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夏季的疾病預防(1 / 3)

夏季6節氣多見高溫高濕多雨天氣,暑濕之氣容易乘虛而入侵擾機體,使人致病,因此,必須對應節氣加強對春季6節氣溫病雜病的預防與治療。

1.夏季6節氣易發的溫病雜病

夏季6節氣易發的溫病雜病擇其要分別介紹如下。

(1)夏季6節氣易發的溫病

夏季6節氣氣候由暖到熱,並逐步發展到盛夏、炎熱,驕陽似火。夏季6節氣為火主時令,時行溫熱病主要發病有暑溫、濕溫、痢疾、霍亂、痧氣、小兒夏季熱等。這些夏季溫熱病,都具有火熱性質之共同特征。它們發病多表現為壯熱、口渴、汗出、傷津耗氣明顯。同時也具溫病之共性,發病急、傳播快、易流行,造成廣泛的人群患病。

夏季6節氣,又多淫雨,主暑、主濕,往往以暑濕雜合而為病。如濕溫、痧氣、霍亂等多暑、濕二氣共同致病,使之暑中挾濕,陽中有陰,熱寒錯雜。濕邪致病,多表現為黏重、穢濁、纏綿難治,並困阻人體的脾陽而出現肢體困倦無力,食欲不振,或婦人白帶之類症狀。

(2)夏季6節氣易發的雜病

夏季6節氣時令雜病,是指與夏季6節氣氣候特點相應而產生的、除溫熱病之外的各類疾病,統稱夏季6節氣時令雜病。

夏季6節氣令雜病,是一種四季中發病率最高的季節性疾病。由於有的雜病不僅可以發生在夏季,更常發生在春季、秋季和冬季。便將它們分別列入春、秋、冬加以敘述。這裏隻就夏季主要的時令雜病予以敘述。如:中暑、傷暑、冒暑、暑咳、暑瘵、疰夏、黴濕、暑穢、泄瀉、暑風、腳氣、熱病、肺癰、暑癤、汗斑、暑厥、腸癰、小兒麻痹症、口瘡、天泡瘡、鵝口瘡、小兒赤遊丹、陰癢、陰瘡、經行口糜、小兒尿頻、小兒出汗、小兒嘔吐、蟲咬皮炎、小兒厭食、小兒疳症、淋症、癃閉、黃疸、經期發熱、老年便秘等。

2.夏季6節氣溫病防範與治療

夏季6節氣常見的溫病防範措施與治療方案擇其要介紹如下。

(1)暑溫

暑溫是感受暑熱病邪而引起的一種急性熱病。本病發病急驟,初起即有壯熱、汗出、煩渴、脈洪等氣分熱盛症候。病機傳變迅速,最易傷津耗氣,且多閉竅動風之變。發病有嚴格的季節性。夏日炎炎,暑氣當令,而暑熱酷烈,人若感之,即可出現壯熱、口渴、汗多等症,暑邪為病傳變迅速,邪不得解,可入營動風,出現衄血斑疹,甚則閉竅昏厥。暑多挾濕,故常伴有胸痞身重。本病後期,熱邪漸退,津氣未複,大多表現正虛邪戀的證候,或氣陰虧損、低熱、手指蠕動,或竅機不利、神情呆鈍、癡呆笑語。本病主要見於西醫流行性乙型腦炎,勾端螺旋體等急性傳染病及中暑。

①預防措施

a.夏季6節氣當令,應搞好環境和個人衛生,注意室內空氣流通。

b.按時注射乙腦病毒和勾端螺旋體疫苗。

c.早發現病人,及時隔離治療。

②治療方案

a.白虎湯:石膏36克、知母12克、甘草9克、粳米24克,水煎頻服,中病即止。

b.王氏清暑益氣湯:西洋參15克(可用北沙參50克代)、石斛15克、麥冬10克、黃連15克、荷梗12克、知母12克、甘草3克、糯米15克,西瓜翠衣20克。

c.生脈散:人參15克、麥冬30克、五味15克。

d.白虎加蒼術湯:石膏30克、知母12克、甘草6克、糯米12克、蒼術15克,水煎服。

e.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煎服清營湯:犀角6克(可用水牛角30克代)、赤芍12克、丹皮18克、生地黃24克,水煎服。

