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經絡養生的方法6(2 / 3)

總之,隻要定時、定點、定地認真地堅持鍛煉,在平時坐、臥、站、行等活動中,都注意自覺地進行氣功鍛煉,持之以恒。就會逐步掌握其規律性,做到學有所成。

4.練功身形要求與常用意守穴位

練功時對各部身形的要求是調身的基本內容。正確的姿勢可以促進氣血的流通,錯誤的姿勢(包括動作),則阻滯氣脈的暢通。現對練功中各部身形要求及其作用簡述如下。

(1)對頭的要求

①要求:頂頭懸,亦稱“頭如懸罄”,意思是說頭要中正,虛淩向上,好似一根繩子連於百會(兩耳尖連線中點後1厘米處,相當於一般人的發旋處。這與一般針灸穴位不同),把人懸於空中。

②作法:一般作法是頭向上頂,豎項,但那樣做頸項易僵。最好這樣作,頭放正,喉頭回收,下頦內含,意念從喉頭向上找百會,落腮,這樣,頸項自然後凸,頂呈虛淩之狀。

③作用:頭為至高清虛之地,腦在其中,《靈樞·海論篇》曰:“腦為髓之海,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暈,目無所見,懈怠安臥”。因此說,頭正,頂虛懸,不僅是周身中正之關鍵,而且可誘導氣機上升以養腦營神,使“神”主宰全身活動之機能增強,精神抖擻。若頭傾失懸則精神萎靡,身體難以達到平衡的要求。當出現前俯、後仰、左右傾斜時,應於頭頂求之。

(2)對眼睛的要求

①要求:目似垂簾,含光默默,實際上是眼瞼下垂,僅留一線光線,眼球在內平視,目光內收。

②作法:兩眼平視前方,眼瞼慢慢地、輕輕地勻速閉合,動作從外眥始,目光隨眼瞼閉合而內收,與意念合而為一,稱之為“神光”。守上丹田者,將神光寄於上,古稱“麵南觀北鬥”;守下丹田者,將神光寄於下,古稱“神光下照元海”。目視(包括閉目觀看),守上則眼珠上翻以視頂門,守下則眼珠下轉以視元海。守上、守下須因人、因病而異。否則有出偏之可能。神光之守,是光隨神動,神氣相隨,所動之氣連及先天,故守上、守下皆無害。

⑧作用:“目為心之先鋒”,“其機在目”,故閉目垂簾,是寧神內守的重要手段。另外,目又是陰脈、陽脈二脈交會之所,故練功家均重視目之調攝。

(3)對舌的要求

①要求:舌抵上齶,亦稱拄舌,舊稱“搭橋”。

②作法:初練功者應唇齒輕輕閉攏,齒似合非合,兩側臼齒如咬物,舌尖自然抵於上門齒內與齒齦相交處。稍用意念即可,切勿用力,否則舌即僵硬而產生副作用。稍有基礎後,即可舌抵於軟硬齶交界處。

⑧作用:任脈起於會陰,沿腹中線上行,止於唇下之“承漿”;督脈起於會陰,沿脊上行至顛轉向前,經眉中、鼻端,止於上唇裏之齦交。舌抵上齶,可收到交通任督二脈之功。於是沿督脈上升之氣,化為津液向下降於口,氣通時似有水從唇流出(實際不會流出),此時切勿張口,而應寧神靜待,使之順行而下。

(4)對頸項的要求

要求做到“豎項”。在(1)中已述及請見前文。

(5)對胸背的要求

①要求:含胸拔背,含胸不是扣肩,是胸前部稍微內含。拔背是背部脊骨自然豎直。

②作法:含胸,先呼氣,使胸前部——胸骨柄(頸前中凹陷下之骨)與兩乳頭之間的三角地帶,稍微內含。注意,不是兩肩向前內扣,更不是將胸部合攏,而是將胸部放鬆。因此,含胸必須和開胸相結合。開胸是胸部向兩側外開。作法是肩頭(肩鎖關節處)向外張開,於是與含胸相輔相成,收到胸部放鬆之效。拔背的作法是大椎穴(頸後部高骨——第七頸椎)向上領,直通百會,使脊骨伸直。為了避免背部後突與抬肩之弊,故需落膀,即兩肩胛骨自然放鬆下沉。拔背與落膀相結合,則使背膀靈活。古謂:“兩膀相掮如兩扇”,說的是上肢動作時,對兩膀的要求,這一動作的關竅在於落膀。

