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用蓮子肉(不去芯)20克,雞內金10克(打碎),鮮荷葉汁15克,青蒿汁10克,優質粳米40克,綠豆30克,熬粥常服。
c.1天吃3次水果。早吃雪梨1個(約30克),中午吃菠蘿半個(約30克),晚飯後1小時,吃西瓜(約35克)。
3.夏季6節氣雜病的防範與治療
夏季6節氣常見雜病的防範與治療擇其要介紹如下:
(1)中暑
中暑,俗稱“發痧”或“痧症”,是炎夏易發的疾病。在一般情況下,人體產熱和散熱正好相等,所以,人的體溫總是保持在37℃。但在強烈的夏日陽光下照射得過久,紅外線能使人的大腦喪失了調節體溫的能力,就容易發生中暑。此外,若外界氣溫高,空氣濕度大,汗液蒸發困難,因體內熱量積蓄過多,也容易中暑。當然,如出汗過多,體內水和鹽大量排出,得不到及時補充,水鹽代謝發生障礙,也會中暑。身體過度疲勞,飲食不當,體弱多病也是發生中暑的原因之一。
據研究,平均氣溫高於30℃,相對濕度大於72%,持續3天以上,就可能出現中暑人群。
①預防措施
首先,要注意防暑保護,在烈日下勞動要戴草帽,準備清涼飲料,並服用防暑藥品,如口服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氣丸等,注意勞逸結合。其次,在飲食起居方麵,飲食要清淡,饑餓情況下避免在高溫環境繼續勞動。住處要通風、清涼。更要節製房事,以防熱量過多產生。對體虛之人,應注意體質的充實,如服藥治療等。在高溫下作業一段時間後,出現頭暈、汗出過多、口渴、惡心、胸悶、心悸、乏力等中暑先兆時,應當立即到陰涼處休息,並服用防暑飲食、藥品等以防病情發展。
②治療方案
中藥可用六一散20克,調冷開水喝下,或喝下十滴水1瓶,仁丹15粒。另外用清涼油擦太陽穴,用中指彎如鉤,將清涼油擦在胸前,從下至上,用中等力度擦,見紅色止。
如先兆中暑症狀加重,出現體溫上升,麵色潮紅,皮膚灼熱,大量出汗,惡心嘔吐,血壓略降,頭暈欲仆。治宜清解暑熱。中藥方為:六一散20克,鮮荷葉15克,金銀花15克,藿香10克,佩蘭10克,薄荷葉10克,杏仁8克,連翹10克,鮮蘆根10克。煎水服,1日1劑,分2次服。
若體溫明顯增高,可達40℃甚至更高,突然昏仆倒地,神誌不清,手足痙攣,肌膚幹燥無汗或大汗淋漓,血壓驟降,如不及時搶救,常可危及生命。治宜清解暑熱。方用:急服十滴水1瓶,仁丹20粒,或用冷開水送服六一散20克。並鼓勵病人多喝含鹽的清涼飲料,或用葡萄糖15克,鹽5克,用冷開水1碗,喝下。
除應用藥物或口服補液外,重要的還在於不管輕重應盡快把病人抬到陰涼的地方,解開衣扣和褲帶,把上身稍墊高,然後先用溫水敷頭部及擦全身,後用冰水或井水敷病人頭部,或用酒精遍擦全身。同時給病人扇涼,按摩四肢及皮膚,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散熱能力,亦可采取刮痧或針刺療法急救。將病人抬放在陰涼通風處,解開衣扣,用冷濕毛巾敷頭部,用清涼油,或薄荷水擦胸、四肢、頭麵。立即送醫院醫治。
(2)紅眼病
“紅眼病”或者叫“暴發火眼”,是眼科常見傳染病。醫學上叫急性流行性結膜炎。多由細菌或病毒引起,一年四季皆可發病,但以夏季6節氣為多,起病急,傳染性強。得了這種病,首先是眼部刺痛,有劇烈的異物感,羞明、流淚,眼瞼水腫,分泌物增多,結膜充血等,往往稍不注意,就會傳染整個家庭成員或同學、朋友,雖對視力無損,但在一段時間內影響工作、生活,可能不少人都有這種經曆。紅眼病是由細菌或病毒引起的傳染性眼病。它通過手、手帕、洗臉用具、玩具、沐浴、遊泳等傳播擴散。它傳染性強,傳播快,甚至在很短時間內蔓延到整個城市或大的村莊。
①預防措施
a.流行季節,常用消炎眼藥水點眼,保持眼部衛生,或用菊花、桑葉、夏枯草煎水代茶。
b.嚴禁患者在公共場所遊泳。
c.患者的手帕、洗臉用具、枕套均需隔離和消毒。
d.醫護人員的雙手及接觸過的醫療器械,要消毒處理。
