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調陰陽抗衰老法(2 / 3)

《內經》在談到人如何才能長壽時,明確指出:“智者之養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意思是聰明的人有一條重要養生原則是:必須順從春夏秋冬陰陽消長的規律,適應寒熱溫涼氣候的變化,也隻有這樣,人才能夠長壽。其原因是天有三陰三陽、六氣和五行的變化,人體也有三陰三陽六氣和五行的運動。而自然氣候的變化關係於陰陽六氣和五行的運動,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取決於六經、和五髒之氣的協調。因此,認為人體的生命活動與自然變化是同一道理,同時又認為自然界陰陽五行的運動與人體五髒六腑之氣的運動是相互收受適應的,這就是“天人一理”、“人身一小天地”,以及“天人相應”和“人與天地相參”的“天人一體”觀。正如《內經》所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這裏的日月,是指日月的運行,也就是天體的活動、氣候的變化。

由上可知,人體的生理變化一定要適應自然界的氣候環境。人們在不同季節的生理變化、病理變化,就需要相應的飲食原則和方法。

(三)陰虛體質的養生

所謂陰虛體質是指陰液不足(組成人體的物質虧損,如血液、津液、陰精虛少)的體質,其體質特點是形體消瘦,麵色蒼暗或潮紅,平素口燥咽幹,心裏時時煩躁不安,手心、腳心經常發熱,睡眠少,大便幹結,小便黃,不喜歡過春天、夏天,願喝冷飲,脈搏特點是又細又快,舌質紅色,舌苔少。其養生方法是:

(1)加強精神調養:陰虛體質之人性情急躁,常常心煩易怒,中醫學認為,這是陰虛火旺,火擾神明之故。尤其應遵循《黃帝內經》“恬淡虛無”(精神安閑,沒有雜念)、“精神內守”(指人體神氣要守於內,不耗散於外)之養神大法。平素要加強自我涵養,自覺地養成遇事冷靜、沉著。在生活和工作中,對非原則性問題,少與人爭,以減少激怒,要少參加爭勝負的文娛活動。

(2)注意環境調攝:由於此種人形多瘦小,而瘦人多火,故常手足心熱,口咽幹燥,常畏熱喜涼,冬寒易過,夏熱難受。因此,每逢炎熱的夏季,應注意避暑,有條件的應到海邊、高山之地旅遊。

“秋冬養陰”,這是祖國醫學在秋天、冬天養生的一個重要原則,此條原則對陰虛之人尤為重要,這是因為秋季氣候幹燥,更易傷陰。同時,要注意居室環境應安靜,最好住坐北朝南的房子。

(3)飲食調養要遵循保陰潛陽的原則:宜多食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蔬菜、豆腐、魚類等清淡又能滋陰的食物,並著意食用沙參粥、百合粥、枸杞粥、桑葚粥、山藥粥。經濟條件較好者,可食用燕窩、銀耳、海參、淡菜、龜肉、鱉肉、冬蟲夏草燉老雄鴨等。對於蔥、薑、蒜、韭、薤、椒等辛辣燥烈之品則應少吃。

(4)體育鍛煉應不宜做過激活動:著重調養肝腎功能,太極拳、八段錦、內養操等較為適合。氣功宜固精功、保健功、長壽功等,著重咽津功法。

(5)注意藥物養生:若陰虛體質之人使用上述各種養生方法效果不明顯,就要加強藥物養生,可選用滋陰清熱、滋養肝腎之品,如女貞子、山茱萸、五味子、旱蓮草、麥冬、天冬、黃精、玉竹、玄參、枸杞子、桑葚、龜甲諸藥,上述諸藥均有滋陰清熱之作用。

如中成藥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常為首選。由於陰虛之體質,又有腎陰虛、肝陰虛、肺陰虛等的不同,用藥時要隨其陰虛部位和程度而調補之。如肺陰虛,宜服百合固金丸;心陰虛,宜服天王補心丸;脾陰虛,宜用慎柔養真湯;腎陰虛,宜服六味地黃丸;肝陰虛,宜服一貫煎。著名已故老中醫秦伯未主張長期服用首烏延壽丹,認為此藥有不蠻補、不滋膩、不寒涼、不刺激四大優點,服後有食欲增進、睡眠酣適、精神輕鬆愉快的效果,很值得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