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首先,應該曆史地看:中華文明作為世界上綿延五千多年的文明形態,在一定的時期和某些人群中也會出現一些不道德的行為,但如果我們縱觀人類的整個發展曆程就會發現:即使處於最黑暗和最艱難的時期,人類追求“真善美”的堅強心願和偉大行動從未改變和放棄。況且新中國誕生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和快速的發展,可以說一個社會經濟社會發生巨大變化時期它一定有一種積極向上的道德力量在支撐,我國改革開發以來在整個社會中形成的競爭觀念、效益觀念、公平觀念、法製觀念等,它們為今天的社會變化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說,社會的每一次前進和發展都離不開積極向上的精神風氣的支撐與推動。
其次,應該辯證地講:我國社會的道德狀況之所以出現一些讓我們“疑惑難解”的不良事件,是由於社會正處於快速的變革時期,我國社會呈現出了從“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變的一些特點,在這種轉變過程中,新的道德評價機製尚未完全建立起來,道德錯位、道德裂變和道德失範、道德蛻化就產生了,這也是社會呼籲構建道德監控與評價標準的客觀原因之一。盡管如此,我國關於道德問題的評價標準和涉及的範圍不斷擴展,例如個人與社會方麵突出了環保意識的評價和關注,在人自身的的道德關懷方麵方麵強調關注生命倫理和人權意識,還有在社會公平方麵不僅強調“代內公平”而且重視“代際公平”等觀念的普及。
最後,應該全麵地分析:盡管我國現階段的社會道德已經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我國社會的道德狀況的主流是良好和進步的。我們生活中出現了諸多有悖於道德標準的不良現象,但是,我們的社會中也湧現出而且還會湧現出一大批感人至深的道德楷模,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最美媽媽”、“最美教師”、“最美司機”,等等。另外,從中央到地方總有一大批部門和人員在致力於社會道德和精神文明的治理和建設。就是在社會對“80”後和“90後”身懷質疑時,汶川大地震和“鳥巢一代”生動地反映了“80”後和“90後”所具有的諸多良好品格。所以,我們要全麵立體地評價當代中國的道德狀況。
主持人:麵對以“小悅悅事件”為代表的敗德現象,有兩種不同的聲音:有人認為道德滑坡很嚴重,也有人覺得這隻是個別案例,我們道德的主流還是積極進步的。對此,範部長您怎麼看?
範 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