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抗衰老的關鍵在於重視養生之道(1 / 3)

二、抗衰老的關鍵在於重視養生之道

隨著時間的流逝,人總會逐漸的變老,黑發變白,額頭皺起,體力衰弱,精力減退,開始步入老態。盡管衰老是人生旅途無法回避的問題,但每個人衰老的早晚卻很不相同。如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著《黃帝內經》裏說:“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而今世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這裏再清楚不過地說明了人的衰老和年齡並不成正比。一些懂得養生之道的人,盡管年齡很大但其精神狀態、行為動作上並不顯得老,而那些日常不注意養生的人,卻從內心到外形上表現出衰老的征象。

三國時蜀丞相諸葛亮,六出祁山,未得寸土,最後身死五丈原,卒年才54歲。杜甫歎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然而司馬懿對諸葛亮的死早就預料到了,他向蜀使打聽諸葛亮的飲食和公務情況,蜀使告訴他,諸葛公早起晚睡……罰20以上的事都要親自處理,吃飯很少,營養不足,事情繁多,操心費力。古人根據這一實例,指出:“謀為過當,飲食不成,養生之大患也。”也就是說,過度地用腦,又不注意飲食,最容易損害人的健康。

大思想家孔夫子,由於重視養生,尤其是飲食養生,並能身體力行,盡管一生奔波勞碌,屢遭困頓,卻活到了73歲。孔子首先非常強調要“飲食衛生”。認為以下一些食物不宜吃:“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不吃

腐敗變質的食物。所謂“食饐而餲”,是說飲食經久而腐臭。“魚餒”是指魚腐爛,“肉敗”是說肉腐敗,這樣的食品不能吃。怎樣判斷食品是否變質呢?孔子的辦法是觀察食品的顏色和氣味。“色惡”是說顏色難看。“臭惡”是指氣味難聞,凡這樣的食品都不應該吃。孔子時代的商人常常為牟利而坑害顧客,所以孔子隻好定下沽酒市脯不食(買來的酒、肉幹不吃)這麼一條規矩,非要自家製作的才放心。孔子那時常用肉作為祭祀之品,因此,他提出:“祭於公,不宿肉”(不把祭肉留過夜);“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祭肉不能留三日,超過三日,不能吃),目的也是防止肉腐壞。

(一)養生且莫待老時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精神文明生活的日益豐富,健康與長壽已經成為舉世矚目的重要問題。但如何養生才能健康長壽?不少人並不清楚,甚至錯誤地認為,現在工作繁忙,待退了休再去養生吧!殊不知,養生是沒有年齡界限的,人老時應該養身體,年輕時、中年時,即使是幼年,也都應珍惜身體,真正到了老年,再去研究和遵循養生之道,為時就太晚了。

不少人都讀過文學名著《紅樓夢》,都為賈寶玉沒和林黛玉結婚而感到惋惜。事實上,賈寶玉不管是和薛寶釵結婚,還是和林黛玉結婚,都不會是幸福的,因為不符合現代遺傳學觀點。父母健康是後代健康之本,選擇愛人,不應該違背優生的原則。講養生,不僅從生下來要講,就是從選擇對象結婚時就要講。事實已經說明,生活在長壽家族中的人,他們的後代也都長壽。

(二)一日生活重於養

記得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養生學家、竹林七賢之一嵇康在《養生論》中講了一句令人信服的名言:“一日生活重於養。”

人在一日之中,會有許多不適之處,比如饑餓、嚴寒、悶熱、疲勞、緊張、興奮、失眠、缺氧以及因環境汙染、生態改變而帶來的種種異常感覺。因此,就需要通過飲食、穿衣、休息、睡眠、營養、運動、服藥乃至改善環境,以求適應。一旦生活規律被打亂,人體內的生物鍾就會受到幹擾,那麼,人體各組織功能就會因此受到阻礙或遏製,血液循環、機體代謝、免疫功能等都會表現出失常,進而形成病態。若是長時間違背生活規律,勢必會使健康受損,疾患纏綿,養生也就無從談起了。

