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調陰陽抗衰老法
衰老的原因,除與脾胃虛衰,腎氣虛衰,五髒虛衰有關外,還與陰陽失調有關。《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也說:“能知七損八益(指陰陽)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說明陰陽與養生有關,而陰陽失調則與衰老相連,如《靈樞·根結篇》說:“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髒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老不複矣,”又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陰陽離絕,精氣乃絕。”均說明陰陽失調將導致衰老,招致死亡。
陰陽既已失調,則應“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而調節陰陽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又與氣血、脾胃有關。
(一)抗衰老要注意所食食物的陰陽平衡
祖國醫學認為,食物也有陰陽之說。
凡是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的食物都屬於寒性或涼性,如平日經常吃到的肉類中的豬肉、鴨肉,菜類中的菠菜、黃瓜,以及水果類的西瓜和梨等都屬於寒性食物。寒性食物、涼性食物皆屬於陰。因為陰代表著向下,主靜、黑暗、寒冷、內向的一方,屬陰的食物可以治療熱證。如西瓜可以治療暑熱症,梨可以滋陰、潤燥。與其相反,凡能夠減輕或消除寒證的食物則屬於溫性或熱性,如牛肉、雞肉、羊肉、狗肉、胡蘿卜、丁香、生薑、飴糖等。溫性食物、熱性食物皆屬於陽。因為陽代表著向上、主動、光明、炎熱、外向的一方,一般屬陽的食物可以治療寒證,如羊肉可以治療怕冷、手腳冰冷等。
中醫學認為,任何疾病無論多複雜,都可以用陰陽來分類,即有的屬陰,有的屬陽。陽證,就是急速、進行性、功能亢進的疾病,在臨床上表現為高熱、煩躁、口渴、喜冷飲、大便秘結、小便澀痛。而陰證則是慢性、退行性、功能衰退疾病,在臨床上表現為畏寒、手足厥逆、下利清穀、小便失禁、健忘等。在進行飲食治療時,一定要分清疾病是屬陰還是屬陽,然後在此基礎上選擇相應的食物。隻有明白了食物的陰陽屬性,才會更好地運用飲食來治療疾病或康複身體。
而飲食治療的標準是“以平為期”。
《內經》裏明確指出:“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這裏的“以平為期”即是應用飲食治療達到的目的。這是因為人體生理活動的正常狀態依陰陽變化之動態相對平衡來維持,人體的病理變化的核心是陰陽失調,故飲食治療的目的是調整不平衡的陰陽,從而使其變化趨於動態平衡。
(二)抗衰老要注意“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內經》中提出的一條極其重要養生原則,也是戰勝衰老的製勝法寶。
原文出自《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順應四時養生的基本原則。對此諸家有所爭論,基本看法是,春夏養生氣、養長氣,以適應自然界陽氣漸生而旺的規律,即所謂養陽。從而為陽氣潛藏、陰氣充盛打基礎,而不應宣泄太過或內寒太甚,而傷陽氣;秋冬養收氣、養藏氣,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生而旺的規律,即所謂養陰。從而為來年陽氣生發打基礎,而不應耗傷陰氣。但若是陰陽偏盛偏衰之體則應分別對待。如素體陽虛,則要“冬病夏養”。於春夏之時注意養陽氣。給予培補,且可食冷食涼,較於冬季病發再用熱藥效果要好。素體陰虛,則要“夏病冬養”,於秋冬時即以滋補肝腎,多可減輕春夏發病程度。但若屬陽旺或陰旺或陽盛體質,則春夏宜寒涼,或秋冬宜溫熱,即王冰所謂“春食涼,夏食寒,以養於陽;秋食溫,冬食熱,以養於陰”,“全陰則陽氣不極,全陽則陰氣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