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瓊耳 家是永恒的主題
聚焦
作者:倪敏
馮驥才先生曾經寫過一套書叫《符號中國》,書裏詳述一眼望去的中國文化,包括福字、雙喜、如意和龍鳳等等。但走進“上下”空間,卻發現這個號稱是“中國愛馬仕”的品牌,是一副簡單素淨的樣子,完全沒有一眼便知的中國符號。但仔細看整個空間裏,家具是紫檀的、衣服是羊毛氈的,皮包使用了緙絲工藝,而茶具是竹絲扣瓷的,每一樣都是中國傳統手工藝的現代嫁接。
冬日寒涼,蔣瓊耳身上也穿了一件紅色羊毛氈的大衣,透著幽幽古意。在她看來,中國美並不止是所謂的“中國元素”,“上下”要做的就是“取其神而棄其形”。“那些符號在今天已經沒什麼意義了,而且就那些元素的開發和應用而言,我們永遠不可能比前輩們做的更好。”
中國美不止是符號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一個品牌怎麼做到取其神韻棄其形製呢?蔣瓊耳出生在上海的藝術世家,外祖父蔣玄佁是最早將西方油畫引入中國的畫家,父親邢同和是設計了上海博物館的著名建築師。她三歲開始,和哥哥邢恩戈一起學畫習字,國畫師從程十發,書法師從韓天衡,兩位老師皆是大家。
在還不理解什麼是文化的時候,蔣瓊耳就已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慢慢長大了。走上藝術之路對她而言不是一種選擇,而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在她的記憶裏,小時候的願望很簡單,用手中小小的畫筆,把五彩繽紛的世界表現在紙上。“那時候特別單純,看到一條小魚都要把它畫下來,好像畫下來那就是我的一樣。”這些兒時歲月,在蔣瓊耳看來不僅僅是記憶,即便在今天也時常返現出來,記憶用自己的方式在影響著現在。
當年從同濟大學畢業之後,蔣瓊耳申請到了美國最好的藝術學院,在那邊有父母的親戚朋友,還有哥哥可以照顧她。但是蔣瓊耳卻放棄了這條安穩的路,她選擇去了未知的法國。在她哥哥看來,自己選擇了中規中矩的現代美國,而妹妹選擇了創意無限的浪漫法國。“選擇沒有對錯,但她的選擇是她想要的、適合她的。”
憑著一種激情,蔣瓊耳單槍匹馬闖蕩法蘭西。“到了法國我發現,設計技巧已經沒有什麼新意了,我在國內念了五年大學已經學完了。但是在那裏,我懂得什麼是真正的創作。”畫油畫、玩攝影、搞首飾創作、做家具設計,蔣瓊耳開始了自己的藝術設計與創作之路。這個行走在西方世界的女孩,散發出充滿現代感的東方韻味。
2006年,愛馬仕開始邀請蔣瓊耳為他們設計櫥窗。在“與愛馬仕共舞”中,她用水墨畫出抽象的舞者線條,再用玻璃纖維設計出三維水墨的效果,從櫥窗前走過,會發現水墨舞者隨著行人的移動翩翩起舞。在“印度印象派”中,她采用了鋁質馬賽克,點彩出自己拍下的印度照片,讓這個東方佛國呈現出西方印象派的旖旎。
對蔣瓊耳來說,好像不需要解釋她身上的古典與現代源自何處,那都是跟她一起慢慢成長起來的。而待到長大之後,落筆即是穿越時空的中國美。對她而言,形製是現代的,而神韻是古典的。“其實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所謂的中國美隨處可見。作為現代設計師,我們需要做的是,放下所有的曆史條框,嚐試著達到古今合一、工藝和科技合一,做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
讓手工藝重返生活
2008年,蔣瓊耳和愛馬仕合作創立了“上下”品牌。愛馬仕這個具有近180年曆史的法國奢侈品牌,最初是一個強調手工藝的馬具品牌,即使經曆了二十世紀工業化的批量生產浪潮之後,愛馬仕依舊堅持著手工藝的驕傲。而中國的傳統手工藝,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裏,被戰爭和運動的狂潮淹沒,出現了斷層的現象,蔣瓊耳希望自己可以去重新尋回這些失落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