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經絡養生的方法6(3 / 3)

②下按式:兩腳左右分開站立,間距與肩等寬,兩臂下垂於身體兩側,兩手手指伸直向前,掌心向下似按地麵,其它同“三圓式”。

站式適合於健康的人或體力較好的患者。對高血壓、青光眼或體質較好的神經衰弱的患者尤為適宜。身體站立微蹲,兩腿呈緊張狀態,保持了身體上部的鬆弛。此式宜於在室外做。

走式

走式常用的是“太極步”。古語雲:“人老先從腿上老”,而走式太極步的最大優點就是增強了下肢的運動,因此非常適宜中老年人進行腰腿的鍛煉。具體做法如下。

身體自然直立,兩足分開成平行步,兩手交疊,置於小腹部。左腳先向前移一小步,左膝自然挺直,左足跟著地,足尖朝上,同時右膝微屈下蹲。然後左足底慢慢全部著地,左膝稍向前弓出,上半身隨之前傾,右腿自然挺直。接著,右腳慢慢提起,右腿向前移動,與左足平行,右足尖輕輕點地,右膝同時微彎曲,此時重心在左足。繼之右足前移一小步,右膝自然挺直,右足跟著地,足尖朝上,同時左膝微屈下蹲。然後右足底慢慢全部著地,右膝稍向前弓出,上半身隨之前傾,在腿自然挺直,接著,左腳慢慢提起,左腿向前移動,與右足平行,左足尖輕輕點地,左膝微屈,重心放在右足上。如此往複,左右交替前進。兩眼睜開,平視正前方或向下看足尖。頭部正直,鬆肩垂肘,上半身要自然舒適。每次可根據自身的體力走20~30步或再多一些。

靜功姿勢總的要求是:全身穩定,內部舒鬆,防止強直和鬆垮。

(2)靜功的呼吸鍛煉

一般的靜功鍛煉,開始時主要是如何使機體放鬆,姿勢正確舒適,情緒安寧,然後才注意調整呼吸。如果一開始就練呼吸,反而會感到情緒緊張,呼吸急迫,不夠自然通暢。

關於呼吸的形態,古人有風、喘、氣、息四相之說。“風相”是指呼吸比較急促,可以聽到自己的粗重呼吸聲。“喘相”是指雖然聽不到呼吸聲,但呼吸出入尚感結滯不通暢。“氣相”是指呼吸雖然無聲,也不結滯,但出入還不夠細勻。“息相”是說在高度安靜時,出現的深、長、勻的呼吸。呼吸鍛煉的要求,一般來說就是如何使人從風、喘、氣相逐步練成息相。

呼吸形態與人們的活動和情緒密切相關。《內經》中說:“勞則喘息,汗出”。說明人在從事體力勞動時的呼吸,總是急迫的“喘相”。一般來說,參加體育活動後的呼吸,也是比較急迫的“喘相”,經休息後方可逐漸平靜。《內經》還說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這裏講的是人們受到情誌影響時,呼吸形態也同樣受到影響。如發怒時,呼吸常常是急迫的,突然受到驚恐時呼吸會出現片刻的停閑等。俗話說得好“心平氣和”“氣浮心躁”,也說明了情緒對呼吸有影響。

因此,呼吸鍛煉不僅是一個調整練習的過程,而且要善於掌握自己的活動和情緒。

常用的靜功呼吸方法有自然呼吸和腹式呼吸等幾種。

①自然呼吸法:不用意念控製,以平時自然呼吸頻率和習慣進行呼吸的方法。由於生理差異及習慣不同,有的以自然胸式呼吸為主,有的以自然腹式呼吸為主,也有混合呼吸者,但無論何種呼吸,均以自然狀態下的呼吸進行。

②腹式呼吸可分為兩種:

