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殲-11B戰機(1 / 3)

中國殲-11B戰機

概述

殲-11B重型戰機是中國在引進蘇-27SK後為提高航電係統效能而自行研製的第三代國產空中優勢戰鬥機。與其他國產武器相比,中國為實現蘇-27國產化而花費巨大,也因此可以冠以殲-11B“山寨之王”的稱號。殲-11B的成功服役也明顯的提升了中國空軍戰力。

研製背景

遠程攻擊能力是進攻型空軍的基礎,但裝載大量空地武器後的轟炸機、攻擊機速度變慢、機動性能變差,需要戰鬥機的護航,同時戰鬥機還要驅逐對方攻擊機來保護我方地麵、海麵部隊作戰行動的順利進行。

英倫之戰就是德國空軍無法壓製英國戰鬥機,而放棄了入侵英國的計劃,而美英在對德國的戰略轟炸中,由於初期缺乏遠程護航戰鬥機,不得不讓轟炸機單獨麵對德國的防空體係而損失較大,直到P-51等戰鬥機加入戰鬥以的才得以改觀,所以戰後美國空軍重點發展大型空優戰鬥機,其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為轟炸機提供遠程護航。

由於為保證戰鬥任務的順利進行,護航戰鬥機必須伴隨攻擊機群飛行,並清除航線上的敵機,因此限製了戰鬥機速度和高度,深入對方區域作戰,難以得到我方雷達情報支援,而對方即可以在雷達網的支援下作戰。因此往往容易受到對方的襲擊。

在越戰中,越南空軍的米格-21就是利用美國預警機低空探測能力差的缺點,采用低空出航,高空突進,然後超音速掠襲的戰術讓美國空軍倍感威脅,因此重點發展具備下視能力的預警機,如E-3A,由於E-3A航程遠、探測範圍大、指揮控製能力強,可以支援戰鬥機深入敵區作戰,這便是“鷹之牆”——也就是所謂的戰機掃蕩,就是讓己方戰機編隊進入對方區域,誘使或者迫使對方戰機交戰,從而達到清除戰區對方空中力量為我方作戰行動創造有利條件。在貝卡穀地之戰,以色列空軍正是利用E-2C與F-15組成的聯合空戰係統,緊緊的控製了戰區製空權。

由於無論是護航還是戰機掃蕩都需要深入對方區域,因此航程是第一個指標也是基本的指標,大航程意味著戰鬥機有較大的作戰半徑,同時也可以在戰區較長時間滯留以盡可能為我方提供更多的保護,另外由於空中加油機容易受到攻擊,難以深入對方區域提供空中加油支援,所以也需要戰鬥機擁有較大的航程,同時由於現代防空體係的發展,戰鬥機可能會受到多種威脅和應付多次空戰。

因此需要戰鬥機具備擁有完善的航電係統、較多的武器搭載數量和較佳的反應速度,特別是要及時、準確的向飛行員提供戰場態勢,以便其作出正確的決策,因此良好的人機界麵必不可少。

要想做到這些,重型戰鬥機必不可少,隻有重型戰鬥機才會有足夠的機體空間來容納和掛載這些係統和武器,輕型戰鬥機如F-16可以憑借其較大的載油係數得到的航程,但其難以象F-15那樣在機身保形外掛4枚空空導彈,而隻能采用阻力較大的外掛的翼掛方式,因此在同樣的空戰外掛的條件下,其航程和性能都比F-15要低。

在冷戰時期,我國空軍以國土防空為主要作戰任務,加上國家經濟技術實力有限,因此重點發展較輕的防禦性戰鬥機,因此直到殲十戰鬥機仍舊以防空攔截為主要作戰任務,由於難以在機腹掛載中距空空導彈,因此其在執行較遠距離的作戰任務時,難以同時兼顧戰機掃蕩任務所需要的彈藥與燃料攜載的要求。

而冷戰結束後,由於陸地威脅的消失,我國的主要作戰方向轉向海洋,不論是在東南執行維護國家統一還是在南海執行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空軍預定戰場距離祖國大陸均較遠,因此殲10執行防空作戰任務雖然一流,但要執行較遠距離上的維護空優作戰任務就顯得力不從心。

為此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從俄羅斯引進了蘇-27SK型戰鬥機,與空軍其他戰機相比蘇-27SK最大特點就是載油係數高,航程遠,並且由於有較大的機體空間,可以配備較多的航電係統和武器,最有價值的是其可以在機腹掛4枚中距空空導彈和翼尖掛2枚格鬥導彈時,仍舊能維持上千公裏的作戰半徑。

也就是說其可以抵達較遠的戰區作戰,或者在戰區滯留較長的時間,以減少戰機續航能力差,隻能過較多戰機進行頻繁輪換而出現的空中掩護空白期,這也是為什麼有操縱輕型、靈活但航程低戰鬥機傳統的前蘇聯前線航空兵也選擇了蘇-27的主要原因。

研製過程

上個世紀60年代,蘇聯為了跟上西方國家以電傳操縱係統為核心的第三代戰鬥機的發展,有針對性的研製、裝備了蘇-27、米格29。其中蘇27因為優異的性能被中國選擇,成為中、蘇第二次軍事合作的典範,引進並自己生產。但是,由於當初引進的蘇27SK型號,是設計於上個世紀60、70年代,所使用的技術水平在當時是世界一流的。而在中國引進、生產的90年代一直到新世紀,蘇27的技術局限、落後顯露無疑。

首先是蘇27的功能單一,設計之初沒有考慮到戰鬥機的功能多樣性。簡單的對空作戰,其落後的火控係統,分布式的操作模式,缺乏對地攻擊的火力控製,隻能發射火箭彈、普通炸彈,不能對重要目標進行精確打擊。而通過各種報道,我國的戰鬥機雷達發展進步很快,在學習西方的基礎上,擯棄俄製設備的粗大、笨重,新一代的PD雷達也定型,因此,改進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其次是落後的操作界麵,當今的第三代戰鬥機,已經普遍使用”玻璃化“坐艙的設計,集中式控製係統,讓戰鬥機飛行員能夠從容地操縱飛機進行飛行、作戰。

在這樣要求下,蘇27顯得尤其落後,就連目前國內在研製、生產的飛機也不如。而在與西方交流的過程中,我國的航空電子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某些方麵甚至超過俄方,這就為改進蘇27的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