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加索博物館終於開張了
聚焦
作者:侯佳婧
世界上僅有的兩處畢加索博物館分別設在巴塞羅那和巴黎。但1881年出生的西班牙人畢加索,其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法國度過,所以相比較而言,後者更被重視。10月25日,畢加索誕辰133年的日子,畢加索博物館重又對外開放。相比於翻修前,新館的麵積擴大了3倍,全館共收藏有5000多件繪畫、雕塑、印刷品以及畢加索的個人檔案。日接待百萬遊客的畢加索博物館,讓這座建於17世紀的宅邸重又複蘇,也讓瑪黑區煥發了生機。
多舛的畢加索博物館
在塞納河的右岸,西提島和聖路易島對麵,是巴黎至IN至潮的瑪黑區,這裏是巴黎的第4區,張曼玉當年就將香巢築於此地。這裏也是藝術氛圍頗濃的四方地,雨果故居、蓬皮杜現代藝術中心都位居於此,所有建築中,畢加索博物館的名氣最大,然而卻命運多舛,波折不斷。
177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時,瑪黑區還是個被遺棄的地區,當時貴族紛紛逃離,瑪黑區日漸衰敗、荒涼。直到19世紀工業革命的發展,瑪黑區成立了大量工坊,人口又逐漸稠密起來。後來隨著20世紀中期,由戴高樂總統任命的文化部部長安德烈·馬爾羅推行了“文化的民主化”政策,將瑪黑區的曆史建築翻修,那些古老的街弄裏巷又出現在世人麵前,瑪黑區又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區域。
瑪黑區與畢加索的淵源要從西班牙人去世後算起。1973年畢加索逝世,次年,其留存在瑪黑區薩雷賓館的諸多作品被找到,這部分作品都是因20世紀60年代末的藝術品捐贈抵稅製度而被畢加索存放在薩雷賓館的。
1974年,巴黎市議會決定將薩雷賓館變更為畢加索博物館。後來,就在畢加索博物館旁邊,承載著法國當代藝術期許的蓬皮杜藝術中心建成,這一古老一現代的兩大藝術中心並駕齊驅,成為瑪黑區最富藝術氣息的地方。
從畢加索博物館建成那日起,這座古老的府邸就經曆了多舛的命運。最開始的畢加索博物館展區麵積隻有2300平方米,因場地受限,每次博物館隻能展出250~300件作品。
為了能一次性展出更多作品,2006年,博物館擴建裝修,2009年,畢加索博物館再度大規模裝修,此次擴建工程由最初計劃的2年延至5年,耗資也從預計的2800萬美元發展到最終的5400萬美元,可謂造價不菲。而這次擴建工程還引起了博物館的人員動蕩。2014年5月,畢加索博物館館長巴達莎莉被員工投訴管理專橫,再加上已經延遲的工期引發了一係列爭議,巴達莎莉被免職,同時法國文化部前部長奧萊利·菲麗貝蒂也被撤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