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春季的疾病預防(3 / 3)

c.感冒飲:桑葉、菊花各6克,淡竹葉、白茅根各30克,薄荷30克。上述各藥用沸水衝泡10分鍾,頻頻飲,或放冷作飲料大量飲,連服2~3天。

d.桑葉露:霜桑葉500克。將桑葉洗淨,切碎,加水煮、蒸餾,收集飽和芳香水,每服30毫升,每日2次。

(2)頭痛

頭痛是一種自覺症狀,可單獨出現,也可出現於多種急慢性疾病之中。出現頭痛,首先要查明引起頭痛的原因,比如外感、鼻炎、高血壓、神經性頭痛、顱內腫瘤等,以防耽誤病情。

①預防措施

a.避免頭部長期或直接被風吹,尤其在夏天吹風扇時。

b.注意保持心情愉悅。

c.中老年人注意監測血壓。

②治療方案

a.頭痛初起,連及項背,惡風畏寒,遇風更甚,可服川芎茶調散:川芎15克、荊芥15克、防風15克、細辛6克、白芷15克、羌活12克、槁本12克、生薑6克,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三次服。

b.頭脹痛如裂,發熱或惡風,口渴,大便幹結,可服芎芷石膏湯:川芎12克、白芷15克、石膏20克、菊花15克、黃芩15克、山梔12克、薄荷10克、槁本12克,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三次服。

c.如鼻塞,鼻流濁涕,頭痛主要在前額或眉棱骨痛,可服蒼耳辛夷散:蒼耳12克、辛夷15克、白芷18克、桔梗12克、薄荷10克、梔子12克、膽草15克、黃芩15克、甘草6克、玄參15克、鉤藤12克(後下),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三次服。

d.如果頭痛持續時間較長,要查明原因,積極對因治療。

(3)流腦

“流腦”又稱腦膜炎,醫學上稱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傳染性疾病,具有發病急、傳播快、流行廣、危害大的特點。發病時間一般從冬末春初開始,4月份達到高峰,5月下旬逐步減少。好發於15歲以下的兒童。

流腦的症狀是開始發熱,隨後頭痛,繼而發生噴射性嘔吐,這三大症狀被醫學專家稱之為“流腦警號”。部分患兒會出現嗜睡、昏迷或煩躁不安、抽筋、頸項發直發硬,乳嬰還會出現拒乳、哭鬧等症狀。2歲以下的患兒常伴有囪門飽滿或膨脹。有60%的患兒皮膚出現紅色出血點,壓之不褪色。如果是暴發性流腦,患兒可在數小時內,皮膚黏膜出現大片淤斑或出血點,四肢厥冷、呼吸急促、脈搏加快、血壓下降而休克。有的很快出現神誌不清、深度昏迷。如未能及時搶救,可在數小時或24小時內因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

①預防措施

a.注意清潔衛生,做到“三曬一開”。實驗證明,腦膜炎雙球菌具有怕熱、怕冷、厭氣的特點,因此要經常曬衣服、曬被褥、曬太陽,同時經常開窗,通風換氣,搞好室內外環境衛生。

b.及時接種流腦疫苗。15歲以下兒童,必須按當地接種對象和接種時間,及時接種流腦多糖體菌苗。注射後可維持一年以上的免疫時間。

c.隔離病人,避免接觸流腦患兒。在流腦流行時,一旦發現有不明原因高熱不退、頭痛劇烈和噴射狀嘔吐的病人,應立即送到醫院,一經確診立即隔離治療。流腦一般是通過患者和帶菌者咳嗽、打噴嚏時的飛沫傳染上此病。