③作用:心肺並居胸中,心主神明又主一身血脈之運行,肺主一身之氣,又有“朝百脈”之功能。含胸與開胸相結合,可使胸腔開擴,心肺安於胸中,則氣血流通暢快。而且胸背放鬆,利於任督二脈的通達。大椎穴古稱“上天梯”,謂其氣難上行,拔背可助其行。胸部是六陰經交會之所,胸背放鬆,可使連於五髒(實際上還有心包)的六條陰經保持交接通暢,從而保證五髒機能之正常。

(6)對肩的要求

①要求:鬆肩,空腋。

②作法:把肩關節、肩鎖關節(肩骨外端與肩胛骨喙突連接處)放鬆而自然下垂。同時把腋窩部虛撐,使腋窩空虛,似乎夾著一個“氣餅子”,臂與腋下相距2~3厘米。作好空腋的關鍵是肩頤穴(肩頭部的凹陷處),肩醪穴(肩顒穴外部凹陷處)放鬆,輕輕向上外提,於是鬆肩與空腋形成自然的統一。否則隻講鬆肩,一味放鬆下垂,則呈現“溜肩膀”,不僅影響體形的外觀美,而且對氣機流通及上肢的輕靈也有一定影響。

③作用:請見下文。

(7)對肘的要求

①要求:肘墜(垂)而懸。

②作法:兩肘放鬆,肘尖有下垂之意,關竅在天井穴(肘後大骨正中)與小海穴(肘後麻筋處)。但肘部不得用力下垂,否則肩肘必重滯,在垂肘之同時要懸肘,即肘部虛懸之意,關竅在曲池穴(肘部橫紋頭)與肘髎穴。古人說“肘中竅”,就是說這些關竅都要開張。為此須保持上肢一定的彎曲度,勿伸得太直。

(8)對腕、掌、指的要求

①要求:腕要坐,掌要含,指要舒。

②作法:坐腕的關鍵是神門穴(腕橫紋小指端)注以向下之意,腕自然呈向下坐之勢。含掌是將掌心內含,好似持一氣球,倘一張手,則氣球掉下。如此用意,則含掌自然合度。舒指是五指自然舒開,四個指頭間留有一定空隙。大指與小指用意念在掌外會合。

③作用:上肢有六條經脈,即手三陰經,手三陽經(手太陰肺經、手廁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作好鬆肩、空腋、垂肘、懸肘、坐腕,則六經和暢,氣機流通,上肢動作即有輕飄之勢,氣感可直達於指。手在人生中(包括練功)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陰符經》中說:“宇宙存乎手”,說的是練功的人可以通過手把握宇宙萬事萬物的變化。這是因為在人類發展史上,手與腦的發展互相促進,形成了重要的聯係。現代科學也證明意識活動對手的生物電影響最顯著。因此,在練功中,保證手的機能是很重要的。而作好肩、肘、腕的姿勢,則為實現手的妙用奠定了基礎。

(9)對腰的要求

①要求:鬆腰、腰椎及其韌帶。腰兩側肌肉等都要放鬆,逐步改變腰部的自然彎曲狀態,達到站立時腰部伸直乃至後突,坐時腰部伸直乃至前塌。伸直時不要硬挺,而是上下牽拉,好似各脊椎骨輕輕重疊在一起。

