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人的生命是由愛來支撐的,愛是人間最偉大、也是最美好的感悟。但人的一生,不僅僅是有愛就夠了,愛隻是生命的一部分,人還需要有自己的事業,隻有以愛和事業來平衡自己的人生,你的人生才不會有缺憾,才會絢麗多彩。
名言格言
愛是亙古長明的燈塔,它定睛望著風暴卻兀不為動。
——〔英〕莎士比亞
愛,就得把所愛的人的幸福置於自己的幸福之上。
——〔美〕蓋伊·博爾頓
愛是把別人的命運當做自己的興趣,又生怕傷害了別人命運的感情。
——〔日〕倉田百之
愛即是生命的明證。
——〔日〕池田大作
愛情是兩個親密的靈魂在一般生活方麵,在忠實、善良、美麗事物方麵的和諧的默契。
——〔俄〕別林斯基
彼此心心相印,互為對方自豪,這才是愛情。
——〔前蘇聯〕伊·戈洛索夫斯基
圓心與圓周
雪萊
適用作文主題
智慧、知識、人性、人生。
在我們的腦海中,總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湧現我們的思想和情感,而運用言辭來表達人生。我們降臨到世間,然而,我們早已淡忘了呱呱墜地的時刻,嬰孩時代也隻不過是記憶中破碎的殘片。我們活下來了,可在生活中,我們失去了領悟生活的能力。狂妄自大的人類是何等的愚蠢,竟然以為通過自己的言辭就能洞穿人生的秘密。這正是人的可悲之處。當然,如果我們能適當地運用言辭,我們就能明白自身的無知。哪怕我們僅能如此,也能如願了!因為,我們無法回答: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我們要到哪裏去?降臨世間是否即為存在之始,而死亡是否即為存在之終?誕生是什麼?死亡又是什麼呢?
塗在人生表麵的那層油彩被精密抽象的邏輯學抹去了,一幅驚心動魄的人生畫麵展現在我們的麵前。然而,麵對如此驚心動魄的畫麵,人們卻已經習以為常,隻感到它年複一年,周而複始。有哲學家宣稱,隻有被感知的事物才存在。而且,我自己就讚同這一學說。
事實卻不是如此。我們固有的信念與這一論斷完全相反,所以,我們固有的信念便千方百計地與它抗衡。在我們心悅誠服之前,我們的腦海裏早已有這樣一種定論,外在世界是由“夢幻的物質”構成。通俗哲學這種荒謬絕倫的意識觀與物質觀,在倫理道德觀念上產生了致命的後果。這一切以及這種哲學在萬物本原問題上極端的教條主義,曾使我一度陷入唯物論。這種唯物論是極富有誘惑力的體係,特別是對於年輕膚淺的心靈。信徒完全可以自由地談論,卻免除其思索的權力。不過,我僅僅是對它的物質觀感到不滿足。我以為,人是誌存高遠的存在,他“前見古人,後觀來者”,他的思想,徜徉於永恒之中,與倏忽無常、瞬息即逝無緣。他無法想象萬物的湮滅;他隻是存在於在“未來”與“過去”之中。無論他真正的、最終的歸宿如何,在他心中永遠存在著一個與虛無、死亡為敵的精靈。這是一切生命、一切存在的特征。每一個生命既是圓心,同時又是圓周;存在也是如此。既是萬物所指向的點,又是包含萬物的線。這種觀念與唯物論及通俗哲學的物質觀、意識觀背道而馳,然而,它與智力體係卻是相投的。
心得
每個人都不同於他人,每一天也不同於自身,有歡樂有苦惱,至於我們,就應該好好思考自己的人生。
戰勝漩渦暗流,首先要戰勝自我;戰勝自我,就是要戰勝自己的膽怯和懦弱。
超越驚濤駭浪,首先要超越自我。超越自我,就是要超越自己的平庸和懶惰。
名言格言
人生一世,總有些片段當時看著無關緊要,而事實上卻牽動了大局。
——〔英〕薩克雷
人生好比兩瓶必要喝的啤酒,一瓶是甜蜜的,一瓶是酸苦的,先喝了甜蜜的,其後必須是酸苦。
——〔英〕蕭伯納
人生不是一個悲劇,就是一個喜劇。人們在悲劇中滅亡,但在喜劇中結為眷屬。
——〔丹麥〕安徒生
人生從來不像意想中那麼好,也不像意想中那麼壞。
——〔法〕莫泊桑
人生裏麵有些瞬間,也有些情感……那是我們隻能意會,卻不可以言傳的。
——〔俄〕屠格涅夫
寫給家長的話
親愛的家長朋友:
俗話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知識就像那無窮的寶藏,等待著我們的孩子去探索。青少年的心靈正處在脆弱時期,隻有讓他們理解了知識的奧妙,才能使他們快樂地成長。
從古至今,所有的先哲都在討論知識的價值,即“什麼知識是有用的”?在不同的時代,人們的答案是不一樣的。那麼,21世紀的知識究竟是什麼呢?21世紀的知識不僅僅是知道某個知識點和規律,而是非常具體和豐富的:
知道如何做(know-how)——完成任務的方法;
知道找誰(know-who)——清楚從哪裏獲取資源;
知道幹什麼(know-what)——能夠組織和從事具體的各項工作;
知道為什麼(know-why)——能夠了解事物發生的原因和背景;
知道在何處(know-where)——知道和預見事情的發生和進展;
知道在什麼時候(know-when)——選擇時機和務實的態度。
