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經絡病證的防治1
(一)鬱證的防治
鬱字具有積、滯、蘊結等含義,鬱病多因精神因素引起,以氣機鬱滯為主,以心情抑鬱、情緒不寧、胸部滿悶、脅肋脹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異物梗塞等症為主要臨床表現。鬱病是內科較為常用的病症,據統計,屬於鬱病的病例約占綜合性醫院內科門診人數的10%。
《古醫醫統大全·鬱證門》說:“鬱為七情不舒,遂成鬱結,既鬱之久,變病多端。”《丹溪心法·六鬱》提出了氣、血、火、食、濕、疾六鬱之說,創立了六鬱湯·越鞠丸等相應的治療方劑。自明代之後,已逐漸把情誌之鬱作為鬱病的主要內容。
1.綜合防治
鬱證主要由精神因素,情誌不舒而發,恰應以理氣開鬱、調暢氣機、怡情易性為防治本病的基本原則。
要注意生活中保持精神調暢,對待各種事物,避免憂思鬱慮,正確認識和對待疾病,增強治愈疾病的信心,解除情誌致病的病因。
2.平肝和胃調氣
患者仰臥,醫者立於一側。雙拇指從鳩尾穴沿肋弓下緣分推到肋弓盡處,反複5~7次,雙拇指同時點左右期門穴(期門穴下方、肋弓下沿)一次,再點左右章門穴。然後雙拇指合點中脘穴3~5次,再點建裏穴。患者也可以早晚自行按摩。
針刺治鬱方:中脘、內關、天樞、章門、足三裏、氣海。每周針三次,具有舒肝理氣,健脾和胃的作用。
3.深呼吸調氣
患者平臥或端坐,全身盡量放鬆,消除各種雜念。呼吸時用鼻,要自然,呼吸頻率盡量放慢。具體方法:用鼻緩緩地深吸氣,胸腹部肌肉放鬆,腹部慢慢地膨大起來,稍停片刻,再慢慢地把氣從鼻中呼出去,腹肌盡量收縮,小腹凹陷。做5~7次。
鬱證是常見病、多發病,在當前快節奏生活環境及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中,鬱證發病日趨增加。但是隻要患者正確對待疾病,積極配合治療,解除致病因素,增強信心,加強自我調養,可配合服用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中藥,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二)胸痹證的防治
“胸痹”又稱胸痹心痛。“心痛”病名最早見於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古醫書《五十二病方》。《金匱要略》認為心痛是胸痹的表現。胸痹心痛是由於正氣不足、痰濁、瘀血、氣滯、寒凝等阻滯心脈,心脈痹阻不暢,臨床表現以膻中或左胸部發作性憋悶、疼痛為主的病症。輕者偶發短暫輕微的胸部沉悶或隱痛,重者疼痛劇烈,呈壓榨樣絞痛,常伴有心悸、氣短、呼吸不暢,甚至喘促、驚恐不安、麵色蒼白、冷汗自出等。
胸痹心痛多發於中老年患者,是威脅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多發病。發病時症狀表現各異,呈不典型樣,有的表現胃脘痛,俗稱心口疼,有的表現下頜部或牙齒痛,有的表現胸骨後疼,有的表現左肩背疼等。常見的以胸骨後或心前區發作性悶痛為主,亦可表現為灼痛、絞痛、刺痛、隱痛、含糊不清的不適感等,持續時間數秒鍾至15分鍾左右,疼痛劇烈持續時間長達30分鍾以上者有之,嚴重可麵色蒼白,汗出,肢冷,甚至旦發夕死。發病常由情誌刺激、飲食無節、勞倦過度等誘發。
1.綜合防治
防治方法首先應高度重視精神調攝,避免過於激動或喜怒憂思刺激,保持心情愉快。其次,氣候的寒暑睛雨變化對本病發病有明顯影響,平時要注意氣候變化增減衣服,不宜感受寒冷。再次,飲食不宜過肥、過鹹、過冷,戒煙,少飲酒,食勿過飽,多食含纖維素食物,保持大便通暢。同時,生活要有規律,保證睡眠。發病時要臥床休息,平時要準備好各種搶救設備及藥物,防患於未然。