②作法:腰最不易放鬆,需要專練鬆腰法,一般未事專練者,可先將腰自然伸直,而後微聳兩肩,輕輕下放即可,同時意念中要有放鬆腰的意識。

③作用:腰為腎之府,腎中藏有元陰、元陽化生元氣,注於氣海以滋養全身。又因為腰為支撐人體的重要支柱,所以練功家特別重視。鬆腰可使腰部靈活,不僅要能轉平圈,而且要能轉“立圈”與“混旋圈”。這可增強腎的功能,使人元氣充足。腰部放鬆,也使氣血流通,從而保證主宰一身活動的職能。古人說:“力發於足,主宰於腰,形於四肢”,又說:“力由脊發”。腰部放鬆,才能達此境界。

(10)對胯的要求

①要求:鬆胯有兩層含義,其一是髖關節放鬆,其二是骶髂關節放鬆(古稱泛臀)。

②作法:鬆胯另有專練方法。這裏隻作簡單介紹:臀部微微下蹲,呈似坐非坐象,軀幹與腿保持一定的角度。大腿根部保持空虛之三角。臀部向外泛張,但不能向後和上翹。

③作用:髖關節放鬆則下肢運動自如。骶髂關節在常人是不能活動的假關節,惟婦女懷孕多月後,此關節才能鬆張。練功者通過泛臀與貯運丹田氣,也可衝開這一關節。此關節衝開後,丹田域界擴充,元氣之蓄積也可加大,為全身關節的通關奠定基礎。

(11)對腹的要求

①要求:小腹回收,胸腹呈一直線。

②作法:收腹不是使腹肌緊張,應該從髂前上棘(胯骨前麵的小突起)外向背部陽關穴(骶骨上)回縮,腰部直撐。初練時腰部有酸感。這樣便可做到收腹而腹肌不緊張,否則,氣不易下沉而呈現氣憋狀態。

③作用:收腹可幫助丹田元氣內斂,加強內壓,促進向周身運行。練功重視“實其腹”。欲“實其腹”固然要通過全身鍛煉使精氣充足於腹,而收腹也是其中重要一環。

(12)對尾閶的要求

①要求:尾閭下垂。

②作法:繼鬆胯臀部下蹲後,意念中尾閭部似連著一根棍子,拄在地下,如此久久行之,尾閭則可下垂(亦有專練法)。

③作用:尾閭部是督脈的起始部,垂尾閭可運動督脈而促其氣上升。鬆尾閭可鬆動腰腧穴(骶骨與尾骨相連處)。這也是鬆腰之關鍵。

(13)對襠的要求

①要求:吊襠,調襠,圓襠,男子陰囊不要接觸到大腿內側皮膚。

②作法:古稱“束腰下氣把襠撐”,即把襠撐圓。這包括三個動作。

第一,吊襠。使會陰部上提。完成這一動作有三部分內容:一是肛門(亦稱後陰、穀道)外括約肌輕輕收縮,使肛門微微上提,如忍大便狀。二是前陰(尿道部)肌肉輕輕收縮,如忍小便,呈似尿非尿狀。三是會陰部(舊稱海底)肌肉微微收縮,連及兩大腿內側。

第二,調襠。把襠調圓。此動作與鬆胯、泛臀、垂尾閭相結合,以會陰收縮為中心,形成四周圓活而開闊的襠。

第三,扣膝。膝內扣是做好圓襠的又一條件(作法見後文)。

③作用:會陰部是任脈、督脈、衝脈的起始點。襠調好,可使會陰不受壓迫(其他部位隻有放鬆,才可使氣機暢通,而會陰部隻有保持一定的緊張度,才能保證其不受壓迫),從而保證任督氣機的流通。吊襠不僅防止前後二陰漏氣,積蓄陰精,若能結合呼吸鍛煉,又是練精化氣的關鍵。古人要求“天門常開,地戶常閉”,即指此而言。