養生的內涵,關鍵在於人與環境協調適應,即“適者生存”的道理。有一段往事,中世紀的人,對細菌無所知,當時航海遠行的水手,常因喝了不潔淨的水而導致不少船員死於傷寒病。直到1870年,法國生物學家巴斯德創立了細菌學之後,人們才逐漸認識、掌握並適應了這個多菌的世界,進而懂得了滅菌的方法,才得以健康地生活。據傳,印度人自古就有練瑜伽功者,他們的特點是,“屏息”以適應缺氧狀態,由此求得健身。現代人已經認識到這一點,於是,瑜伽已成為世界性的健身、健美的養生術。

當人們認識到適應與養生之間的依賴關係之後,也就自然地運用人體的適應條件和能力,進行自我防病保健。基於此,不久前在西方一些國家興起了“適應醫學”,也是對養生學的進一步完善。其核心也是要求人們:防病、醫療、保健,必須要從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遵守規律、適應環境做起。因為,人的每一天生活都有規律可循,並且要持之以恒。飲食有節,勞逸有度,作息有序,順應自然,善於應變,生命會自然處於最佳狀態。健康小期而至,疾病遠離而去。在漫長的人生長河中,人們總會不可避免地遭遇失意、挫折、逆境、不幸等生活挑戰。因此,還得要掌握點應激方法,麵對現實,化解憂鬱,宣泄憤懣,尋求寄托。運籌得當,有益養生;處理不妥,有害健康。盡管古今中外人士都講養生,到頭來,還得要從自我做起。恰如美國學者威廉·方龍在他的名著《人類的故事》中講到的:“每一代人都必須重新去奮鬥,要不就像史前期消滅不適應潮流者那樣被消滅。”

(三)要“不治已病,治未病”

此名言出自《黃帝內經》,意思是不要等到病已成而去治病,應在來病之前就要研究養生之道不得病,或少得病,要有病早治,無病防病,養生保健,延年益壽。中國曆代醫學家皆很重視治未病,如名醫扁鵲、張仲景等。

扁鵲,原名秦越人,是春秋戰國時代一位傑出的醫學家。相傳他在針灸、脈診、外科等方麵有很深的造詣。《史記》就有一則關於扁鵲治未病的故事。

有一次,扁鵲路過齊國的都城臨淄。國君齊桓侯氣色不好,就告訴他:“大人得了病,目前在淺表的部位,隻要及時治療,很快就會好的。”齊桓侯聽罷,搖著頭道:“我身體好好的,哪裏會有什麼病?”等扁鵲走了以後,齊桓侯對身邊的人說:“醫生總喜歡貪圖名利,把沒有病的人說成了病,目的是想炫耀自己,邀功請賞。”5天後,扁鵲又去見齊桓侯,並對他說:“您的病已經到了血脈。”並嚴肅地告訴他,病已經蔓延到了腸胃,再拖延下去就無藥可救了。齊桓侯仍不理睬扁鵲。幾天後,當扁鵲見到齊桓侯時轉身就走,齊桓侯很是奇怪,派人來問時,扁鵲說:“病在早期和中期,還可以想辦法治好,現在病已經在骨髓,沒有辦法治了,所以我隻好避開。”又過了幾天,齊桓侯病倒了,他後悔莫及,再派人找扁鵲時,他早已離開了齊國。不久,齊桓侯就病死了。

張仲景,名機,東漢末年的名醫。他的一生對醫藥學有很大的貢獻,故後人尊他為“醫聖”和“醫方之祖”。《針灸甲乙經》中記錄了一則張仲景治未病的故事。

一天,張仲景與侍中(官職名)王仲宣相遇。張仲景對王仲宣說:“你已經患病了,到40歲的時候眉毛會脫落,發病後半年就會死去,不過服五石湯可以治療此疾。”當時王仲宣20歲,心想自己並沒有什麼不適,就沒有在意。過了3天,張仲景又遇到他,問道:“您服藥了嗎?”王仲宣謊稱服了。張仲景用略帶責備的口吻說:“您現在的這個樣子,實在不像服過五石湯,先生為什麼這麼輕視自己的生命呢?”王侍中無言以對。事過20年,正如張仲景所言,王仲宣先是眉毛脫落,繼而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