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常有腸鳴、大便不實、小便頻數清長等表現。這都與老年人小腸氣虛,傳導化物、分清別濁的功能衰減有關。
2.肝係統的病理生理變化
《靈樞·天年篇》指出:“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這對進入老年以後肝髒的變化講得非常清楚,既述實質改變,又論功能變化,與現代醫學認為老年以後肝髒改變大致一樣。肝氣衰是指肝的主要功能減退,既包括疏泄功能衰減,又包括肝血、肝陰不足,故人到高齡以後,每見寡言少歡、多疑多慮、急躁易怒、失眠多夢、噯氣腹脹、食納減少等情誌變異、消化減退、氣血不和等老年特征。
《素問·上古天真論》:“丈夫……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說明老年肝血不榮,筋膜得不到濡養,常出現動作遲緩,關節運動乏力。爪甲亦變脆、枯槁不榮等老年病態。
肝與膽相表裏,肝虛必影響到膽,有些老年人往往遇事猶豫不決,瞻前顧後,均屬於老年人膽氣不足的生理特點。因膽主疏泄精汁以助消化,而老年人膽的疏泄功能減弱,故一般年高之人消化能力薄弱,特別是食人膏粱厚味之後,消化不良更為明顯。
3.脾係統的病理生理變化
人到老年,脾之陽氣日漸虛衰,其運化水穀和水濕的功能比一般人更為低下。故脾氣、脾陽虛衰應是老年常見的病理基礎,常自感不如常人,有頭昏、目眩、腹脹、疲乏等表現。
宋·陳直說:“老人胃腸虛薄,不能消納”,說明老年以後胃腸功能減退。出現“胃黏膜變薄的腺體萎縮”、“胃及大小腸擴張”。臨床常見食少、腹瀉、便秘等證。
正如《千金翼方·養老食療》所說:“老人腸胃皮薄,多則不消”。
總之,老年脾胃虛弱,消化功能減退,逐漸出現全身性氣虛證候,如少氣懶言,四肢倦怠無力,麵色萎黃等。
4.肺係統的病理生理變化
唐·孫思邈說老年多患“肺脹”,而症見“虛而滿喘咳……其脈浮大”。肺脹,是由於年老時,肺氣常表現不足,職司呼吸的能力亦為之減弱,體內濁氣常不能順利排出,清氣亦不足以納入而形成。因此,人體全身之氣,如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等的化生、運行及其功能活動均受到影響,從而使老年人常出現不耐作的現象,呼吸功能和血液循環功能往往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減退。
現代醫學認為,由於長期慢性咳嗽氣喘,使胸廓前後徑增大,從而出現“桶狀胸”。因肺的彈性逐漸減退,使殘氣量逐漸增加,隨著衰老的不斷進展,肺活量逐年直線下降。
《醫學心悟》指出:“老弱人精血不足……以致腸胃不潤,此虛閉也”。此指老年人之所以大便幹燥,是由於大腸津虧所引起,而大腸津虧是由於胃虛。大腸氣虛這是老年人常見之病理,它是老年全身性氣虛病變的一個部分。特別是與老年人肺、脾氣虛更有關聯。大腸氣虛,臨床上有兩種不同病理形式:如果氣虛功能衰減,則多表現為氣虛便秘;如果氣虛失於固攝,清陽之氣下陷,則以腸虛滑脫為主。
因肺開竅於鼻,肺氣和,呼吸利,嗅覺才能靈敏。老年人因肺氣不足,功能減退,常表現為嗅覺欠靈,清涕自出。
5.腎係統的病理生理變化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年六十,陰痿,氣大衰”。這裏的陰痿,即指人到老年時,腎所藏之陰精不足,這樣腎陰、腎陽亦虛。而腎陰腎陽虧虛,無以化生腎氣,腎氣亦衰。隨著腎氣的虛衰,五髒六腑的生化功能減退,全身出現一係列衰老的征象。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腎氣衰,發墮齒槁”,“天癸竭,精少,腎髒衰,形體皆極”。由於天癸竭,精少,從而出現生殖器官萎縮,性功能逐漸減退。又由於腎的氣化不足,肺、脾、三焦等髒腑在水循環代謝過程中的功能減退,水不能正常輸泄,故常見到目下如臥蠶狀,小便排出無力,尿液頻繁等現象。老年人腎的攝納作用一般較弱,氣不歸元,故呼吸時,常有短氣之感,且常隨勞作而加重。同時又由於腦為髓之海,老年人腎精不足,精髓不充,腦海為之不滿,常常出現頭暈,記憶力減退,腎的精氣衰減,氣化不足,腎精不能充養於耳,故一般老年人聽力逐漸減退,甚至耳聾失聰。
現代醫學認為由於老年人的腎萎縮,體積小,重量減輕,皮質變薄,功能性腎單位可減少到年輕時的1/2或1/3。同時,由於老年人各種原因導致胰島素不足,故老年人糖尿病發生率高。
在人體水代謝過程中,多餘的水大部分要輸入膀胱生成尿,並通過腎與膀胱的氣化作用排出體外。但由於老年人腎氣衰減,氣化不足,常常會影響膀胱對尿液的正常蓄和泄,而出現小便不暢,或小便頻多的現象。
由於精生髓、髓養骨,而老年人腎精不足,骨失所養,故常有步態不穩,牙齒脫落、稀疏,牙根外露,而且骨質變得疏鬆,易於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