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處世
處世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必要的社會經驗。最高明的處世方法不是妥協,而是適應。處世往往讓一步為高,待人往往寬一分是福,也就是說利人是利己的根基,即處世之道,就是為人之道。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所處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也在急速變化中,麵對複雜多變的環境,往往不僅做事難,做人更難。因此,今天我們要想立足於社會,就得先從如何做人開始,明白怎樣做人,才能與人和睦相處,待人接物才能通達合理。總之,處世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值得我們終生學習。寵辱不驚
盧梭
適用作文主題
處世哲學、人生感悟、心靈的寧靜、成功與失敗。
很多時候,我都在生活的命運中掙紮。我這個人缺乏技巧和手段,短於城府和謹慎,坦白直爽,焦躁易怒,掙紮的結果是使我更加被動,並且不斷地向我的敵人提供他們絕對不會放過的可乘之機。直至最後我才發現,我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的,隻是在白白地折磨自己。我很憤慨,但這又有什麼用呢?我決定放棄服從命運的安排,放棄對這種必然性的反抗。在這種屈從中,我找到了心靈的寧靜,它補償了我經曆的一切苦難,這是既痛苦又無效的持續反抗所不能給予我的。
促成這寧靜的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在對我的刻骨仇恨中,迫害我的人反而因為他們的敵意而忽略了一計。他們錯誤地以為隻有一下子把最厲害的迫害加到我的頭上,才能給我致命地打擊。如果他們狡猾地給我留點希望,那麼我就會依然在他們的掌握之中,他們還可以設個圈套,使我成為他們的掌中玩物,並且隨後使我的希望落空而再次折磨我,這才能達到刺痛、折磨我的目的。但是,他們提前施展了所有的計謀。他們一旦把我逼得無路可退,那他們迫害我的招法也就中止了。他們對我劈頭蓋臉地誹謗、貶低、嘲笑和汙辱是不會有所緩和的,但也無法再有所增加。他們如此急切地要將我推向苦難的頂峰。於是,人間的全部力量在地獄的一切詭計的助威下,使我遭受的苦難達到了極致,但也到了盡頭,肉體的痛苦不僅不能增加我的苦楚,反而使我得到了消遣。它們使我在高聲叫喊時,把呻吟忘卻。肉體的痛苦或許會暫時平息我的心碎。
既然已無力再改變這一切,那我就能泰然麵對了,已不再懼怕什麼?既然他們已不能再左右我的處境,他們就不能再引起我的恐慌。他們已使我永遠脫離了不安和恐懼,這我得感謝他們。現實的痛苦對我的作用已不大。我輕鬆地忍受我感覺到的痛苦,而不必擔心會有新的苦難再降臨到我的頭上。我受了驚嚇的想象力將這樣的痛苦交織起來,反複端詳,推而廣之,擴而大之。期待痛苦比感受痛苦使我更加惶恐不安,而且對我來說,威脅比打擊更可怕。期待的痛苦一旦來臨,事實就失去了籠罩在它們身上的想象成分,暴露了它們的最後麵目。於是,我發現它們比我想象的要輕得多,我禁不住長籲一口氣,放下心來,享受這已經到來的痛楚。在這種情況下,我超脫了所有新的恐懼和對希望的焦慮,單憑習慣的力量就足以使我能日益忍受不能變得更糟的處境,隨著這一次次迫害的到來,我的感覺已漸漸變得麻木、遲鈍,對此他們已無辦法應對。這就是我的迫害者在毫無節製地施展他們的充滿敵意的招數時給我帶來的好處。現在他們的支配權已對我毫無意義,我可以傲然麵對他們了。
心得
寵辱不驚是一種人生境界,隻有心靈寧靜的人才能達到這個境界。
我寧靜,是為了讓思想活躍;我活潑,是為了讓精神寧靜。
寧靜的山是心靈的繪畫,寧靜的水是靈魂的詩篇,寧靜的夜是精神的書籍。
名言格言
沒有德行,任何社會都不能維持;不控製自己的情欲,則任何人也不能保存自己。
