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藥王孫老的養生思想和方法非常豐富,他說到了,也做到了,名副其實。
2.蘇東坡的養生法
眾人皆知蘇東坡是我國北宋時期赫赫有名的一代文豪,他的詩,或自然流利,或氣勢雄渾;他的詞,豪放恢弘。
其實,蘇東坡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而且精通養生之道,他著有《上張安道養生央論》、《續養生論》、《問養生》等。這就是盡管蘇東坡一生道路坎坷曲折,飽嚐艱辛,又為何年過花甲後,仍然精力旺盛,雙目炯炯有神的重要原因。
蘇東坡習慣用梳發健身,“羽蟲貝月爭翩翻,我亦散發虛明軒;幹梳冷快肌骨醒,風露氣人霜蓬根”。意思是:在皎潔的月光下,我在空曠的軒閣上站立,散開長發頻頻梳理,直梳得頭腦十筋骨也越來越有力。寒風露氣吹到白發根上,精神抖擻漓。茶曆來為文人名士所喜愛,對養生頗有研究的蘇東坡的作用也有不少獨到見解,他在《論茶》中指出:“除煩去膩,世固不可無茶。”在牙膏、牙刷尚未問世的古代,他提出了食後用茶漱口的辦法,“每食已,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齒間,消縮脫去。不煩挑刺。而齒性便若緣此堅密”。將茶葉與口腔衛生聯係在一起。
“擦腳”是蘇東坡又一重要的健身方法,他每天早晚盤腿坐在床上,雙目緊閉,用力按摩腳掌和腳趾,對許多疾病,如貧血、關節炎、糖尿病、周期性偏頭痛、陽痿、經痛及腎功能紊亂等都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蘇東坡對自己的飲食生活有嚴格要求,曾給自己規定:“自今日以往,不過一爵一肉”(一餐不超過一杯酒,一個肉菜),真正實踐了“飲食有節”的養生之道。
“達觀好動”這是蘇東坡極力倡導的。事實上,他也是這樣做的。他多次遭貶,輾轉流離,還受誣入獄,幾被處死,但就是這樣境遇中,他一直注意身體的鍛煉,保持了達觀開朗的情緒。即使在最不得誌的時候也不甘寂寞,或泛舟、登山,盡情領略山川古跡風光,積極增強體魄,努力從苦悶中解脫,給自己開拓從內心到外在的開闊世界。他在政事之餘,習射放鷹,從事畋獵;他關心平民生活,興利除弊,在各地任上,盡力為百姓做好事,“蘇堤”、“東坡肉”的命名就銘記了他的政績和人們對他的深情。
3.陸遊養生四法則
陸遊不僅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詩人,同時又對養生頗有研究。其養生法則有四個方麵:
(1)注重飲食宜忌:他在《病起雜言》中說:“起居飲食每自省,常若嚴師畏友在我旁”。這是強調人們吃東西要知道節製,飲食適宜則養人,飲食太過會傷人。又如在《養生》中說:“衣巾視寒暑,飲食節飽饑”。這是主張饑飽適度。陸遊食養的另一特色是好食粥,如在《食粥》中雲:“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嚴易法,隻將食粥致神仙”。說明藥粥能起到延年益壽的作用。
(2)強調吐納、導引、按摩:吐納、導引、按摩是陸遊常用的方法,如在《春晚》詩中說:“老生要是常談爾,吐納傳說餘閑即按摩;啄吞自笑如孤鶴,導引何妨效五禽”。經數十年寒暑不輟的苦練,陸遊的功夫已達極高境界。“兩目若有光、夜視如正晝”,意思是兩目炯炯有神,曆曆照物。
(3)喜梳頭、勤洗腳:梳頭、洗腳,看起來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陸遊把此與養生聯係起來,每天必做。“覺來忽見天窗白,短發蕭蕭起自梳”。其梳頭之勤,不同一般,時常梳頭意義何在?明代焦立雲:“冬至夜子時,梳頭一千二百次,以讚陽氣,經歲五髒流通,名為神仙洗頭法。”而經常洗腳,亦大有好處。因腳部有六十多個穴位,又是足三陽經的起始點,故堅持睡前洗腳,有補腎強身之效。
