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有效閱讀的哲理美文 16.
人的蛻變
歌德
少年期,閉門造車、叛逆性;
青年期,自大、目中無人;
中年期,老成持重;
到了老年,心浮氣躁、反複無常;
如果像這樣念你的碑文,
那絕對是人!
人類在生長過程中,必須經過各種不同的階段。而且,在每個階段中也都有獨到的優點與缺點。這些優點與缺點在那個時期裏,絕對是必然且正確的,但是到了下一個階段,則可能完全變了。以前的優點與缺點可能已煙消雲散,由其他的優點與缺點代替。如此持續不斷地重複著,終於,到達無法預測的最後變化。
人對不同年紀的生活有一定的應對之道。兒童是實在論者,因為兒童確信自己的存在就如同梨子與蘋果的存在一樣。青年由於內心熱情澎湃,方才第一次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擁有自己的意識。青年由此轉變成觀念論者,但是壯年人卻有足夠的理由成為懷疑論者,甚至也不得不懷疑自己為目標選定的手段是否正確。為了不讓錯誤的選擇造成終生的後悔,在行動之前及行動的同時,必須運用智慧考慮清楚。到最後,老年人經常成為神秘主義的告白者。他們知道大部分的事情並不是一脈可成,也許不合理的事情成功了,合理的事情反而失敗了。幸福與不幸是不可預期、差別極大的兩件事。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
事情的法則
托爾斯泰
各種現象的原因總合,不是人的智力所能理解的。但是人卻一心要尋找這些原因。人不深入了解為數眾多和複雜的各種條件(其中每個條件單獨地看來都好像是原因),隻抓住一個首先碰到的容易理解的近似條件,於是說:這就是原因。
在曆史事件中(這裏觀察的對象是人的行動),最原始的近似條件是神的意誌,然後是站在最顯著的曆史地位的人的意誌,也就是曆史中的英雄人物的意誌。但是,隻要一深入了解每個曆史事件的實質,也就是深入了解參加事件的全部人群的活動,就會相信,曆史人物的意誌不僅不支配人群的行動,而且他們的意誌經常處在被支配的地位。不管怎樣理解曆史事件的意義似乎都一樣。但是,一種人說,西方人向東方進軍,是因為拿破侖要這樣做;另一種人說,這件事的發生是因為它必然要發生。這兩種人說法的差別正如另外兩種人說法的差別一樣,一種人說,地球是不動的,行星都圍繞著地球轉;另一種人說,他們不知道是什麼東西支持著地球,但是他們知道地球和其他行星的運動是受一些法則支配的。一個曆史事件沒有也不可能有各種原因,除了隻有各種原因中的一種原因。但是存在著支配各種事件的各種法則,其中有些是未知的,有些是已經被我們摸索出來的。隻有當我們完全摒棄在某個人的意誌中尋找原因的時候,才可能發現這些法則,正如人們要摒棄那些有關地球的一切成見,才可能發現行星運動的法則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