f.三甲散:醉地鱉蟲、醉炒鱉甲、土炒穿山甲各9克、僵蟲6克、柴胡6克、桃仁9克。水煎服。

(2)痢疾

在夏季6節氣發病最多的是細菌性痢疾,因為此時氣溫高,病菌繁殖很快。特別是蒼蠅,它是傳播痢疾的重要媒介。蒼蠅在夏季繁殖很快,而且十分活躍。平時人的胃液裏有胃酸,可以把吞進胃裏的病菌殺死,但在熱天出汗多,使體內的水和鹽分大量損失,以致製造胃酸的原料減少,加上喝水比較多,胃酸又被衝淡,所以殺菌能力減弱,吃下去的病菌就容易引起腸炎。而夏季6節氣人們愛吃生冷蔬菜、瓜果,又不注意消毒,這就增加了細菌入口的機會。當痢疾杆菌進入人體後,大約經過1~7天就會發病。痢疾依病狀的輕、重、急、慢不同,共分為三型:

一為急性菌痢:又可分為輕型和重型兩種。輕者,發熱輕、腹瀉,大便裏含有膿血和黏液;重者,病起較急,發熱、寒戰、惡心、嘔吐、全身不適,大便次數增多,每日可達20~30次。

二為中毒型菌痢:突發高燒,在大便未拉膿血之前,患者即出現神昏、抽風等現象,並極有可能在一兩天內死亡。

三為慢性菌痢:急性痢疾治療不當,就有轉成慢性痢疾的可能。

①預防措施

a.防止病從口入。飲食不潔是引起菌痢的重要原因,所以防止病從口入是預防菌痢的關鍵措施。要防止食物被蒼蠅、蟑螂汙染,一旦汙染絕不可食。對毛蚶、牡蠣、螃蟹等最好不要生吃,應燒熟煮透後再吃。注意不要喝未經消毒的生水。同時要注意個人衛生,飯前便後用肥皂洗手,不要幾人合用一盆水洗滌,洗漱用具應專人專用,餐具應按時消毒。

b.起居飲食調節。平時要積極消除誘發菌痢的內在因素,注意冷暖的自我調節,避免寒溫失常,不要使身體過於疲勞,不要暴飲暴食,在受涼和疲勞時應注意調節飲食,患營養不良、腸道寄生血病、佝僂病、百日咳、麻疹時要及時醫治。

②治療方案

a.烏齒莧綠豆湯:馬齒莧120克,綠豆30克。煎湯服食,每日11次,連服3~4次。

b炒莧菜:將莧菜500克洗淨、切段,食油煽炒,調以鹽、醋、大蒜(拍碎或切細),佐餐食。

c.赤白痢神驗方:烏梅3個,陳茶葉、淨蘇葉、老生薑、白糖各9克。以上用水適量,煎取400毫克。白痢即時服,赤痢將煎液露一宿溫服。

d.痢仙方:細茶6克,核桃仁30克,生薑9克,紅糖9克。以上用水共煎40分鍾,取液400毫升。分兩次空腹熱服。

(3)小兒夏季熱

小兒夏季熱是嬰幼兒時期的一種特有疾病,以入夏長期發熱,口渴多飲,多尿,少汗或無汗為特征。因其發病於夏季6節氣,故名夏季熱。多見於3歲以下小兒,我國東南及中南地區多見,發病季節多集中在6、7、8三個月,與氣候有密切關係,氣溫愈高,發熱愈重,秋涼之後,症狀多可自行消退。有的患兒可連續發病數年,而次年發病的症狀一般較上一次輕,病程也較短。

①預防措施

平時要加強嬰兒營養,增強體質,住處要幹燥、陰涼、通風。小兒一旦患病,宜喂易消化的半流飲食,禁辛辣、肥甘食品,且要注意防暑。對已患病的嬰幼兒,在次年夏天到來時,應移居到涼爽的地方,並服用清暑、益氣、健脾的藥物和食物,以期預防本病的複發。經醫院全麵檢查確認本病後,不要反複到醫院作特殊檢查,以免損害患兒機體的抗病能力和康複能力。用中藥防治夏季熱,以健脾益氣、養陰護陽為要。

②治療方案

a.可用生脈飲加味方製成飲料:西洋參30克、麥冬20克、甘草10克、紅棗10克、雪梨汁10克、菠蘿汁10克、金銀花汁15克。先煎西洋參、麥冬、甘草、紅棗。用3大碗水煎,煎至2大碗水,撈去藥渣,將梨汁、菠蘿汁、金銀花汁放下,攪勻,代茶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