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常用經絡健身法
(1)八段錦
八段錦記載最早見於南宋,鍛練動作按八套圖勢,編排巧妙,動作連貫,遍及全身,有如“錦”之優美名貴。並因動作精練,簡單易學而流傳甚廣,且經後人不斷修改、創新,又演變成不少種類。
八段錦將導引與中醫理論結合,將運動肢體與按摩、吐納相結合,運動量不大,場地要求不嚴,時間不限,是防治疾病,健體強身的較好運動方法,特別適於中老年人或文弱體虛,各髒腑組織功能衰減者或慢性病人。
(2)五禽戲
五禽戲是後漢三國時期名醫華佗總結前人仿效烏獸動作鍛煉身體的經驗,把“熊經鳥伸”的運動發展創編而成,後人稱之為“華佗五禽戲”。
(3)太極拳
太極拳是我國目前流傳最廣的健身運動。經過世代相傳,現流傳的流派雖然很多,但卻集中了古代健身運動的精華。經常練習,有調理髒腑,疏通經絡,益氣活血等作用。國家體委1956年整編的簡化太極拳,綜合了各式太極拳的長處和優點,有中醫運動健身的特點,簡便易學。故介紹如下:
(十)經絡診病防病法
人體經絡具有運行氣血,溝通人體表裏上下,聯係髒腑器官,使人體構成有機整體的功能。當人體發生疾病時,經絡就成為傳遞病邪和反映病變的途徑。故《靈樞·經脈》篇指出:“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當人體發生疾病時通過經脈傳導,內髒的病變可以反映於體表,表現於某些特定部位及相關孔竅,有時表現於經絡循行所過的病症、或經絡本身產生的異常變化。故經絡係統具有診病、防病作用。
1.什麼是經絡診病
由於經絡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絡屬髒腑,經絡可以反映所屬髒腑的病證。因而在臨床上,可以根據疾病所表現的部位、特點,結合經絡循行的部位及所聯屬髒腑,作為疾病診斷的依據。經絡不僅是外邪由表入裏和髒腑之間相互影響的途徑,而且也是髒腑與體表組織之間病變相互影響的途徑,通過經絡的傳導、傳變,如肝氣鬱結常見兩脅、少腹脹痛,即是因為肝經抵少腹、布脅肋的關係,人體的病症表現大都是經絡傳導的反映變化。為此,中醫診病時常常通過經絡係統。
2.經絡診病的方法
(1)切脈診病法:經脈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重要通道,《素問·五髒別論》日:“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髒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髒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闡述了人體之脈診病的道理,脈之源始於胃,輸於脾,灌注於五髒六腑,經過五髒六腑的作用後從百脈又朝於肺。當出現髒腑病變時能反映於寸口脈上。《靈樞·經脈別論》非常詳盡地闡述了食飲後在人體經脈的轉輸過程、轉輸途徑。經脈篇中先言食氣、水飲入胃後的轉輸,並記述了六經獨至脈象與證治,其日“太陽髒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陽明髒獨至,是陽氣重並也,少陰髒獨至,是厥氣也,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人體十二經脈三陰三陽經的脈象與主病,在醫學理論中有著特殊的意義,體現了中醫診治疾病的特色,即整體觀念、辨證施治。在切脈診法中,現在常用的獨取寸口的診脈方法是從《內經》中的三部九候的遍診全身動脈的診法,正如《難經·一難》所雲:“十二經中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髒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謂也?”三部九候遍診法具體內容是,頭部分上中下,上部為兩額部動脈,太陽穴以候頭角之氣,中部耳前動脈耳門穴以候耳目之氣,下部兩頰動脈巨髎穴以候口齒之氣;手部分上中下,上部為手太陰脈即寸口脈候肺,中部手少陰脈神門穴以候心,下部手陽明合穀穴以候胸中之氣;足部分上中下三部,其上部足厥陰的五裏穴(或太衝穴)以候肝,中部足太陰的箕門穴(或衝陽穴)以候脾胃,下部足少陰的太溪穴以候腎。這裏附三部九候遍診法切脈部位示意圖。
3.經絡切診診病法
