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新建本科院校內涵升本之我見
李碩豪
自1992年以來,我國有110多所專科學校先後改建為本科層次的普通高等院校。如何促使這些新建本科院校從內涵上提升到本科層次,既是新建本科院校廣大教職工和管理人員的努力方向,也是理淪界和教育行政部門比較關心的一個問題。筆者認為,新建本科院校要實現內涵升本,首先須明確本科層次人才的使用規格和具體規範;其次要正確處理高等學校三大職能之間的關係;再次要努力營造一個健康的校園文化環境。
一、明確本科層次人才的使用規格和具體規範
人才的使用規格和規範要求足人們對受教育者質量和知能結構的具體規定。高等學校的專業培養目標一般包括使用規格、隻體規範和培養方向等要素。高等教育的專業教育性質決定了高等學校培養的人才才是專門人才,專門人才包括研究生層次、本科層次、專科層次、中專層次的人才等,上述不同層次的人才雖然都屬於專門人才,但是,他們在培養方向、使用規格、隻體規範等方麵的內涵各不相同。尤其是使用規格和具體規範的差異,是不同層次人才的本質差別所在。所以,從內涵上實現專科教育向術科教育的提升,首先要區別本、專科層次人才的使剛規格及其具體規範,在人才的使用規格和具體規範方麵達到本科層次。在明確本科層次人才的使用規格及其具體規範基礎上,製訂本科層次人才的培養方案和教學模式。
從高等教育學的角度來看,人才的使用規格可劃分為學術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兩類。學術型人才也稱科學型、理論型人才,有人將這類人才稱為愛因斯坦型人才。培養這類人才的教育層次是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叢礎理淪類專業。這類人才專門從事基礎理論或應用基礎理淪研究以及與此相關的研究,他們的基本使命是運用各種抽象的價值符號係統構建某個學科或領域的概念、定律和學說,研究和發現客觀事物內在的基本規律,創造新知識,其成果是科學原理。學術型人才要求理論基礎深厚、善於推理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培養學術性人才對大學的師資水平、學術交流、研究水平、生源質最等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學術性人才一般由國家頂尖級大學培養。新建本科院校由於在師資水平、學術交流、研究水平、生源質量、教學水平等方麵無法與國家頂尖級大學比肩,培養學術性人才的實力顯然有限。更為重要的是學術性人才一般不直接解決生產、管理、服務領域的實際問題,不能在短期內為社會謀取直接的經濟、社會效益。大多布局在省會城市之外的新建本科院校肩負著直接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任,地方希望高校培養出能給當地帶來直接財富和效益的應用型人才。所以,新建本科院校既沒有實力也沒有必要培養學術性人才,而應該為地方生產、管理、服務等領域培養應用型人才。
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育層次分別是本科教育、專科教育和中等專業教育。本科層次應用型人才的使用規格包括工程型、設計型、規劃型、決策型、教學型(指中小學教師)、谘詢參謀型等;專科層次應用型人才的使用規格是技術型、工藝型、執行型、中間型等;中專層次應用型人才的使用規格是技能型。本科層次應用型人才的主要任務是綜合運用基礎理論、科學原理和應用研究成果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將科學研究成果轉變成具體的工程設計、工作規劃,運行決策,並將研究成果轉移到生產、流通、社會服務等領域。其中,教學型人才的主要任務是完成科學知識的再生產過程。能夠完成上述任務的本科應用型人才在知能方麵的具體規範是:在知識方麵,除具備紮實、係統的專業基礎理淪和專業基礎知識之外,還應具備與崗位工作有關的社會、人文、自然科學知識以及科技開發、科學研究的理淪和方法。在能力方麵,要隻備獲取知以和創造性運用知識能力;具有設計、製作開發、分析和解決問題、繼續學習、善於聯係實際等技術能力;具有經營、管理、組織、交往等非技術能力;具備科研能力、技術思想表達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在技能方麵,具備包括實驗、製圖、計算機應用、外文運用在內的專業技能、基本工藝操作技能、獲取和運用信息的技能等。本科應用型人才主要由本科層次的應用性專業培養。專科層次應用型人才的主要任務是憑借技術和智力技能將設計、規劃、決策轉化為工程,產品等物質形態。他們是生產技術的管理者、技術標準的執行者、技術措施的處理者、技術革新的推行者。技術型人才在知能結構方麵的具體規範和要求是:在知識方麵,掌握針對性、適應性、應用性較強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成熟、新穎的技術和規範,理論知識在量上以必需、夠用為度,不必追求係統性和完整性。在能力方麵,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專業應用能力、現場指揮協調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等。專科應用型人才一般在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工作,他們是社會財富的直接創造者。可見,本科層次應用型人才和專科層次應用型人才在使用規格和具體規範方麵有明顯差別。新建本科院校內涵升本的主要任務是在人才的使用規格和具體規範方麵達到本科應用型要求。
二、正確處理高等學校三大職能之間的關係