在現代教育中,知識不再是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考試為中心,有價值的知識就是一種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一種與學生的經驗相吻合的、促進人的個性和潛能充分發展的課程。
許多實驗研究表明,所有的兒童都有學習能力,學校的成功不能隻有少數精英階層的獨享。8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項關於義務教育的研究(OECD)建議,把藝術創作、倫理、語言、數學、各種自然科學、社會教育、公民教育和精神教育等內容列為義務教育的一般課程。
美國前卡內基教學促進基金會主席波伊爾博士列出以下課程為“共同基礎課”,它們有:生命周期、符合標誌的使用、群體中的成員、時間和空間觀念、人與大自然、生產與消費、有目的的生活等等。這些課程是全人類所共同和普遍的經曆,是與每個人的生活實際相關聯的,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這些課程也被稱為學會終身學習的課程。
生命周期: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神聖的,要使學生了解人從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周期,養成有益於人的健康的基本知識和行為習慣,學會讚美人的生命的神聖,並能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多樣的生活方式。
個體與群體:使每個學生都有感知時間和空間的能力。通過學習曆史和了解人類世代相傳的曆程,了解家族的曆史,把自己的生活和人類的經驗聯係起來,使每個人都具有回顧過去、預見未來和找到自己在地球、宇宙空間中的位置的能力。學生可以知道和理解“我的姓氏的起源”、“我有多少祖先和親屬”、“我的祖國和省市是怎樣形成的”、“恐龍生活在什麼年代”、“我們的子孫後代會過什麼樣的生活”等。這類課程包括曆史、地理、考古、天文等多方麵的知識。
審美觀:審美是人類普遍和共同的體驗,要使學生體會到:任何形式的美都能夠使人真實地展現自我,使學生學會欣賞美和表現美。
人與大自然:這類課程使學生意識到,每個人都與自然密不可分,學會認識自然的科學方法。在發現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的同時,增加對自然界深深的敬意。學生要學習生態學、植物學、動物學、地質學等方麵的知識,要了解科學家的發明和曆史。
生產與消費:使每個學生都懂得人類從一開始就不斷生產和消費產品,使學生理解工作、勞動的價值和尊嚴,培養具有創造性的生產者、明智的消費者以及人類環境和資源的保護者。要了解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基本知識,例如,社會上都有什麼職業?汽車是怎樣生產出來的?人們是怎樣開始經商的?
有目的的生活:這類課程是對學生進行價值和倫理的教育,讓學生認識到每個人都要尋求生活的意義和目的。
波伊爾認為通過以上課程的學習,要讓學生明白和懂得這些基本道理:
我們共享生命的神聖;
我們互相交流信息;
我們都歸屬於集體和組織;
我們都置身於時空之中;
我們都有美感;
我們都是大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們都參與生產與消費;
我們都追求一種有目的的生活。
趣味小測試
測試:從如何攜帶手機看你的個性
A:隨意丟在皮包裏
B:掛在腰邊
C:當項鏈戴或使用手機背袋
D:隨時拿在手上
E:皮包側袋
選A:你對人際關係的態度挺隨緣的,你覺得朋友往來是一種緣分,有緣的時候大家聚在一起,等緣分盡了,就算不聯絡也很正常,人生嘛!不就是這麼回事。
選B:掌控欲比較強,希望在團體中扮演領導的角色,對於人際關係有個人選擇的標準,希望能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全體關係。
選C:非常重視人際關係,卻又無法輕易的對人打開心扉,朋友滿天下,真正的知己卻沒幾人。
選D:對於人與人的關係不容易產生信任感,對人的觀察期較長,不過一旦認定之後,就是赴湯蹈火,在所不惜了。
選E:個性隨和而且頗有理性,喜歡以圓融的方式與人往來,不特別得罪人,也不會過度親昵,不喜歡跟人有衝突。
知識哲理美文鏈接
讀書與看書 作者:林語堂
讀書的藝術作者:林語堂
讀書之樂作者:羅蘭
讀書與人生作者:舒餘
當我走出播音棚作者:陳燕華
鋼琴作者:陳小玲
胡同、老人、曆史作者:陳可雄
論求知作者:培根
論讀書作者:叔本華
關於思考作者:叔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