(14)對膝的要求

①要求:鬆膝內扣。

②作法:膝臏微微下蹲,輕輕內扣,稍向前屈,膝不能超過腳尖,放鬆下沉。但臏骨、膝蓋骨要有微微上提之意念。否則一味下沉,則有重滯之嫌。

③作用:扣膝與股骨頭外翻乃至泛臀結合,上肢的內勁則從外向內呈螺旋型下降至足。另外,扣膝又是圓襠的輔助動作,提臏則是保持下肢輕靈的要素。

(15)對足的要求

①要求:兩足平鋪地麵,把全身重量均勻地放在兩腳,勿偏於一處。

②作法:首先調整全身,使之中正,而後腳的大拇趾輕輕用意收縮,引氣下行,周身重量沿兩肩、體側、大腿外側而降至足心。配合提膝,重力從踵傳至足掌乃至五趾。此非一日可成,需配合腰、胯、膝的放鬆,兩足方能逐步達到平鋪。

③作用:兩足平鋪達到“力合五趾與湧泉”,是周身放鬆的重要標誌之一,隻有這時,氣才能真正下通於足與地氣相接,周身氣才能貫通。古人謂“力發於足”、“至人呼吸在踵”,正指此言。

以上隻是簡單地敘述了練功當中各部身形的動作要領及其作用。至於其內部細微的變化,隻有在鍛煉中自己去體會。

這些身形要求,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做得合度,需經過反複鍛煉方可達到要求。但要提醒大家的是糾正姿勢不可在正式練功時去體會,應在非正式練功時對逐個姿勢仔細品察,否則就違反了練功時要專心致誌(即入靜)的要求,那樣會影響練功效果。

在練功中,意守某一特定的經絡穴位,不僅能起到入靜的作用,而且還有治療作用。這是因為經絡穴位是人體經氣彙集出入之處。古人雲:“頭痛念頭,腳痛念腳”,指出了哪一髒腑經絡不通就存想哪一髒腑經絡穴位,以治療某些疾病,這充分說明了意守特定穴位的重要意義。現將練功中常用的意守穴位介紹如下。

①百會穴:此穴位於頭部巔頂,為百脈經氣尤其是諸陽經之氣彙集之處。練功中意守百會穴,能升提一身之陽氣,調整機體內陰陽達到平衡,對於某些陽虛畏寒及中氣下陷引起的腦貧血、低血壓等,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②膻中穴:此穴位於胸部兩乳之間,為中氣彙集開闔之處,亦為任脈與脾、腎、心和心包等經絡彙集之處,具有調和氣血的作用。意守膻中穴,對某些婦科疾病具有一定的調節與治療作用。

③會陰穴:此穴位於前後陰之間,為任、衝、督脈發源與彙集之處,亦為精氣之根。意守會陰穴,可起煉精化氣之作用。對於某些泌尿係統疾病及陰虛陽亢等症有一定療效。

④勞宮穴:此穴位於手掌心,為心包經之要穴,對調節心、神(包括大腦和心髒)有重要作用。意守勞宮穴,或與湧泉穴交替意守,或以手心勞宮穴按摩腳底湧泉穴,可調節心腎功能,起到交通心腎的作用。

⑤湧泉穴:此穴位於腳底心,為腎氣之根,腎經之重要穴位,意守湧泉穴,具有育陰潛陽的作用。對神經衰弱、高血壓、心髒病及陰虛陽亢等有一定療效。

總之,在練功中認識與掌握上述基本要領,是較快學會與掌握氣功的關鍵。但是,在練功過程中,更要注意,調身、調息、調心三大法是密切聯係而不可偏廢的,必須使三者相互結合,即形、氣、意三結合進行鍛煉,才能把氣功練好。

5.靜功鍛煉法

氣功中的靜功鍛煉,就是采取坐、臥、站等靜的姿勢,結合意念的集中與運用,再配合各種呼吸法的鍛煉,可達到祛病延年、強身健體的目的。這種姿勢的鍛煉,意念的鍛煉、呼吸的鍛煉,就是前文所講的“調身”、“調心”、“調息”。這三者的鍛煉,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密不可分的。

(1)靜功鍛煉的常用姿勢

在靜功鍛煉中,要求練功者能在練功的這一段時間內,身體各部位都處在自然且適合生理活動的狀況,這樣易於使意念集中,便於全身鬆靜和調整呼吸。常用的練靜功姿勢有坐式、臥式、站式和走式,各式中又分成幾小式。