高等學校的職能是高等學校所具有的功效以及能夠發揮這種功效所具有的能力的總稱。經過長期的曆史沉澱和印證,高等學校形成了教學、科研、直接服務社會等三大職能,這三大職能是一個三位一體、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之間的關係是綜合交叉發生作用的辯證統一關係。在三大職能中,教學是高等學校最根本。最基本的職能,離開了這一職能,大學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科研是高等學校的重要職能,大學若要在高水平上培養各類專門人才,就必須高度重視並積極開展科學研究。教學與科研的統一是大學的內在邏輯;直接服務社會是前兩個職能的延伸。從廣義上講,教學,科研都是為社會服務,但卻是間接的服務。現代高等學校還通過為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提供技術指導、開展谘詢論證、引導思想觀念、普及科學知識、參與社會決策、開放教育設施、建立科學園區、簽訂科研合同、開展聯合研究、興辦合資企業(大學以技術入股的形式參與)等形式為社會提供直接服務。正因為如此,有人認為現代大學已經或正在形成“軟權利”機構。
我國最近十年新建的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數布局在省會城市之外的中等城市,它們當中有的是當地唯一的高等學府,有的是當地水平最高、層次最高的高等學府。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往往把科教興地的希望寄托在地方大學身上。這些高校在地方的地位決定了它們必須全麵體現三大職能,才能得到地方的認同和支持。更為重要的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如果隻履行教學的職能而排斥科學研究的職能,其教學水平就不可能提升到本科層次。因為,脫離了科研的教學過程或不從事科研的大學教師很難培養一個本科生所必備的創造能力、獨立思考和探索能力、初步科研能力、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等素質;同時,本科教學過程的專業理論性、獨立性、創造性、實踐件決定了本科人才的培養必須要與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活動緊密結合;所以,教學和科研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雙邊。另一方麵,科學研究水平是體現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標誌。沒有科研項目,沒有在科學前沿的拚搏,學術新人就不可能脫穎而出,就不可能產出領先的思想和技術.學校學術水平的提升就成為空談。凡高水平知名大學都具有高水平的科研,在這一點上,國內國外,概莫能外。所以,新建本科院校要實現內涵升本,必須高度重視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密切聯係的科學研究。另外,脫離了直接服務社會的大學教學極易理論脫離實際,培養出隻會啃書本,不會做事的“書呆子”。大學的科學研究如果不以服務社會為價值取向,不致力於解決一係列社會問題,所謂的科學研究將是一種徒勞無益的勞動;大學自身也會因此失去發展活力和動力,變成與社會相脫離的“象牙之塔”。因此,直接服務社會的活動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發展的源頭和活水,是提高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條件之一,也是實現內涵升本的重要舉措。
高等學校三大職能的不可分割性決定了新建本科院校必須以培養高質量的應用型本科人才為中心,以科學研究和亢按服務社補會為兩翼,整體推進,全麵體現三大職能,才能實現內涵升本。
三、努力營造健康的校園文化環境
高校校園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社區文化,它是以智力與知識密集型為特征的群體或社區文化。健康的校園文化環境猶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對大學成員進行著全方位、深層次的熏陶和滲透,大學成員受到校園文化氛圍的感染,從行為上遵從,從思想上同化,最後把大學的價值觀念、行為規範等內化十大學成員的觀念體係中,大學成員也就成了校園文化的特定類型。理想的高校校園文化應包括良好的校園環境;和諧的人際關係;濃厚的學術氛圍;文明的生活方式;豐富的文化生活;共同的價值取向等。其中,濃厚的學術氛圍是高校校園文化的核心。這是因為,大學作為傳遞高層文化、研究高深學問、造就高級人才的學術機構,沒有濃厚健康的學術氛圍就無法有效地體現其學術性屬性並實現其學術目標。學術氛圍之於大學,猶如品性之於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長期運行在專科教育層次上,學術水平不高,學術氛圍淡薄。加之大部分學校布局在省會城市之外,距文化中心較遠,有些學校的校園文化中充斥著根深蒂固的“官本位”價值和流行於地方的低級庸俗觀念。在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真正的權威是行政權力,而不是學術水平。一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在改建過程中還兼並了電大、成人高校等一些小規模的專科教育機構,少數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甚至還兼並了中等專業學校,這些教育機構的教學活動還不甚規範,更談不上有什麼學術追求和學術氛圍。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園文化中普遍存在學術氛圍淡薄、“官本位”價值濃厚等不良文化現象。這些不良文化現象不僅與作為學術機構的大學極不相稱,而且極大地製約著新建本科院校的內涵升本。努力營造與本科大學相稱的校園文化,用健康的校園文化潛移默化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追求,是新建本科院校內涵升本的主要任務。
