,然而也秉持一顆睿智的心。
大約每隔2個月,拿破侖·希爾都要出席一個“積極生活”大會,這個大會輪流在全美各地召開,參加者除了拿破侖·希爾之外,還有林克列特、保羅·哈維、吉格·吉格拉、羅伯特·史北勒,以及諾曼·皮爾等人。精神上的信心以及幽默,是兩大基石,使得這些參加者能夠名列美國偉大人物之林。拿破侖·希爾一向很高興能和他們參加同一個聚會。拿破侖·希爾尤其重視和林克列特的友誼。幽默感使林克列特永遠保持年輕。
林克列特已經發現了保持年輕的秘訣:他透過孩子的眼睛來看這個世界。他鼓勵我們所有的人,對自己大笑一番,找出藏在我們每個人身體裏麵的童心。
在這些大會上,林克列特以主講人的身份,向近萬名觀眾發表演說,他提醒我們說,“小孩子經常說些最令人啼笑皆非的話。”他記得曾經訪問過一位三歲的小女孩,她有著一雙大大棕色眼睛,他問她:“你都幫你母親做些什麼事呢?”“我幫媽媽弄早餐。”她很快地回答。“你做些什麼來幫你母親準備早餐呢?”林克列特問道。她毫不猶豫地回答:“我把麵包放進烤麵包機裏,但她不準我把烤焦了的麵包丟進馬桶衝掉。”
有一次,林克列特問一位小學生,他的父親從事什麼職業,這位小學生緊緊抓住麥克風,仿佛它是一個冰淇淋甜筒。“我的爸爸是個警察,”這位小男孩說,“他專門抓壞人、小偷,把他們揍得東倒西歪,用手銬銬住他們,把他們帶到警察局去,關進監獄裏。”“哦!”林克列特說,“我敢打賭,你的母親一定很擔心他的工作,是不是?”“才不呢,”這位小男孩向林克列特保證說:“他帶了很多手表、戒指及珠寶回來給她。她才不擔心他的工作哩!”
拿破侖·希爾最喜歡的是下麵這一個故事:林克列特在節目中向一個小孩子提出一個假設的問題,“且讓我們假設,”林克列特說,“你是一架商業客機的駕駛員,你正開著飛機飛向夏威夷,機上有250名乘客,突然,你的飛機引擎停了。在這種情況下,你將怎麼辦?”這位小男孩想了一想,然後說了他的答案:“我會亮起‘請綁好安全帶'的指示燈,然後跳傘逃生。”他似乎對自己的答案感到十分自豪,但這時觀眾席上卻響起了一片笑聲。他把手插入口袋裏,眼睛開始流淚。林克列特立即趕過來輕聲替他解圍。“孩子,你的答案很好。他們並不是在笑你,他們隻不過是很高興聽到你的答案而已。”林克列特這樣安慰他。這位小男孩顯然仍不滿意,他回答說:“不錯,但是我馬上就要回到飛機上來。我隻是要出去買些汽油回來”。
隻要你我能夠以一個孩子的眼睛,來觀看這個世界上美好的事物,那麼,我們就永遠不會感到衰老。
小孩不但可從玩具本身獲得很大的樂趣,甚至也能從裝著玩具的紙盒上得到相同的樂趣。孩子幾乎對每樣東西都覺得好笑——小狗、甲蟲、蝴蝶、噴水器、旋轉木馬以及它們照在鏡子中的模樣。
隻要我們能夠以一個小孩的眼睛來看自己,就不會把自己看得太過嚴重,那麼,我們已經掌握了適應力的要求。變化是不可避免的,我們知道,明天一定是個新的驚奇,一個新的挑戰,一項新的喜悅。
三、快樂使人健康長壽
林肯曾經這麼說:“據我觀察,人們都是自己想要怎麼快樂,就能怎麼快樂。”
一個人想要快樂,便會采取積極態度,這樣他便會把快樂吸引過來。
“我要快樂……”有一首流行曲一開頭的幾句話就包含許多真理:“我要快樂,但是除非能使你快樂,我就不會快樂。
為了自己找尋快樂最保險的方法是,奉獻自己心力使別人快樂。快樂是一種難以捉摸而短暫的感覺。刻意去找它,它會逃之夭夭;但你如果把快樂帶給別人,它就會自動跑來。
柯萊兒·鍾斯是奧克荷馬市立大學宗教係一位教授的夫人,她告訴拿破侖·希爾她剛剛結婚時的一段樂事。“我們結婚頭兩年住在一個小鎮裏,”她回憶道:“我們的鄰居是一對老夫婦,太太幾乎已經瞎了,整天坐在輪椅上;老頭子身體好,除了理家還照顧她。
“聖誕節前幾天,我跟先生一起裝飾聖誕樹,忽然心血來潮,決定替這對老夫婦也布置一棵。於是我們買了一棵小樹,用漂亮的飾物和彩燈把它裝飾好,又包了幾份小禮物,在聖誕夜送了過去。
“老太太哭了起來,淚眼模糊地望望閃爍耀眼的燈光。她丈夫則一再說:‘我們好幾年都沒有聖誕樹了。'第二年,我們每一次過去看他們時,他們都會提到那棵樹。
“我們替他們做的隻是一件小事,但我們卻得到了快樂。”他們的快樂是自己善心的結果,它變成一種深厚溫暖的感覺,永遠留在記憶裏。
最常見、最持久的一種快樂則近乎一種滿足狀態——一種既非快樂,又非不快樂的狀態。
如果在一段時間裏,你的感覺以積極的心態為主,你一方麵覺得很快樂,一方麵又覺得沒什麼快樂,那你就是個快樂的人。
我們一生大半的時間都在家裏跟家人度過。可惜這個原本應該安全而充滿快樂與愛的避風港,常常會變成互相敵對的地方,使家人享受不到快樂和諧。
在我們“PMA,成功之道”的一個班級裏,有一個大約二十來歲積極有力的青年被問道:“你有什麼問題嗎?”
