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法屬於強刺激手法之一,適用於四肢、肩、頸、腋下及四肢各部分,有瀉熱開竅,祛風散寒,活血止痛之功。常用於防治項強、關節筋骨酸痛、頭痛、牙痛、小腿轉筋等症。
(5)揉法
用手掌大魚際、掌根部分,手指羅紋麵或指端部分。吸定於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輕柔緩和的回旋揉動,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稱為揉法。《厘正按摩要術》稱其“是從摩法生出者”,可見與摩法關係密切。揉法可分為指揉法、魚際揉法、掌揉法等。
①指揉法:用拇指、中指或食指、中指、無名指指麵或指端輕按在某一穴位或部位上,作輕柔的小幅度環旋揉動,稱為指揉法。
②魚際揉法:用手掌的大魚際部分吸附於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輕輕的環旋揉動,稱為魚際揉法。
③掌揉法:用掌根部著力,手腕放鬆,以腕關節連同前臂作小幅度的回旋活動,稱為掌揉法。
運用揉法,須手腕放鬆,以肘為支點,前臂作主動擺動,帶動腕部和掌指作輕柔緩和的擺動,使用的壓力要輕柔,動作要協調而有節律,並要根據防治不同症狀的需要,注意控製輕重緩急,幅度大小。
揉法輕柔和緩,刺激量小,可適用於全身各個部位,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寬胸理氣,運脾消滯之功。在養生保健中是常用之法。
(6)■法
施術者以手背靠近小指側部分或小指、無名指、中指的掌指關節部分,用一定的壓力附著於一定部位上,通過腕關節屈伸旋動的連續活動,使產生的力持續作用於治療部位上。
運用掖法,肩臂不要過分緊張,肘關節微屈約120度,手腕放鬆,用小魚際掌背側至中指本節部著力,腕部作屈伸外旋的連續往返活動,使手背作攘動狀。攘動時小魚際部分要緊貼體表,不可跳動使手背拖來拖去摩擦,用力要均勻,動作協調而有節奏,每分鍾120次左右。
本法所刺激的麵積較其他手法為大,力深透,適用於腰、背、臀、四肢、頸部等肌肉較豐厚處。能夠祛風散寒,疏通經絡,活血止痛,滑利關節等,並能緩解肌肉、韌帶的痙攣,增強肌肉、韌帶的活力,有促進血液循環,消除肌肉疲勞的作用。
(7)擦法
擦法是用於掌麵。大魚際或小魚際部分,著力於一定部位,稍用力下壓並作上下或左右直線往返摩擦,稱為擦法。擦法可分為掌擦法、魚際擦法等。
①掌擦法:手掌伸直,用掌麵緊貼皮膚,作前後或左右方向的連續直線往返摩擦。此法接觸麵積大,產生溫度較低,適於肩背、胸腹等麵積較大而又較平坦的部位。對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疼痛及消化不良等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也常用於體虛乏力及治療呼吸係統疾病。
②大魚際擦法:用拇指大魚際及掌根部緊貼皮膚,作直線往返摩擦。由於此法接觸麵較小,溫熱度中等,故有溫經活血、消瘀止痛的功能,多適用於四肢及胸腹腰背。可以治療四肢筋傷及外傷紅腫疼痛及關節活動不利等。
③小魚際擦法:手掌伸直,用尺側掌內小魚際著於患者皮膚,作直線來回摩擦。因此法接觸麵積最小,溫熱度較高,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活血、溫腎壯陽等功能。適用於肩背腰臀及下肢部位。可以治療風濕痹病、筋脈拘急、肢體麻木等症。