新建本科院校要營造小與本科院校相稱的校園文化,就必須在校園物質文化、製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個層麵上滲透大學的學術性屬性,在此基礎上才能逐漸形成以學術文化或學術氛圍為核心的校園文化。首先,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園物質環境建設要注意蘊含豐富的學術意蘊,利用蘊含學術意蘊的人文景觀宣示大學的價值追求,使活動於大學環境中的個體成員能領悟、感受到學校的學術文化和撲麵而來的學術氛圍,以達到熏陶、感染、引導、教育人們的目的。其次,要在製度建設中堅持能力本位,摒棄論資排輩;保障學術自由,保障學術隊伍尤其是優秀學術人員的權益,使優秀學術人員成為校園利益分配過程中的最大受益者,把人們的價值觀從“官本位”導向“學本位”。再次,要弘揚以追求真理為核心的校園精神文化。大學是探求普遍真理的研究者與學生的共同體。追求真理是大學的傳統精神,大學如果不追求真理就談不上有效地體現其學術性屬性,就談不上形成濃厚健康的學術氛圍。新建本科院校真正具有學術性屬性之門,也就是內涵升本之時。
(本文發表於《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年第7期)
《2004-2010年西部地區教育事業發展規劃》
一、西部地區教育改革與發展取得顯著成績
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經過西部地區人民的艱苦努力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西部地區教育事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特別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西部地區教育事業發展,為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全麵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與智力支持。
(一)各級各類教育取得長足發展,國民受教育水平得到明顯提高
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以下簡稱“兩基”)取得明顯進展,到2003年,西部地區 “兩基”人口覆蓋率達到81%,比1998年提高了24個百分點。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得到積極發展。民族地區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高中階段教育發展迅速,在校生由1998年的552萬人發展到770萬人左右,毛入學率達到35.5%左右。職業教育、各種形式的培訓和繼續教育不斷發展,培養了一大批熟練勞動者和實用人才。高等教育規模迅速擴大,其中普通本、專科在校生由1998年的73萬人發展到235萬人左右,在學研究生由1998年的3.2萬人發展到12萬人。初步形成了西安、成都、重慶等區域性高等教育中心和若幹所在國內有重要影響的高等學校,高層次人才培養能力和高校科技創新與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使西部地區國民受教育水平顯著提高。據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2000年,西部地區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達到7.22年,從業人員中,二、三產業人員受教育水平分別達到9.57年、10.77年,接近全國平均水平,過去三年又有了進一步提高。
(二)教育改革成效顯著,有力地促進了教育發展
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西部地區教育改革的步伐明顯加快。農村義務教育管理新體製已基本確立,促進了農村義務教育的鞏固和發展。職業教育管理新體製初步建立,對職業教育的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高等教育管理體製改革基本完成,高等學校後勤社會化改革取得豐碩成果,有力推動和保障了高等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大。辦學體製改革不斷深化,民辦教育得到較快發展。招生、考試、畢業生就業製度改革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素質教育得到積極推進。
(三)教師隊伍素質不斷改善,教育質量逐步提高
到2003年,普通小學、初中、高中的專任教師學曆合格率分別由1998年的90.7%、79.8%和58.8%提高到96.1%、90%和68.6%,具有專科以上學曆的小學教師和本科以上學曆的初中教師比例也穩步上升。職業高中、普通中專專任教師學曆合格率由1998年的30.9%和67.2%提高到46.3%和75.3%, 普通高校專任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曆的由1998年的22.3%提高到27.0%。隨著教師素質的逐步提高,教學水平明顯提升,教育質量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