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互聯網醫療行業麵臨的問題及發展策略分析(1 / 3)

互聯網醫療行業麵臨的問題及發展策略分析

封麵報道

隨著互聯網企業對傳統醫療產業的融合滲透不斷加快,在互聯網重構醫療行業的過程中,仍然有不少難題需要破解,需要國家相關部門完善行業標準和監管措施,需要在線醫療企業等進一步提升產品技術水平、大數據分析能力和營銷管理水平,需要醫療機構積極配合醫療信息化建設。

我國互聯網醫療麵臨的問題

目前互聯網醫療麵臨信息不能共享、國家監管政策缺失、費用報銷不能與醫保接口、數據挖掘困難、盈利模式不清晰等問題,尚處在摸索階段。

信息不能共享,標準不統一。“互聯網+醫療”很難推進的原因之一,在於醫療的互聯網都是一個個的“孤島”,每個醫院都是一座“孤島”,甚至一個醫院裏麵很多軟件都不能共享。“信息孤島”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體製問題,是醫療服務體係碎片化的反映,因為不同的醫療服務提供者互相之間都是競爭對手,他們是不會主動積極地實現信息的互聯互通互享的。公立的大型醫療機構如果不放開他們的核心係統HIS係統(即醫院信息係統),醫療真的很難移動,互聯網沒有這樣的數據,很難真正地改變整個流程。另一方麵,由於中國醫療行業信息化缺乏頂層設計,加之國內醫院體係龐大,當互聯網醫療產品進入醫院時,都要重新做係統接口,導致醫療IT產品複製成本和交付成本極高,這也同時限製了企業的生產能力。

國家監管政策缺失。從政策層麵出發,移動醫療行業如何監管?出現醫療事故由誰來負責?目前這些問題的答案在國內基本處於“空白”狀態。醫療是相對敏感且專業化程度高的領域。由於政府對醫療資源的控製較嚴格,當相關廠商發展到一定程度、用戶積累成規模時,一定會麵臨如何與相關法規相適應的困境。對於涉及醫療管理的智能硬件產品,如果得不到相關權威機構的認證,會直接影響用戶對產品的接受度。此外,如果能從國家層麵認可移動醫療對於慢性病治療,以及給醫院層麵帶來的益處,移動醫療發展得當的話,在優化醫療資源配置的同時,甚至能幫助國家縮減醫保支出、降低患者的醫療成本,因此,不僅政府應考慮出台相應的政策鼓勵行業發展,大型醫療機構也可協助引導、推進這一產業。

現有遠程醫療政策妨礙醫生投身新型醫療服務模式。2014年衛計委發布的《關於推進醫療機構遠程醫療服務的意見》指出,“非醫療機構不得開展遠程醫療服務”,並且“醫務人員向本醫療機構外的患者直接提供遠程醫療服務的,應當經其執業注冊的醫療機構同意,並使用醫療機構統一的信息平台”。這一文件明確禁止醫生自主進行遠程醫療,將醫生從事遠程醫療的權限收歸其所服務的機構。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醫生和患者越來越多地能夠越過醫療機構實體進行直接聯係。這種實質上的個人行動和名義上醫生從屬於醫療機構的關係將產生越來越深的矛盾。盡管已經有相當多的優秀醫生開始主動地進入新興的醫療服務市場。但在現有人事製度下,他們作為公立醫院職工,通過新型服務模式和業態獲取的收入並不被現有體製承認,甚至違背現行法律和行政規定。這極大影響了優質醫療資源向這一領域流動的積極性,使得相當多的醫生對新興領域望而卻步,妨礙了新型服務模式和業態的發展。

醫療費用報銷問題。中國建設了全球最大的醫療保障體係,將近99%都已經被基本醫療覆蓋到,在這樣的體係下,人們都習慣醫保支付。國內多個城市已在實施“智慧城市”戰略,醫保卡與交通卡、老年證及銀行卡綜合在了一起。企業在設計醫療支付時,如何與醫保對接,這是個很大的問題。

醫療大數據如何挖掘仍待研究。傳統的臨床科研數據,分對照組和試驗組,但是真實的醫療大數據搜集起來沒有如此理想的狀況,真實的病人有各種各樣的情況,怎麼利用現有的數據來開展大數據服務於臨床研究,是個問題。傳統的醫療數據是以臨床為中心的業務數據,現在結合互聯網、健康物聯網,以及氣象環境、基因等數據,這些數據來源多元化怎樣進行規範化處理,還有如何挖掘出非結構化數據的價值,也是難題。健康大數據要發揮作用,實際上需要做知識庫的建設,但是現在的知識庫都是基於現有的教科書、藥品使用說明以及一些臨床手冊,都比較簡單,今後要把醫生的真實的看病經驗也輸入進來,才能在臨床上發揮更大的意義,這才是真正的大數據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