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議會休會了。在決定今後何去何從之前,丘吉爾決定先度假。他在意大利北部的科莫湖畔作了充分地休息,然後計劃撰寫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回憶錄。
11月,他在布魯塞爾的一次演講中第一次提出了建立“歐洲合眾國”的設想。此後,他又在多次演講中提到這一思想,他認為這不失為一種解決戰後政治、經濟問題的救世良方。
發表鐵幕演說
1946年3月,丘吉爾由杜魯門總統親自陪同,來到了這位美國總統的家鄉密蘇裏州富爾頓。3月5日,他在杜魯門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了題為“和平砥柱”的演說。
這是一篇反蘇、反共的演說。他呼籲聯合國成立維護和平部隊;主張西方國家保持“有關原子彈的知識和經驗的秘密”;並力促“保持英語國家的特殊關係”。
在演講的一開始,丘吉爾表達了他對蘇聯人民及“我戰時的同誌斯大林”的讚賞,因為他們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但接下來,丘吉爾的話鋒一轉,他的每一個字都震撼全場:
從波羅的海邊什切青到亞得裏亞海邊的裏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下。
在這條線的後麵,有中歐和東歐古國的都城華沙、柏林、布拉格、維也納、布達佩斯、貝爾格萊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亞,這些著名的都市和周圍的人口全都位於蘇聯勢力範圍之內,全都以這種或那種方式,不僅落入蘇聯影響之下,而且越來越強烈地為莫斯科所控製。
此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蘇聯作為盟國在大西洋兩岸的公眾心目中仍保持著友好國家的形象,所以丘吉爾此言一出,立刻引起輿論大嘩。
斯大林很快作出了反應,他在接見《真理報》記者時說,丘吉爾“現在采取了戰爭販子的立場”。但杜魯門似乎對此說法抱著讚賞態度。雖然杜魯門拒絕對丘吉爾的講話作公開評論,但丘吉爾向艾德禮報告說,在他講話前後,杜魯門似乎同樣高興。演說可以認為是杜魯門借他人之口發表的冷戰宣言,是美國發動冷戰的前奏曲。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當納粹戰犯尚在受審之時,丘吉爾就曾公開敦促及早恢複德國在國際大家庭中的應有地位。
與一般人所認為的不同,當時在西方盟國中,大多數人對丘吉爾的這番講話非常吃驚。人們應當還記得,在1930年,丘吉爾曾經警告西方各國,對納粹的綏靖將導致戰爭,但那時幾乎所有的人都不相信他的話。
1946年丘吉爾的演講,與十餘年前他所持的觀點一樣,一開始並沒有人拿他當回事,但很不幸,他的預言最終都成為了現實。
在這次演講中,丘吉爾還懇請美國認清蘇聯對所謂的“自由世界”已經構成了巨大的軍事威脅,美國必須對此作出反應。
但當時的美國,不願意將丘吉爾的“鐵幕”演講當真,他們不希望戰爭。直到一年以後,杜魯門才徹底下定決心,要遏製“共產主義的擴張”。因為那時,西方陣營和蘇聯在柏林和捷克斯洛伐克都發生了激烈的交鋒。
丘吉爾發表如此言辭激烈的演說,並非一時心血來潮,而是當時國際形勢、英國的利益和丘吉爾的反共情結使然。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新的世界格局已見分曉,大英帝國風光不再,淪為二流強國。美國取代英國,轉而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力主在全世界發號施令。
蘇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不僅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而且在世界範圍內也隻有它有實力向美國叫板。盡管美英蘇在二戰中曾經是一致對敵的盟友,但隨著戰爭的結束,由於彼此間利益的衝突,它們之間的摩擦不斷升溫。
在東歐、中東、希臘、土耳其等地,美國、英國和蘇聯更是爭鬥得異常激烈。
美國在戰後世界新格局中的一舉一動總是受到另一強國蘇聯的製約,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也在形成之中。因而,美國政府正在製定著如何對付蘇聯的決策。
此時英國唯有希望爭取美國,尋求美國輿論支持,重建歐洲均勢。
事實上,反共反蘇是丘吉爾的一貫立場,但從某種角度來看,丘吉爾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一切以國家的利益為重。
二戰期間,為了國家的利益積極聯共聯蘇;二戰後,時局改變了,他又出於國家的利益,積極反共反蘇。
無論如何,鐵幕演說發表後一年,冷戰真的開始了。丘吉爾再次向人們展現了自己無與倫比的預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