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經絡養生的方法5(1 / 3)

三、經絡養生的方法5

(28)腰眼

位置:在第四腰椎棘突下麵旁開3.5~4寸之凹陷

局部解剖:在背闊肌、髂肋肌處。有第二腰動、靜脈背側支。有第十二胸神經後支外側支,第一腰神經外側支。

功能:通經活絡,壯腰止痛。

防治病症:腰痛,尿頻,消渴,虛勞,贏瘦,婦科疾患。

防治配穴舉例:配命門、委中、腰陽關治腰痛。

(29)華佗挾脊

位置:在脊椎棘突間兩側,背正中線外側0.5寸處。自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每側17穴,左右共34穴。

局部解剖:在橫突間的韌帶和肌肉中。因穴位位置不同,涉及的肌肉也不同。一般分為三層,淺層為斜方肌、背闊肌和菱形肌;中層有上、下鋸肌;深層有骶棘肌和橫突棘突間的短肌。每穴都有相應椎骨下方發出的脊神經後支及其伴行的動脈和靜脈叢分布。

功能:調理髒腑,通經活絡。

防治病症:適用範圍較廣。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療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療胃腸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療腰、腹及下肢疾病。

刺灸法: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針叩刺。可灸。

(30)十宣

位置:於十指尖端距指甲遊離緣0.1寸處。

局部解剖:有指掌側固有動、靜脈網,有指掌側固有神經和豐富的痛覺感受器。

功能:醒神開竅,清熱利咽。

防治病症:昏迷,暈厥,中暑,熱病,小兒驚厥,咽喉腫痛,指端麻木。

防治配穴舉例:配大椎、曲池、合穀治高熱昏迷。

刺灸法: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31)八邪

位置:微握拳,於手背第1~5指間的縫紋端處取穴。左右共八穴。

局部解剖:當骨間肌處。有手背靜脈網、掌背動脈。有尺、橈神經的手背支。

功能:清熱解毒,通經止痛。

防治病症:手背腫痛,手指麻木,頭項強痛,咽痛,齒痛,目痛,煩熱,毒蛇咬傷。

防治配穴舉例:配外關治手指麻木,手背腫痛。

刺灸法:向上斜刺0.5~0.8寸,或點刺出血。可灸。

(32)落枕

位置:手背第二、三掌骨間,指掌關節後約0.5寸凹陷處。

局部解剖:有骨間背側肌。有掌背動脈,手背靜脈網。有橈神經分支。

功能:祛風活絡。

防治病症:手背紅腫,手指麻木,落枕,五指不能屈伸,小兒消化不良,臍風以及頸椎綜合證。

防治配穴舉例:配後溪治落枕。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

(33)四縫

位置:於食、中、無名、小指掌麵近側指骨關節橫紋中點處取穴。

局部解剖:入皮後有指纖維鞘、指滑液鞘、屈指深肌腱,深部為指關節腔。有指掌側固有動、靜脈分支。有指掌側固有神經。

功能:健脾消積,除疳和胃。

防治病症:小兒疳積,百日咳,腸蟲症,小兒腹泄,咳嗽氣喘。

防治配穴舉例:配足三裏,沾小兒疳積。

刺灸法:點刺0.1~0.2寸,擠出少量黃白色透明樣粘液或出血。

(34)肩前

位置:正坐垂臂,於腋前皺襞盡端與肩髃穴連線的中點取穴。

局部解剖:在三角肌中。有胸肩峰動、靜脈。有鎖骨上神經後支,深部為腋神經。

功能:通經活絡,祛風止痛。

防治病症:肩痛不舉,上肢癱瘓,肩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

防治配穴舉例:配肩顒、臑腧、後溪治肩周炎。

刺灸法:直刺O.5~1寸。可灸。

(35)百蟲窩

位置:正坐屈膝或仰臥,於髕骨內上角上3寸處取穴。

局部解剖:在股內側肌中。有股動、靜脈。有股神經前皮支,深層有股神經肌支。

功能:祛風止癢,化濕殺蟲。

防治病症:皮膚瘙癢,風疹塊,下部生瘡,蛔蟲病。

防治配穴舉例:配曲池、三陰交治風濕癢疹。配天柱、足三裏治蟲積。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36)鶴頂

