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提出的“治未病”原則,一直被曆代醫家奉為圭臬,並得到了不斷地充實與發展。其主要內容可概括為“未病先防”與“既病防變”兩個方麵。未病先防是在對疾病的上述認識的基礎上,所能采取的主動性預防措施;既病防變則是告訴人們要早期發現疾病,治漸防微,乃為預防的手段。
對於疾病的預防,祖國醫學不但重視調動人體本身的積極因素,而且很早就開始施行了一些社會性的預防措施。如基於對某些傳染性疾病的認識,我國自秦漢以後逐漸使用並發展了隔離與消毒的方法;較國外更早發明了免疫接種法;並且從清代就已開始設立“查痘章京”一官,專為檢查痘疹而進行檢疫。由於人們觀察到某些疾病的發生和流行與蚊、蠅及老鼠等有密切的關係,因而將殺滅蟲鼠視為預防傳染病的重要環節,並創造了很多具體的方法。
總之預防疾病的措施是多種多樣的,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整理研究。茲僅就如下四個方麵加以論述。
(1)適時養生:四時陰陽的變化,對促進萬物的生長、發育和衰亡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適應四時氣候,避免外邪侵襲,是預防疾病的重要措施。所以《內經》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這裏明確告訴我們,如果時序變化,萬物就不會按生長收藏的規律發展,當然人體也不例外,若不能隨著四時氣候的變化而去適應它,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受病邪的侵襲。因此人們要追求健康,就必須認識自然環境變化的規律,隻有了解了它,才能夠掌握和利用它,這樣機體的內外界環境就能得到統一。要達到這個目的,所有的人都應該運用各種不同的養生和鍛煉身體的方法,以保持身體的健康,更好地適應環境。《內經》具體指出,春夏季節,氣候由寒轉暖,由暖而暑,宇宙萬物充滿新生繁茂的景象,人們的生活也應朝氣蓬勃,早些起床,在戶外散步活動,可使陽氣更加充沛。秋冬則氣候逐漸轉涼,萬物趨於收藏狀態,人們就應注意防寒保暖,適當調整作息時間,使陰精潛藏於內,陽氣不致外泄,以保持陰平陽秘。人體與四季氣候相適應,自可健身防病延年,故養生者不可不知。
(2)針對不同的體質進行調理:“人有肥有膏有肉”,說明人的體質是不同的。因此,“必先別其三形,血之多少,氣之清濁,而後調之,治無失常經”。可見隻有辨明體質的強弱虛實,才能或補或瀉進行調理。無論補與瀉,改善體質的關鍵,則在於使正氣充沛。如此方可抵禦外邪侵襲,防止疾病發生。即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怡情悅性,體育鍛煉,適時攝生,藥物調理及營養充足等都是改善和增強體質的適宜方法。
(3)藥物預防:通過使用藥物以達到驅除病邪或增強體質的目的,是我國最早使用的預防方法之一。長期以來祖國醫學創造並使用了口服、懸掛、鼻嗅及煙熏等不同給藥途徑的方法,來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
口服給藥是使用最多的一種方法,如《素問遺篇·刺法論》中就有在疫癘流行之時服用小金丹的記載,認為服之可“無疫幹也”。在其他的經典著作中亦有大量的服用藥物防疫的記載,很多的藥物及方劑至今仍被廣泛地應用。
中醫藥防病的特點就在於調整陰陽的平衡,使正氣充足,來加強人體的防禦功能。當然其中的很多藥物或方劑直接就有驅除病邪的作用。於此可見藥物防病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起著調整的作用。如溽暑季節,外界多濕多熱,人體內也易積濕生熱,因而利濕清熱的藥物(如綠豆湯、西瓜等),以預防這類疾病。另如冬去春來,氣候由寒轉暖,人體內也常有蘊熱,因此易發溫病,故在北方一些地方多在立春前後服用防風通聖散等藥,以預防春季的多發病。目前中藥還常用於預防一些現代醫學所稱的疾病,如用貫眾等預防流感,茵陳等預防傳染性肝炎,馬齒莧等預防痢疾、腸炎,用活血化瘀的藥物預防缺血性中風及動脈硬化,凡此等等不一而足。
煙熏、懸掛及鼻嗅等用藥方法的目的是驅邪防病。比較常用的蒼術、艾葉煙熏,是一種既實用且經濟的驅邪辟穢之法。近年亦有人使川芎、荊芥、白芷、薄荷、細辛等藥製成鼻嗅劑預防流感,也是較實用的方法。根據很多學者進行的實驗研究和臨床觀察來看,中藥的這幾種用法除對細菌和病毒有一定的滅活作用外,有的則是通過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達到減少細菌或病毒的感染,起到驅邪防病作用的。目前,由於種種原因,國內外對藥物預防都重視不夠,以致藥物預防這個領域還在初級階段,科學研究工作較少也很不深入。祖醫學的經驗是豐富的,設想對此進行係統整理及深入研究,必將在藥物防病方麵出現若幹新穎課題。
(四)曆史上幾位名人養生抗衰老的趣聞
1.藥王養生四法則
孫思邈是我國唐代著名醫學家,曾多次拒絕唐太宗等所授官位,長期居住民間,研究醫學,為人療疾,采種中藥,著書立說。因此,被人們尊稱為“藥王”。同時,孫思邈又是一個著名的養生學家,他提倡養生、食治和怡老,內容豐富,涉及了預防醫學、心身醫學、老年醫學諸方麵。由於他身體力行,活到了101歲,從而成為中國曆史上罕見的能將養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長壽老人。他的養生理論有如下四點。
(1)提倡怡情節欲:孫思邈認為情欲過度是罹疾早衰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倡要做到“十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喜、少怒、少惡行”。並強調性醫學衛生的重要性,認為房事太過,不僅可以影響本人的身體健康,而且還影響優生優育、波及下一代,致使下一代先天不足。為此,他引用彭祖的觀點:“上士別床,中士異被,服藥百裹,不如獨臥”,以說明節製房事的重要性。
(2)主張“常欲小勞”:孫思邈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他認為運動比營養、休息更為重要,從而把按摩、導引、搖動肢節等全身運動作為養生的重要內容。
(3)強調食養、重視藥餌:他指出:“安身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道唯在於藥。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不明藥性者,不能以除病。”可見其對食養與藥餌的重視。在飲食調養方麵主張飲食宜清淡,少吃葷、腥,忌吃生、雜,他還力倡“先饑而食,先渴而飲、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認為少量多餐有益健康。同時,他把服食具有滋補和防治老年病作用的植物藥作為養生的措施之一。
(4)重視環境居處:在住地方麵,他強調要“背山臨水,氣候高爽,土乎地良沃,泉水清美”、“山林深處,固是佳境”。現在世界各地都把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空氣清新、環境幽靜處作為療養勝地,可見藥王孫老對居住環境的要求是有道理的。在住室方麵,他又指出:“但令雅素潔淨,無風雨暑濕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