絡切診內容廣泛,是《內經》的傳統診查方法,除切“寸口”脈,上中下三部九候脈以外,《內經》所述的循經絡切診手法有十餘種,如審、切、循、捫、按、抓、彈、通等,所以經絡切診中切寸口及三部九候脈之動隻是其中之一,更重要的是切循全身之經絡。切循所得經絡之反應多種多樣,除脈象外又有堅、脆、柔、寒、溫、枯、潤、結、痛、脹、腫、陷下及“累累然”之結節物,還有硬結、凹陷、隆起、血管擴張、丘疹“如筋”之條索狀,等等。古人很早就觀察到髒腑有病時常在體表一定部位出現一些異常反應。《內經》中就有“五髒有疾也,應出十二原,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髒之害也”的詳細論述,後世醫家在臨床治療中觀察到多種多樣的在經脈或腧穴處出現的異常現象,其中的疼痛為多,如急性闌尾炎患者在胃經足三裏下闌尾穴有明顯壓痛;冠心病患者在神堂處、至陽穴有壓痛反應者占90%以上;久患便秘者可在陰明經下巨虛穴觸及堅硬條索樣變化;其次耳與全身各髒腑器官經絡密切相關,全身各髒腑器官的病症不僅反映在軀體經絡穴位上,亦常常反應在耳穴上,出現壓痛點、敏感點、變形、變色等異常反應。
現代研究表明,人體發病時,相應穴位,皮膚組織的生物、物理特性出現明顯變化,其相應部位皮膚、穴位的皮膚溫度、皮膚電位,皮膚阻抗指標都會發生改變,為疾病診斷提供了有效的數據變化。一般認為皮膚穴位的導電量與電位呈平行關係,即皮膚導電量降低時,其皮膚電位也降低。虛證時,皮膚穴位局部的導電量或電位常下降,實證時相反。皮膚穴位導電量與皮溫也呈平行關係,可以證實,穴位導電量的改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相應髒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各個不同階段的病理變化,故可作為判斷、診斷疾病、病情的發展變化的參考依據。當前,以中醫經絡理論為基礎,以各種穴位病理反應,異常變化作為指標的特有的診斷方法,即經絡穴位診斷法正在形成、發展。如隨著計算機的應用及各種檢測手段的完善,各種耳穴、體穴的經絡診斷儀器的應用,對分析、診斷髒腑的病理、生理變化規律提供了參考。
4.經絡望診法
望診是中醫診病的重要方法和傳統特色,古人常把望診作為衡量醫生水準的重要依據之一,故把望診放在診法之首,有“望而知之謂之神”的說法。史書中所記扁鵲為齊恒侯診病的神奇事例,扁鵲隻是把切脈作為一種形式,實際上主要憑著望診就可以非常準確地作出了判斷。望診主要是以經絡氣血理論為基礎,人體內髒腑氣血通過經絡反映在體表、麵部及兩目,《內經》中主要是望兩目神的變化及麵色,故有“睛明五色者,氣之華也”,《素問·五髒生成篇》比較全麵闡述了五髒之氣反應於麵部色澤的生色和死色,其日:“五髒之氣,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焓者死,赤如血不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鳥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總之,麵色紅潤有光澤,是五髒氣血充足,通過經絡榮華於麵的正常麵色,相反麵色枯澀無華晦暗無澤是五髒氣血衰敗、麵色失榮的表現,多為病重或死色。
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五髒通過經絡組織在體表器官都有固定的開竅及相關部位,其開竅部位不僅反應其生理、病理,而且《內經》認為可以通過內部器官之竅的形態了解內部髒器的形態規律,進一步證實以外測內的特色理論。如《靈樞·本髒》日:“唇堅者,脾堅,唇大而不堅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高耳者,腎高,耳後陷者,腎下,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等,說明外部之竅可以反應內部髒器的各種變化,經脈望診是《內經》的重要方法。
5.經脈終絕的診法
人體經脈有起有止,十二經脈是人體十二髒氣的外在表現,每條經脈不僅有不同的病症表現,而且當疾病危重時又可出現十二經氣衰敗、內髒衰微的十二經氣終絕的症候群,作為診病的重要依據。如《素問·診要經終論》強調了診病之要,在於經脈,提出了十二經之氣衰敗終絕的臨床表現,其曰:“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疭,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環絕係,絕係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少陰終者,麵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麵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麵黑,皮毛焦而終矣。厥陰終者,中熱咽幹,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此十二經之所敗也。”從十二經終的症狀表現可以看到外部之經與內部之髒的密切聯係,外經之終是髒氣之絕的征象,其為診斷五髒六腑病症的輕重緩急與經脈氣血盛衰提供了依據,是中醫學全麵診斷疾病的重要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