順腹式呼吸法:吸氣時膈肌下降,腹部隆起,呼氣時膈肌上升腹部內收的呼吸方法。

逆腹式呼吸法:吸氣時膈肌上升、腹部內收,呼氣時膈肌下降、腹部隆起的呼吸方法。

③提肛呼吸:吸氣時,稍用意提起會陰部;呼氣時,放下會陰部。可用於氣虛下陷的內髒下垂、子宮脫垂等症。

④鼻吸鼻呼法、口呼鼻吸法及口呼口吸法:靜功呼吸,一般要求鼻吸鼻呼法。對於有鼻病或其他疾患用此呼吸法有障礙的人,可用口輔助,或者用口代替鼻呼吸。對胸悶、呼吸不暢者,則口呼鼻吸法較為舒適。

一般說,出氣為呼,入氣為吸,呼與吸兩者有不同的作用。清代薛陽桂在《梅華問答》中曾經講過:“人之一呼一吸關係非細,一吸則天地之氣歸我,一呼則我之氣還天地。”《聖濟總錄》上說:“凡入氣為陰,出氣為陽”。進一步闡述了呼吸的陰陽屬性。而在作用上,呼氣是向外開放的,吸氣是向內收斂的。《東醫寶鑒》說:“呼則氣出,陽之辟也;吸則氣入,陰以闔也”。從動物實驗上看,呼與吸能分別影響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對內髒起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因此,除了一般調息方法外,有著練呼或練吸的不同方法。通過臨床觀察發現,練呼對高血壓、肺氣腫、青光眼以及頭部症狀的改善明顯,胸腹脹滿的人練呼也較為舒服。練吸對某些腸胃功能差、陽虛怕冷的人,則較適宜。

練呼時,可采用延長呼氣、呼停吸、呼後發音的方法,以加強呼氣。練吸時,可采用延長吸氣、吸停呼、吸後發音的方法,以加強吸氣。一說練呼練吸還要注意患者的陰陽辨證,明代張景嶽在《景嶽全書》中提出:“陽微者不能呼,陰微者不能吸”。

“六字決”也是一種練呼的方法。

“六字訣”古已有之,是儒、佛、道、醫都推崇的一套祛病延年的養生功法。這種功法是默念與髒腑有密切關係的噓、嗬、咽、吹、呼、嘻這六個字以祛病養生的一種獨特的氣功鍛煉方法。它有引氣疏通經絡,調整髒腑功能,預防和治療髒腑疾病的作用。

練“六字訣”時,有的配有動作,有的不配動作。一般初練者開始不宜配合動作,待基本掌握要領後,再加配動作。《修齡要旨》中曾說過,在默念“噓”字時,眼睛要睜大些,使肝氣易於疏泄,因為肝開竅於目。在默念“嗬”字時,雙手上舉過頭頂並柔和地一左一右交叉動作,以調整心髒功能。在默念“咽”字時,雙手向上舉起,開擴胸腔,以利氣體交換。在默念“吹”字時,將身體下蹲,兩手抱住膝蓋以加強腎髒功能。在默念“呼”字時,將嘴唇撮攏,使脾胃之濁氣能排幹淨,以改善消化功能。在默念“嘻”字時,應取臥式,使上、中、下三焦之熱得以順利消除。

(3)靜功的意念鍛煉

意念的鍛煉是靜功鍛煉的主要環節,因為姿勢的鍛煉、呼吸的鍛煉,都是在意識的指揮下進行的。如果意念不能集中、不能運用,那麼姿勢再正確、呼吸鍛煉再認真,也隻能是事倍功半,成效甚微。

前文已經談到了意識在氣功鍛煉中的重要作用。自古以來,凡練功者,無不重視意念的鍛煉。《攝生三要》說:“聚精在於養氣,養氣在於存神。神之於氣,猶母之於子也。故神凝則氣聚,神散則氣消,若寶惜精氣,而不知存神,是茹其華而忘其根矣。”此文精辟地論述了在精、氣、神三者關係中,神所居的主要地位。靜功中的意念鍛煉,就是要求練功者把散亂複雜的意識調伏,使大腦安靜下來,把注意力集中到身體上來,或者集中到某些選定的部位,或集中在某一事物上。在安靜地進行練功過程中,能夠不斷地排除雜念,從而去體會身體各方麵的情況,使之更有利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以期更好地收到練功的效果。

