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別讓“個性化”沒了個性(2 / 2)

個性化、大數據與硬功夫

比“個性化”更火的一個詞是“大數據”,而且這兩個詞還有著比較深的關聯。大數據很是神通廣大,其中比較神的一個地方就是能高效率地洞察廣大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所以沒有大數據,產品和服務的個性化就很難實現。然而個性化的基石並不是大數據,而是硬功夫。我說的硬功夫是指企業低成本、高效率地提供高品質產品和服務的能力。大數據隻是告訴了我們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是什麼,但能否提供滿足其個性化需求的產品和服務,靠的還是硬功夫。就像一名廚師,即使他利用各種先進的技術手段和數據積累,不等顧客親自開口,就獲取到了餐廳中各位顧客飲食喜好方麵的大數據,顧客A喜歡偏甜的,顧客B喜歡吃辣的,顧客C喜歡吃酸的……這名廚師是知道了顧客們的個性化需求,顧客們也興奮地感激涕零、大呼神奇。但是假如這名廚師廚藝一般,連標準化的可口飯菜都做不好,更別說“眾口難調調眾口”了。即使這名廚師端出了為每位顧客“量口定做”但並不美味的飯菜,相信顧客得到的也不是酸、甜、辣等個性化需求的滿足,而是很“苦”的用餐體驗。所以說我們在熱談個性化、大數據的同時,也不能冷落了硬功夫。沒有硬功夫,個性化永遠也就是談談,難以落地、難以做好。

一些傳統行業的中國企業在謀求轉型升級的征程中,十分關注個性化、大數據的新趨勢是件挺好的事情。放眼未來才能把握未來,然而當下一些中國企業在關注個性化、大數據的同時,更要關注硬功夫,要練好內功。拿製造業的企業來說,什麼是硬功夫?就是能低能耗、低汙染、高效率地生產出高品質的產品,並掌握相關核心科技。我一直有個看法,或許是偏見,那就是如果一家製造業企業連提供標準化產品或服務的硬功夫都沒有,讓它馬上去搞個性化,很不現實,其中的陣痛會很大。就像一個小孩還不會走路,就想跑。目前在產品服務個性化上做得比較出色的一些中國企業,他們的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練好硬功夫、做好相關積累下的順勢而為。以成功探索個性化服務定製的青島紅領集團為例,它成功地將傳統工業的標準化生產與客戶大數據資源相結合,利用過去十多年積累下的超過200萬名顧客個性化定製的版型數據,建立了一個量體數據與西服版型和尺寸的數據庫。由此可見,練好標準化的硬功夫,積累下個性化的大數據資源,企業才有做好個性化的資本。

對於一些已經練就一身硬功夫、相關積累深厚的的中國製造業企業,探索個性化生產的新技術、新理念、新模式正逢其時,然而對一些功夫還不夠硬的中國企業,我認為在個性化生產上可以緩一緩,先練好內功,把標準化的產品和服務做“硬”,企業的發展也會更上一層樓。其實中國製造業目前麵臨的一些問題便是硬功夫不足的體現,比如《中國製造2025》中提到,“我國仍處於工業化進程中,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製造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弱,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以企業為主體的製造業創新體係不完善;產品檔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汙染問題較為突出”。

共性需求與極致的用戶體驗

在“互聯網+”的時代大背景下,一些傳統企業之所以熱談“個性化”,是因為提供個性化的產品、服務是互聯網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一些互聯網企業之所以獲得很大成功,最重要的不是他們創造了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產品和服務,而是創造了極致的用戶體驗。極致的用戶體驗需要企業沉下心來去用心打磨,而這就是硬功夫的體現。在一些行業,廣大消費者麵臨的痛點,或許不是沒有能滿足其個性化需求的產品或服務,而是他們擺在桌麵上的共性需求都得不到滿足,因為相關產品和服務的用戶體驗跟不上。所以說一些企業最需要做的事情還不是著力提供能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產品或服務,而是先做好能滿足其共性需求的、擁有極致用戶體驗的產品和服務。

著名科幻小說作家威廉·吉布森說過,“未來已經來臨,隻是尚未流行”。產品和服務的個性化雖然現在還不流行,但它無疑將是未來。真正做好個性化,不僅需要認識到“個性化”的豐富內涵,還要具備讓個性化落地成真的硬功夫,否則“個性化”就沒了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