坐式

坐式又分為平坐式、靠坐式、盤坐式和跪坐式四種。

①平坐式:坐在方凳或椅子上,自然端正,頭正直,鬆肩含胸,口眼輕閉,兩手輕放在大腿上,腰部自然伸直,腹部宜鬆,臀部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坐在凳上,要平穩。兩足平行分開,兩膝與肩同寬或相距兩拳之距。

平坐式為坐式中最普遍、最常用的一種,除體質高度衰弱的病人不能持久者外,一般均可采用。

②靠坐式:靠坐在靠背椅或沙發上。具體坐法與平坐式相仿,但背部可輕靠於椅背上,兩足可略微向前伸出。

靠坐式適合年老體弱的病人,或與平坐交替應用。

③盤坐式:可用木製矮方凳,凳麵要方形,比一般凳子麵要大些。也可利用普通的木板床、火炕,也可在地麵上鋪坐墊等,均可盤坐。

盤坐式又可分為自然盤、單盤和雙盤。

自然盤:上半身與平坐姿勢相同,身體略向前傾,臀部稍微墊高一些,兩腿交叉盤起,兩手相互輕握,置於腹前,也可分放在大腿上。

單盤:上身姿勢同“自然盤”,但要將左足置於右腿上,或者將右足放置在左腿上。

雙盤:上身姿勢同“自然盤”,但要將左足置於右腿上,同時亦將右足放置於左腿上,兩足心俱上仰朝天。

盤坐有助於思想入靜。盤坐時,下肢稍緊張,反倒易於解除上身及頭部的緊張狀態。

④跪坐式:兩膝著地,腳掌朝上,身體自然坐在腳掌上,兩手相互輕握置於腹前。其餘同“平坐式”。

臥式

臥式又分為仰臥式、側臥式、三接式和半臥式四種。

①仰臥式:全身平臥床上,麵朝天,頭放正,枕的高低要適宜,輕閉口眼,兩腿自然伸直,兩腳平放,兩手分放身旁或相疊於腹部。

體弱病人或睡前練功宜用此姿勢,但容易入睡,或形成昏沉,影響練功質量。因此體力允許的情況下,應逐步增加坐式或站式。

②側臥式:側身臥於床上,左側臥、右側臥都可以,一般采用右側臥。腰部宜稍彎,身成弓形;頭略向胸收,平穩著枕,口眼輕閉。上側的手自然地放在腰胯處,下側的手放在枕頭上,手掌自然伸開。下側的小腿自然伸直,上側的腿彎曲放在下側腿上。

體弱的人、不習慣仰臥的人,均可使用側臥的方式。側臥時腹肌輕鬆,易於腹式呼吸。

③三接式:左側臥或右側臥。下側手掌心(勞宮穴)按在上側胳膊的肘部“曲池穴”上。上側的腿屈膝上提,上側手掌心(勞宮穴)按在上側大腿膝部的“鶴頂穴”上,而上側的足心(湧泉穴)則按在下側腿的膝部。

此體式適宜於體質虛弱,中氣下陷,內髒下垂的患者,易於腹式呼吸。

④半臥式:在仰臥的基礎上,將上半身及頭部墊高,斜靠在床上,也可在膝下同時墊物,雙手放在兩腿上或腹部,以舒適為宜。

此體式適宜心髒病人、哮喘患者以及體力極差的病人。

站式

站式分為三圓式和下按式兩種。

①三圓式:“三圓”即足圓、臂圓、手圓。具體做法是,兩腳左右分開站立,間距與肩等寬,兩足尖內扣成內八字,站成一個半圓形。微微下蹲,即兩膝微屈,收胯直腰,含胸拔背。雙臂抬起至兩手與乳部等高,作環抱樹幹狀。兩手手指張開,彎曲如抱球狀,兩手掌心相對,間距為20厘米左右。頭部正直,兩眼微睜,平視前方某一目標,或向下前方1~2米處某一目標。口輕閉,舌抵上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