“有。”他回答:“就是家母。其實我已經決定這個周末就要離家了。”
我們和他談話以後才發現,母子之間的關係顯得不太和諧,老師發現他積極專製的個性跟他的母親一的模一樣。老師便對他說:“你跟你母親的個性顯然相似,因此你應該可以由自己的態度推斷她的態度,設身處地想一想自己的感覺便能了解她的感覺,因此你的問題應該很容易解決。
“下麵是你這星期的特別功課:母親要你做事時,就‘高高興興地’做;她發表意見時,你要真誠而愉快地隨聲附和,或幹脆什麼也不說。這樣你就覺得愉快極了,說不定她也會學你的樣兒哩。”“沒有用!”學生說,“她實在很難纏!”
“完全正確,”老師回答說,“除非你用積極的態度去努力——否則沒有用的。”
一星期以後,老師又向這個青年提到這個問題,他這麼回答:“我很高興地告訴你,整整一個星期,我們之間沒有說過一句令人難過的話,我決定不走啦。”
我們往往以為大家都喜歡自己所喜歡的,大家都想自己所想的;而且一般人都以自己的反應來推斷別人的反應。這種看法有時候是正確的,就像上述那個青年跟他母親一樣。但是許多問題卻是父母不了解子女的個性跟自己不同所致。
不久以前,拿破侖·希爾跟一個大機構的總裁約好見麵。他在提任公職,因為表現優異,名字經常上報。當拿破侖·希爾去看他那天,他卻非常苦惱。
“沒有人喜歡我!連自己的孩子都討厭我!為什麼會這樣?”他問道。
其實這位先生非常疼孩子,他把金錢所能買到的東西都給兒女,絕不讓他們有一點不滿足。而這種不足是驅使他們奮鬥不懈的原動力。他總是嚐試保護孩子,不讓他們受到一點委屈,也舍不得讓他們像自己一樣艱苦奮鬥。兒女從小開始,他就沒有期望他們感激,因此他從未得到過感激——他卻以為孩子自然而然便會了解他。
假使他當初教導孩子感激,並且讓孩子出去磨煉磨煉,來獲得力量,情形也許會改觀。他使孩子快樂時自己也很快樂。假使在他們成長過程中,他能多信賴他們一點,使他們了解他為他們的幸福所做的艱苦奮鬥,他們就會更體諒他了。
不過這位先生,或有類似情形的任何人,用不著這麼悶悶不樂,他大可把護身符PMA那一麵翻上來,盡量讓自己親愛的人來接近自己,了解自己。
此外,他也應該多花點時間把“自己”跟他們一起分享,讓他們知道他愛他們,而不是隻用物質去滿足他們。假使他把自己像財富一樣跟他們一起分享,就會得到他們愛與諒解的豐厚回報。
世界最快樂的人長在“快樂穀”裏麵。他的富有在於他擁有永恒的價值,在於他擁有永遠不會失去的東西——那些給他滿足、健康、心靈的平靜與靈魂的和諧的東西。
以下就是他所擁有的財富和他獲得財富的方法:我幫助別人尋求快樂,因而自己也尋得快樂。我的生活很節製,因而獲得健康。
我不恨人,不嫉妒人,卻愛護、尊敬所有的人。我從事愛心活動,慷慨地付出,因此很少疲倦。
我不要求任何人的恩惠,隻要求一個特權——讓所有喜歡我幸福的人跟我分享這幸福。
我與自己的良心交好,因此它正確地引導我做每一件事情。我的物質財富超過我的需要,因為我不貪求;我隻渴望那些在我活著時讓我活得有意義的東西。我的財富來自那些因分享我的幸福而受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