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健康
垃圾食品是這樣誘惑消費者的——先從糖開始,然後是脂肪和鹽,鹽負責刺激你的味蕾,脂肪讓人感到滿足和愉悅。它們會刺激你的大腦,生成一種快樂荷爾蒙,再鼓勵你進食更多的脂肪和糖分。
規規矩矩吃飯的年代已經過去了,食品巨頭們精心調配的糖、鹽和脂肪組成的加工食品塞進了我們的胃裏:肯德基去年在中國開了第4000家分店,加多寶涼茶去年賣了200億元。
與之對應的是,中國有了9700萬糖尿病患者、1.2億肥胖者和2億高血壓患者。
醫學界、衛生部門和公眾早就知道嗜甜、嗜鹹、嗜油對身體百害無一利,但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的數字仍然一路飆升,真的隻是自製力的問題嗎?
《紐約時報》的調查記者邁克爾-莫斯花了4年的時間,采訪了300多名加工食品行業的從業人員、研究者及大公司CEO,他發現,偏愛垃圾食品,是整個行業精心設計的結果。實驗室、市場部、超市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讓你沉迷於這些廉價的方便食物。
吃不停的薯片
早在14年前,卡夫、納貝斯克、可口可樂、瑪氏等食品行業的高管們開過一個私人會議,討論肥胖症的流行,以及如何解決它。
當年,肥胖在中國還不是一個公共衛生問題,薯片、炸雞、碳酸飲料還沒有大舉入侵中國人的胃,但在美國,肥胖已經開始成為一個巨大的健康隱患,食品公司遭到了美國疾病控製和預防中心、美國心髒協會和美國癌症協會的譴責。美國食品巨頭的CEO們心裏非常清楚,他們應該為此負責。
一部分高管們試圖製定一個計劃,減少糖、鹽和脂肪的用量,改變食品行業的營銷方式,特別是針對兒童的。
會議並沒有成功,一位受人尊敬的食品公司的CEO說,我們不會因為一幫穿白大褂的家夥擔心肥胖就拿公司的寶貝配方開刀。
是的,這些配方正是你明知道薯片、可樂、餅幹的真實麵目還大嚼特嚼的原因。食品公司建立了龐大的科研團隊,幫助公司創造一個個最能激發消費者的進食欲望的食物配方。
樂事薯片的生產商菲多利公司在達拉斯有一個強大的研發中心,500名化學家、心理學家和技術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每年要花費3000萬美元開發完善產品的口感、香味和鬆脆度,他們還有一個4萬美元的咀嚼器,用來測試薯片的最佳崩裂點。
食品公司所進行的每一項研究都是為了利用鹽、糖和脂肪這三種食物刺激你更多地進食他們的產品,糖、鹽和脂肪的用量完全取決於它們對味蕾的挑逗。
從食品公司的角度看,薯片堪稱味覺挑逗的經典製作,瞬間讓大腦得到滿足的油脂、土豆本身裏含有的糖分、撒在表層的椒鹽,所有這些加起來讓薯片成了完美的讓人上癮的食品。
在今年4月的美國化學學會年會上,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的一項腦成像研究揭示了食用薯片時的神經機製。研究者將這種現象稱為“享樂性貪食”——不為饑餓,而是為了愉悅感而進行過度攝食。
之所以愉悅,是因為食用薯片後,大腦獎賞係統的關鍵結構伏隔核(nucleusaccumbens)強烈激活,並發出一種獎賞信號,誘導享樂性進食發生。另一方麵,原本能夠根據食物攝入量調節進食欲望的中樞飽腹感回路變得不敏感,導致攝入的熱量超過實際的能量需求。於是,當你吃下第一片後,就會一口氣把所有薯片全都吃光。
至於營養,則不在食品巨頭的考慮範圍之內。世界第六大食品公司通用磨坊、同時也是哈根達斯的生產商前CEO斯蒂芬-桑格就曾說過,“不要和我談營養,跟我談味道,如果這種東西更美味,就別費心思去推銷那些難吃的東西。”
食品工業當然知道怎樣誘惑消費者——先從糖開始。巧克力、冰激淋、餅幹自不必說,甚至某涼茶的配料表的第二位都是白砂糖,僅次於水。
再沒有比糖更讓人上癮的配料了,糖甚至比可卡因更讓人上癮。實驗老鼠有兩個選擇,含糖飼料、含可卡因飼料。94%的的老鼠選擇了糖,而不是可卡因,即便是那些可卡因成癮的老鼠,也很快投向了糖的懷抱。
怪不得這是食品業的一條巔破不滅的真理:不知道該怎麼做時,請加糖。
糖還有幫手——脂肪和鹽,鹽負責刺激你的味蕾,脂肪讓人感到滿足和愉悅。它們會刺激你的大腦,生成內啡肽——一種快樂荷爾蒙讓人倍感愉悅,再鼓勵你進食更多的脂肪和糖分。
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生存的需要,要攝入高糖高脂肪高鹽的食物,因為它們能提供更多的能量,於是大腦就自動將這類食物視為一種獎勵,指揮你去尋找糖、鹽和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