練功時把意念活動集中在練功者自己身體的某一部位或體外某一事物上,就是氣功中的術語“意守”。因意守有“持一念謝萬念”之功,所以具有收心斂神之作用。當意念集中於空中的太陽,即稱為意守太陽;意念集中於廣闊的海洋,即稱為意守海洋;意念集中於美麗的鮮花,即稱為意守鮮花;意念集中於自身腹部,即稱之為意守丹田……總之,意念鍛煉的中心內容,就是意念的集中及其應用。

意守的方法在氣功界各門戶中各有異同,綜合起來大致可分為“內視意守”、“純意念意守”和“神光意守”三類。

內視意守:練功時閉合雙眼簾,用目力內視所守之處,意隨“目光”而動。如內視下丹田時,意念隨著雙目“目光”向下轉動內視腹部丹田處。

純意念意守:僅用意念專一地守於某一處即是。

神光意守:就是在練功時,先將“神光”收住。具體做法是雙目正視前方,眼瞼慢慢勻速地閉合。也就是說,目光回收,意念隨之內收,意念與目光兩相依隨,合而為一。

在進行意念鍛煉時,要掌握意守的原則,即似守非守,若有若無,綿綿若存。

“似守非守”是說在意守時,不要死死守住被守的事物不放,要放鬆地守,否則就是意守過重,偏於執著。意守的強度偏重時,雖然雜念可以減少,但卻容易招致頭痛頭脹、精神緊張等不適症狀的出現。應該是輕淡自然地意守,同時又不致於產生雜念為宜。隨著輕淡的意守一段時間後,體內真氣發動,此時“守”的念頭即化為烏有,故稱之為“非守”。

“若有若無”的意思是說,練功進行意守時,不是用感覺器官去感知所守之物,而是以意識去感知並意守之。所以,所守之物不能太具體、太實證,隻能是似乎存在,故謂“若有”。然而,所守之物雖然籠統、模糊、抽象,但畢竟是實物之標誌,而非空虛無物。所以,意守之物又似乎不存在一樣,故又謂“若無”。

如果在練功中能做到“似守非守”、“若有若無”,且保持始終,那麼,就自然達到了“綿綿若存”了。

前人為我們留下的意守原則“不可用心守,不可無意求,用心著相,無意落空,似守非守,綿綿若存。”這是非常精辟的經驗總結。

(4)靜功的功種

把靜功中的姿勢、呼吸、意念三種功法結合起來,在實踐中應用得成熟的、具有一定特點的、給以適當的名稱,就是靜功功種。在實踐中應用得比較廣泛的靜功功種有:“放鬆功”、“內養功”、“強壯功”、“站樁功”、“意氣功”……其具體習練方法,在此不一一介紹了。習練者可參閱有關的專業書,用以指導自己的鍛煉。

6.動功鍛煉法

氣功中的動功鍛煉,是采取和意氣相結合的各種肢體運動及自我按摩、拍擊等法,用以鍛煉內髒、筋骨、肌膚。包括肢體運動、呼吸鍛煉和意念鍛煉三個部分。

(1)肢體運動

古人雲:“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動搖則穀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我國勞動人民創造了不少動的鍛煉方法,這些鍛煉方法包含了肢體部分的伸屈、轉動、俯仰等動作,並伴有節奏、有規律的操作方法,以及各種自我按摩、自我拍擊的鍛煉方法。通過這些方法的鍛煉,達到促進全身氣血流暢、各關節靈活、筋骨強健、體質全麵增強的目的。各種不同的方法,可以鍛煉身體的不同部位,以增強局部正常機能。患者根據自己病症的實際情況,選用不同的局部鍛煉方法,也有利於減輕、消除局部的症狀。有的局部按摩,還能對內髒起到調節作用。各種肢體鍛煉方法,要求做得正確靈活,防止做得太過或太鬆散。

(2)呼吸鍛煉

動功的呼吸鍛煉,有自然呼吸也有腹式呼吸,包括鼻吸鼻呼、鼻吸口呼等方法。做動功時,可以不強調注意呼吸,也就是順呼吸之自然;也可以在做動作時與呼吸自然配合;還可以強調配合,一般是加強呼氣,但要注意自然通順、不可屏氣。