2.推拿治療
患者先仰臥,醫者雙手同時點按雲門穴,並顫動點壓10~15次,雙掌合力用小魚際壓胸骨柄左側顫壓10~20次,大魚際逐漸下落合掌壓右側顫壓10~20次,手掌壓顫中胸骨柄向下推10~20次,並點壓膻中穴,巨闕穴。然後雙手從巨闕穴沿脅肋部下緣分推至肋弓盡處,反複5~7次。患者再坐或俯臥,醫者用拇指按揉心腧穴並推至膈腧穴各7次,再加按背中線第七胸椎下的至陽穴10次,並以空掌輕拍肩背部,由上至下5~7次。然後再按揉雙側內關穴各10~20次。
3.針刺治療
取內關、膻中、中府、心腧、肺腧、中脘。
4.自我呼吸調氣
具體參照鬱證深呼吸調氣法。這對改善冠狀動脈供血,調節心肺功能有很好的效果。患者可在日常生活中堅持,達到防治胸痹及保健作用。
(三)痿證的防治
痿證是指肢體筋脈弛緩,手足痿軟無力,不能隨意運動,或伴有肌肉萎縮的一種病證。臨床以下肢不能隨意運動,步履艱難者較為多見,故有“痿蹙”之稱。本病類似現代醫學中因神經或肌肉等組織受損害所引起的肢體弛緩性癱瘓一類疾病,如脊髓炎,多發性神經炎、進行性脊肌萎縮症、周期性麻痹、重症肌無力,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等。
中醫將此證分為如下三類。
①肺胃熱盛:感受溫邪熱毒,肺受熱灼,津液耗傷,不能輸精於皮毛,筋肉失於濡潤;或因嗜食辛辣甘肥,脾胃積熱,津液虧耗,筋肉失卻滋養,遂成痿證。
②濕熱浸淫:久臥濕地,涉水淋雨,感受濕邪,濕留不去,鬱而化熱,蘊蒸陽明,以致宗筋弛緩而成痿證。
③肝腎陰虛:老年肝腎不足,或因久病陰虛不複,或房勞傷腎,陰精虛乏,筋脈失其營養,亦可漸成痿證。
臨床可見痿證以患肢筋肉弛緩、萎縮、運動無力甚至癱瘓為主證。四肢均可罹患,但以下肢為多見,一側或兩側同病。輕證運動功能減弱,重證完全不能動彈,漸至肌肉萎縮軟癱。
痿證初期,屬於肺胃熱盛者,兼有發熱、咳嗽、煩心、口渴、小便短赤、大便泄瀉、舌紅苔黃,脈象洪數。屬於濕熱浸淫者,兼見肢體痰重,發熱多汗,胸悶,患肢惡熱,得冷則舒,小便混濁,舌苔黃膩,脈濡數。屬於肝腎虧者,發病緩慢,痿勢逐漸加重,無發熱等表證。
痿證後期,若遲遲不能康複,則成痼疾。肝腎不足則麵色少華,腰脊痰軟,頭暈目眩,心悸,自汗,舌紅少苔,脈象細弱。如脾胃虛弱,則麵色萎黃,短氣,自汗,食少,便溏,患肢萎細而浮腫,舌淡苔白,脈象濡緩。
1.針灸防治
取手足陽明、太陰經穴,兼取足少陰、厥陰經穴。針用瀉法。一般選穴為——肩顒、曲池、合穀、陽溪、髀關、梁丘、足三裏與解溪。
肺熱配尺澤、肺腧。
胃熱配內庭、中脘。
濕熱配陰陵泉、脾腧。
肝腎陰虛配肝腧、腎腧、懸鍾、陽陵泉。
2.推拿按摩
可參照痹證治療方法。
痿證是一種慢性疾病。正確的治療,必要的保健措施,對於促進病人康複是十分重要的。
3.飲食調養
(1)重視脾胃功能
脾主肌肉,痿證與脾胃關係較為密切。《素問‘痿論篇》提出“治痿獨取陽明”,並認為“陽明者,五髒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如果脾胃功能不健,津液氣血則生化不旺,導致肺之津液來源不足,肝腎之精血生成虧乏,肢體的筋脈皮毛失其濡養,則痿弱不用的肢體難以恢複。所以,凡脾胃虛弱,胃津不足者,應重視健脾益氣養胃,通過調理脾胃,使飲食得增、胃津得複,髒腑氣血功能正常,濡養筋脈,自有利於康複。故迄今不論藥物治療,還是康複保健,都十分重視這一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