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學會觀察(1 / 3)

第十五章 學會觀察

第一節 喬治的故事

人必須學會用積極的心態去理解傳送到大腦中的印象。其中隻有很少的人學會善於觀察生活,但又往往沒能把眼睛通過大腦的心理程序所傳給我們的信息加以過濾。結果,我們觀察事物時,就不能完全真正看清它們。我們獲得了生理上的印象,卻不能領會它的深刻意義。換句話說,現在是不是檢查你的生理視覺的時候呢?當然不是,那是醫生的事。但心理視覺與生理視覺一樣也能被歪曲。當心理視覺被歪曲了時,你便在一層虛假概念的薄霧中東奔西竄,就會不必要地碰壞和傷害你自己或別人。

喬治·康貝爾誕生時,雙目失明。“他患的是雙眼先天性白內障。”醫生說。

喬治的父親望著醫生,不相信他的話。“難道就束手無策了嗎?手術也無濟於事了嗎?”

醫生搖搖頭,“直到現在,我們還沒有聽說過治療這種病的方法。”喬治不能看見東西,但是他的父母的愛心和信心使他的生活過得很豐富。作為一個小孩,他還不知道他失去的東西。於是,在喬治6歲時,發生了他所不能理解的一件事。一天下午,他正在同另一個孩子玩耍。那個孩子忘了喬治是瞎子,拋一個球給他:“當心!球要擊中你了!”

這個球確實擊中了康貝爾———此後在他的一生中再沒有發生過那樣的事了。喬治雖沒有受傷,但覺得極為迷惘不解。後來他問母親:“比爾怎麼在我之前先知道我將要發生的事?”他的母親歎了一口氣,因為她所害怕的事終於發生了。現在她有必要第一次告訴她的兒子:“你是瞎子。”她是這樣告訴他的。

“喬治,坐下。”她溫柔地說道,同時伸過手去抓住他的一隻手,“我不可能向你解釋清楚,你也不可能理解得清楚,但是讓我努力用這種方式來解釋這件事。”她同情地把他的一隻小手握在手中,開始計算手指頭。

“1—2—3—4—5。這些手指頭代表著人的五種感覺,”她講道,同時用她的大拇指和食指順次捏著孩子的每個手指。

“這個手指表示聽覺,這個手指表示觸覺,這個手指表示嗅覺,這個手指表示味覺。”然後她猶豫了一下,又繼續說:“‘這個手指表示視覺。'這五種感覺中的每一種都能把信息傳送到你的大腦。”

她把那表示視覺的手指彎起來,按住,使它處在喬治的手心裏。

“喬治,你和別的孩子不同,”她說,“因為你僅僅用了四種感覺:一是聽覺,二是觸覺,三是嗅覺,四是味覺。但是,你並沒有用你的視覺。現在我要給你一樣東西。你站起來。”她溫和地說。

喬治站起來了。他的母親拾起他的球。“現在,伸出你的手,仿佛你將抓住這個球。”她說。

喬治伸出了他的一雙手,一會兒。手接觸到了球,他就把手指合攏,抓住了球。

“好,好。”他母親說,“我要你絕不忘記你剛才所做的事。喬治,你能用四個而不用五個手指抓住球。如果你由那裏入門,並不斷努力,你也能用四種感覺代替五種感覺抓住豐富而幸福的生活。”喬治的母親用了一個生動的比喻,而她用簡單的數字來說明問題確實是使兩個人的思想交流得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喬治絕不會忘記“用四個手指代替五個手指”的信條。這對他說來意味著希望。每當他由於生理的障礙而感到沮喪的時候,他就用這個信條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激勵自己。這成了他自我暗示的一種形式,在需要的時候,它會從下意識心理閃現到有意識心理。

他發覺母親是對的,如果他能應用他所有的感覺,他確實能抓住完美的生活。

但是喬治的故事並未到此結束。

在這個孩子讀高中低年級期間,他病了,進了醫院。當喬治逐漸康複的時候,他父親給他帶來一個喜訊:科學已經發明了先天性白內障的療法。當然,這種療法有失敗的可能,但成功的可能性大大超過了失敗的可能性。

喬治渴望能看見,他願為獲得視覺而冒失敗的危險。在以後的六個月期間,醫師給喬治作了四次精心的外科手術。每隻眼睛各做了兩次手術。喬治的眼睛蒙著繃帶,他在陰暗的病房裏躺了好些日子。

終於,揭開繃帶的日子到來了。醫生慢慢地、小心地解去纏繞在喬治頭部和蓋住喬治眼睛的紗布。但是喬治隻感覺到一點模糊的光亮。

喬治·康貝爾仍然是技術上的盲者!

他躺在那兒思潮澎湃!過了好一會兒,他聽到醫師在他的床邊走動,有什麼東西放到了他的眼睛上。“現在你能看得見東西嗎?”醫師問道。

喬治從枕頭上稍稍抬起頭,覺得眼前模糊地出現了一個有色彩的形象。

“喬治”一個聲音在說。他熟悉這個聲音。這是他母親的聲音。

喬治·康貝爾在他18年的生命中第一次看見了母親。62歲的她長著疲倦的眼睛、起了皺紋的臉、長著瘤結的手。但是,在喬治看來,她是最美麗的。

對他說來,她是一個安琪兒。喬治所看到的是母親多年的辛勞和忍耐,多年的教導和計劃,多年為了使他的眼睛明亮而表現的摯愛和母性。

直到今日,他還珍惜他第一次所見到的景象:見到他母親的情景。他從這第一次的視覺經曆中就學會了珍惜他的視覺。

他說:“我們沒有一個人能理解到視力的奇跡,如果缺乏視力我們的生活會多麼困難。”

但是喬治也學到了一些東西,這對於任何有興趣研究積極心態的人都是很有益的。他絕不會忘記這一天:他在醫院病房裏看見母親站在他麵前,而不知道她是什麼人———直到聽到她說話時他才明白。

喬治指出:“我們所看見的東西總是心理的翻譯。我們必須訓練心理以翻譯我們所看到的東西。”

這種觀察是以科學做背景的。“看的過程的大部分完全不是由眼睛來做的。”肖博士在描述看的心理過程時說,“眼的動作像手一樣,伸到那裏,抓住無意義的東西,把它帶到大腦。然後大腦把這種‘東西'轉換成記憶,大腦再用比較的動作進行翻譯,直到這時我們才能真正看見了什麼東西。”

第二節 觀察的過程

我們當中隻有很少的人才善於觀察生活。我們往往沒能把我們的眼睛通過大腦的心理程序所傳給我們的信息加以濾清。結果,我們觀察事物時,就不能完全真正看見它們。我們獲得了生理上的印象,卻不能領會它對於我們的意義。換句話說,我們並未能用積極的心態去理解傳到我們大腦中的印象。

現在是不是檢查你的生理視覺的時候呢?當然不是,那是醫生的事。但心理視覺像生理視覺一樣,能被歪曲。當心理視覺被歪曲了時,你便在一層虛假概念的薄霧中東奔西竄,就會不必要地碰壞和傷害你自己或別人。

眼睛最通常的生理弱點是兩個相反的極端———近視和遠視。心理視覺也有這兩種主要的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