位置:在髕骨上緣中點上方之凹陷處。

局部解剖:在髕骨上緣股四頭肌腱中。有膝關節動脈網。有股神經前皮支及肌支。

功能:祛風通絡,健膝止痛。

防治病症:膝關節酸痛,鶴膝風,腳氣,腿痛,腿足無力。

防治配穴舉例:配足三裏、陰陵泉、陽陵泉治膝腿疼痛無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37)膝眼

位置:於膝關節伸側麵,髕韌帶兩側之凹陷中取之,左右共四穴。

局部解剖:在髕韌帶兩側。有膝關節動、靜脈網。有隱神經分支、股外側皮神經分支,深層有脛腓總神經分支。

功能:祛風通絡,健膝止痛。

防治病症:膝關節酸痛,鶴膝風,腳氣,腿痛。

刺灸法:向膝中斜刺0.5~1寸,或透刺雙側膝腿穴。

(38)膽囊穴

位置:在陽陵泉直下1寸左右,壓痛最明顯處取穴。

局部解剖:在腓骨長肌與趾長伸肌處。有脛前動、靜脈分支。有腓腸外側皮神經、腓淺神經。

功能:清熱化濕,利膽舒肺。

防治病症:急、慢性膽囊炎,膽石症,膽道蛔蟲症,膽絞痛,脅痛,下肢痿痹。

防治配穴舉例:配日月、期門治療膽係感染與膽石症。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39)闌尾穴

位置:於足三裏與上巨虛兩穴之間壓痛最明顯處取穴。一般在足三裏下1.5~2寸處。

局部解剖:在脛骨前肌、趾長伸肌中。有脛前動、靜脈。有腓腸外側皮神經與腓深神經。

功能:清利腸府,清炎止痛。

防治病症:急、慢性闌尾炎,胃脘痙痛,消化不良,下肢萎痹。

防治配穴舉例:配天樞、氣海治急、慢性闌尾炎。

刺灸法:直刺1.5~2寸,可灸。

(40)八風

位置:足背五趾各趾間的縫紋端取穴。

局部解剖:在趾骨小頭間前蹠骨間肌中。有趾背動、靜脈。布有腓線、深神經。

功能:清熱止痛,通經活絡。

防治病症:末梢神經炎,足背痛、足跗腫痛,腳弱無力,頭痛,牙痛,瘧疾,毒蛇咬傷,足背青紫,月經不調。

刺灸法:斜刺0.5~0.8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

4.怎樣選穴

運用針灸來保健養生,防病治病,是通過選用不同的穴位進行的。選用穴位是根據個人養生的具體情況和病情的需要,在辨證立法的基礎上,選擇適當的穴位和刺灸方法,加以配伍組合而成。

針灸選穴配穴,是以經濟學說為指導,根據病症,以循經取穴為主,大體可分為近部取穴,遠部取穴和隨症取穴。

(1)近部取穴

近部取穴是根據每一腧穴都能治療所在部位的局部和鄰近部位的病症這一普遍規律提出的。多用於治療體表部位明顯和較局限的症狀。如鼻病取迎香,口喁取頰車、地倉、胃痛取中脘、梁門等。《靈樞·厥病》說:“頭痛……有所擊墮,惡血在於內,若肉傷,痛未己,可則製,不可遠取也”,“耳鳴,取耳前動脈”,都是指近部取穴而言,在臨床中,這種取穴法應用較為廣泛。

