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有效閱讀的故事美文 16.(1 / 2)

學生有效閱讀的故事美文 16.

生命的起點在哪裏

托爾斯泰

人在兒童時像動物一樣生活著,關於生命是什麼都不知道。假如人隻活了10個月,那麼他既不會知道自己的,也不會知道任何別的人的生命。不僅嬰兒如此,沒有理性的成年人、白癡也同樣不知道他們自己在活著,也不會意識到別的生靈的生活,因此,這樣的人都是沒有人的生命的人。

人的生命隻是伴隨著理性意識的出現而開始的。正是這種理性意識,向人們揭示了自己生命的現在與過去,同時也揭示了別的個體的生命。而由於這些個體之間的關係而必然發生的一切,例如痛苦和死亡,都是對個人幸福的否定和他所覺得的使他的生命中止的矛盾而產生的。

人希望就像給我們身外看得見的存在物下定義那樣,用時間給自己的生命下定義,然而,同肉體誕生的時間不相一致的生命卻突然在他身上蘇醒了,但是人又不願相信這個不能用時間來下定義的東西可能是生命。盡管人無數次地想找到那個時間上的起點,以便確認自己的理性生命起始之界,結果卻從來沒有找到它。

人在回憶往事時,永遠也找不到理性意識的起始點。雖然人覺得,理性意識過去一直在他身上存在著。即使人真找到某種類似理性意識的起始點,他也決不能在人的肉體誕生中找到它,而隻能從同這個肉體的誕生毫無共同之處的別的方麵來找到。人意識到自己理性的產生完全不像他看見肉體誕生的那種樣子,當他反問自己的理性意識的起源時,他任何時候都不會去想像他這個理性的生物是自己父母的兒子,是出生在某一年的爺爺、奶奶的孫子。他意識到自己不是作為一個兒子,而是與所有在時間、地點上與他迥異的,生在幾千年前的、活動在世界另一端的理性生物的意識融成一體。人在自己的理性意識中甚至看不見自己的任何起源,而是隻意識到自己與其他人的理性意識超越時空的融合。因此,他的生命之內滲進了他們的生命,而他們的生命也吸取了他的生命。正是人們這種蘇醒了的理性意識,結束了那些好像是生命的類似物,而迷途的人們卻把它看成是生命,因此,迷途的人認為生命中止之時,才是真正生命開始之時。

如何度晚年

羅素

從心理的角度來看,人到老年需避免兩種傾向:一是過分地沉湎於往事。人不能生活於回憶之中,亦不能生活於對美好往昔的感懷或對已故友人的哀念之中。人們應當舉目未來,時刻去想需要自己再做點什麼。要做到這一點並非易事,因為往事的影響總是與日俱增。人到老年總會認為昔日的情感要比現在強烈奔放,頭腦也遠比如今敏銳靈活。如果事實果真如此,那麼就需要學會忘卻,一旦拋開了昔日的糾纏,那你便能勇敢地麵對現實。第二種應當避免的傾向是依戀年輕人,期求從他們蓬勃的活力中汲取力量。兒女們長大成人之後,都會照自己的意願安排生活。如果你還像他們年幼時那樣,事無巨細,處處關心,你便會成為他們生活的累贅,除非他們癡呆遲鈍。當然,老人關懷子女是情理中的事,但這種關懷應當含蓄而有分寸,而不應過分感情用事。在動物界,幼子一旦能獨立謀生,它們的父母便不再關注它們的生存。而人類因幼年期較長,久不諳事,父母對子女的關注總是久難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