(4)重視情誌調攝:陸遊認為,能否長壽的關鍵與是否善於重視情態調攝有關。讀書忘憂,堪稱顏回第二,陸遊就是從讀書中獲得心理安慰而有益於健康的。他自稱“書癡”,“客來不怕笑書癡”,“老人民間百念衰,惟好古書心未移。”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人在得安慰時,體內可產生一種結構與真嗎啡相近的物質——“內生嗎啡”,從而對人體產生有益的調節作用。陸遊又說:“治心無他法,要使百念空”,意思是人們要想不得情誌病,必須不追求名利等雜念。他生性豁達,即使在窮困潦倒之際,亦浩歌不已。
陸遊深明養生之理,並把這一道理應用於養生。種菜、掃地、釣魚、拂幾陸遊樣樣都幹,有意思的是,陸遊把吟詩也作為養生的一種手段,自然療法的醫學專家認為,吟詩不隻是口腔運動,整個機體的多種器官都參與了活動。反複吟詩可使大腦皮質的興奮與抑製過程得到相對平衡,增強一些有益的激素以及活性物質的分泌,而這些物質能把腦血流量、神經細胞的興奮調節到最佳狀態,十分有益於身心健康。
4.老子的養生觀
眾所周知,老子是我國古代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但同時他也中國養生學的始祖。因為當今養生學的三條基本原則“保養氣”、“順乎自然”、“氣功修煉”是與他的積極倡導密切相關的。
(1)養精保氣:老子認為,人的生命是由於男女交合的性活動產生的,而性活動的產生本源於精,是人體生活的本源;精足,則生命強健;精衰,則生命虛弱。如何保精呢?那就是老子提出的,並為後世醫家和養生家所尊崇的恬淡虛無、少思欲的養生思想。《老子》一書中大量地論述了這一重要思想,如:“見素抱樸,少思寡欲。”意即要外表單純,內心質樸,少私心,寡欲念。“禍莫大於不知足,昝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即災禍沒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罪過沒有比貪得無厭更大的了。所以要學會滿足,這是後世知足常樂養生思想的來源。
(2)順乎自然:老子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一宇宙萬物的整體觀的係統觀來考察人體生命的長生之道,從而提出了“順乎自然”這一重要的養生觀點。老子認為,宇宙間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人當效法地的柔和安靜。地當效法天的湛泊不動,生養萬物而無所取獲。天當效法道的清靜不言,陰行精氣,使萬物自成也。道性自然,則效法它自己。老子“人法地、地法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論,構成了老子的天道觀,這種天道觀是專講天地萬物生成變化的原理。順乎這種變化,就能生長,這就是後世養生家順乎自然的養生觀的理論來源。
(3)氣功養生:老子非常重視氣功養生,為後世丹道養生家所重視。道家所雲呼吸吐納法,其源本於老子。此功法要求:閉口端坐,萬念息捐;兩目微開,稍見微明;後觀其明於玄關(丹田)一竅,此即所謂觀其竅也。然後行腹式呼吸時間要長。呼吸間有停閉。常修此功,漸修真氣自動地推向經絡中去,達到氣貫全身的目的。靜柔功論,主要體現了老子以靜製動、以弱勝強、如靜坐功、柔氣功及《易筋經》中的內壯功等。老子所說的柔、弱、靜,並非消極狀態的表現,而是孕育著剛、強、動的積極力量的產生,是外柔內剛,外弱內強,外靜內動,是柔中有剛、弱中有強、靜中有動,這樣方能保持人體生生不息的柔和之氣,使生命永遠處於運動狀態之中,這是使人體獲得健康長壽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