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配穴舉例:配中脘、氣海、足三裏治胃下垂。
刺灸法:向臍中或天樞方向斜刺2~3寸。可灸。
(19)三角灸
位置:以患者兩口角間長度為一邊,作一等邊三角形,將頂角置於患者臍心,底邊呈水平線,於兩底角處取穴。
局部解剖:在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動、靜脈支。有第十肋間神經。
功能:溫經理氣,舒肝止痛。
防治病症:疝氣奔豚,繞臍疼痛,婦人不孕。
防治配穴舉例:配曲泉、太衝防治疝氣腹痛。
刺灸法:灸。
(20)利尿穴
位置:臍下2.5寸,在恥骨聯合上緣與神闕穴連線的中點處。
局部解剖:腹白線上,深部為小瘍。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腹壁下動、靜脈分支。有第十二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功能:利尿通淋,通調下焦。
防治病症:癃閉,血尿,淋瀝,腹痛,泄瀉,痢疾,子宮下垂,胃下垂。
防治配穴舉例:配維胞治癃閉、淋瀝。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亦可用手指按壓。
(21)提托
位置:關元旁開4寸,於乳頭直下,平臍下3寸處。
局部解剖:在腹內、外斜肌及腹橫肌部。有旋髂淺動、靜脈。有髂腹下神經。
功能:托氣舉陷,調經止痛。
防治病症:子宮下垂,痛經,腹痛,腹脹。
防治配穴舉例:配百會、曲泉、三陰交治子宮脫垂。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22)子宮穴
位置:恥骨聯合上緣旁開3寸,再向上1寸處。
局部解剖:在腹內、外斜肌處。有腹壁淺動、靜脈。有髂腹下神經。
功能:理氣和血,調經止帶。
防治病症:子宮脫垂,月經不調,痛經,崩漏,不孕,疝氣,腰痛。
防治配穴舉例:配地機、三陰交治月經不調。配次醪治白帶。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23)下極腧
位置:於第三腰椎棘突下凹陷處。
局部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腰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有腰神經後支內側支。
功能:通經活絡。
防治病症:腰痛,腹痛,腹瀉,小便不利,遺尿,下肢酸痛。
防治配穴舉例:配腎腧、誌室、太溪治腰痛。
刺灸法:刺0.8寸,可灸。
(24)十七椎穴
位置:先取與髂脊相平的腰陽關穴(即第十六椎),再向下一個腰椎的凹陷處。
局部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腰動脈後支、棘向皮下靜脈叢。有腰神經後支內側支。
功能:壯腰健骨。
防治病症:腰骶痛,腿痛,轉胞,痛經,崩漏,遺尿。
防治配穴舉例:配腎腧、大腸腧、委中治腰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25)腰奇
位置:尾骨尖端直上2寸處。
局部解剖:當棘上韌帶處。有第二、三骶動、靜脈。有第二、三骶神經後支。
功能:鎮痙止痛。
防治病症:癲癇,頭痛,失眠,便秘。
防治配穴舉例:配印堂、鳩尾、合穀、太衝治癲癇。
刺灸法:向上平刺1~1.5寸。可灸。
(26)胃管下腧
位置:於第八、九胸椎棘突之間,旁開1.5寸處。
局部解剖:在斜方肌下緣,有背闊肌,最長肌。有第八肋間動、靜脈背側支的內側支。有第八胸神經後支內側支,深層為第八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功能:舒肝理氣,和胃正痛。
防治病症:胃痛,胰腺炎,胸脅痛,消渴,咳嗽,咽幹。
防治配穴舉例:配脾腧、胃腧,治胃痛、胰腺炎。
刺灸法:斜刺0.3~0.5寸。可灸。
(27)痞根
位置:在第一腰椎棘突下緣中點外開3.5寸處。或於肓門穴外側0.5寸處取穴。
局部解剖:在背闊肌、髂肋肌處。有第一腰動、靜脈背側支。有第十二胸神經後支外側支,深層為第一腰神經後支。
功能:理氣活血,舒肝健脾。
防治病症:痞塊,肝脾腫大,疝痛,腰痛,翻胃。
防治配穴舉例:配委中、腎腧治腰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