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篇 盆景的藝術特點與製作 第一、盆景發展與藝術鑒賞(2)(1 / 1)

上 篇 盆景的藝術特點與製作 第一、盆景發展與藝術鑒賞(2)

2、盆景的起源與發展

盆景起源於中國,在世界藝術之林中,它是富有自然情趣的東方藝術精品之一,也是我國獨特的傳統園林藝術之一,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盆景的起源期

(1)新石器時期的草本盆栽:新石器時期出現的草本盆栽,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盆栽,是盆景的起源形式。

(2)漢代木本盆栽與缶景:漢代完成了草本盆栽向木本盆栽的轉化,又出現了缶景,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盆景形式,可謂是我國盆景形成的時期。

(3)北齊山水盆景的起源:在北齊兩座古墓中發現了彩色壁畫和畫像刻石,使人們直觀地去審視北齊時代怪石的神采,形神兼備,一目了然,這一重大的考古發現,揭開了賞石文化鑒賞新的篇章。

唐代盆景的成熟期

我國盆景發展到唐代,樹木盆景的製作技藝已十分成熟,山水盆景也基本成熟,並出現了樹石盆景的形式,因此,唐代是我國盆景發展的一個成熟和昌盛的階段。 (1)唐代樹木盆景的記載:唐代雖尚未出現“盆景”一詞,但樹木盆景製作技藝已十分成熟。如李賀《五粒小頌歌》詩,便表明盆景已具備了意境美,達到了使欣賞者情景交融、浮想聯翩的藝術境界。

(2)唐代樹石盆景的發現:1972年在陝西出土的唐代章懷太子李賢墓甬道壁畫上兩盆盆栽,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關於盆景的圖畫。

(3)唐代山水盆景的成熟:唐代閻立本繪製的《職貢圖》,畫中有以山水盆景為貢品進貢的形象,盆內山石玲瓏剔透、奇形怪狀,其造型非常符合“瘦、漏、透、皺”的賞石標準。唐代文獻中還有許多關於假山、山池、盆池、小灘、小潭、廳池、疊石、累土山等方麵的描述和記載。

宋代盆景的提高階段

宋代盆景是唐代盆景的繼續,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發展,主要是將宋代繪畫理論更多地應用於盆景之中,使盆景藝術有所提高。宋代,不論宮廷民間,以奇樹怪石為觀玩品已蔚然成風,並對盆景的題名之舉。賞石標準更為明確,對石品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山水盆景的製作技藝較唐代也有了顯著提高。

元代盆景的小型化

元代盆景實現了體量小型化的飛躍,這對盆景的大力普及和推廣起到了促進作用。當時有高僧韞上人極力提倡小型化,稱之為“些子景”。元代些子景與今人中型盆景差不多,但與微型盆景尚有差別。

明清盆景理論的升華

明清盆景技藝已趨成熟,盆景專著也紛紛問世,對盆景樹種、石品、製作、擺置、品評等在理論上作了較係統的論述。可以說在明清時期我國盆景在理論上得到了飛躍和升華。在盆景類別形式上,至清代,更加多樣,除山水盆景、旱盆景、水旱盆景外,還有帶瀑布的盆景及枯藝盆景。在蘇杭一帶,盆景得到了大普及。

近代盆景的衰退

清朝末年至中華民國時期,由於政局動蕩,導致盆景事業日趨衰敗,一蹶不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連溫飽都解決不了,更沒有力量發展盆景事業了,使得盆景藝術受到嚴重摧殘。

現代盆景的繁榮

自1949年到現在,我國盆景發展大致經曆了三個階段,即恢複發展階段、停滯階段和大發展階段。

(1)恢複發展階段:指1949~1965年期間。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對祖國這一寶貴文化遺產,采取了保護、發展和提高政策,在盆景界積極貫徹了雙百方針,盆景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得到創新,恢複發展很快。

(2)停滯階段:指1966~1976年期間。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盆景和其它傳統藝術一樣,被打成四舊,被誣蔑為封、資、修的黑貨,打入冷宮,遭到摧殘。人們的文化生活十分貧乏,盆景發展也處於停滯狀態。

(3)大發展階段:指改革開放以來。1977年後,盆景藝術也迎來了自己的春天,發展十分迅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之際,在北京北海公園舉辦了全國盆景藝術展覽,推動了全國盆景藝術的大發展與大繁榮。盆景出口外銷量逐年增加。從1979年我國首次參加國際盆景展覽並開始外銷後,銷量逐年增加。中國盆景古樸典雅,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出口形勢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