使用擦法時應直線往返,不可歪斜,動作要穩,連續而均勻,每分鍾100~200次。為了保護皮膚,防止擦傷,需在施術部位使用少許潤滑油,如冬青油、凡士林等。使用擦法時,術者要保持自然呼吸,切忌屏氣。使用擦法後的部位,一般不要再施閣其他手法,以免損傷皮膚,故擦法多放在最後是用。使用擦法後也可以配合熱敷,以提高療效。
(8)點法
點法是用拇指端,中指、食指、拇指指關關節,或屈肘以突起之鷹嘴部分點壓某一部位或腧穴的一種手法。點法可分幾種。如用拇指端點壓稱拇指點法。用拇指或中指、食指近側指間關節點壓則稱屈指點法。如屈肘以突起之鷹嘴部分點壓,稱為屆肘點法。
點法是刺激性最強的手法之一,有散寒祛風、消瘀止痛、通經活絡、調整髒腑功能等作用。多用於腰、背、臀及四肢等部位。常用於治療脘腹疼痛、腰腿痹病等。在操作時應由輕到重,須根據病情需要及患者忍受程度謹慎行事。
(9)撫法
用手掌或指腹輕放於體表部位,作徐緩而輕柔的直線來回或環旋的撫摩,稱之為撫法。
撫法實屬摩法的範圍,古人有輕摩為撫之說。在操作耐動作要平穩而輕柔。由於刺激力最小,所以可應用於體表各部位。有鎮痙消腫,活血止痛之功。
(10)抹法
用單手或兩手拇指羅紋麵緊貼皮膚,作上下左右的抹動,稱為抹法。
使用抹法用力要均勻而持續,要緩緩移動,做到輕而不浮,重而不滯,動作緩和,防止皮膚擦損。
抹法適用於頭部、頸部及掌指等部位,有開竅鎮靜、平肝降火、清醒頭目、活血止痛的功用。常用於失眠、頭暈、頭痛的防治。抹額,抹顳,配合按揉腦後是常用安神保健手法之一。
(11)撚法
撚法是用拇、食指羅紋麵上下對稱銜取某一部位,作左右撚動,狀如撚線。
使用撚法時,手指必須著實,撚動要靈活迅速,用力不可呆滯。撚法適用於四肢末梢及各小關節以及小兒口腔周圍,有疏通關節,行氣活血,消腫止痛之動,可用於四肢末梢麻木,指、趾間關節的酸痛麻木、腫脹或屈伸不利等,亦可用於小兒驚厥。
(12)搓法
搓法是用雙手的掌麵或掌側挾住一定部位,相對用力作快速搓動,狀如搓繩,並同時作上下往返移動,稱為搓法。
使用搓法時,用力要對稱柔軟均勻,不得間歇,搓動要快,移動要慢。本法適用於四肢、腰背、兩脅等部位。有疏肝解鬱,調和氣血,恢複疲勞,放鬆肌肉等功能。也是推拿按摩的結束手法之一。
(13)運法
運法是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體表部位或腧穴上做由此往彼的弧形或環形的推動,稱為運法。
使用運法時,手指要在體表旋繞摩擦推動,不帶動深層肌肉組織,頻率為每分鍾80~120次。本法適用於體表各部位,是小兒推拿的常用手法之一,具有寬胸理氣、消脹除滿等作用。可用於治療小兒咳嗽、積滯等症。
(14)抖法
用雙手握住患者上肢或下肢遠端,微用力做連續小幅度波浪式的顫動,稱為抖法。一般又可分為上肢抖法和下肢抖法。
①上肢抖法:患者正坐,兩肩放鬆,醫者站於一側握住患者的手腕部,做上下小幅度的顫動。
②下肢抖法:病人仰臥,下肢放鬆,醫者站於其足側,雙手握住病人的踝部,做上下小幅度的抖動。
應用抖法時,抖動的幅度要小,頻率要快,約每分鍾200次。
抖法可用於四肢,以上肢抖法較為常用。抖法有滑利關節、產生熱感、上薰經絡、疏鬆肌肉脈絡、消除疲勞等功效。也常與搓法配合使用,作為結束手法。
(15)拍法
用手指或手掌由輕到重拍打身體的一種手法。可用單手,也可用雙手或兩手交替進行。一般分為指拍法、指背拍法、掌拍法。
