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浙江經濟轉型背景下高職市場營銷人才培養模式研究(1 / 2)

區域經濟

作者:沈侃

摘 要:浙江經濟的轉型急需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高職營銷人才,本文探究了當前高職市場營銷人才培養模式在實踐教學、課程設置、教學手段和師資隊伍等方麵存在的不足,結合轉型時期高職市場營銷人才需求特點,提出了浙江產業轉型升級下高職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人才培養模式市場營銷浙江高職

浙江經濟的轉型升級對創新型經濟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此同時,企業也對從事產品和服務的營銷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研究新時期企業對營銷人才的需求現狀,創新高職市場營銷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應浙江經濟轉型的營銷人才,對於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浙江經濟轉型升級下高職市場營銷人才需求現狀

《浙江省關於在推進經濟轉型升級中充分發揮人才保障和支撐作用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創新高等教育為經濟轉型升級服務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快實施“職業教育六項行動計劃”,優化職業教育專業設置,推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大力培養現代服務業等經濟轉型升級急需的各類人才。浙江經濟轉型升級下高職市場營銷人才需求呈現出兩大特點:一是營銷人才需求量大。伴隨著經濟轉型升級,產品的精加工及其相應的包裝、廣告宣傳和售後等環節增多,企業對於營銷人才的需求量急劇增加。近年來,企業對營銷人才的需求占整個浙江人才需求總量的20%以上,而從浙江產業結構調整戰略來看,服務業比重將繼續擴大,這種高需求還將持續。二是質量要求高。浙江產業結構順利轉型、升級,急需高素質、創新型和複合型營銷人才,企業對畢業生的職業通用技能,如計算機操作能力、英語應用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等綜合素質有較高的要求。隨著浙江經濟轉型的深入,企業要求高職人才能順應社會的進步和競爭的加劇,具備一定的崗位遷移能力;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要求畢業生有一定的營銷實踐經驗,能迅速勝任工作。

二、現階段高職市場營銷人才培養模式的不足

2010年4月始,課題組對杭州、寧波、溫州、台州等地區的10餘所高職院校營銷人才培養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後得出,浙江高職市場營銷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存在著以下問題:一是實踐教學力度欠缺。市場營銷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而營銷專業人才的培養往往囿於校內實訓室等條件的限製,無法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二是課程設置與時代要求脫節。課程結構、內容與新時期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不匹配。三是教學手段效度欠高。雖然多數老師都能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但是案例不夠與時俱進,部分教師雖能采用項目教學方式教學,但是效度還有待提高。四是缺乏真正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多數營銷專業教師沒有相應的工作經驗,與企業聯係不緊密,教學內容流於形式,實踐方麵較為欠缺。

三、適應浙江經濟轉型的高職營銷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浙江經濟轉型升級下高職營銷人才培養模式的指導思想是: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高素質、複合型、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為此,課題組創新性的提出並運用基於校企合作“培養平台”的市場營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一) 構建基於“培養平台”的人才培養模式

營銷專業畢業生不能在實踐能力方麵有所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校學習期間沒有真實工作環境的實踐經驗,因此,有必要研究校企合作互惠的雙贏模式。實行校企辦學模式的關鍵在於找到校企雙方的共同利益點,浙江經濟轉型升級的現實使得企業進一步意識到與高職院校合作培養人才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基於“培養平台”的校企合作模式是高職院校與行業優質企業通過契約形式,校企合作共同組建的教育實體,是多贏的培養模式。“培養平台”包括學生訂單班培養、企業各級員工培訓、學校和企業師資整合、學校和企業實訓場所梯隊建設、職業崗位能力培訓教材編寫等內容。對學校而言,引進企業教學資源,建立起真正麵向企業的辦學機製,全麵實現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對合作企業來講,把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工作部分整合到校企合作“培養平台”,全方位參與教學、培訓與管理,從而獲得數量足、質量高、適用性強的人力資源,為合作企業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對學生而言,通過在“培養平台”的學習和企業文化的熏陶,使學生既具備良好的理論基礎和較高的實際操作技能,又能保證學生就業和得到較高的起薪,為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打開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