(3)意念鍛煉

動功鍛煉,既要求在安靜的狀態下進行,又要求動作與意念結合起來,就是說,在進行運動過程中,必須精神專注,思想要集中到動作上。對強調配合呼吸鍛煉的動功,更要掌握好呼吸,使其恰到好處。對每一節動功的運作,習練者自己必須記數,這有助於動作與意念的結合。雖然每一節動功都規定了次數,但在鍛煉過程中,要從自身的體力出發,由少到多逐步增加,但不可停滯不前。在鍛煉過程中,要不斷體察自己的身心狀況,對不適合自己體質狀況、病情病況的動功作必要的調整。這些也屬於動功中意念鍛煉的內容。

7.練功中的觸動與偏差

掌握了正確的功法,又經過一段時間的習練後,有些練功者便會體察到體內出現熱、麻、脹、酸、涼、重、痛、癢、輕、大、小、澀、滑、動等感觸反應現象,氣功學中稱為“氣感”。這是練功後由於調心、調息、調身的作用,真氣聚集於丹田,經發動後循經絡係統運行時所產生的。

分析這些感觸反應的產生原因,主要是大腦中樞神經係統的狀態所決定的。首先,練功時從安靜到“入靜”的境界,這時候大腦皮層進入自我抑製狀態。但由於還在注意呼吸、默念字句及意守部位,而使大腦皮層仍保存某些興奮的區域,也就是說,整個大腦皮層並未全部進入自我抑製狀態。其次,在整個練功過程中,是由練功者自己來掌握的。雖然要求練功者要通過意念的集中與運用,進行主動調節,但是它的抑製過程在深度上也不能達到睡眠狀態及較深的催眠下的內抑製狀態。所以,在練功過程中,大腦皮層活動始終保持在由興奮到抑製間的位相狀態。在這種狀態下,雖不能像完全覺醒時那樣去感知各種神經末梢的刺激,但也可以把本來比較弱小的刺激擴大化地去感知,也可以把強烈的刺激當作弱小的興奮去接受,從而就會出現各種特殊的感覺。這時也許外來的微小灰塵落在皮膚上,練功者也會感到大片皮膚發癢,甚至感到像蟲子在爬。同樣,內外各末梢感受器所受到的體內外微小刺激,都可以傳導到神經中樞的相應部位,並明顯地被練功者所感知,這就使我們不難理解練功中所出現的熱、冷、酸、脹、癢、麻等異樣感覺了。

有些氣功師認為,放鬆和意守丹田掌握得好,體內及四肢的血流量增加,會產生熱感;意守丹田和腹式呼吸掌握得好,會導致體內某些內源性物質微量增加,導致麻、癢感突出;進行呼吸鍛煉時,如果練呼掌握得好,體內組織可能出現膨脹,有大、重感產生。反之,練吸掌握得好,小、輕感就突出。或者因某一姿勢安置不當,肌肉收縮疲勞而出現酸、冷感等。

用中醫學說來分析解釋這些感觸現象,則認為這是五髒氣血運行時在身體上的一些相應的感覺。如蟻爬癢感或氣流上下竄動,則為肺經精華之氣在運行之故;體熱跳動之象為心經氣旺運行之故;皮肉跳動為脾經精華之氣在運行之故;抽筋或鑽動感為肝經精華之氣在運行之故;骨節作響、陽舉或出現涼感為腎經精華之氣在運行之故。這些相應的感觸現象是相對而言的。當練功進一步發展後,這種相應的感覺就會慢慢地改變。另外,其它經絡之氣在運行時,初習者也會有一些相應的感觸現象出現,練功者可在實踐中細細體驗,不斷摸索。

練功中的感觸,或者說“氣感”是練功者在修煉氣功過程中所伴隨的感覺現象,雖然在某些時候氣感是練功達到某一境界的標誌,但絕不是練功有無效果的唯一標誌和目的。有些氣功習練者,氣感強烈,但病痛未減,而一些人氣感輕微甚至毫無氣感,卻治好了自身的疾病。所以,氣感與療效在臨床上並不一定成正比。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氣感也因人、因功法的差別、周圍環境條件、地理位置、飲食起居等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化,所以每次練功所產生的氣感也不盡相同。