——〔法〕霍爾巴赫
過多的貪欲使你忘記自己原來的富有而變成心理上的貧窮。
——〔法〕羅曼·羅蘭
對一種特定對象的強烈欲望,使靈魂看不見其餘一切。
——〔古希臘〕德謨克利特
克製自己欲望的人比征服敵人的人更為勇敢,因為最艱難的勝利是戰勝自我的勝利。
——〔古希臘〕亞裏士多德
天空的老鷹,不如手裏的麻雀。
——〔西班牙〕塞萬提斯
一切時髦的東西都會過時,所以倘若你追求時髦,那麼你老了以後,就會變成一個誰也不肯信任的、徒有外表的人。
——〔德〕舒曼
穿衣打扮
康德
適用作文主題
心靈美、外在美、穿著。
在與人交往前,注重自己的形象是十分有必要的,但這種必要不應在交往中體現出來,因為那樣會產生難堪,或者是裝腔作勢而應追求的是自然大方:對於自己在舉止得體方麵、在衣著方麵不會被別人指責的某種自信。
好的、端莊的、舉止得體的衣著是一種引起別人敬重的外部假象,也是一種欲望的自我壓抑。
對比是把不相關的感官表象在同一概念之下加以引人注意的對置。正是由於對比,一塊沙漠中的綠地才顯得引人驚奇。一間茅草蓋頂的房子配上內部裝飾考究的舒適房間,這都使人的觀念活躍,感官由此加強。反之,窮困而盛氣淩人,一位身著華麗外衣的貴婦人內衣卻很髒,或者像從前某個波蘭貴族那樣,宴飲時揮霍無度,侍從成群,平時卻穿著樹皮做的鞋,而這卻不是對比。為不錯的事物輔之以更能表現其美的因素,才稱之為對比。美的、質優的、款式新穎的服裝是人的襯托。
新穎,甚至那種怪誕和內容詭秘的新穎,都活躍了注意力。因為這是一種收獲,感性表象由此獲得了加強。單調(諸感覺完全一模一樣)最終使感覺鬆弛,主要表現在環境觀察力的降低,而感官則被削弱。變化則使感官更新。
拿誦讀布道詞來說,如誦讀腔調從始至終都不變。無論是大聲喊叫的還是溫言細語的,用千篇一律的聲音來誦讀,最後的結局都是使聽誦讀的人進入夢鄉。工作加休息,城市生活加鄉村生活,在交往中談話加遊戲,在獨自消遣時一會讀曆史,一會讀詩歌,搞哲學又搞數學,在不同社交場合穿著不同的服飾,這些都可以強化心靈。這是同一生命力在激動感覺的意識,不同的感覺器官在它們的活動中相互更替。生活單調無色彩,會使懶惰之人的生活變得更加空虛,目標更加模糊縹緲。
衣服的顏色能使麵龐看起來更加嬌豔,這是幻象,但脂粉卻是欺騙。前者吸引人,後者則愚弄人。於是有這樣的情況:人們幾乎不能忍受在人或動物的雕像上畫上自然的顏色,因為這會使他們錯誤的把雕像看成活的,常常就這樣猝然撞入他們的眼簾。一般來說,所有人們稱之為得體的東西都是形式,也就是吸引人的外在形象。
心得
穿衣打扮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在素質,得體的衣著能夠使你的形象錦上添花。但華麗的外表並不代表真誠善良的心靈,得體的外表還需要高尚的品質相襯,才會更加完美。
名言格言
衣服和風度並不能造就一個人;但對一個已經造就的人,它們可以大大增進他的儀表。
——〔美〕比徹
你們不見美貌的青年穿戴過分反而折損了他們的美麼?你不見山村婦女,穿著樸實無華的衣服反比盛裝的婦女要美得多麼?
——〔意大利〕達·芬奇
盡你的財力購置貴重的衣服,可是不要炫新立異,必須富麗而不浮豔,因為服裝往往可以表現人格。
——〔英〕莎士比亞
服飾得體的人,你永遠也不會注意他的穿著。
——〔英〕毛姆
愉快的心情,是穿到社交界去的最好衣裳之一。
——〔英〕薩克雷
尺素寸心
餘光中
適用作文主題
友情、朋友、交際、處世。
接讀朋友的來信,尤其是遠自海外猶帶著異國風雲的航空信,確是人生一大快事,如果無須回信的話。回信,是讀信之樂的一大代價。久不回信,屢不回信,接信之樂必然就相對減少,以至於無,這時,友情便暫告中斷了,直到有一天在贖罪的心情下,你毅然回起信來。蹉跎了這麼久,接信之樂早變成欠信之苦,我便是這麼一位累犯的罪人,交遊千百,幾乎每一位朋友都數得出我的前科來的。英國詩人奧登曾說,他常常擱下重要的信件不回,躲在家裏看他的偵探小說。王爾德有一次對韓黎說:“我認得不少人,滿懷光明的遠景來到倫敦,但是幾個月後就整個崩潰了,因為他們有回信的習慣。”顯然王爾德認為,要過好日子,就得戒除回信的惡習。可見怕回信的心,原不止我一個。