②治療方案
用3%的硼酸或百萬分之一濃度的高錳酸鉀液洗淨眼上分泌物,以保持結膜囊清潔。沒有藥物也要在患病期間經常用冷開水或淡鹽水洗眼,以去除紅眼病的分泌物。局部用新黴素、卡那黴素、氯黴素、金黴素、紅黴素等眼藥水或藥膏點眼或睡前塗眼。對於病毒性結膜炎,用金黴素或四環素眼藥水加阿糖孢苷眼藥水點眼較好。如出現點狀角膜炎時,應加用可的鬆眼藥水或眼藥。細菌性結膜炎,可塗用紅黴素、金黴素等軟膏。中藥黃芩素眼藥水、一見喜眼藥水也可以使用。一般來說,白天每小時點1次眼藥水,而睡前可改用藥膏,可防止眼瞼黏連。
(3)急性腸胃炎
急性胃腸炎為夏季6節氣的常見病之一,群眾稱它為“六月瀉”。
夏季6節氣氣候炎熱、潮濕,細菌繁殖快,許多細菌,如沙門氏菌、大腸杆菌等,都是使人得胃腸炎的罪魁禍首。如果不注意飲食衛生,吃了蒼蠅叮爬過的食物,喝了生水,或吃變餿的飯菜,這些細菌便會乘機侵襲腸道上皮細胞,造成腸黏膜的炎症和損害,引起急性胃腸炎。
還有,細菌能分泌出可溶性毒素,促使小腸分泌大量水分和電解質,由於毒素刺激腸道使其蠕動加快,因而引起腹瀉。若毒素進入血液,可造成全身毒血症,使中樞神經係統和植物神經係統發生紊亂,就會引起反射性嘔吐。因腹瀉嘔吐,大量液體排出體外,鈉、鉀及碳酸氫根離子失去過多,還會發生脫水及電解質紊亂,如不及時治療,可危及病人生命。常用的治療藥膳如下。
①預防措施
首先,要注意飲食衛生,不吃過冷、過熱,以及刺激性不易消化和變質的食物。不宜暴飲暴食。
其次,注意個人衛生,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習慣,要防蠅滅蠅。
再次,注意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運動可使胃腸分泌和蠕動增強,從而促進食欲,改善消化與吸收過程。
最後,注意隨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被,防止腹部受冷。
②治療方案
a.糖鹽茶:綠茶葉3克,食鹽0.1克,白糖20克。將上3味加水適量煎成200毫升。每日1劑,分次服用。
b.大棗木香湯:大棗20枚,木香6克。將大棗去核小火先煎1小時,後人木香再煮片刻,去渣溫服。每日2~3次。
c.烏梅湯:烏梅10枚,紅糖適量。將烏梅加水500毫升煎湯,加紅糖適量,以之代茶,每日飲數次。
d.病情不重者可口服抗生素如黃連素、氟呱酸及助消化藥如酵母片、胃蛋白酶、乳酶生,也可以配合服用穀維素、維生素B、維生素C,腹瀉次數較多,可加服腸道收斂劑。
中成藥及單方驗方也有良好的效果。如可服保和丸,每次2丸,每天2次;藿香正氣水,每次4~10毫升,每天2次。也可用大蒜三小瓣,米醋一小杯(約100毫升),將大蒜搗爛,和米醋緩慢咽下,或鳳尾草(幹用)30~60克,(生用)60~90克,水煎服。
若腹瀉次數過多,腹痛較劇,並出現發熱高,精神變差,皮膚失澤等脫水症狀時,一定要及時去醫院診治。
(4)汗斑
夏季6節氣,有些人身上會出現一些大小不等的片狀脫色斑,上麵常附有細小脫屑,可有癢感,出汗後更明顯。人們常將此誤認為出汗後的斑漬,俗稱“汗漚的”,其實這是一種由真菌引起的皮膚淺表角質層慢性的輕度感染,醫學上叫作花斑癬。它的皮損特征為散在或融合的淡色或著色區上有糠秕狀脫屑,好發於胸、腹、上臂及背部,有時也可波及麵、頸及其他部位。因這種真菌喜歡在濕熱環境中生長繁殖,所以夏季更易患此病。有一定傳染性而較難根除。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這種病痛苦不大,所以常常被忽視而延誤治療。特別是由於本病皮損的特點是脫色,有時會被誤認為白癜風,而加重患者的精神負擔,甚至導致誤治,因此最好的辦法是有了類似皮損及症狀,盡快到醫院診治。常用的藥膳治療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