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蔣瓊耳 家是永恒的主題(2 / 3)

回到國內,蔣瓊耳開始尋訪傳統手工藝。尋找手工藝師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很多人藏於民間不願出山,因為曾經的苦難而甘於平淡。“這些手藝人大多沒有電子郵箱,也不會發短信,我們隻能用寫信這種古老的方式不斷跟他們溝通,這個過程漫長而艱難。”

“上下”的“大天地”紫檀係列,出自紫檀大師顧永琦之手。蔣瓊耳很早就給顧師傅寫信,希望他可以將傳統繁複的雕花家具,改造成符合現代審美的極簡風格。但是,做了一輩子雕花紫檀的顧師傅,不僅不願意接受邀請,更是非常反對蔣瓊耳的設計。此後兩年間,蔣瓊耳不斷和顧師傅通信,總算用真誠打動了他。

顧師傅保持了傳統的榫卯結構,不用金屬釘子依然咬合牢固。在他成百上千次的打磨下,尊貴的紫檀呈現出絲綢一般的質感。但這個紫檀係列,已經和傳統的雕花家具完全不同了。他們將原本外圓內方的設計改為外方內圓,使紫檀的線條更具有現代感。同時,座椅也一改傳統中式座椅“正襟危坐”的硬朗氣質,線條更符合人體工學,更具舒適感。

和顧師傅一樣,很多傳統手工藝師,雖然有高超的技巧,可以把仿明代的家具做得和真的一模一樣,但是他們還停留在傳統的審美觀來製作作品。但在蔣瓊耳看來:“傳統手工藝隻有通過現代設計,使其投入日常使用,才能重返現代生活,才能複興。”蔣瓊耳和傳統手工藝師的對話,就像是一次次“腦”與“手”的結合。

紫檀的時間,消耗在了手工藝的挖掘上;緙絲的時間,則耗費在了再生設計上。五年前,蔣瓊耳在蘇州看到了最好的刺繡和緙絲工藝,“中國刺繡針法有三十多種,動物的羽毛、眼睛和樹葉的莖脈都要用不同的針法,但現在最傑出的繡娘也隻繼承了十多種針法而已。”更令她驚詫的是,這些神奇的針線手藝,如今隻是被用在現代生活並不常見的屏風上。從那時候起,蔣瓊耳就一直在研發,如何把這種流光溢彩的手工藝帶入現代生活。

但真正將緙絲工藝運用到設計上,已經是五年後的今天了。緙絲工藝在古代常用於帝後的服飾和禦容像上,但是今天的人們早已不再用這種工藝製造衣物了,一般人大概連這種工藝都沒聽說過,可以說幾近失傳。“從我遇見它就一直在想怎麼把它運用到現代人的生活裏,這五年裏經過不斷的試驗、失敗、再試驗。最後我們決定更換原材料,將這種工藝和技法運用在皮包的製作上。”

無論是運用紫檀工藝的家具,還是運用緙絲工藝的皮包,包括羊毛氈的衣服、竹胎扣瓷的茶具,蔣瓊耳總是以家為原點開始自己的研發和設計。“我相信時間和情感之於物的意義,傳統手工藝在這裏演繹著絢爛而平淡的生活方式,我們呈現的是一種雅致的生活藝術,很中國,也很現代。”

文化傳承是第一位

作為愛馬仕的中國品牌,“上下”也因此被人定義為“奢侈品”。但是蔣瓊耳卻說:“其實奢侈品在中國的文化中並不是什麼新4鮮事物,但是我們的目的並不在於創造一個中國的奢侈品牌,而在於傳承中國傳統精湛的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