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s一般情況下要和姓氏或姓名連用,不直接與教名連用,有時也可單獨使用,如店員招呼年輕女顧客,也可用於稱呼服務行業的年輕女性,如女售貨員、女服務員等。同Mr.和Mrs.一樣,Miss也可和地名或某一活動連用,如Miss England(英格蘭小姐:英格蘭選美冠軍)。Ms.一詞是由Mrs.和Miss合成而來,與女性本人的姓氏或姓名連用,不涉及女性的婚姻狀況,表達了婦女要求平等的願望。Ms.盡管是一個新出現的稱謂詞,但已廣泛使用於社交活動及函件往來中。
其次,英語中使用較多的社交稱謂還有Sir和Madam,一般單獨使用,不與姓或名連用,表達的人際關係不親密。Sir常用於較正式的場合,或者用於不知被稱呼者姓的情況下,例如麵對上級、長輩、警察、男教師或者店員麵對男顧客時作為敬稱使用。Madam是對陌生女性的尊稱,如店員招呼女顧客。Madam還常與姓氏或職銜連用,如Madam Thatcher,Madam Ambassador。Sir 與姓名或名連用時則指騎士或爵士的頭銜,而不再表示“先生”之意。如Sir Gordon Johnson。
英語中還有一種情況叫no-naming,指在交際時不了解對方的身份或不知對方姓名時不直接稱呼對方。常用於較隨意的場合,比如在大街上向陌生人問路,直接以“Excuse me, can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post office?”開始會話。
五、文化映射
與漢語稱謂係統相比,英語稱謂語由於受到西方平行社會關係、個人本位取向的影響而采用的對等式稱呼體現了平等的文化取向,顯示了平等式的社會關係;而中國傳統的差序格局社會強調垂直式社會關係,因此漢語采用非對等式稱謂語,體現出一種權勢取向(賈玉新,1997:334)。
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稱謂係統,從中可看出一個民族不同的社會文化,以及不同民族在社會結構、血緣關係和文化取向等方麵的差異。以親屬稱謂語為例,中國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經曆了長期的封建社會時期,重視宗族親屬關係,強調等級差異。封建社會這種對於家族觀念、宗法觀念、倫理觀念的重視反映在其語言中的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親屬稱謂的使用,長幼輩分的嚴格區分。因此漢語的親屬稱謂語名目繁多,語義清晰,對親屬中的老少長幼正支旁係血親姻親關係有著嚴格的區分(唐紅芳,2007:113)。然而在西方國家,親屬稱謂語所體現的血緣關係就模糊多了,甚至晚輩對長輩直呼其名的情況也並不少見。
英美國家的血統觀念比較淡薄,這也與其民族的家庭內部結構有關。英美等英語國家在進入工業社會後,家庭結構以nuclear family(核心家庭:指隻包括父母和子女的家庭)為主,家庭規模小,成員少,親屬關係簡單。子女在成年後一般會離開父母自立門戶,經濟獨立。這與西方國家重視個人權利,奉行個人主義,強調個人本位的價值取向是密不可分的。以此來看,英語親屬稱謂語對內外、長幼等親屬關係不做嚴格的限製也就不足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