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台前與卸任後
撒切爾夫人結婚一年後,在事業上一帆風順。她不僅改行當了律師,在保守黨內也由於工作勤奮,才幹突出而受到賞識。她的職位不斷高升,在保守黨當政,希思當上首相後,她於1970年被任命為教育部的部長。那年她45歲,在英國的政府裏,女部長曆來是罕見的,因而她的知名度也大大增加。
官運亨通使撒切爾夫人的工作熱情更高了,她似乎看到美好的前程在向她招手,沒想到等待她的卻是一場暴風驟雨。
作為教育部長的撒切爾夫人,經過反複的考察和研究,決定取消政府向小學生提供的1天3次的免費牛奶。她覺得牛奶沒多少錢,家長自己也能承擔得起。而政府取消這個政策,卻可以節省一大筆開支,而且也不會影響教學質量。可以說,撒切爾夫人是從大局出發考慮問題的,她雖然明知道會引起一些人的不滿,但還是覺得應該這樣做。
這個政策一出台,就引起了許多學生家長的強烈不滿。他們不需要考慮那麼多,他們隻知道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損害,而這個政策是教育部長製訂的,於是他們把矛頭都對準了撒切爾夫人。
更嚴重的是,保守黨的競爭對手——工黨,時刻在緊盯著保守黨的行動,他們抓住一切機會攻擊對手,以便把它趕下台,好讓自己執政。這就是英國的政治現實。
撒切爾夫人雖然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但由於她是個有主見的人,隻要認為自己做得對,不管有多少人反對她,也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決定,因而她仍舊我行我素。
有一次,她到一所大學演講,遭到了學生們的抗義示威。學生們喊道:“學校的牛奶呢?”“保守黨人滾出去!”學生們激憤的聲音壓過了她的演講聲。會場裏亂哄哄的,有人還向她扔紙鏢。
麵對這種場麵,撒切爾夫人有點難堪,但她心裏想:不管怎麼樣,也得把演講堅持到底。要是因為他們的搗亂就停下來,豈不是正達到了他們的目的。她知道,有許多工黨成員在現場煽動群眾,巴不得她講不下去,從而降低她的威信呢。所以,一想到這些,撒切爾夫人就仿佛對那些人的搗亂視而不見似的,鎮定自若地向著某些仍然支持她的人演講。
她正講著,突然眼前黑影一晃,一個拳頭大的東西向她飛來,快得根本來不及躲避,她感到胸口一陣劇痛。接著,“咚”的一聲,一塊石頭掉在地上。她的身子不由得微微一晃,但又趕忙站穩了。
這個野蠻的行為令她感到極度的震驚和憤怒,一股衝動湧上心頭:她真想停下演講,向那個朝她投石塊的人厲聲質問,並譴責這種野蠻的人身攻擊。但清醒的理智又告訴她不能這樣做,因為當時會場混亂,人們未必能聽清她的聲音,而且“牛奶風波”也不是那麼容易就能解釋清楚的,何況那些工黨的成員根本不想和她講道理,隻想讓她出醜而已。和他們爭辯,就正好讓他們得逞了。
想到這裏,在停頓了一兩秒鍾後,她強忍著劇痛和憤怒,裝作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繼續演講下去,直到結束。
要求她辭職的呼聲雖然挺高,卻沒能左右當時的首相希思。因為撒切爾夫人勤懇的工作態度和卓越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希思要求她繼續留任教育部長的職位。
後來,瑪格麗特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終於向世人證明了她在政治方麵的卓越才能,並於1975年當選為保守黨的領袖。
英國每4年要舉行一次大選,這也是英國的兩大政黨——保守黨與工黨之間的競爭達到白熱化的時刻。獲勝的政黨成為英國的執政黨,它的領袖也就成為英國政府的最高首腦——首相。
1979年,就是一個大選的年份。
為了迎接5月3日的大選,撒切爾夫人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爭取選民的活動中去。她要巡遊全國各地,發表成百次演講,出席幾百次集會,同成千上萬的人握手;她還要在電視上“表演”,在收音機裏講話;她還要舉行無數次記者招待會,同時還得允許一大批記者跟著她,隨時把她的活動,甚至生活細節報道給選民。
她走的路、說的話比誰都多,工作持續的時間比誰都長。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大選不僅是兩黨領袖之間智慧的較量,而且也是意誌與體力的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