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秋季的疾病預防(1 / 3)

秋季6節氣,早晚溫差大,寒暖失常,由熱轉涼,雨水漸少,氣候開始變燥。易於外邪乘機侵入,若飲食起居不謹慎,便會患各種溫病雜病。因此,秋季6節氣一定要加強防病保健,不可掉以輕心。

1.秋季6節氣易發的溫病雜病

對秋季6節氣易發的溫病雜病有所認識、有所了解,有利於對其進行防治。

(1)秋季6節氣易發的溫病

秋季常見的溫熱病有秋燥、伏暑、瘧疾、白喉。其發病特點表現為口鼻幹燥、咽澀口渴、幹咳少痰或痰中帶血等肺燥傷津症。

由於夏去秋來,有人感受夏熱暑濕而未直接發病,邪氣於內,待秋來才發作,表現為心煩口渴、脘腹脹悶、舌苔厚膩等症狀。這就稱之為伏暑。比如現代醫學認為的“流感”、“乙腦”、“打穀黃”等病,就屬此類疾病。秋燥與伏暑都是秋季常見時行溫熱病,具溫病發病急,傳播快,易流行的特點。雖然夏秋已過,但也應十分重視這類溫熱性疾病的預防與治療。

(2)秋季6節氣易發的雜病

秋季6節氣時令雜病,是指與秋季6節氣時令氣候特點相應而產生的,除開溫熱病之外的各類疾病,統稱秋三月時令雜病。秋季6節氣時令雜病,從病名而論,主要包括了肺癆、痿證、癇證、不寐、消渴、內傷發熱、癃閉、鼓脹、淋證、癭病、尿血、便血、月經過多、經行吐血、產後血暈等疾病。這些疾病,它們多與秋季時令之“燥”發生密切的關係。大多因為燥熱傷津,髒器失養或血脈失濡,血燥生風等原因而產生疾病。共同症狀表現都見內熱、口渴、心煩、咽幹、肌膚發癢、舌上少津、脈細等。由於涉及不同的髒腑器官,而表現出不同的疾病。盡管疾病表現千差萬別,然而其病因都與“燥”邪相關。所以,在預防和治療方麵,應針對這一秋季時令雜病的特點,從“本”、從“症”進行具體的辨證施治。

2.常見溫病的防範與治療

(1)秋燥

秋燥之邪以中秋為界,有溫燥與涼燥之別。溫燥傷肺的主要症候是幹咳無痰,或者有少量黏痰,不易咯出,甚至可有痰中帶血,兼有咽喉腫痛,皮膚和口鼻幹燥,口渴心煩,舌邊尖紅,苔薄黃而幹。初起時,還可有發熱和輕微怕冷的感覺。治療宜清肺祛風,潤燥止咳。

涼燥傷肺的症狀是常見怕冷,發熱很輕,頭痛鼻塞,咽喉發癢或幹痛,咳嗽,咯痰不爽,口幹唇燥,舌苔薄白而幹。治療宜祛風散寒,潤燥止咳。秋天每天吃生梨1~2個,可養肺潤燥、預防咳嗽。

早秋氣溫雖高,但溫差較大,晝熱夜涼,需注意增減衣被,不可貪涼露臥,盡量不用空調、風扇,多食清淡易消化、富有營養的物品,如百合、銀耳、水果、西洋參等;中晚秋氣候逐漸變冷,需注意保溫,加強飲食調護,多用溫補食品,保持心態平衡,重視適度體育鍛煉,增強抗病能力,通過調動體內積極因素,預防秋燥傷人。

①預防措施

首先,應多喝開水、淡茶、果汁、豆漿、牛奶等,以補充水分,保持肺髒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

其次,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多數蔬菜和水果性寒涼,有生津潤燥、清熱通便之功,且含大量水分,果蔬還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及無機鹽、纖維素,可以改善燥氣對人體造成的不良影響。食用新鮮果蔬一定要適量,過食或暴食都會影響身體健康。再有,新鮮水果含糖量較高,老年人及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尤須慎食。