(2)遠部取穴

《靈樞·終始》說:“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胭。”這說的是遠部取穴。如臨床中咳嗽,咳血,取尺澤、魚際。腰痛取委中、昆侖。口齒痛取合穀等。在運用時,可以取所病髒腑本經腧穴,也可以取相表裏經脈的腧穴或其他有關經脈中的腧穴。如胃病取本經足三裏,或取與胃相表裏的脾經公孫穴,與胃有關經脈的腧穴,如肝經的太衝,心包經的內關等。總之,遠部取穴是根據陰陽髒腑經絡學說等中醫基本理論和腧穴的主治功能提出的。是在病痛較遠的部位取穴的一種治療方法。

(3)隨證取穴

隨證取穴又稱對證取穴,或辨證取穴。是根據中醫理論和腧穴功能主治而提出的。因為近部或遠部取穴,都是以病痛部位為依據提出的。但對於一些全身性症候如發熱、自汗、盜汗、虛脫、失眠、多夢等並不能完全包括,所以就須用隨證取穴法,取與病證有密切關係的穴位進行治療。《難經·四十五難》說:“腑會太倉,髒會季肋,筋會陽陵,髓會絕骨,血會膈腧,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膻中。”這些穴位都與某些病證有密切關係,可以隨證選用。如氣病的胸悶,氣促等取膻中,血虛或慢性出血疾患取膈腧,筋病時取陽陵泉等。再如外感發熱取大椎、合穀、曲池等清熱解表,昏迷取人中、素髎。內關等醒神開竅。這都屬於隨證取穴。

以上三種取穴方法,在養生保健,防病治病中既可單獨應用,又可相互配合。《靈樞·四時氣》記載:“腹中長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裏。”就是既有近部取穴(肓之原或氣海穴),又有遠部取穴和隨證取穴(巨虛上廉與三裏)的範例。

(五)推拿養生

推拿,亦稱按摩,不用藥物和醫療器械,全憑雙手根據不同的病情以及養生保健的目的運用各種手法,在人體體表進行治療。由於在防病治病,健身益壽方麵效果顯著,而又簡單易行,平穩可靠,所以幾千年來受到祖國醫家和養生家的廣泛重視。

1.推拿按摩養生史

推拿按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古代先民在勞動中遇到損傷發生疼痛,經撫摩後疼痛自覺減輕或消失,從而認識到撫摩的作用。又經過曆代醫眾不斷地積累、改進、推廣,終於形成一整套祛病強身的有效方法。

除了養生巨著《黃帝內經》載有按摩保健內容外,《禮曼記》、《莊子》、《管子》、《孟子》、《史記》等均有關於推拿按摩的記載。如《莊子·刻意》說:“吹啕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此處說的“吐”、“納”,即氣功;“道引”通導引,即自我按摩。《漢書·藝文誌》記有《黃帝岐伯按摩》十卷(已佚),當是曆史上第一部按摩專書。在《黃帝內經》中,有不少篇幅論及推拿按摩,並以此作為治療疾病,養生保健的重要手段。《素問·調經論》說:“神不足者,視其虛絡,按而致之”。“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乃得複”。《素問·異法方宜論》提到:“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其民雜而不勞,故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由此可見,在秦漢以前,推拿按摩已普遍應用,並成為醫療和養生保健的重要手段。漢代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提到“……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

晉代葛洪在所著《搶撲子·內篇·遐覽》中提到有《按摩導引經十卷》(已佚)。在隋唐時期,推拿按摩有進一步的發展,隋代已設立按摩專科。《隋書·百官誌》有按摩博士二人的記載。《新唐書·百官誌》亦載:“按摩博士二人,按摩師四人,並從九品下,掌教導引之法以除疾……”。而隋代巢元方所著《諸病源候論》證,除了對各科67大類病的病因病機與證候都做了闡述之外,還在每卷之末,附有導引按摩之法。如《諸病源候論·白發候》認為白發與腎氣弱有關、氣血虛則腎氣弱,腎氣弱則骨髓枯,故發變白。其導引方法是“解發向南坐,握固不息,通舉左右手導引,手掩兩耳,治頭風,令發不白。以手複持頭五通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