回信,固然可畏,不回信,也絕非什麼樂事。書架上經常疊著百封未回之信,“債齡”或長或短,長的甚至在一年以上,那樣的壓力,也絕非一個普通的罪徒所能負擔的。一疊未回的信,就像一群不散的陰魂,在我罪深孽重的心底憧憧作祟。理論上說來,這些信當然是要回的。我可以坦然向天發誓,在我清醒的時刻,我絕未存心不回人信。問題出在技術上。給我一整個夏夜的空間,我該先回一年半前的那封信呢,還是七個月前的這封?隔了這麼久,恐怕連謝罪自遣的有效期也早過了吧?在朋友的心目中,我早已淪為不值得計較的妄人。“莫名其妙!”是你在江湖上一致的評語。
其實,即使終於鼓起全部的道德勇氣,坐在桌前,準備償付信債於萬一,也不是輕易能如願的。七零八落的新簡舊信,漫無規則地棄塞在書架上,抽屜裏,有的回過,有的未回,“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要找到你決心要回的那一封,耗費的時間和精力,往往數倍於回信本身。再想象朋友接信時的表情,不是喜出望外,而是餘怒重熾,你那一點決心就整個崩潰了。你的債,永無清償之日。不回信,絕不等於忘了朋友,正如世上絕無忘了債主的負債人。在你的惶恐的深處,惡魘的盡頭,隱隱約約,永遠潛伏著這位朋友的怒眉和冷眼,不,你永遠忘不了他。你真正忘掉的,而且忘得那麼心安理得,是那些已經得你回信的朋友。
有一次我對詩人周夢蝶大發議論,說什麼“朋友寄贈新著,必須立刻奉複,道謝與慶賀之餘,可以一句‘定當細細拜讀’作結。如果拖上了一個星期或個把月,這封賀信就難寫了,因為到那時候,你已經有義務把全書讀完,書既讀完,就不能隻說些泛泛的美詞。”夢蝶聽了,為之絕倒,可惜這個理論,我從未付之行動,一定喪失了不少友情。倒是有一次自己的新書出版,興衝衝地寄贈了一些朋友。其中一位過了兩個月才來信致謝,並說他的太太、女兒、和太太的幾位同事爭讀那本大作,直到現在還不曾輪到他自己,足見該書的魅力如何雲雲。這一番話是真是假,令我存疑至今。如果他是說謊,那真是一大天才。
據說胡適生前,不但有求必應,連中學生求教的信也親自答複,還要記他有名的日記,從不間斷。寫信,是對人周到,記日記,是對自己周到。一代大師,在著書立說之餘,待人待己,竟能那麼的周密從容,實在令人欽佩。至於我自己,筆劄一道已經招架無力,日記,就更是奢侈品了。相信前輩作家和學人之間,書翰往還,那種優遊條暢的風範,應是我這一輩難以追摹的。梁實秋先生名滿天下,尺牘相接,因緣自廣,但是廿多年來,寫信給他,沒有一次不是很快就接到回信,而筆下總是那麼詼諧,書法又是那麼清雅,比起當麵的談笑風生,又別有一番境界。我素來怕寫信,和梁先生通信也不算頻。何況“雅舍小品”的作者聲明過,有十一種信件不在他收藏之列,我的信,大概屬於他所列的第八種吧。據我所知,和他通信最密的,該推陳之藩。陳之藩年輕時,和胡適、沈從文等現代作家書信往還,名家手跡收藏甚富。梁先生戲稱他為manofletters,到了今天,該輪到自己的書信被人收藏了吧。
朋友之間,以信取人,大約可以分成四派。第一派寫信如拍電報,寥寥數行,草草三二十字,很有一種筆挾風雷之勢。隻是苦了收信人,驚疑端詳所費的功夫,比起寫信人紙上馳騁的時間恐怕還要多出數倍。彭歌、劉紹銘、白先勇可稱代表。第二派寫信如美女繡花,筆觸纖細,字跡秀雅,極盡從容不迫之能事,至於內容,則除實用的功能之外,更兼抒情,娓娓說來,動人清聽。宋淇、夏誌清可稱典型。尤其是夏誌清,怎麼大學者專描小楷,而且永遠用廉便的國際郵筒?第三派則介於兩者之間,行乎中庸之道,不溫不火,舒疾有致,而且字大墨飽,而且十分爽朗。顏元叔、王文興、何懷碩、楊牧、羅門,都是“樣版物人”。尤其是何懷碩,總是議論縱橫,而楊牧則字稀行闊,偏又愛用重磅的信紙,那種不計郵費的氣魄,真足以笑傲江湖。第四派毛筆作書,滿紙煙雲,體在行草之間。可謂反潮流名士,羅青屬之。當然,氣魄最大的應推劉國鬆、高信疆,他們根本不寫信,隻打越洋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