再次,要注意潤肺,可多吃芝麻、核桃、杏仁等富含油脂的幹果,盡量少吃辛辣煎炸等熱性食物。最後,由於老年人汗腺功能減退,皮膚容易幹燥,因此,秋季老年人應適當減少洗澡次數,洗澡時盡量使用性質溫和的洗滌用品,如沐浴露。不宜燙洗,浴後可在四肢塗抹一些潤膚油,防止水分散失。

②治療方案

a.桑杏湯:桑葉3克、杏仁5克、北沙參6克、浙貝6克、淡豆豉3克、梔子6克、梨皮10克。加水300毫升,煮取150毫升,頓服,重者再作服。

b.清燥救肺湯:生石膏、冬桑葉10克、甘草3克、玄參10克、胡麻仁5克、真阿膠6克、麥冬8克、杏仁5克(去皮)、炙枇杷葉10克。加水400毫升,煮取250毫升,分三次頻頻溫服。

c.杏蘇散:杏仁6克、蘇葉8克、桔梗6克、橘紅6克、白前8克、法半夏6克、紫菀10克、甘草3克。加水3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溫服。

d.舨藍根15~30克,大青葉15~30克,梨子50克,水煎服。

e.玄麥甘桔衝劑、夏桑菊衝劑各1包衝服,每日三次(用於溫燥)。

f.通宣理肺丸1包衝服,每日3次。或參蘇理肺丸1包衝服,每日3次(用於涼燥)。

(2)伏暑

伏暑是指發於秋季而具有暑濕見證的一種急性熱病。本病的發生,是多日感受暑濕,伏藏體內,未即發病,至秋冬為時令之邪所誘發。具有起病急驟發熱心煩口渴,或寒熱往來。形似瘧疾,或胸腹灼熱、大便溏而不爽,或夜熱尤甚,身發斑疹等症狀特點。

根據伏暑的發病季節與臨床特點,與現代醫學的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腦炎、鉤端螺旋體病(打穀黃)、流行性出血熱等病相似。病情之輕重,每與發病早遲有關,越是晚發者,病情越重。是一類嚴重威脅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急性傳染病,當注意認真防治。

①預防措施

第一,滅蚊、滅鼠、滅蟎:流感、乙腦、流行性出血熱均為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乙腦以蚊子為傳播媒介,鉤體、流行性出血熱則以老鼠為主要傳播媒介。因此,滅蚊、滅鼠為預防乙腦、鉤體、流行性出血熱的主導措施。具體措施為消滅蚊子滋生場所,噴灑敵百濁,使用蚊香、蚊帳防蚊。在鼠類繁殖季節開展滅鼠保糧運動。保護水源,防止被鼠尿汙染。

第二,加強個人防護:稻田勞動或在疫區野外作業的人員可紮褲腿,減少皮膚損傷。塗擦樟子油、鬆節油或1%的石碳酸凡士林進行皮膚防護。

②治療方案

流感、乙腦、鉤體、流行性出血熱均屬急性傳染病,一旦發生,應立即住院隔離治療。高熱、昏迷、抽搐、咯血是其常見危急證候。現將應急治療方案分析如下:

a.高熱。體溫超過39℃稱高熱,亦常包括過高熱(體溫大於41℃)。對這種症狀可采取以下方案處理:

※先用50%酒精100~300毫升,加入適量薄荷油及柴胡注射液搽身。或用荊芥、薄荷各30克,煎水搽浴。

※將冰枕放於枕部(頭後麵),冰袋放於腋窩、腹股溝等大動脈搏動處。

※25%安乃近滴鼻,退熱有效。

※柴胡注射液1~2支,肌肉注射。

b.昏迷。昏迷是指病人神誌不清,對外界事物失去反應的嚴重證候。

對這種症狀可采取以下方案處理:

※針刺人中,湧泉,素骼等穴。方法:每次針刺1~2次。強刺激,不留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