①指拍法:各手指張開,指間和掌指關節微屈曲,然後用指麵拍打在體表所治部位。此法多用於背部和胸部。
②掌拍法:掌心空虛,各指並攏,使掌中留一空間拍打施術的體表部位。此法多用於腰背部、臀部。
使用拍法,應注意手指自然並攏,掌指關節微屈,要由輕而重平穩而有節奏地拍打。本法具有行氣通絡,滑利關節,疏鬆肌肉的作用。用於治療風濕痹痛,局部感覺遲鈍或肌肉痙攣等症。
(16)擊法
擊法:又稱為打法,是用拳背、掌根、掌側小魚際,指尖或桑枝棒叩擊體表部位。分為拳擊法、掌擊法、小魚際擊法、指尖擊法、棒擊法等。
①拳擊法:手握空拳,以拳背擊打一定部位或腧穴。多用於腰背部及大椎穴等。可以治療頸椎病及肢體腫脹麻木。
②掌擊法:手指自然鬆開微屈,腕伸直,以掌根部著力擊打一定部位。常用於頭頂、腰臀及四肢。可治療坐骨神經痛,腰臀部軟組織勞損及下肢酸麻等病症。
③小魚際擊法:手指自然伸直,腕略背屈,用單手或雙手小魚際擊打體表。常用於腰背及四肢。
④指尖擊法:用指端輕輕擊打體表部位,如雨點下落,此法常用於頭部,麵部及胸腹部等。
⑤棒擊法:用特製的桑枝棒(將桑枝紮緊,外麵包布,用線縫好)擊打一定部位。此法力量大,多用於腰背四肢及胸部兩側,頭部亦可應用,最適用於麻痹不仁、淺表感覺遲鈍等症。
使用擊法時,用力要快速而短暫,垂直叩打體表,而不能有拖、抽動作。擊打速度要均勻。桑枝棒擊法用力要由輕到重,適可而止。擊打時棒的方向要與肌肉平行,棒的接觸麵要大(用全棒),不要用棒尖或棒根部,一個部位連續擊打3~5下即可。
(17)掐法
拇指和食指,上下對稱地銜取某一部位,用力內收,或用拇指指甲,掐取所需部位或穴位,稱為掐法。掐法適用於四肢、頭麵、人中等部位。有舒筋活血、開竅醒神等作用。掐人中,是一種簡便的醒神方法。
(18)提捏法
是由提法和捏法組合而成。提、有提起、提伸及牽引之意,提捏即用拇、食指或拇、食、中指提捏起體表某一部位。
提捏法使用於背部脊柱(大椎至長強)稱為捏脊,又因其多適用於治療小兒積滯之類的疾患,所以又叫捏積。捏脊操作方法有兩種:
第一種,患者俯臥,術者立於患者左側,用拇指橈側頂住皮膚,食、中指前按,三指同時用力提拿皮膚,隨捏隨提,雙手交替撚動向前推進,自尾椎至大椎穴。
第二種,姿式同上,將兩手食指屈曲,以食指中節的背麵緊貼脊柱兩側皮膚,拇指前按,與食指中節相對分別捏起皮膚,隨捏隨提,雙手交替撚動並向前推進。
捏脊時,捏起的皮膚的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適當,而且不可擰轉,捏脊一般捏3~5遍。每捏三下再將背脊皮提一下,稱為三捏一提。
捏脊療法簡單易行,療效良好。背部正中是督脈所在部位,而督脈總督一身之陽氣,又絡陰氣,故捏拿脊部能夠達到調理陰陽的作用。而且脊柱兩側為太陽膀胱經的循行部位,其中的肺腧、心腧、肝腧、脾腧、胃腧、腎腧等髒腑的腧穴,因與所屬髒腑的部位相近,是髒腑之氣出入之所,故能夠防治本髒腑的疾患,也能治療與髒腑有關的疾患,所以捏脊療法是小兒保健的主要手法之一。
捏脊法除了能促進小兒生長發育,增強抗病能力、防治小兒疳積、腹瀉、消化不良、厭食外,對成人消化道疾患、神經衰弱、失眠、女子月經不調、痛經等各種慢性病均有康複作用。
(19)捏擠法
這是由捏法和擠法組合而成。操作手法是用雙手拇、食、中三指或拇、食兩指提捏起某一部位,然後對稱用力向當中擠壓。
捏擠法可消散筋結,發汗解表。用於防治腱鞘囊腫、頭痛、感冒及神經衰弱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