在氣功鍛煉過程中,也有人出現了偏離正常的現象,甚至發展到不能自製,造成了精神和身體上的痛苦,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這就是常說的出現了偏差,或簡稱“出偏”。練功中出現觸動感覺是正常的。在練功中發生胸悶、肚脹、頭痛、大動不已,甚至神經錯亂等現象,的確是有可能出現的,但這隻是少數。至於神經錯亂(即“入魔”)者更屬極個別現象。對此,隻要在練功前理解功法本意,如法循序漸進地練習,不但不會產生偏差,就是輕微的偏差也極少出現。

為避免產生偏差,我們必須找出產生偏差的主要原因。

第一,沒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而生搬硬套地選擇一種固定功法,如這種功法與本人體質條件相反,則會產生偏差。例如,患有腦血管疾病的人,選擇丹田內功的修煉方法是適宜的,但是如果選練“鐵頭功”則是有害的。

第二,練功不專一,見異思遷。一會兒練這個功,一會兒又練那個功,而且沒有固定的、有經驗的老師指導,這樣亂學亂練也容易出偏差。

第三,練功時沒有很好地活動開身體,蠻練一通,或者姿勢不正確,也會造成偏差。

第四,故意用意識去導引氣脈的運行,以致把經絡路線引領錯誤,違反經絡運行規律、而不能循經道正規流注。例如,練功時間不長,就著意追求通大小周天,這樣做不僅不能達到目的,反而容易形成氣機積滯在督脈上,結果造成了偏差。

第五,在練功過程中,對所產生的一些景物,如眼前浮現的一些人影、怪獸、物影和景象以及各種顏色,發生恐懼心理,造成胡思亂想,膽怯驚慌而導致入魔等偏差現象。

第六,意守掌握得不好,沒有按“似守非守”、“若有若無”、“不即不離”、“有聚有散”的原則去意守。例如,意守太死,容易產生練功頭痛、頭昏、腦脹以及內氣突發不聽意念指揮等偏差。

第七,外界因素的幹擾刺激。如練功入靜時,內氣生發充盛,突受巨響驚嚇而導致氣機亂竄,心動過速,心律不齊等偏差。

第八,誤聽信沒有氣功經驗的人指導,或道聽途說,把氣功中出現的偏差現象誤認為好現象並加以追求,致使偏差日益嚴重。

第九,違反練功禁忌,不遵循練功原則和注意事項,這是最容易出現偏差的。

第十,帶著怕出偏的心理進行練功者,也易出現偏差。

練功出現偏差,是因為沒有很好地掌握練功原則和注意事項所造成的。因此,在習練氣功過程中,必須注意偏差發生的各種原因,積極地預防練功偏差的發生。大可不必因怕練功出偏而不敢習練氣功,猶如不能“因噎廢食”一樣。

總之,練功隻要“順其自然,不加妄助”,遵守功法原則,循序漸進地練習,就會避免出偏。

一旦出現偏差,也不必驚慌失措,可采用以下方法糾偏:

第一,放鬆法:安靜地躺在床上或坐在凳子上,有意識地放鬆全身肌肉,同時呼出一口氣,然後把意念慢慢地轉移到體外的物體,如汽車、行人、小烏等,如症狀未見明顯好轉則多做幾次。

第二,拍打法:由本人或他人以掌拍打身體,可以從頭向下至腿部依次拍打,也可以按照經絡路線的走向拍打,以震散瘀滯的氣機,疏通經絡,調整陰陽平衡。

第三,按摩法:由本人或他人以手指按摩百會穴、太陽穴、大椎穴、膻中穴、命門穴、會陰穴、湧泉穴、合穀穴、內關穴、肩井穴以及其它穴位,使氣機流暢,陰陽調洽。

第四,蹬足法:將全身放鬆後,雙足分別連續蹬地,十幾次之後,便能震散聚結的氣機。

第五,動作導引法:自然站立,放鬆全身,然後自然地伸手踢腿十幾下,也可做體操、健美操或跳舞等。

第六,藥物糾偏法:按偏差所出現的症狀,給以對症處理和診治。

出現偏差後,不宜繼續練功。待糾正之後總結經驗再繼續練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