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校創新實驗的模式研究與實踐探索(2 / 3)

首先,對於普通院校來講,實驗硬件條件和指導力量相對來說比較有限,探索如何進行實驗室開放,如何指導學生的創新實驗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創新實驗和普通的驗證實驗有很大的區別,不同的實驗所需要的實驗環境和實驗器材均不同,很多元器件不能重複利用,而且,創新實驗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學生在實驗室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學習和研究,這需要實驗室有固定的實驗台和實驗儀器以及寬鬆的研究環境。實驗室開放模式和管理模式目前還不完善。

其次,創新實驗前期處於探索期,存在失敗的風險,需要有經費的保障,而對於沒有收入來源的學生來說,向他們收費是不現實的。

再次,高校的教師指導力量薄弱。高校教師的工作集授課和科研為一身,既要完成本科教學的工作量,又要做科研。而一個創新實驗需要教師參閱大量的參考文獻,才可能對學生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給予正確的意見;並且當學生沒有思路的時候能給他們指明方向;當學生遇到失敗氣餒的時候要給他們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勵。可以說,一個優秀的創新實驗的完成離不開教師的辛勤奉獻。目前很多院校對創新實驗成果認定,隻重視對學生成績的肯定,而輕視了老師的付出,所以大多數高校教師對創新實驗的指導並沒有熱情。

2 創新實驗改革模式的研究

2.1 調整教學計劃,優化課程體係

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是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課程體係[1]。學生要逐步實現由學習向發現的轉變,在學習過程中從創造精神、知識基礎、研究能力與方法等方麵為創新創業創造條件。創新實驗室結合對電子類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對課程體係中的課堂教學環節和實踐教學環節分別進行優化。目前進入實驗室學習的學生大部分為大二大三的學生,理論課程的學習嚴重落後於實驗學習,很多重要的理論課程安排在大三的下學期和大四的上學期,若等修完必學的理論課程,大學生活也基本結束了,沒有時間進入實驗室實踐。一個方案是,提前完成這些課程,導師組織學生以講課的方式,固定時間和地點,由不同的學生完成不同的學科或者章節,提前完成理論課程的自學,滿足學生求知的欲望,拓寬學生的知識麵,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下一步的學習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

2.2 建立導師製度,完善創新實驗體製

建立導師製度。對一個大二大三本科階段的學生,一般還沒有經過科研方麵的訓練,所以當大學生剛拿到項目時,往往不知道從何下手。這時需要導師指導學生,先將創新實驗項目分解,可分解成若幹個小的綜合設計性的實驗,然後逐步完全創新實驗項目。整個創新實驗項目進行的過程由導師完全負責,經費也由導師管理,學生需要的器材和器件向導師提出申請,導師同意後方可購買,形成“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模式[2,3]。同時通過開展座談會、報告會、大學生創業大賽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實踐教育和素質訓練,進一步強化實踐教育教學,加強對學生的創新素質教育。

學校也應建立完善的體製,對完成的創新實驗項目組織學生模擬答辯[4],邀請資深教師和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將作品進一步改善進行項目結項鑒定。同時應肯定指導教師的勞動,並有明確的評估方法,承認教師的工作量。這樣即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也提高了教師的積極性。

實驗室不定期地請校內外有經驗的學者來校作學術報告,拓展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麵,通過多途徑加強創新實驗基地的建設。利用課程實驗、課程實習、導師學生互動、輔導等方式,強化學生實踐環節,培養提高學生自主研發的意識和能力。

2.3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競賽活動,並將創新作品產品化

目前國內高校創新教育的現狀是工科學生課業負擔較重、時間較緊,且部分學生對動手能力與創新意識的培養沒有足夠的認識,而學校方麵卻隻著眼於學生的成果和比賽結果,沒有建立對教師和學生的激勵機製和措施,這就使得創新實驗出現了“一頭熱一頭冷”的局麵。目前國內針對電子電氣學科的大學生有很多大型的競賽活動,如大學生創業挑戰杯大賽,大學生科技挑戰杯,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機器人大賽,飛思卡爾智能汽車比賽等[5,6],參與這些比賽的作品都是經過了長時間的思考與製作才完成的,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對於一個沒有參與過科研的大學生來說,常常是有心參加,卻沒有作品,甚至沒有思路,更不知從何下手。即使對於已完成的創新實驗項目來說,也並不是所有的作品都可以參加高水準的比賽。創新實驗室可以參加學校組織的校內電子設計類比賽,比賽可以分為命題類和作品類。通過比賽選拔出優秀的學生來參與創新實驗,也可從中發現學生優秀的課外作品。創新實驗室可以成為大學生科技競賽的基地,承擔起全校大多數科技競賽的組織、培訓、作品培育、參加競賽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