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抗老防衰在於養氣與調氣(1 / 3)

四、抗老防衰在於養氣與調氣

氣在人體內部無時無刻不在流動。無病者為正氣,有病者為邪氣。正氣盛則邪氣不能幹擾,正氣虛則病邪隨之發生。所以保健要在養氣,以增加人體的抵抗力。正氣又名真氣,《內經》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這裏所說的所受於天,乃指父母精血的遺傳,是屬於先天的。穀氣是水穀營養之氣,是屬於後天的。這兩種氣合並而成真氣,灌注髒腑經絡,以推動血液的循環,而為營氣和衛氣,故《內經》又稱營氣為精氣,衛氣為悍氣。我們要求長壽,除保養先天的胎氣外,主要在乎後天營衛二氣的協調。故養氣實為養生必不可缺少的條件。《素問·四氣調神論》中,對於養生、養長,養收,養藏之說,分析極精,都可統屬於養氣範疇。

養氣古時稱為導引。張誌聰說:“導引者,擎手而引欠也。”餘謂導引乃氣功的起源,有外功、內功兩種。通過導引,使全身氣脈周流,此為養生家自身鍛煉的要術,古時道家常用此術以求長壽。《老子·成象第六》:“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河上公注:“穀、養也。人能養神,則不死也……鼻口之門,是乃通天地之元氣,所以往來,鼻口呼吸喘息,當綿綿不絕,若可存,複若無有,用氣常寬舒,不當急疾勤勞也”。此為練氣操作方法。餘謂玄牝之門,當指丹田穴而言,即任脈的關元,又可稱為命門。《難經·三十六難》:“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元氣之所係也。”腎為牝藏,命門在兩腎之間,故名玄牝之門,乃先天之本。《老子》所謂“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及養生家練習氣功,有“意守丹田”之說,即指此也。

葛洪著的《抱樸子》,其中在《對俗》篇中寫道,“服丹守一,與天相畢,還精胎息,延壽無極。”所謂守一者,即守神專一之意,這樣可以長壽。而練氣之法,要在還精胎息。還精是把舌下津液咽到腹內,胎息如嬰兒呼氣,然後可以達到延壽目的。在《至理》篇中又寫道:“歎(同呼)吸寶華,浴神太清,外除五曜,內守九精,堅玉鑰於命門,結北極於黃庭。”是言呼吸新鮮空氣,靜以養心,溝通任脈與督脈,使氣歸丹田後,再由尾閭循脊上達巔頂,環身一周,謂之周天。他特別提出胎息之法,如《釋滯》篇所說:“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在胞胎之中,則道成矣。初學行氣,鼻中引氣而閉之,陰以心數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聞其氣出入之聲,常令人多出少,以鴻毛著鼻口之上,吐氣而鴻毛不動為候也。漸習轉增其心數,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則老者更少,日還一日矣。”這是葛洪練習氣功的方法。後來巢元方著《諸病源候總論》,除列敘病證外,附載養生導引之法。孫思邈《千金要方》二十七卷,載有《調氣法》,著明要“透皮入肉,至骨至腦,漸漸下入腹中,四肢五髒皆受其潤”。這也是延年益壽的要法。

氣是維持人體生命的原動力。由於它在人體內的部位不同,因而有多種不同的名稱。總的來講“氣”可分為四種:①元氣。元氣是從胎胞到出生,由母體通過臍帶進入體內之氣,它是腎陰和腎陽的綜合體現。元氣所受於先天與水穀之氣並而充身,通過三焦流通全身,元氣是充養人體內的一種精微物質,元氣有推動人體各髒腑組織功能活動的作用,它是維持生命的動力。②宗氣。宗氣是積於胸中之氣,以肺吸入的清氣和脾氣化的水穀之氣綜合而成。宗氣主管呼吸。③營氣。營氣主要是由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所化生。是與血液同行於脈中之氣,營運全身。④衛氣。衛氣由水穀精微所化生,是人體的陽氣部分行於脈外之氣,其功能主要是內則涵養髒腑,外溫潤肌膚、護衛體表、排汗液、恒定體溫等。

氣能疏通穴位,是推動血液循環的動力,故稱“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

(一)話多傷氣

李東垣,金代著名醫學家,晚年診務繁忙,感到語言過多,損傷氣,以致日漸衰老,於是作《省言箴》以自戒。“氣乃神之祖,精乃氣之子,氣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積氣以成精,積精以全神,必清必靜,禦之以道……巧宜省言而已。”

中醫認為語音出於肺而根於腎,又因心主神誌,管理語言的表達,有“言為心聲”之說。所以語言過多,既損傷肺腎之氣,又耗費心神。因此,中老年人應省語言,可以固護天氣,靜養心神。

俗話說:“樹老根多,人老話多。”老年人的自我控製能力差,遇事喜歡嘮叨,而子女們往往不喜歡聽嘮叨,這樣便會造成矛盾,反過來又影響老年人的情緒。因此,對家庭瑣事宜省語言,莫嘮叨,盡量少幹預子女的生活,既利於家庭和睦,又有益於老年人的身心健康。