d.預防性服藥。在流腦流行期間,每天吃1~2瓣生大蒜或生大蔥。早晚用淡鹽水漱口。如有與患兒接觸的人可按醫生囑咐口服磺胺類藥物予以預防。

②治療方案

a.桑葉石膏湯:霜桑葉、生石膏各12克,煎湯分2次服。每日1劑,連服5天。

b.桑菊合劑:野菊花、桑葉各15克,甘草3克,加水500毫升,煎服。成人每日1劑,小兒酌減,連服3天。

c.青藍花合劑:大青葉、板藍根、銀花、野菊花、貫眾各10克,煎取汁200毫升,分3~5次服下,每日1劑,連服5~7天。

(4)春季花粉症

春季6節氣正是花粉症的高發季節,有過敏史者應特別注意預防。花粉症是由植物花粉引起的過敏性疾病。每逢花開季節,空氣中花粉飄浮量驟增,極易隨呼吸進入人體,引起過敏體質者呼吸道、眼部和皮膚的過敏反應,主要表現為陣發性噴嚏、流清鼻涕和鼻塞、頭痛、流淚,狀如感冒。有的還伴有上齶、外耳道、鼻、眼等部劇癢,皮膚瘙癢,並可出現局部或全身性蕁麻疹。嚴重者可出現胸悶、憋氣、哮喘等。

①預防措施

在致敏花粉飄散的季節,有過敏史的人,盡量少去花草樹木茂盛的地方,更不要隨便去聞花草;帶上脫敏藥物,如苯海拉明、息斯敏等,若遇皮膚發癢、全身發熱、咳嗽、氣急時,應迅速離開此地,如症狀較輕,可自行口服息斯敏或撲爾敏。一旦出現哮喘症狀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②治療方案

花粉症的治療分兩方麵:一是藥物對症治療,以控製症狀;二是免疫治療,以預防發作。發生了花粉症也不必太著急,因為春季6節氣的花粉症和夏秋的花粉症不一樣,這些樹花粉的致敏性要弱一些,引起的症狀也不太重,十幾天就過去了。有許多抗過敏的藥物可以減輕鼻眼過敏症狀,如直接滴入減充血劑可減輕鼻堵。不過減充血劑隻能短期應用,否則,少則5天,多則10天,就會引起藥物性鼻炎。這時每次滴藥後鼻堵隻是暫時減輕,接著反而加重,用時不可不慎。色甘酸鈉或皮質激素滴鼻劑可減輕鼻症狀,發生效果的時間是在用藥1~2周以後,然而其副作用也很大,因此不能僅寄期望於藥物,仍以避開預防為好。

此外,應用各種抗過敏藥物,如息斯敏、賽庚啶等,可暫時控製發病。再者可以采用脫敏抗原治療,常用方法是定期注射不同濃度的脫敏劑,可達到減輕症狀或預防發病的目的。

(5)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在人口密集和居室通風不良的春季6節氣容易流行,其潛伏期為7~14天,多發於5~15歲的兒童,一些成年人亦有發病。本病初起症狀是:全身疲倦、口渴、不安,有時高熱可達39℃左右,突出表現是耳垂周圍腮部紅腫、壓痛,張口或食酸性飲食使唾液分泌增多時,疼痛即可加重。位於上頜第二臼齒旁的頰黏膜上的腮腺管呈明顯紅腫狀。

①預防措施

應盡早發現病人,對病人實行隔離。病人用過的餐具、毛巾等,可用開水煮沸消毒,被褥和其他不能煮沸的物品可在陽光下曝曬。經常開門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平素加強身體鍛煉,提高抗病能力。

②治療方案

a.板藍根30克,銀花30克,大青葉10克;水煎代茶飲,連服3天。

b廈枯草10克,蚤休12克,板藍根30克;水煎代茶飲,每日1劑,連服3天。

c.蕹萊(即食用的空心菜)300克,水煎加入紅糖適量,每日2劑,連服3天。

d.甘露飲:枇杷葉、熟地、生地、天門冬、麥門冬、石斛、茵陳、黃芩、枳殼、甘草各等份。

製作方法是,上藥為末,取15克,水10毫升,煎至7毫升,去渣,臨睡溫服,小兒減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